葛雷奥特曼:语文教学中的“不等式”①--—崔国明—【飘逸语文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5:11
语文教学中的“不等式”①  (2011-3-1 14:32:00)崔国明2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不等式”

 

整合≠部分之和

教学的整合,相对于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言。语文教学的整合,分为“篇内整合”与“篇外整合”两种。整合,能使课堂教学简约、高效,线条流畅;“整合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整合的效益。整合对教学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也是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内容庞杂、面广量大的语文教学。

但是,整合并不等于一篇或几篇文章文章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整合,首先是会“乱”。“乱”并不都是坏事,其目的是始“乱”终“顺”。对语文教学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特定的行文思路,沿着这条思路,牵进相关内容,而教学则又有教师特定的思路和准备讲授的内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这两条思路往往不会重叠,内容也不可能完全重合,否则就可能陷入“唯文本是从”的泥淖。那么,面对文本已经呈现给我们的行文思路和相关内容,我们必须打乱文本固有的结构和行文的思路,打乱文本的内容及其组合的方式,变行文思路为教学思路,变文本内容为教学内容。

整合,其次是会“选”。“选”在于教师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庞杂,字词句段篇,包罗万象,既有文本形式方面的,更有文本内容方面的,而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必要、也绝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所以,本着简约、高效的原则,我们对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裁减”,变文本内容为教学内容。要对照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精挑细选,在精心选择好教学内容的同时,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整合,再次是会“理”。“理”就是对所选内容的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于拥有了“一屋子散钱”,要想使这堆零乱的“散钱”整齐有序,就必须用一根“线”去贯穿,所谓“一线串珠”“纲举目张”是也。因此,有人很形象地将“整合”比喻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编织机”,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需要我们来“理”,理清教学的内容,理顺教学的思路,从而使课堂教学结构合理、线条流畅。

容量≠内容多少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要有一定的、适度的容量,但容量绝不简单地等同于有些老师所认为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尤其是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有“三讲”,即“讲什么”“怎么讲”和“讲多少”。其中,“讲多少”就是是指课堂教学的容量。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即我们所说的“容量”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的量,二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量。通常情况下,我们关注更多的可能还是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课堂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维容量却往往被人忽视。

语文教学最贴近思维的智力核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关注教学内容即所传授的知识的容量,但更要关注教学内容所承载的学生思维的容量,因为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学生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能力和素养。因此,知识的容量和思维的容量要有一个“平衡”。

一是适度的平衡。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思维的锻造,在“量”上都要讲求适度,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要防止出现以内容的容量挤占学生思维的容量的现象。

二是动态的平衡。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训练,都不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都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无法清楚地划分出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两大板块,这二者是始终交织于课堂教学,动态发展并始终处于共生共荣之中的。

    三是两性的平衡。众所周知,语文思维绝不是简单的“1+1=2”的逻辑推理,它既强调感性思维,也关注理性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侧重于感性。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丰富性和广阔性,也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和创造性,这“两性”也应该有一个适度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