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股份千股千评:钱牧斋姑苏探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3:45
 
    这些天,姑苏赏梅胜地的梅花开得正艳。梅花因其品性清逸,远离尘嚣,在古代特别为士大夫所喜爱。清初大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就与其太仓梅园不无关系。梅园原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子王士骐的贲园,又称莘庄。明末王氏家族衰败,所属园林陆续易主。吴梅村买下了贲园,园内遍植梅花,遂改园名为梅园。清乾隆十四年(1749),袁枚辞官隐居南京小仓山随园。当时随园乃一片荒山,必须修建方可居住。栽种梅花是袁枚修建随园的内容之一。据袁枚孙袁祖志《随园琐记》载:袁枚于小仓山西山诗城之下,种梅五百本,山巅筑亭,颜曰“小香雪海”。不难想见其盛开时幽香弥漫、花色迷眼、云蒸霞蔚的景象。与吴梅村齐名的钱谦益,其红豆山庄以红豆树著名,当没有大片梅园,因此他要特地赶赴姑苏探梅。
   
    钱谦益号牧斋,他在明末清初文坛上的宗师地位,是人所公认的。牧斋名隶东林党,明熹宗时受魏忠贤阉党迫害而闲居故乡。待明思宗(崇祯帝)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即位,铲除阉党,魏忠贤十一月畏罪自缢,牧斋似看到东山再起的希望,心情大佳,兴致勃发,乃于《崇祯元年(1628)元月元日立春》诗云:“钓船游屐须排日,先踏西山万树梅”,其欲赴州姑苏探梅散心矣。此行诗兴遄飞,佳作联翩。
   
    从其《正月十四日与邵僧弥看梅西山由横塘抵光福》诗来看,牧斋当于正月十二三即动身,十四日已抵达西山“看梅”。西山梅花以太湖西山林屋山一带为著,农家广种梅树,有“种梅如种谷”之说,可见梅花之盛。但牧斋诗并未对西山梅花进行具体描写,只是在诗题中提及而已。其此行重点是看邓尉梅花。牧斋从横塘乘船出发,《吴趋访古录》云:“横塘,在盘门西五里。有桥颜曰横塘古渡,为游湖入山之路。”而邓尉山,一名光福山,据《百城烟水·吴县》,“在光福里锦峰山西南,去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隐此,故名。又因后晋青州刺史郁泰玄葬此,一名玄墓。逶迤十里,周围三十里有奇,其高五百余丈,中峦隆起,南北三面绕湖,而圣恩寺南向受太湖之水,渔洋山为案。”可见山水俱佳。此地“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梅树”。《吴趋访古录》则云:“梅花千万树,相对月黄昏。”邓尉梅品种繁富,幽香沁人,洁白如雪,荡漾似海,故后来清康熙江苏巡抚宋荦誉之为“香雪海”。牧斋当晚宿于光福镇,曾披着月色散步至虎山桥,《光福志》云:“虎山在镇西北,相传吴王养虎于此,故名。中通一溪,跨以石梁桥曰虎山桥。”牧斋有《夜步虎山桥》诗云:“暮峰敛余黛,早梅散轻缟。定知今宵梦,空濛入幽讨。”牧斋初见虎山桥梅花,不禁对翌日上山赏梅充满期待,甚至欲先于梦中探幽寻胜了。但不巧十五日起了个大早,却中途遇雨,不便登山,牧斋只能坐于舟中,“孤篷坐滴沥,清晓如黄昏。未能理蜡屐,何暇开清尊。名花初发时,燕赏亦迟人”,无奈地远望着梅花:“岂知堕烟雨,掩抑空泪痕。梅花如静女,有恨初无言。”(《元夕阻雨泊舟光福》)梅花有如娴静的少女,正因不能为诗人观赏而怨恨,此实为诗人心情的“嫁接”。十六日雨仍不止,但牧斋无意再等,乃“发兴上篮舆,贾勇著芒屦”,舍舟乘轿,发出“寻花欲乞命,岂为风雨怖”的豪言,“冒雨发龟峰,穿花到玄墓”。雨中探梅,别有情趣,梅花独具神韵。从整体上观赏,邓尉梅宛似“玉雪蔽行路”,又仿佛“登顿入花雾”,同时“沾湿闻雨香”,梅花亦更加诱人矣。从个体观赏,“梅亦爱清妍,浥雨如含露。孤标宜清寒,靓妆倚薄暮。”(上引均见《十六日冒雨游玄墓》)显出清妍孤标,分外典雅。自然界万物和谐,邓尉梅弥漫着恬静清幽的情韵,实乃诗人当时平和心境的外现。
   
    十七日雨霁天晴,牧斋探梅兴致更高,又赶赴铜坑探梅。铜坑与邓尉相连。《吴地记》:“铜坑者,一名铜井,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乾隆《吴县志》则云,梅花“最盛者以玄墓、铜坑为极”,牧斋岂能放过铜坑梅?晴日与雨日梅花自不相同,而铜坑梅所处环境更为优美。牧斋眼中铜坑梅犹如《庄子》姑射山有“冰雪姿”的绰约处子,她有吴山作为“好宫宅”,又有碧寒回环的太湖水相陪伴,更得湖山、云雾的滋养,这才变成“迥出凡梅格”的铜坑梅。当牧斋放眼望去,铜坑梅同样是“茫茫梅花海,上有花雾积”,也闻到梅花香,却“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分明又是一个“香雪海”!诗人置身铜坑梅花海,“恍惚如梦境”,为之流连忘返,直到“残阳挂烟树,横斜似初月”方返回(上引均见《十七日早晴过熨斗柄登茶山历西碛弹山抵铜坑还憩众香庵》)。
   
    牧斋所见大自然“梅花海”之美,与其以前所处官场之丑相比,不啻是人间仙境。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