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培训班:玉锥形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04:54
百科名片
玉锥形器,锥形状玉器,器身修长,头部较尖,中段呈圆柱体或方柱体,尾部突出个榫状,上面有钻孔可以系挂,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对玉锥形器的功能、用途的认识目前也不尽一致。
目录
简介历史类型用途
编辑本段简介
  玉锥形器
大汶口文化,玉锥形器,长35.5厘米 宽1.2—1.5厘米 厚1.1—1.3厘米 管长6.9厘米。1987年江苏省新沂市花厅M18出土透闪石软玉,淡绿色褐斑。 器身如长条的方柱,一端方尖, 另一端有圆柱形榫。方柱体近榫部位分为八节,每节饰由凸起的平行长横棱和短横档组成的简化带冠人面纹, 系良渚文化玉器风格。套在榫上的长圆管,孔径4-8毫米,管壁2-3毫米,反映了高超的制玉技术。现藏于南京博物院。[1]
编辑本段历史
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往往发现有一种精致光润的玉质锥形器随葬品,据统计出土数量已达百余件。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文物市场常有遇见。所谓锥形器,指的是一种器身修长,横断面呈方或圆形;其柄端上部多收缩成一短榫头状(即枘),枘上以对钻小孔者居多,也有的无钻孔;器身下部则逐渐收敛成尖锥形的玉器。这种玉锥形器目前以良渚文化最为常见,其他如山东的史前遗址也有少量发现。然因其形制又有某些区别,以致学界对它的功能和命名,仍未取得共识。
与玉琮、玉璧一样,对玉锥形器的功能、用途的认识目前也不尽一致,众说纷纭。笔者同样认为,从目前已发现的所谓玉锥形器的形制、粗细、长短和刻纹装饰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对玉锥形器的用途,也就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宜先进行分类定式之后,再结合出土位置和共存关系剖析,方可揭示其真正的功能,包括定名。[2]?
编辑本段类型
按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玉锥形器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第一类:器身为圆柱形,出土时锥端多朝上,呈钝圆锥状,素面。下端有一小而极短的榫头状枘,并两面对钻一小孔。长度一般在7.110.2厘米左右。有学者认为它是与一种叫“三叉形器”的共同组成冠饰。也可作项饰、坠饰或腰饰。
第二类:形同一类,唯其出土时锥端多朝下,按其器身的粗细又可分为二式,一式:器身稍细,少数上半部见有兽面纹。长度6.59厘米左右;二式:器身较粗壮,亦为项饰等构件。
第三类:器身修长如针状,锋刃尖细,枘部对钻有一小圆孔。长15厘米左右,径0.70.8厘米左右。多出自头骨部位,可能为笄、簪之类。
第四类:为琮式锥形器,出土时锥尖多朝上,其特点是器身稍长,横断面呈方形,上半部浅浮雕成若干节玉琮状,上施刻以兽面纹,枘部多有带一小孔的短榫头。上半部逐渐向上敛收,至顶端收缩成尖锥状。长度在13厘米左右。此类似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在上海金山亭林3号墓中,曾发现死者手中握有这种玉锥形器,可与古籍中“以手举玉”等祭祀活动相印证。
第五类:器呈匕首形,横断面近似菱形,出土时锥锋朝上。器身上半段光素;下半段以转角为中心,浅浮雕出繁缛的兽面纹及平行的细线。其上端钝尖,下端的枘部稍长,并对钻一小孔。长度67厘米不等。其功能有多样,既可用作佩挂饰件,也可能是刺压穴位的砭石,也许是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的用具。
第六类:为琮锥形,其特点是器身短而粗,横断面呈方形,其中偏上部位琢磨成典型的双节琮形体。朝下的锥端较圆钝,而上端有带一小圆孔的枘部。长67厘米左右。有学者认为是比陶祖更抽象化了的玉祖,带有男性崇拜的含义。
第七类:长方柱形或圆柱形,其共同特点是在短圆的榫头上都不见有小圆形穿孔。可分为三式,一式:器身稍细,且习见为圆柱形,素面。江浙沪一带的史前遗址都有发现,长度11厘米左右,直径0.6-0.7厘米;二式:器身均作长方柱形,素面,下端方尖,上端有短圆柱榫,无穿孔。长约15厘米。厚0.50.6厘米;三式:长条形圆柱状,其器身中部浅浮雕出若干节凸起的长短不一的横档,以象征玉琮与简化兽面纹。上海福泉山遗址花厅墓中出土的还见其榫头上套有一玉质长圆管,长达3435.5厘米,最宽处1.5厘米,玉锥形器均为上粗下细,底端为坠形钝尖,或长或短,或粗或细,都随同大批玉器(多为玉璧、玉琮)同时出土,但其功能用途,是学者讨论最激烈的,至今尚无定说。这种尺寸较大的并雕刻有若干玉琮状,上施刻神兽纹的,多认为是原始先民部属首领的“权杖”。可以想见,在巫政合一、王权神授的良渚文化时代执握此锥形玉杖者,肯定是一位集王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显赫人物。[2]?
编辑本段用途
在商周之前的古玉器中,有一种出土很多的锥形状玉器,被俗称为“玉锥形器”。大部分玉锥形器的头部较尖,中段呈圆柱体或方柱体,尾部突出个榫状,上面有钻孔可以系挂。有关它的用途学术上的争议很大,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
玉锥形器的头部一般都较尖,而且竖立起来的话很像箭矢和标枪头部的形状。因此有学者认为玉锥形器是由这些演变而来的,佩戴在身上具有武力象征的标志。也有学者认为玉锥形器多数发现于良渚文化的地域范围,而良渚文化的纺织业已经相当的发达,出土过陶制纺轮、麻布和绢的残片。有了纺织业,必然需要用针来缝合这些织物。人类早在一万多年前就用骨针来缝合兽皮制成衣服御寒,因此认为玉锥形器是从针演化而来的用于崇拜的一种装饰物。无论两种观点如何不同都承认了一点,玉锥形器应该是一种佩饰。
印证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玉锥形器出土的位置。很多玉锥形器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部附近,考古专家们把比较小的玉锥形器和散落的玉珠穿在一起,它就成了古人佩戴的玉项链上的项链坠,但比较长的玉锥形器显然不适合挂在胸前。很多良渚玉锥形器的上面都绘有被学者们成为“神人兽面”纹的简化图案。从图案绘制的方向来看,玉锥形器应该是尖部朝上的,如果作为项链坠,图案显然颠倒了。根据良渚古玉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发冠的形象,又有学者指出,玉锥形器应是插于神人(或者是大巫师)头上的束状装饰物。咋一听这种结论好像有些道理,但禁不住仔细地推敲。出土的玉锥形器有的长度可达33厘米,这么长而且重的一组玉器可能会戴在人的头上吗?细看神人兽面纹上的神人图案,他头上所带的头冠撑开显得很飘逸,而且头冠上的线条密集不像是插着一根根玉锥形器,而更像是美洲印第安酋长的羽冠。如果把玉锥形器作为头饰戴在头上,那效果应该更像自由女神的形象而非神人的形象。
那么玉锥形器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呢?笔者以前也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前不久偶然看到《文物天地》杂志2009年8月一篇《安徽的青铜时代》的文章中刊登了一副叫做“钟型五柱器”的照片一下子提醒了我。对于这件器物,文章里是这样介绍的“钟型五柱器,屯溪奕棋飞机场一号墓出土。钟型五柱器又叫云纹五柱器,是屯溪墓中特有的器型。通高31.2厘米,柱高16.5厘米。底座中空,四壁微微鼓起。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底座四壁,都饰有双钩云纹。五根等高的圆柱,间距相等地位于房脊之上。它不具有乐器的发音功能,古文献中也不曾记录过,其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去考证。”当看到五柱器上的五根“柱形器”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件青铜器的作用,也明白了玉锥形器的用途。
从后期的器物中往往可以看到前期器物的影子。青铜时代的很多青铜器都是依照陶器的样子制作出来的。这件云纹五柱器在那个时代就是用来祭祀的,它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再熟悉不过的香炉。而它上面的五根等长的铜柱体,就是在模拟青铜时代之前,人们用玉器祭祀祖先们时所用的玉柱型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玉锥形器。这样,玉锥形器的用途可以理解为是祭祀时所用的,有些像现在常见的香。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所有良渚玉锥形器上面的图案都是使尖部朝上,下部还有榫,是要便于把它插入、固定到一个木制或者是玉质的底托(也就是后来的香炉)之中。当然,这种底托很可能大部分是木制的,由于南方潮湿的气候早已经腐烂掉,我们现在只能够看到保留下来的玉锥形器。至于小件的玉锥形器有可能就是用来串挂在玉项链上面。但它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用于装饰,而是当人们要向神灵祈祷时,只要拿起胸前所挂的小玉锥形器,像后来的人们上香许愿一样的向神灵祈祷就可以了。佩戴着挂有小玉锥形器的人,不必经常去神庙就可以随时随地的祈祷方便了很多,他的地位也会不同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