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维也纳:城市化之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4:51

城市化之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东方讲坛·华文讲堂”解读中国城市化进程
日期:2011-02-14 作者:杨洁勉;孙潮;余钟夫 来源:文汇报                      
    
    
世博理念和城市发展
    
    杨洁勉
    
    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是加速运动的,如果不注重文化和软件建设,就像一个光长高、但思想没有成长的小孩。我们说,传统文化也有优秀和不优秀乃至糟粕的区别,而现代文明也有多重涵义。世博会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包含了我们的优秀文化,大概在1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如此繁华、丰富的胜景,科技水平也非常发达。但同时,图中的1100多个人中,据说只有一位女士,而且是在轿子里的。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另外一面。现在,上海正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世博会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困境,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上海世博会有七项重要的倡议。首先是要尊重自然,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这是《上海宣言》的倡议之首。第二是要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每一个居民都可以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第三是坚持科学创新的发展道路。第四是建立便捷智慧的城市社会。第五是培育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现在的孩子都在使用不太标准的上海口音,按照普通话的词汇讲着所谓的“上海话”。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本地语言和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可以把外国文化学好,并化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第六是构筑亲睦友善的宜居社区。最后就是促进均衡协调的城乡关系。综合起来是三句话,第一是人和自然要和谐,第二是人和文化、也就是昨天和今天以及明天要和谐。这样才可以使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的5000年文明源源不断,一脉相承。最后是人和人自己要和谐。人和人之间要互动,要了解,要宽容。这是我对世博城市发展理念的一个简单总结。
    
    再来看文化因素以及上海发展的思路。上海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门有1000多字讲上海的文化。其中特别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要提高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增强文化原创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倡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著名旅游城市,增强体育发展能力。这个五年规划,比较注重于看得见的产业、可量化的产业。
    
    同时,我再提出几点看法:第一是要增强危机意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是中国文化的引领之地,现在还是如此吗?第二是要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比如纽约有大都会博物馆,上海还没有。巴黎有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议会大厦俗称一双筷子一个碗,很有特色。还有印度外交部,堂堂正正,像个大衙门,也是文化的体现。各国的先进文化我们都要用。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增强名人培育功能。上海有大文豪鲁迅、郭沫若,还有梅兰芳。如果每一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超领军人物都不在上海的话,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表现又在哪里呢?最后,上海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懂得生活,女孩子只要看看画报就能把毛衣打出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却缺少了一点胸怀和视野。一座城市在发展的时候,不能光有华丽的衣服、首饰,而胸无点墨、浮躁、显摆。我们要有内涵,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深度城市化
    
    孙潮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城市化之问”。众所周知,闵行区前身的一部分是上海县,在过去20多年里经历了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我以闵行的发展实践为案例,对城市化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闵行是上海郊区向中心城区转变的标志性区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比例和基层建制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形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优化上了新台阶;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尽管闵行城市化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城市形态初成,但城市功能还不够丰富。如果从功能上讲,闵行目前只能是工业重镇、居住大区、交通枢纽。商务商业功能、科技创新、文化娱乐等城市综合功能都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综合商业配套档次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2、经济发展较快,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还不能满足各类人群日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诉求,两个“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城市化过程中的动拆迁遗留矛盾日益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3、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土地等资源要素的约束日益显现。闵行上一轮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工业区、开发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主要依赖的是土地资源。但随着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确定以及用地指标的不断收紧,依靠土地扩张和“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总结和反思,并且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推进“深度城市化”。所谓深度城市化,就是要在现有城市化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对城市化的内涵和目标进行调整和深化,对城市化的模式和路径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更好体现上海世博会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我们感到,推进深度城市化,主要是要做到“三个更加”。
    
    一是在城市化的发展理念上,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人的福祉、维护人的权益、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目前,这种理念已在闵行基本形成共识。
    
    二是在城市化的发展内涵上,要更加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比如,针对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我们提出了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努力为居民提供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针对100多万外地来沪人员,我们大力推进来沪人员单位租赁房建设,并且按照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进行“社区化管理”探索,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我们重视加强来沪人员的职业培训、综合保险服务,提高职业技能和社会保障水平。
    
    为了吸引高级白领、成功商务人士等高端人才来闵行发展创业,我们从提升对他们的服务水平角度考虑,正在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华漕、紫竹国际教育园区以及七宝国际生态文化商务区等,努力满足这类人群的高端化、个性化需求。
    
    三是在城市化的推进机制上,要更加注重民主协商、公众参与。比如,我们在区级层面推进全委会改革、推行党务公开、开展政府财政预算改革试点等。希望从科学决策、民主协商的角度,通过列席会议、询问、听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引导市民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我们还在街镇社区层面,通过探索社区股份合作社、回购经营性物业等措施,使社会公众从原来城市化被动的接受者、旁观者转变成为城市化的主动参与者和成果共享者。
    
    总之,我们认为:城市化是中国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要结合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传统和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不断地加以推进。
    
    (作者为中共闵行区区委书记)
    
破解城乡接合部难题
    
    余钟夫
    
    城市化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过去30年,城市化对中国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今后,中国的城市化仍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人把现在世界的发展归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无疑,城市化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我们比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城市的旧城中心改造和更新上。实际上,城市化从空间上来说还存在一个边缘区域,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我想结合北京对城市边缘区域或者城乡接合部的探索与大家交流。
    
    什么是城乡接合部?我们直观上其实都有感受。城乡接合部简单而言就是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广大农村相连接的一个部位,或者说是城和乡之间的过渡地带。从空间上来讲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中村和城市的边角地,由于中国城市走的是速成型的城市化,30多年来甚至在不到30年的过程中走过了欧美国家60年乃至100年的进程,很多城市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出现了一些没有充分开发的地方,也就是城中村。北京现在“摊大饼”已经摊到6环了,但是看三四环之间,一不小心你就会走入一个非常破旧的区域。这就是城市的边角地。城乡接合部还有就是城市的中心区和边缘地带接壤的区域。
    
    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历史上北京应该说是不存在城乡接合部的,北京是800年的皇城,高墙的区隔使得城内和城外泾渭分明。计划经济时代,北京城乡接合部初步呈现。主要原因是北京因为成为首都,要兴建大量行政设施和附属机构,同时要开辟一个科教区。北京也要从消费城市变成工业城市,要建立若干个工业区。伴随北京废城墙的过程,北部和东部出现了大量城乡接合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区别非常明显,市民和农民的身份截然分开,生产生活方式也差别很大。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发展也比较快,当时北京建城区达到了500多平方公里。2001年之后,随着5环路的开通,到现在的6环,北京的城乡接合部地区大大向农村地区伸展。
    
    北京的城乡接合部是伴随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发展同步形成的。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其发展趋势。眼下,北京有两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城乡接合部在继续外推,专家们都感到担忧,这个“大饼”要摊到什么时候。第二个就是交通问题。北京的第一个100万辆车用了47年,第二个100万辆用了6年半,第三个100万辆用了4年半,第四个100万辆用了2年半,现在的100万辆差不多只需要1年。如果照这个速度去估计,10年以后,按照一年100万辆的速度还要增加1000万辆!道路面积暂且不说,停车场都不够。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北京的城乡接合部随着五六环的建成,现在还有301个行政村,560平方公里的范围。流动人口在很多的村庄里已经出现了“倒挂”,很多的接合部村庄,当地人是少数。这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城市治安问题、安全问题。这个情况确实对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过去的城市化进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城市中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城市化中心区发展的需求比边缘区更大。但是,现在要有一些调整了。
    
    解决北京的城乡接合部问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适应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的城乡发展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城市中心改造对接合部完全是被动的,没有真正予以重视。第二阶段是市场推进阶段。房地产大量开发,快速把城市向边缘区拓展,大量地产商进入城乡接合部。现在,北京的城乡接合部改造已经到了政府主导的阶段。北京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城乡接合部的改造有了新做法,比如特辟绿色通道,改变土地的性质,调整规划。规划、融资等方面的压力固然是非常大的。北京采取了多种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是集体化模式,土地由农民自己用,自己拆迁,自己建造;一种是市场化模式,完全采取招拍挂的方式;另外一种是半集体化、半招拍挂的方式。
    
    在城市化的普遍进程中,城乡接合部是一种必然形态。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成熟程度,取决于其城乡接合部的水平;如果说城乡接合部搞不好,即使中心区搞得再好,这个城市也算不上是成熟的。我们要用动态眼光来改造城乡接合部。
    
    (作者为北京市委研究室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