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格威石油仪器公司:张子林书法 收藏 是天灾还是人祸——透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8:26

      

早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古人的开始了对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写道:“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国已开始详细描述地震。当年陕西发生一次大地震,《诗经》上作了详尽的描述,其大意是:闪闪的电光,轰轰的雷鸣,这种不祥的描象,多么叫人不能安宁。千百条河流在沸腾,巍峨的山顶在塌崩,高岸变成了低谷,深谷变成了丘陵。《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按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 
        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近30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约18次。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但是就是这么多的震灾也给古代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进行分析,以明我国古代的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人们在抗震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两汉的震灾——天灾与人祸交织的腰斩王朝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师地区就达42次,占总数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记载只有地震两字,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但一般来说,凡此“往往为国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区记载极少,但并不说明这些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未发生过地震,只不过是没有被人记载下来而起。

        叠溪海子--1933年地震遗址

        再者,伴随地震这一主灾害,还连锁发生着一系列次生灾害。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往往具有群发性的特征。两汉时期地震后主要的次生灾害有以下几种:(1)地震引起山崩。这是伴随地震产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如高后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荡。因“地震震动破坏了地震现场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涌出地面,多则泛滥成灾”。如文帝元年,“大水溃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涌水”。汉顺帝建康元年,“京师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汉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师地震。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汉成帝河平三年,“犍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啸。汉灵帝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发。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地震之后的疫病流行,使民众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为之涨价。这些伴随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其危害程度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尤其是几种灾害相互作用,其破坏性更大。汉元帝时的京房曾说:“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螽,民人饥疫。”

        最后,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都造成巨大的损失。首先是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其中伤亡人数比较多的地震有:高后二年地震,“杀七百六十人”。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杀六千余人”。成帝绥和二年地震,“杀四百一十五人”。其次,对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地震及伴随而来的山崩地裂、水灾泛滥等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如汉元帝建昭四年,“蓝田地震,山崩,拥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泾水逆流”。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带多次发生地震,导致地表水涌出,泛滥成灾,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县易处,更筑城郭”。再次是对人民的家庭私有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两汉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极差,一旦稍有震动,就房倒屋塌,人民流离失所。如汉惠帝二年,“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汉成帝绥和二年,“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廓”。汉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坏败城郭、民室屋”。汉顺帝永和三年,“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室屋多坏”。损失都十分惨重。

        康熙罪己诏——英明皇帝震灾后的补救措施

        康熙十八年的北京大地震,首先是地域的特殊性,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问黄中心,人口众多,各种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地区里面发生地震造成的伤害必然是非常的惨重,再者这次地震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后处于康乾盛世的时代,面对着这样的一次大地震,作为统治者和百姓是怎么进行震后救灾的,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 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 200 多个县市, 最远记录达 700 百多公里。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时,从京城的东方的地下发出响声,顷刻之间,只见尘沙飞扬,黑雾弥漫,不见天日。而地面上的人们也被震得东倒西歪,如同坐在船上一半,随后,私下里巨声响起,地面上的所有的东西都在震动,动物到处的乱窜,人们更是无头脑的乱跑,但是已经迈不开步了,这场爆发力极强的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蓟州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宛平县城也没有逃过此劫,“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西门向北有劈面酸风乱滚之黄沙,东门至南有扑鼻膻水泛滥之黑沟”。良乡县倒塌瓦房10余间,土房40余间;损伤土房、瓦房近百间;街道震裂,水涌高三四尺。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良乡、通县等城俱陷,裂地成渠,黄黑水溢出,黑气蔽天。作为震中之一的三河县的惨状更是无法描述,当时的县令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 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得北京地区顿时陷入生存危机的严 重深渊。地震强烈的破坏力使地表建筑遭到极大损毁,“城垣坍 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据统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京城也是震中之一,很多的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据统 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京城的各宫殿、城 楼、寺院、庙宇、会馆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宫殿类如养 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庙宇、塔阁类如长椿寺、文昌阁、善果庙、广济寺、白塔等;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都门南陵会馆、都门云龙会馆、襄 陵会馆、中州会馆、华州会馆等。除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在这次地震中死去外,还有很多的官员也死在了这次地震中,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
        面对着如此严重的灾情,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救灾措施,这显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处。首先,他发了“罪己诏”,言道:“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他还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 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这些形式在客观上也促使了整个统治阶级关心民情。接着,康熙又令户部和工部拨款震灾,由于 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还有,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最后,除了官方的赈灾之外,民间也是互相帮助,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了。

        300年来世界上大灾一半在中国 重大灾难贯穿中国历史

        四川汶川大地震刚发生时,很多国内外媒体都想起了一个地方———都江堰,这项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在这次地震中未受损伤,而它的建立恰恰是中国与灾难抗争的典型写照。和不知地震为何物的许多欧洲人不同,中国从古至今不断经受灾难洗礼,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了中国人的智慧,也造就了中国人坚强的性格。

       过去,欧洲人经常慨叹上帝对他们“不公”。比如在北欧,多数地方全年日照点击查看日照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时间不过100多天,南欧和中欧水灾时常发生,最近一次爆发大洪水是在2002年8月,仅给德国就带来了4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范围内,在近300年来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50起自然灾害中,欧洲共有3起,包括1812年冬天的冻害导致法国40万人死亡、1845年至1846年爱尔兰的饥荒导致150万人死亡、1908 年意大利地震导致11万人死亡。可如果与中国比较起来,欧洲人其实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些导致了1.51亿人死亡的50起自然灾害中,发生在中国的自然灾害竟然高达26起,累计死亡近1.03亿人,占全部死亡总人数的68%。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总量的1/10以上;台风登陆的频率平均每年高达7次;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仅以中国发生的地震灾害为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就高达8000多次,其中1000多次为6级以上地震。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比例高达50%以上。

      中国灾害频发与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中国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且人口密度远远大于欧洲。比如瑞典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900万人口,北部山区很多地方可以用“荒无人烟”来形容,但在中国,哪怕是山村也可能居住着数千人。和中国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国土窄小,也受地震、火山、海啸等大灾的威胁。不过因为被海洋环绕,有人居住的山区不多,而且日本的山也不是很高、很陡。位于山区、地势险恶的夕张市是日本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5.8人。记者曾经到日本一个山区采访,在当地人家里,看到的是陈旧的电器和并不奢侈的摆设,与日本城市家庭的生活水平没法比,但仍比中国山区好很多。在这次地震发生之后,日本的电视镜头多次对准四川一些地区险恶的生态环境,高山和随时都可能决堤的河流大坝让日本人很吃惊,连连感叹当地人生活不容易。

        欧洲只有女巫没有女娲 

 

     拉大学历史系教瑞典乌普萨授琳达•巴克特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总体而言,欧洲的自然条件要比亚洲好得多,地震带少,降水比较均匀等,这也形成了欧洲历史上农、牧、渔混合式的经济形态,换句话讲,多数欧洲人是可以靠天吃饭的,所以自然界对欧洲人的威胁多数来自人们的想象而不是自然界本身,比如很多欧洲的民间故事都与巫师有关,而不是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在中国,很多传说虽然同样出自人们的想象,但反映的却是人与自然界的抗争,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等,而类似的故事在欧洲很难找到。至于地震这样的灾害,琳达•巴克特曼形容说,多数欧洲人甚至都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样子。她告诉记者,很多欧洲人是近年来从媒体中才知道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究竟有多大威力。比如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当时有数百名在那里度假的瑞典人罹难,可当灾害发生时,很多瑞典人甚至以为海啸不过是海上大些的风浪而已。

        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几千年来水、旱、震、蝗、瘟疫,各种灾祸肆虐,中国的历史从某个角度说,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确切地震记录的国家,西晋时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了距今3800多年中国最早朝代———夏代帝发七年的“泰山地震”。《吕氏春秋》里记录的周文王八年地震“地动东南西北,不出国郊”,是第一次纪录地震危害范围。而《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翔实、生动地记述了周幽王时期关中的特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次地震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精确记录的地震,比西方同类记录(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早2500多年。

       水灾也是威胁中国先民的重大自然灾害。早在史前的舜帝时代,就有“九州皆水患”的说法。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沉重的水患甚至间接导致了元朝的覆灭。此外,旱灾、蝗虫、瘟疫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也给中国人带来惨痛的损失。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有组织、大规模甚至全国性抗灾防灾,并制定缜密法则规定的国家。与西方崇尚挥舞刀剑、征战四方的恺撒大帝式英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是因为抗灾被铭记或歌颂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正是由于大禹率领民众制服水患,积累了崇高威望;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九合诸侯”,约法三章,第一条就是“无曲防”(不许截断邻国水源或把本国水患引向邻国),体现了集体防灾意识。清代帝王更重视治水,康熙亲自批阅水经,主持河工现场会议,六次南巡均首先视察黄河工地。

      中国赈灾经验有千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夏明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在通常被人忽视的救灾减灾及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取得的理论、制度和实践上的成就,是西方中世纪文明所远远不及的,以致法国著名的汉学家魏丕信将18世纪中国集权体制下的荒政体系等同于近代西方的国家福利主义。

       汉朝元帝灾后即把全部库存粮食、衣物用来赈济灾民;自周代开始,政府就有在灾后组织灾民移居富裕地区的计划,《周礼》记载“若食不能人二鬴(300斤),则令邦国移民就谷”,《孟子》也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反映了灾后国家机器对人口和粮食进行区域间调剂的情况。

       和古代中国相比,欧洲各国因普遍采取分权制,无法动员强大的政府力量应对灾情,因此在诸如大鼠疫等灾难面前显得十分虚弱;而在南美和亚洲其他一些地方,也曾有政府组织抗灾防灾的记载,如印加帝国的梯田抗旱,日本中世纪武田信玄的水利建设等,但这些地方或生产力低下,或幅员狭小,统治者对境内的统治力有限,均无法取得如古代中国那样的成绩。

       琳达•巴克特曼教授说,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归纳为物资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民众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就物资救援能力来说,经济发达的欧洲似乎是非常强大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自然灾害面前,并不是高科技或是有钱就管用,比如地震救援就是如此,因为地震后房屋结构受损,大型设备在这个时候往往派不上用场,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人力救助;在政府动员能力方面,欧洲各国也不弱,但因自然灾害较少发生,经验缺乏是主要的问题;在民众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欧洲人则差得很远,像曾经发生在瑞典的酸雨,当时竟有一些人因为恐惧而自杀,还有,2002年欧洲的洪水,也有很多人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临而出现了心理疾病。
      谈到中国汶川地震,琳达•巴克特曼说,从以上三方面抗灾能力出发,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堪称典范———物资救援已是倾尽所能,社会动员能力之高更让世界各国惊叹,但更令人钦佩的,还是中国人在这次地震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的恐慌程度被信息的及时披露、救援的努力和各界的支持降到了最低。能看到的,多是救灾过程中的指挥若定,受灾民众的勇敢坚强。仅凭这一点,中国人在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前,便已经给出了最出色的答卷。

      山区重建难度大

       恩格斯有过两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经过这次地震,除了不可控制的自然力,应该说,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基础建设中的安全成本还有待提高。在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在防灾抗灾领域,如建筑的防灾性规范、全民防灾自救常识的普及、灾后治理、善款安置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像欧洲2002年发生水灾时,德国很多房屋在大水过后竟然还能继续使用,但在中国农村地区,甚至一场大的降雨都会把房屋冲垮。另据《东京新闻》报道,受四川地震的警示,日本政府21日公布,要提高对校舍进行耐震加固施工费的补助率。

       谈到灾后重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高建国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中国此次重建的难度,比世界许多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都要大。”不管是日本阪神大地震,还是台湾地区的“9•21”大地震,由于它们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很高,灾后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像伊朗大地震,虽然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高,但人口密度比较低。高建国说,中国此次灾后重建的一个亮点就是心理重建。这是在三十年前唐山点击查看唐山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地震后所没有的,这也是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的。高建国说:
“物质上的需要是一个巨大挑战。”虽然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家底,但受灾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自救能力不足。而且,由于受灾地区有的是山区里的村寨,分布非常散,重建起来很困难,这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会遇到的问题。住在山里的农民,他们种植的田地不少坡度都在25度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度,产量低,收入少。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倡导“天人合一”,高建国说,这次重建将更好地和谐人与山的关系。  

         百年来重大灾难

        ·1928-1930年20世纪中国最严重的旱灾,涉及华北、西北、西南13省,受灾人口1.2亿,饿死300万以上,人食人不绝于途。

  ·1959-1961年川滇黔三省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死亡率为3.7%,4.8%,2.5%,比常年死亡率高1-3%,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唐山大地震。

  ·1931年长江淮河出现百年未遇洪水,16省洪灾,受灾人口1亿,淹死20万以上,死亡370万。

  ·1938年国民党在中牟以北掘开三处黄河堤防,以阻日军西进,受灾人口1250万,淹死89万。

  ·1954年长江淮河出现近百年未遇洪水,受淹耕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死亡3.3万。

  ·1975年3号台风深入华中,使河南局部出现罕见的总降雨量1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受灾人口820万人,死亡2.6万人。

  ·1900-1949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鼠疫发病人数115万,死亡102万,病死率89%。

  ·1942年4月26日中国本溪湖矿山死亡1572人。

  ·40年代末中国“江亚轮”沉没于长江吴淞口,死亡1483人。
        

         .1976 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死亡24万人,伤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1994克拉玛依友谊宫大火烧死亡325人。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洪水,1.8亿人受灾,因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

        .2008年雪灾,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

  .2008年5月12号下午14点:28分钟左右。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死亡人数8万人,伤37.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两千亿元。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震中在县城附近.

       截止至17日,地震已造成1484人死亡,312人失踪,11849多人受伤.

        4月17日,众多地震遇难者遗体被火葬。图为众多僧侣为逝者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