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景区标识牌制作:春风堂上紫燕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17:30
        “小桃初谢后,双燕恰来时。”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柳如丝,花红如云时,燕子就从遥远的南方飞回中原,飞回北国。这时,陌上陇头,梁前檐下,到处是燕子轻盈飘忽的倩影。它们翩跹飞舞,尾剪春风,优美动人。这时,孩子们追逐着头顶上的燕子,放开了稚嫩的嗓门:“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到这里……”
        今年“清明”,我回到乡下老家祭祖,看见了久违的燕子,听到了久违的歌声,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儿时家乡的春天,儿时家中的燕子,还有母亲那慈祥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眼前……
        在我的记忆中,一场春雨过后,伴着泥土和麦苗的芳香,家乡的春天在田野里氤氲着、颤动着、摇曳着。迎春花率先用金黄的小号,奏响春的序曲。小草儿顶破湿润的泥土,探出鹅黄的小脑袋,眨巴着小眼睛,东瞧瞧西看看,敞开喉咙唱响第一篇春的乐章。柳枝也吐出嫩绿的细芽儿,说着春天的故事。接下来,所有的花儿都次第在春天的舞台上演出美丽的歌舞,唱着生命的欢歌。
        家乡的春景美不胜收,可有时太寂静了——花儿、草儿、树儿都是静悄悄地告诉我们春天的消息,我们要用眼睛去追寻它们的身影,或者呼吸它们的气息,才能知道春的脚步,春的踪迹。只有一群可爱的精灵,用自己亮丽的歌喉报告春的来临,那就是燕子——春天里可爱的精灵!
        在吐翠的柳梢,在返青的麦田,在芳草萋萋的土埂,在炊烟袅袅的屋顶,在烟锁雾朦的春雨中,几只燕子轻捷的飞来飞去。不,哪怕只有一只燕子迅捷地掠过,整个静静的春天的画卷中,一下子生机盎然了。燕子用清脆的燕语,传递着春的信息;用轻灵的身姿,描画着美好的春光。
        母亲告诉我,燕子千里迢迢飞了回来,是为了生儿育女,繁殖后代。燕子喜欢把巢筑在屋檐下或横梁上,雌雄密切配合,轮流从田野里啄取潮湿的泥土、稻草或草根,作为建筑材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母亲把燕子来到家里筑巢看做“吉庆临门”,有一年春节她叫人写贴了一副“燕来重门喜,莺歌大地春”的对联,贴在大门的门框上。
        自古以来,燕子被人们认为是吉祥的鸟儿,得到人们的厚爱。历代留下的咏燕诗,俯拾皆是。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邶风》有“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写出了燕子边飞边唱的神韵。唐代葛天民在一首诗中咏道:“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从不嫌贫爱富的燕子,再低矮的土坯房,只要有人居住,就会在柳枝吐翠时翩然飞来一对,在屋梁上筑巢。农家小院因了这对可爱的鸟儿,多了欢声笑语。于是,母亲在整个春天都敞开家门,任凭燕子飞进飞出。
        因为视燕子为吉祥的象征,我家先后两次盖新房子时,母亲都叫人在正屋大门的上方留一个小洞,在正堂中的梁上搭一块小本板,好让燕子做窝。母亲说,燕子有留恋旧巢的习性,只要你爱护燕子,不毁旧巢,那它第二年会飞回旧巢。母亲没读过一句书,不识一个字,却用她的慈言善行诠释了一些诗词名句,譬如唐代敦煌在《鱼游春水》里说的“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宋人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母亲喜欢给人带来欢乐的燕子,喜欢乐做人们“义务植保员”的燕子。母亲说,有人计算过,一对燕子在一天内平均能吞食3000多只害虫,在一个夏季能捕捉50万至100万只害虫,如果把它们吃掉的害虫头尾相接,竟长达5公里。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夸奖燕子的农谚:“燕子田里飞,稻谷堆成堆;燕子畈里叫,满畈棉花笑。”
        有一年,春天来的特别迟,杏花开时还下了一场春雪。母亲总是在早饭或午饭后站在大门前,遥望南方,喃喃自语:“燕子怎么还不回?该回了,是出了什么事,还是忘了回家的路?”那神情就像惦记着远方的亲人。直到燕子鸣叫着飞来,在门前盘旋,她那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有一次,我在家门前的葡萄架下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纳鞋底的母亲讲燕子的故事,她说她的那些故事也是小时候从外婆那里听来的。从她的故事中我了解到,燕子的种类很多,有家燕、金腰燕,高山上有一种雨燕,另外还有白燕和紫燕。谈到白燕,母亲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娘娘久婚不孕,着急死了,经常去寺庙烧香,求观音送子。一次走在半路上,娘娘见一双白燕飞过,当天晚上就生了个漂亮的公主,娘娘把公主取名“天女”。
        我长大后,从一本书中看到,母亲讲的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典故,来源于《太平御览》引《京房易占》。白燕被古人视为神物,认为看见白燕“其君喜得贵女”,所以至今有人称燕子为“天女”。
        体黑的家燕,在古代被称为“玄鸟”。据《诗经》记载,商朝人的祖先是他的母亲简狄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商朝人以燕子为图腾。
        古人还把紫燕叫做越燕、汉燕,它是祝吉庆贺的常用语,如春联“春风堂上紫燕舞,细雨庭前红梅开”,婚联“紫燕双飞珠帘卷,流莺对唱翠幕悬”。燕子喜欢双飞双栖,人们又常用“燕侣”来比喻夫妻和谐,生活幸福美满,“并蒂莲开莲蒂并,双飞燕侣燕飞双”成为常用的婚联。
        还有一次,母亲问我:“你们课本里有没有‘劳燕’这个词”?我摇摇头。母亲告诉我,她曾听垸子里一位教书的老先生说,燕子在窝巢做好后就开始产卵,每窝4到6枚。经过雌鸟半月左右的孵化,小燕子就降临人间。别看刚刚出壳的雏燕全身光秃秃的,眼睛还没睁开就要食吃哩。这可忙坏了老燕子,它们不停地飞行觅食,1小时至少要喂小燕子15次,一天往返飞行的次数有500多回。由此,母亲发出感叹:“老燕子真是太劳累了。”当时我想,母亲拉扯我们兄妹8个,日夜操劳,也是只“劳燕”吧?
        成人以后,我接触到“劳燕”这个词,才知道当初的比喻大错特错。“劳”指的是伯劳鸟,与“燕”组合成词,常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别离。《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可我的母亲无论日子多么艰辛,一生都与我的父亲相守,一生都为我们兄妹操劳……母亲,您那致爱的原动力,涵盖了生命的融合和孕育;您让神圣的生命循环,让美丽的音乐节奏伴着您,如同燕子般飞向永恒! 
        在母亲讲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燕子、乌鸦、麻雀、喜鹊、老鹰等鸟儿向凤凰学习筑巢的故事。她说,一些鸟儿没有耐心,在凤凰讲课时,就先后学了自认为好的方法筑巢去了,结果有的把巢筑在树杈上,有的把巢建在草丛里,有的在墙洞里栖身,有的在山崖上搭棚,只有好学的小燕子坚持到最后,学会了衔泥在房梁上、屋檐下筑起坚固而又避风避雨的巢……这个故事后来一直成为我的一种动力,催促我在学业上、事业上要持之以恒,虚心求教,有始有终,切忌好高骛远,半途而废。或许因为这故事,或许因为家里有一对可爱的燕子,我从来不用弹弓打燕子,也不许小伙伴们打……
        一晃,我也到了母亲给我讲故事的那个年纪,可我生活的这座小城却怎么也看不到飞舞的燕子,偶尔到乡下看见了燕子却再也看不见曾给我讲故事的母亲了。母亲,您不是最爱一边纳鞋底一边听收音机里的黄梅戏吗?儿子唱一段给您听,是《女附马》的开篇曲——
        春花带露满园香,
        紫燕双双绕画梁;
        好景偏逢人烦恼,
        几回思母又望郎……
        母亲,您听见了我的歌声了吗?您看见了这些您喜爱的燕子了吗?母亲啊,春天回来了,燕子回来了,您怎么不回来啊?                                                  2006年清明节于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