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威力赛鸽公棚2016:[经济杂谈]我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24:15

『经济论坛』 [经济杂谈]我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作者:dtrader99  发表日期:2011-3-22 23:14:00         我问“十二五规划”纲要

怀百分虔诚,万分崇敬,潜心拜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还选读了几个“辉煌”,“灿烂”的解读。
学了不少,但在深深为强国崛起和经济腾飞振奋之时,也有几多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只有大声来发问:

1. 创造货币,还是创造财富?
据纲要,GDP要年增长7%。到2015年,GDP将达53.8万亿,比2010年要净增16万亿,是2010年的140%。如果这样的增长只是一个由货币计量的单位,那么对印刷发行钞票轻车熟路的央行,是绝对不会有辱使命的,因为增发16万亿钞票,印钞厂扩建或加班是一定能做到的。如果还有“数据局”帮忙,这样的增长是铁板钉钉的事。
  但如果是真的创造财富,是以不变价格来计量的,为最终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实物,那么,这16万亿的实物,就一定要有来路。
  先看食品。几乎所有食品,水产品和肉,奶品除外,在“十一五”期间,实物消费量都没有什么变动。所以,农业生产主要的增长是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而近年人口增长率仅0.5%,照此推算农业食品增长5年共计2.52%。所以农业可能对40%的GDP实物财富净增长难有大的贡献。
   在2001-2009年间,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品产量,包括原煤,天然气,发电量,布, 水泥,钢材, 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彩电等均有超过7%的年增长率。电话(座机和手机)和汽车保有量更有20%左右的年增长率。但这些工业产品在十二五中取得7%的年增长率,面临着几个严峻的问题:
  (1)受资源限制,增长潜力不大。比如原油,需求量很大,但在2001-09年间 年均增长率仅1.7%;
  (2)消费趋近饱和。从城乡家计调查中家庭耐用品拥有量来看,彩电,冰箱,手机等几乎家家有,人人用,这样除了换置,换代,很难有额外的新需求;
  (3)需求增加被世界市场高价牵制。比如,汽车目前保有量仅7480万辆,13亿中国人,每8-10人一辆车合情合理,所以保有量翻一番,可以新增需求7500万辆。但问题是要进口石油来养车,大约要新增2.5亿吨进口石油,这可能会推高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数倍。钢材也是如此,因为要靠进口矿石来开工。
  在过去5年中,房地产是一个兴旺的产业,但天价房搞得天怒人怨,政府被迫以限购的极端手段来平民愤,所以,房地产不会对新增的16万亿有什么大贡献。3000万套保障住房,如真实施,可能会保住房地产业不出现负增长,拖后腿。
  所以,按实物计算,新增16万亿GDP的来源不乐观。不知作规划的人,有没有用实物匡算过这新增16万亿的构成。
  
  2. 任富人更多敛财,还是让大众分享增长?
  在解读“十二五”的辉煌时,一个最爱民的例证是“GDP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要超过7%,迈出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历史性一步”。但是,和GDP无实物匡算为基础相似,超过7%的收入增长也很象是张“空头支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有了房地产改革以来,进入全球化的争夺以来,我国的财富积累加速,主要得益于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贸易实现,和资源价值的重新评估。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少数人财富迅速积累,而多数人与“蛋糕”无缘,获得的仅仅是“富士康”们的每月800元的“恩施”。
  据网上的资料和胡润的“富人榜”,2009年占全国总人口0.04%的(48万)富人拥有的财富共计2.3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5万亿元。这些富人的财富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50%,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倍。这48万富人的财富总值比2007年增加22%。而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比上年增加14%。2010年资产10亿以上的1272家富人,共有资产5.35万亿,户均37亿。这比2009年的3.77万亿增长了42%。2010年中国最富的50人占有资产1.28万亿,而2005年最富的50人仅516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富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方式积累着财富,受益于经济增长,积累的速度不断加快。
  与此相对,13亿人2009年的总收入为14.3万亿,扣除消费12.1万亿,可作为资本积累的(储蓄)的金额仅2.2万亿,人均仅1700元。为简便计算,假定过去10年,每人每年都有17,000元转化为固定资产,那么每人2009年的资产可为170,000元,这只是富人的十万分之五。可见中国贫富差距之大。
  在这种极度不均的资产占有前提下,如果听任被扭曲的市场按“要素贡献分配”,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公正评估,调控资本和资产收益,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事实上,近年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刺激下迅速膨胀。1978年到2009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约107万亿元,但2000-2009年间就达83万亿元。2003年之后,投资对GDP的贡献超过40%,2009年到达47%,资本正急速扩张去争夺高回报。在金钱为本,资本为大的现实中,劳动绝不是对手,怎么可能在切蛋糕中胜出?
  “十二五”规划对于增加城乡人民收入提出了一些意向性的措施,比如对增加农民,提出了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等4条途径。但问题是,能实施吗?提高粮食蔬菜价格会拉动通货膨胀;增加农民工工资会降低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增加转移性收入等于要向非农民征税;没有资产怎么能获得财产性收入?
  收入分配,是利益的分配,弱势群体永远在利益争夺中处于劣势。如果只靠二次分配来解决中国的分配问题,贫富不均将永远是中国的问题。在市场不完全,人们不理性,在人人见缝能插针的社会,市场不是公平的。不知道为什么“十二五”没有提出对资本作用和收益的对策,不要求利益集团让步,而只是提出美好意愿,平民们很难公平分享增长的利益。
  
  3.产业为谁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和升级是“十二五”的大戏,新兴产业,高科技,自主创新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迷失。特别让人迷糊的是,转型,升级成了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自己的国民?公司的投资?还是出口?转型,升级应该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为前提,而不是因为“落后”,所以必须升级。
  “苹果”公司兴盛的故事,可能对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最有启发。作为一个生产计算机,且坚持不兼容的操作系统的公司,在2000年网络泡沫幻灭后,几乎被竞争对手们逼入破产边缘。但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公司紧盯消费者的爱好和需求,生产出一系列让消费者满足的电子产品。新产品加产品升级,自从2004年以后,一路高歌。一个4。7万人的公司,年销售额达763亿美元,纯利润 166亿美元。创造这些辉煌,原因可能很多,但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偏好来创造新的需求,满足新的需求应该是最根本的缘由。
  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什么不从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开始来设计?
  只按“先进”“落后”为依据,不以需求为前提的转型,升级,后果严峻。生产过剩,资源浪费会因为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高,新,尖)更加严重。此外,转型,升级也可能是利益再分配,利益平衡的机制的确立,对实现真正的升级极为重要。还有,要满足的需求是亿万民众的需求,而不该只是少数富人的奢侈需求。
  
  4.我遐想的答案
  货币体现的财富不是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的要旨是国民的福利和幸福。这样,要生产,发展,创造满足国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且,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资源不会枯竭。餐饮,旅游应该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事实上,这是过去10年中国所有行业增长最快的产业。国内旅游收入在2004-09年间翻了一番。如果把制造业为主转型,升级为旅游业为主,把中国建成旅游强国,可能比制造大国更有经济效率,更对得起子孙万代。作为服务业,诚信是旅游业繁荣的最根本。
  要民众幸福,要保证人民“幸福” - “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如不能滋润这些“心”,“十二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它的目标和灵魂。而这些心,不只是货币能滋润的(虽然中国人拜金)。要把公平放在首位。根据前景理论,人们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参照系”来决定的。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证实,人们接受一个低工资的工作,比高工资的工作感觉更幸福,如果前者水平高于所进公司的平均工资,而后者低于平均工资。这说明,人们的“幸福和满足”不一定和收入的绝对高低相关,而更多取决于收入的相对高低。这里比较的“基数”对于人们的满足感至关重要。这样,即便政策惠及民生,但如果让人感觉受益不公平,人们的幸福感就会减少,甚至感到不幸福。所以,政策的设计和实施要让所有收益人感觉公平。
  无良的媒体要悔过,不能只为抓钱就追艳猎奇。现在的娱乐新闻不是貌美大明星嫁了大富豪,就是大富豪包下了二奶,小三。跑车、别墅、明星、流星雨、嫁豪门,奢侈,豪华,潜规则。。。媒体鼓吹钱的威力,更加有金融报导和新闻的骗局。还有芙蓉成名致富,凤姐抛光赴美,“我爹是李刚”豪迈。。。媒体鼓动中国人都去拜财神,不择手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常常模仿他人的行为。同时,这些娱乐在不经意中改变了人们决策的“参照点”,让人们感到不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二五”中的推进文化创新 ,发展文化产业,有点让人不安。如果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拜倒在财神爷门下,这个已经向心力不强的社会,将会面临再一次解析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