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禹手绘学费:春季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9:03
 初春調節情緒養肝護臟 少吃酸辣食物,用好情緒養肝

  “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和調節心情,防止肝火上越,以利陽氣生長”,在飲食方面,要少吃酸辣食物,“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生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

  “肝喜調達而惡抑鬱”,中醫認為,肝臟與草木相似,所謂調達,就是指肝像樹一樣喜歡不受約束地生長,不喜歡受壓抑。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引導氣血從裡向外調動,排泄體內的渾濁之氣。這時在飲食上就應“投其所好”,一些酸味食物有收斂的特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不應多吃。春季“肝氣”旺,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弱的朋友春季可以適當多吃山藥、大棗、蓮子粥,來控制過旺的肝氣,預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導致的胃脹等癥狀的加重。

  保持良好的情緒也有益於養肝。心情陰郁或是急躁易怒引發肝臟氣血瘀滯不暢,反之,心情舒暢、心態平和,則有利於肝氣正常生發和調節。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立春后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后的這段時間裡,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生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不宜劇烈運動耗陽氣

  立春過后,在生活習慣上,人們要逐漸晚睡早起。而且隨着氣溫回升,立春后人們也要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氣血運行。不過由於立春后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緩和的運動,如春遊、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並不劇烈的球類運動。

  要注意的是,這一時節運動不宜劇烈,不宜大汗淋漓、氣喘籲籲,否則可能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而且由於立春后氣候仍然乾燥,運動時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天早上梳頭、晚上用淡鹽水泡腳,能促進人體氣血運行,保健防病。想要保養頭髮、促進睡眠者不妨一試。

  “捂”好身體以防風邪

  立春前后,晴天漸多,白天漸長,氣溫逐步上升,但尚未完全回暖,氣溫仍有波動。這時,大家不要急於脫掉厚重的外套、毛衣,應適當地捂一捂。尤其是體弱的老人、小孩及體質偏寒的人,應遵循“春不減衣,秋不戴帽”。倘若過早減去穿了幾個月的冬衣,一旦氣溫下降,身體就會難以適應,抵抗力下降后就可能會給病菌以可乘之機。

  春捂要防止春天盛行的風邪。風邪的侵入會導致各種外感疾病,如感冒、皮膚瘙癢、肌肉關節痛、頭痛和各種過敏症。“百草回生,百病易發”,春捂的目的不僅在於防止氣溫變化過快造成身體不適,更重要的是防止病毒侵入。

  專家提醒,初春氣候變暖,各種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傳染病進入多發季節。此時應注意多開窗通風,流感高發時節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去。春暖乍寒,氣溫起伏明顯,過早減衣容易導致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加重,甚至誘發中風。體弱的兒童則容易感染感冒等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春捂”。

   ●本月21日是24節氣中的「春分」,當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就是春分的開始。所謂春分,是四季中晝夜等長、寒暖各半、陰陽平衡的時節。中醫觀點,認為應採取「不足則補,有餘則瀉」的養生原則,不論瀉或補,都要求取平衡,才能在春分時節有效防堵疾病上身。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四季關鍵的四大節氣。春分時節,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於是有「春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說法;此後北半球逐漸晝長夜短、日照增加,農民必須開始早起下田耕作。

春分正值多雨時節,適合農作物生長。因寒暖各半,氣候變化不穩,民眾除了留意皮膚過敏、感冒等季節性感染疾病,還得小心因「肝旺脾虛」所出現的食欲不振、疲勞與情緒暴躁等問題。

萬物萌生,隨著日照變長,氣候轉暖,人們本該充滿活力,但卻有人經常昏昏欲睡、精神難以集中,總覺得怎麼睡都睡不飽。若是如此,當心!可能「春困」上身。

春困並非疾病,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倦怠現象。冬季寒冷,皮膚、四肢血管收縮,隨著春天氣溫回暖,陽氣本該生發,但春季氣候不穩定、陰雨綿綿,外濕困阻脾陽,造成氣血不通暢,人就會感到疲倦、昏沉或情緒暴躁,出現春困。

春季陽氣旺盛,人體氣血應往外透發,但若冬季沒落實「養藏」,陽氣不足,就會導致精神不佳。有別於寒冬要晚睡晚起,在日照變長的春天,千萬別因為疲倦就瘋狂補眠。建議早睡早起,多外出活動筋骨、接受陽光洗禮、多喝溫開水等,以甩開疲倦,避免越睡越睏。

也可以透過飲食調養改善。春分時節應避免飲酒,吃寒涼、酸性食物;可補充適量辛甘發散食物,如韭菜、花生、胡蘿蔔等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也可食用如燕麥、核桃、山藥、薏仁、蓮子等,益於補脾的甘甜味食材,當令的青綠色蔬菜,多吃也有助於改善春困。

春分顧肝膽 吃溫陽補品廿四節氣來到了春分,前有「驚蟄」,後有「清明」,俗諺:「春分落雨落到清明」,指的是春分多雨,氣候變化多端,一不小心就會生病。

就地球運轉來看,春分,太陽直射點正在赤道上,之後,太陽直射點往北移,北半球逐漸晝長夜短。中醫師施淙銘說,五行裡的春天屬木,對照人體為肝膽系統,肝膽不佳的人,可能眼睛痠澀、易打嗝、便秘、脹氣、睡不好或有灰指甲等症狀。四

補血 有益肝臟

然而,此時萬物朝氣蓬勃,蓄勢待發,木是生命的象徵,由於肝臟布滿了血管,補血有益肝膽,西醫認為鐵質有益補肝,補充維生素B群、維生素C。

中醫則建議,以四物湯補血,川芎、當歸、白芍和熟地為基本四味,脾胃不佳者,可加紅棗、甘草和黃耆;心臟不好的人,加桂枝、丹參和玉竹;腎功能衰弱者,不妨添枸杞和黑棗;手腳冰冷則可喝八珍湯。

陽氣 向外疏發

「內經」也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中醫師曹永昌說,人應與天地相應,此時身體陽氣向外疏發,人在起居飲食、心情也要順應春天自然法則。

這個時候,可以多吃溫陽補氣食物。

根據「春夏養陽」原則,像大蔥、大蒜、韭菜、萵苣等,都屬溫陽補氣食物,含較多粗纖維,可調味殺菌、增強脾胃、健腎利尿,尤其初春的新韭嫩肥,怕冷的人可多吃,陽萎者也可常吃,但胃虛有熱或消化不良者,不宜多吃。

多食甜 少吃酸

這個時節,也可多食甜,少吃酸,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胃之氣。」

大棗味甘入脾,適合春天吃,多吃能補氣養脾,補津液及血虛;另外,山藥也可健脾益氣,適合體弱、久痢泄瀉、虛勞咳嗽、遺精盜汗、小便頻繁的人。

吃香菜 散寒氣

春天當令蔬菜不少,也有食療養生價值。除了韭菜,菠菜、芥菜、莧菜、扁豆都不錯;而春天天候不穩,體質虛弱的人易罹患感冒,多吃些香菜(芫荽)能發散寒氣,防治感冒。

陽氣不足者,西洋參則能治乏力、神疲、口乾,是春季常用的調補藥材,如覺得太貴,可用黨參、太子參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