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报名表如何打印:春季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6:20

 春季养生

  春季阳气生发、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然而,春季也是气候多变、细菌繁殖的季节,因此便成了流感、流脑等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冠心病、肝炎、胆结石和一些精神性疾病也容易在春季复发。
  《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人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阳气开始生发的春季顺应春令,注意气候多变,做好合理的养生保健,才能为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饮食多甘少酸最养肝
  健康人完全不需进补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是和四季相对应的。春季阳气生发,而人体的肝脏也刚好具有生发的特点,所谓春季主肝,就是这个道理。肝脏在春季承担着更多调节机体平衡的工作,当肝气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时,就会出现周身不适的症状,如眼干厌食、疲乏无力。当肝气过旺时,则烦躁易怒,因此中医主张在春季应该以养肝护肝为主。
  春季容易肝气过旺损伤脾胃,再加上春节期间大多数人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对脾胃产生了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春季养肝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多甘少酸。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季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

  【小贴士】
  在春季人们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和新鲜蔬菜等。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药补不如食补,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等都是健脾的好食物。
  
穿
  合理“春捂”有好处
  重点关注头颈与双足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季,人就和植物一样开始复苏,可春季正是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加上春季时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人也就很容易患病。所以,在穿衣上中医讲究养生防病应当“春捂”。
  “春捂”应该着重于保暖,在天气稍微转热的时候不要急着脱掉冬装,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因为气候一旦寒热反复就容易让疾病有机可趁。而最好的时期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对于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孕产妇或体质较弱者来说,“春捂”尤为重要。
  “春捂”需要重点关照头颈与双足,这样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由于寒气大多自下而起,衣着应“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不要只穿单薄的丝袜就出门,容易导致腿脚酸痛、关节炎和风湿等病症;而老年人外出时也要注意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
  余主任特别指出,“春捂”也不是一味多穿就可以,还需要注意度的把握,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参考自身的体能素质。

  【小贴士】
  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诱发春火。
  

  规律起居能防“春困
  盲目补觉不是好办法

  不少人到春季都有这样的经历,整日感到困倦,头昏欲睡,早晨也总是睡不醒,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春困”。春困只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而出现的生理现象。因为春季气温回升,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迟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抑制性功能相对增强,于是就出现了“春困”现象。
  然而,要解决春困,多睡反而不是办法,春困虽然不是病态,但不利于人的身体及精神状态健康协调。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中医认为,春季着重“养阳气”,体现在睡眠管理方面,就是要早睡早起,与阳气的盛衰同步。注意调适最佳作息时机,就寝时间最好在晚间11点前,对于习惯熬夜的白领或者学生,最晚也不要超过凌晨1点。因为丑时(1点3点)肝血最旺,是为肝“充电”的最佳时间。在高质睡眠基础上,顺应阳气的生发还应该及时早起。此外,如果觉得困倦,在午饭后可补充半小时左右的睡眠,让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更有精神。

  【小贴士】
  对于一些有睡眠障碍或是不易入睡的人,推荐使用决明子枕、黄菊花枕、玫瑰花枕等疏肝理气类花草枕头,并侧身睡眠,由于头侧部正好是“肝胆经脉”循行的密集位置,这类药物枕可以在夜晚有效舒缓神经,从而更好地保养“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