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军工研究所:敬畏生命--贵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09:27
敬畏生命
http://www.gog.com.cn  11-03-11 08:52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近些年来,我们先后经历过大大小小数十次灾难,去年又通过电影《唐山大地震》,回望、感受了唐山大地震灾难,而历次灾难中,最震撼人、感动人,最具凝聚力的,就是“生命高于一切!”
“生命高于一切!”是在非常状态下,从人性与良知中自然爆发出来的人性美、意识美、精神美。“生命高于一切”,就是“生命至上”。
“生命至上”本应是一个自然、神圣的普世价值观,但在“阶级斗争”年代直至“文革”期间,却是一个忌讳提及的话语,直到“改革开放”后,直到重大灾难频繁发生后,才被人们先是谨慎、忐忑,后是率性地提到一个明确的高度。“生命至上”是以数万死难者、数十万受伤者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因了这个代价,人们才确信了生命的至高、至尊价值。敬畏生命,正是基于“生命至上”的基本理念。也因灾难的“洗礼”,我们才毫不含糊、毫不犹豫地将“敬畏和尊重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普适性价值观确立下来,并形成广泛共识。
生命是坚韧的、内敛的,也是脆弱的。生命是一个个生动、鲜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精神有行为的动态个体。
生命是平等的。无数次的灾难,为生命提升了一个本不是新概念的新概念:生命是平等的。“生命平等”的意识,也因此成为我们追求社会公正、公平的理论依据,成为我们善待、尊重生命的基本观念、基本态度。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生命不只是肉体、生理意义上的,也是思想、精神和人格(道德)的。于人而言,更是思想、精神、人格的,是灵性生命、精神生命。若干次的灾难,我们救治的,不仅是生命、身体上的伤痛,更是精神、心理、心灵上的伤痛,是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救治,是身心的救治。
因此,生命也是一个“共同体”。生命需要彼此依承,彼此扶助,彼此关爱。依承、扶助与关爱,不仅是对肉体生命的救治,更是对精神生命的救治。无数次的经历、经验证明,生命处于危难之际时,首先需要的,是心灵、情感、精神上的关怀;缺失心灵、情感、精神上的关怀,生命就会消沉、绝望,甚至会离去。不少孤独者为什么会自杀,首先是身体、情感、精神和心灵孤独了,失去了生命之间的彼此依承,彼此温暖。
德蕾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演讲中,有一段令我至今难忘的话:“人类的爱是贫乏的、不够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和理解爱的渴望,让人类普遍感觉到爱的温馨。爱的温馨,就是生活的温馨、生命的温馨。”
鲁迅处在一个非常年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苍凉、孤独感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和我有关”,是一厢愿景,是一种因寂寞、孤独而产生的愿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对理解和爱的渴望。
因此,生命是有视野,有境界,有理性的。生命因有灵性,因而也有了视野、境界和理性。视野辽阔、深远的生命,看到的是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境界弘大、浩然的生命,看到的是一个天地无极的境界;理性的生命,看到的是“度”的智慧,以及进得去亦出得来的寥廓空间。
生命有小视野、小境界与大视野、大境界之分。小视野、小境界的生命,看到的是小利益、眼前利益,并为之趋之若鹜,韬光养晦,殚精竭虑;大视野、大境界的生命,看到的是社稷、民族、人类的利益,并为之含辛茹苦,卧薪尝胆,呕心沥血。小视野、小境界的生命,只为自己的存在活着,只对自己负责,只对自己有意义;大视野、大境界的生命,是为人类进步、人类文明、人类福祉而存在与活着,比如竺可桢、袁隆平,比如甘地、曼德拉、昂山素季等。后者的生命,一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博士所说,他们是“为意义而生”的,是人性真善美、人类崇高精神的伟大“闪光”。“为意义而生”的人,必将永远供奉在人类尊敬的高处,引领人类认识自己,省察人生,明确生命意义,走向光明与美好。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当你眼里只有自己时,这世界很小很小;当你眼里有了他人时,你的视野以及生命境界,就很大很大了。”他引用日本参议院议长的话说,“这次中国四川的震灾,可谓‘全球之痛’。”汶川、舟曲灾难时,无论制度和意识形态与中国有什么不同,全球都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没有大视野,大境界,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营造一个相互理解、宽容和彼此尊重的大环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人类文明之旅》作者赵鑫珊教授说,“生命是有层次之分的。”我赞同这个观点。生命至少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差异,有大视野、大境界与小视野、小境界之差异。人的生命本质之所以会发生异化,是因为人的生命思想、生命灵魂发生了嬗变;这固然有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但生命主体的原因是至关的。生命的思想、生命的精神、生命的人格、生命的行为,都在生命主体里。
生命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待生命的不同立场和态度。因此,敬畏生命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的生命个体和品质,人们会自然而然表达出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对自私、功利、贪婪、邪恶、损人利己的生命,会表现出冷淡与鄙视;对真诚、善良、本质、正义、“为意义而生”的生命,会表现出钦佩与景仰。因此,敬畏生命是有原则的。原则就是“扬善抑恶”。没有原则,光辉的生命难以“闪光”,邪恶、丑陋的生命难以遁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善恶是非之分,不“扬善抑恶”,迟早必会酿就悲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蕾莎修女期望敬畏、尊重所有生命;但前提是:所有的生命都应以虔诚之心,坚守、秉持好“生命至尊”的优美品质。
作者: 王大卫  编辑: 李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