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保监局有多少人:高攀龙的人生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11:06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为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高攀龙同顾宪成、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合称为“东林八君子”。

          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心得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万历二十三年(1595)二月,高攀龙回到无锡,居家不仕近三十年。他在漆湖之畔(今蠡湖东岸)建造了一座“水居”,取名“可楼”,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处所。“水居”坐落在湖山环抱之中,环境十分幽雅,他常常在此一住就是一个月。在读书静坐中,他的学术思想日渐成熟,成为当时的儒者宗师。他在学术思想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末流的“空虚玄妙”之学。他认为“无用便是落空学问”,“立本正要致用”,把“治国平天下”看做是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   

理想,因此后人评价他“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高攀龙回到家乡,除了读书静坐外,他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讲学。他与家乡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顾宪成志同道合,交谊颇深。为了有一个讲学的场所,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发起,在北宋著名学者杨时(龟山)的讲学之所重建了东林书院。重建后的东林书院由顾宪成主持,万历四十年(1612)顾宪成去世后,由高攀龙主持,直到天启五年(1625)书院被拆毁为止。   高攀龙在讲学过程中,除了学术上的传授与交流外,更强调立志做人。他提出做人要真,要老老实实,强调做人要有气节。针对当时士风日下、追名逐利的情况,他指出读书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是为了正心修身。高攀龙等人在讲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议朝政,裁量人物,与他们志趣相近的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纷至沓来。在朝的李三才、赵南星、邹元标、杨涟等正直官员也与他们互通声气,遥相应和,东林书院实际上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他们的反对派对此十分忌恨,诬之为“东林党”,污蔑他们是假借讲学以结党营私。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去世,皇太子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在位仅二十九天便一命呜呼。其后,他的长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熹宗。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因拥戴有功,重新崛起。天启元年(1621)三月,高攀龙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九月,到京就任。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了,长期的修身养性,使他早已超脱了名利甚至生死。         高攀龙能诗文。前人称他“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著有《高子遗书》12卷,还有《周易易简说》、《春秋孔义》、《正蒙释》、《《二程节录》、《水居诗稿》、《毛诗集注》等。         

        静坐说

  气功静坐著作。明·高攀龙撰。主说静坐功夫,静坐以平常为要诀,而平常即清静自然。“以其清静不容一物,故谓之平常”,“静中妄念即净,昏气自清,只体认本性、原来本色,还他湛然而巳”,“湛然动去,静时与动时一色,动时与静时一色,所以一色者,只是一个平常也。故曰无动无静,学者不过借静坐中认此无动无静之体云尔”。在其后的《书静坐说后》中,又把理学的“主一”观引入作者的静坐论,认为“必收敛身心,以主于-----即平常之体也,主则有意存焉,如意非著意,盖心中无事之谓,一著意则非一也。”可见作者的静坐说并非一味讲静,具有以静为主,动静交养的含意。                       山居炎暑绝寻游,芳园转闲洁。拂箪卧看云,漱泉涤烦热。疎林来远风,虚堂入新月。湛湛无交心,端居见超然。         水居: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

  即事:鸟下山初暝,月来池欲波。

  庚子秋日同友水居静坐:六经疑处破,一气静中深。

  丙午元夕:闭门春色深,观物见天心。但于丛竹里,日日听鸟禽。

 和许静余先生闭户吟:山月闲相照,春风淡自陶。人静惟开卷,情闲或抚琴。幽居多乐事,剥啄莫相寻。         水居闲关:幽居无事不开颜,为惜春光只闭关。两眼情亲惟绿野,一生心契有青山。桃花灼灼鸟啼寂,柳絮飞飞人意闲。缓步溪头看落日,月明深竹抱琴还。  同许静余先生游山:
喜看岩竹穿幽径,爱听松风上小楼。满地夕阳收拾去,并将明月载归舟。

  同洪平叔游武夷:排云岩竹山山出,映水春花曲曲来。

  次刘伯先闭关韵:
在在名山寂寂峰,渊泉深处有潜龙。非为太极先天觅,只在寻常日用处。当默识时微有象,到名言处绝无纵。洗心藏密吾曹事,长掩衡门独抚松。         静坐吟咏(三首):  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于天
       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究研。       一朝忽显真面目,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余法可施功。
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一自男儿堕地来,戴高履厚号三才。
未曾一膜颜先隔,何事千山首不回。一静自能开百障,老翁依旧还婴孩。从今去却蒲团子。鲲海鹏天亦快哉!  念云尔(选):

  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居天内木涵春。

  桃自鲜红李自白,鱼能渊跃鸟能飞。

  欲求一得且永得,须下千休与万休。
        疏水曲肱常浩浩,百官万务尽悠悠。        廓然天地浑无事,一物胸中岂足留?

  不将一事挂胸中,荡荡乾坤在此穷。

  直彻无声无臭先,此是人人其本色。

  物物其来有定则,自然之则谓之天。 韬光山中杂诗(五首选四首):  山黛浓于染,依岩曝朝旭。
        坐久不知还,山童报黍熟。   日暮山寂然,树响栖鸟下。
        独行深涧边,野花摘成把。   时穿深竹坐,人境忽如失。
        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白云篇:
遥望白去来,转见白云去。白云去不来,不知散何处。心随白云远,亦随白云迟。欲随白云灭,白云无尽时。 高攀龙语录          ●天下不患无政事,但患无学术。   ●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  识一人。               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在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                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              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   ●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   ●子弟若识名节之堤防,诗书之滋味,稼穑之艰难,便足为贤子弟矣。   ●人生不向道理上去,总是虚生;道理不向身心上去,总是虚语。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