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雪珥答记者问6:孙中山策应日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24:00

雪珥答记者问6:孙中山策应日军?

国运1909:清帝国 2010-04-24 15:35:18 阅读4389 评论21   字号: 订阅

雪珥答记者问实录(6)

根据录音整理,未删节

------------------------------------------------------------------

 

中日战争是“内战”?

 

【记者】:日本当初和中国开战的时候也是提出一个口号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雪珥】:研究一下明治维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是真的相信这个。不仅日本,还有朝鲜,都有一种很浓的中华情结,他不是一种民族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满清建立了之后,周边的这些所谓小中华,受到很大打击,他们认为中华已经沦为异族之手。朝鲜曾经还组织了好几次反清复明的军事运动,但都被镇压。在1910年,朝鲜的民间还有人用明朝纪年。日本人就更浓厚了,认为中华沦陷了,真正的中华文明就在他们这了。他们自称是中华,对满清就称是蛮夷。

 

    日本在攻占中国的时候,战略动机很大程度上还是自保。它认为在面临西方列强的时候,在面临白种人的时候,黄种人应该团结起来。它认为中国太腐败,起不了抵抗作用,从利害关系而言,它要先把中国征服了,推动中国的改革。当时最有名的日本间谍写给天皇的信里就写,中华太腐败,我们要征服它,恢复尧舜禹时期的那种仁政,也就是王道。这样黄种人才能团结起来,对抗西方侵略。西方人就害怕日本人团结起觉醒的中国人,这就对白种人有威胁了,也就是黄祸。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画的黄祸图,日本是一个和尚的形象,驾着中国龙,朝西方过来。他号召白种人团结起来,当时他很惶恐。他画了日耳曼的很多天使坐在悬崖上面,中国龙和日本就扑过来。日本人这种口号不止是宣传,他是真诚的。所以1895日本在东北登陆,孙中山在日本的支持下,在广州发动了一次仓促的暴动,其实就是策应日本人。

 

  【记者】:宗方小太郎还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孙中山也有类似的说法,那么谁是这句话的首创者?在后来的孙中山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日本友人,给中国的革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否也有宗方小太郎这样的间谍混迹其中,我们如何看待日本间谍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雪珥】:宗方小太郎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不像我们那样具体,我的书里只是把他的意思表露出来,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他以中华自居,带着光复中原为口号,据我所知,日本人提出这一口号一定比孙中山早,至于首创者就不好说,可能当时汉民族的很多人和日本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特别中日双方的有识者在受制于外患的时候,都在寻找救亡的途径时,不少汉族人都认为满清这个统治阶层是我们的阻碍,跟日本人可能就比较接近。当时不止是孙中山,很多人都是“兴亚主义者”,觉得这是人种的危机,在西方人的逼迫之下,黄种人应该怎么样的团结,但这在当时不是特别的明显,到了甲午战争之后就成了一个高潮,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年中日两国关系进入最黄金的蜜月期,非常的亲密,也是那十年西方的“黄祸论”成为一个高潮。孙中山的革命中,日本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主导的,在1895年日本在山东登陆后,孙中山在日本军部的协调下,为了配合日本人,发动了第一次广州暴动,目的非常清晰:就是配合日军登陆。

 

  在孙中山的革命当中,日本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在公开的官方史料中也能发现,“所谓日本友人的帮助”。这些日本友人中,成分很复杂,有一些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就是所谓的“兴亚主义者”,他们说:“日本是不可能独立去面对西方的,必须与中国联合,而且中日是同文同种的,日本不应该从中国攫取什么好处,而是应该和中国紧密的联合才能做到(对抗西方)。”

 

    也有一些只是策略性的利用一下中国的力量,特别是利用革命者的力量,在中国能够两头忽悠,能够利用革命者的力量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一些好处,更多的特别是军部的一些人想给中国制造混乱,中国越乱越好。中国不是什么革命不革命的问题,只要是中国的反政府武装者,只要能给中国添乱的,都是他所欢迎的,这个应该是现在认真的史学者都公认的。我看《南方人物周刊》写袁世凯的时候提到了,就是孙中山对“二十一条”不仅全盘接受的,而且急忙向日本人表态说你还可以再加点要求,我们来答应你,日本人却不干,认为他没有资源。最后的屎盆子却都扣在了袁世凯头上。孙文在革命的过程中,希望获得日本的支援,不惜代价、不择手段,这个是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不看清这个特点就看不清为什么日本在中国后来特别是在民国20世纪30年代之前会这么进取,会非常的进取,而且日本在中国扶持任何一个当权者的时候,不管是北洋的皖系还是直系,日本一定同时扶持另外几派,他有一种实力均衡的考虑在里面,这在日本的外交文件里有非常详细的分析、记载和策略的描述,就是说他任何一派都不放弃,当然你绝对等不出来的,包括对中共。

  

【记者】:日本人为何有“中华”的心态? 

 

【雪珥】:我觉得这不是日本人的一种什么心态,这是整个中华文化圈内的主流心态,“中华”这个词在整个中华文化圈特别是东亚一带,包括越南、朝鲜,“中华”这个词不是一个国土概念,这个概念很复杂,他有文化上的含义,代表在儒家外衣包装下的一种正统的概念,像西方那样以上帝为标准,甚至是现在的以民主为标准,他认为这是一种普世原则,那个时候的普世原则就是“中华”,这种“中华”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意义,文化的意义多过于领土的意义。中国原来的这种观念不像现代西方社会不是说就是一种进步,这不是进步与落后的问题,就是说两种不同的体系,西方的体系现在占了上风,现在的世界都处于这种体系之下:国家要有边界等等。但当时是很含糊的,中国的整个圈子就和“王”道一样,就是一种“王”道,就是边上的藩属国中国照看着它,像大哥哥一样,你们家里不准打架,和平的在走。只要你朝贡,带点贡物,我回报你一些东西,就像你给我带一杯水但我是花一万块买的,当然这里面有利益的追求。 

 

  不光是日本人,朝鲜人也有这种心态,我叫做“中原心态”,就是想着入主中原。我写过一篇文章讲海盗的,当时在越南的海盗就开始大规模扩张,想对中国用兵,要恢复百越国,要恢复这个“国家”,最大的野心是要进图中原,越南的西山政权,当时非常强大,他的最大舰队都是来自中国的海盗,吸纳了中国的海盗,成为他的海军主力。

 

    朝鲜从明代灭亡以后,一直供奉着明代的皇帝,朝鲜的衣服是中国服装,他们一直继承着,所以在乾隆年间一个朝鲜的使节到北京朝贡,这个使节叫燕行使,意思是到北京访问的,以地方来崇拜,实际上是将清朝降格了。他来的时候就说是在北京,感觉到没过多少年中国人就觉得他穿得好怪,朝鲜的使节很自豪的说(给国王的报告):这些人穿着胡虏的衣服,还不知道自己是胡虏,还在笑我们是胡虏,很自豪我是上国衣冠。衣服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人都穿着马蹄袖,那是畜生啊,留着尾巴(辫子),穿着马褂,满族服装收口的地方都是以动物来命名的。据说到20世纪的时候朝鲜民间还有人使用崇祯300多年的纪元,写日记是崇祯300年的纪元,我写过一个很长的关于中朝关系的文章。(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