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榆国际怎么样:影中光的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5:49:50
影中光的流年

    □邓容

    有一次和母亲闲聊,母亲说家里的电视已经更换了6个,并细细给我说每部电视机购买的时间,我惊讶起来,是啊,没有比电视更能反映时代的变迁了。这种变迁无声地述说着岁月流年,世事沧桑。

    10年,总像一个阶段,让人忍不住地回望。回望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深刻感受到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

    有一次和母亲闲聊,母亲说家里的电视已经更换了6个,并细细给我说每部电视机购买的时间,我惊讶起来,是啊,没有比电视更能反映时代的变迁了。这种变迁无声地述说着岁月流年,世事沧桑。

    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孩子来讲,除了跳皮筋、滑冰,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影,每当放映露天电影,总像一件大事,早早地就呼朋唤友,拿着板凳,带着野地里采来的驱蚊棒,到了露天的场地。原来以为自己来得很早,没想到那里已经有了大大小小的板凳,地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圈,不用说,这是孩子们自己圈占的领地,所以经常是晚上七点的电影,下午两三点就有人占地方,没有办法,晚来的只能看背面的电影。

    在那个精神生活极端贫瘠的年代,光与影留给人的记忆是深刻的,好多经典的镜头就这样留在了脑海里。学电影中的情节也是我们孩子的节目,男孩子往往穿着绿草色的军装,腰里有一个小木头手枪,有时候还把树枝折下来,围成草帽,然后分成敌我两派,在热闹的冲锋战斗中完成自身人格的塑造和成长,好与坏,对与错,从故事到人物造型永远都给了明确的答案,也确实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简单而清楚的是非标准。后来,主持人崔永元把曾经记忆中的电影拍成了纪录片,我几乎一集不落地看了一遍,熟悉的镜头,熟悉的台词,熟悉的人物,让人在流年里怀旧,然后惊讶时光的飞逝。

    七十年代末,小小电视的出现结束了露天电影时代。一天,一个伙伴很神秘地告诉我,可以在家旁边的维修大队看一种“小电影”,只要愿意去,每天都可以看。我的心里像怀揣了个小兔子,急切地等待傍晚的来临。那天的下午的时光仿佛格外的漫长,我心神不宁地等着太阳西落。快到晚上六点时,我和几个伙伴来到一个陌生的会议室,这里已经满满地挤了一屋子的人,人人伸长脖子紧紧盯着一个小屏幕。由于我们个子小,想挤进去太难,只能从人缝里看。看了好一会,好像什么也看不见,只好垂头丧气地挤出来。不久,父亲单位也买了电视,到父亲单位看电视成为每个周末的活动内容。每次看完回来,往往都快十一点了,对于孩子来讲,不必按时间睡觉真的很兴奋。特别是夏夜,一轮亮晃晃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夏蝉此起彼伏地叫着,一家四口走在空旷的原野上,我和妹妹快乐无忧的笑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

    1981年我们家购买了第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是父亲持票购来的。最开始成为前后院少有的几家有电视的人家,吸引了好几个邻家孩子和我们一起过除夕。1983年第一年央视春晚后,很长时间,春晚都像精神盛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年夜饭中。为了更好地看春晚,彩色电视成为家里的新梦想。在1986年,家里添了一台真正的18英寸的彩电,花了四百多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存款数额,可那个时候自己面临着高考,每天完全淹没在学习里。那几年,远离了与电视的亲密接触,电视倒变得可有可无了。后来,电视的更换频率越来越快,25英寸,29英寸,44英寸,显像管、高清、液晶,市台、省台、中央台,各种各样的名词、频道,让人眼花缭乱,像极了我们越来越变化缤纷的生活,记忆变得飘散、模糊。

    现在想来,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年少时赶集一样去看的老电影,那些怀着无数期待才带来生活亮色的老电视,因为曾经期盼,曾经深爱,因此装点着自己平淡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