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万科房地产招聘:法国议员抗议八里桥伯爵:那不过是场让人发笑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5:34
法国议员抗议八里桥伯爵:那不过是场让人发笑的战争   再说八里桥之战

  通州向西有个八里桥,又叫永通桥,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军队在这里和入侵的英法联军打过一仗,史称八里桥之战。

  介绍八里桥之战的文章很多,然而说法也多,有的互相抵牾,有些是明显的舛误。十年前北京一家大报在谈到八里桥时,说当年义和团在这里消灭了英法联军一千多人。遭到一位老报人的激烈批评,说北京的报纸、北京的记者,竟然不了解北京历史。笔者手边有本通州人自己编写、2004年出版的小册子:《通州古建》,其中也说“清军在八里桥与八国联军大战数日”,“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数次冲锋均未成功,最终失败”。看来,通州人也未必清楚通州的历史。

  其实,八里桥之战发生在1860年9月21日,抗击的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入侵是1900年的事。僧格林沁没能看见八国联军入侵,因为他1865年在山东镇压捻军时阵亡了。再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倒是跟义和团和清军打了几仗,但战场都不是在八里桥。

八里桥之战清军败了。不然,咸丰皇帝就不用逃往承德、圆明园也就不会被焚毁了。败是败了。那么,清军消灭了一千多侵略者没有呢?很多资料对此回答都是肯定的。笔者从一部介绍蒙古族历史的专著里看到,说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毙伤敌军千余人”。毙者,致死也;“毙伤”自然就是“死伤”的意思。这跟“消灭”一千多人虽有出入,但意思还算接近。在网上搜索一下“八里桥之战”,发现很多说法惊人相似。惟有一点不同,就是在“毙伤”敌人的数字上。有的说“毙伤数百敌人”,有的说,“激战一时许,毙伤敌军千余人”。然而僧格林沁给皇帝的奏折上说,这场战斗“鏖战两时之久”。两时,不是两个小时,而是两个时辰,就是说,持续了四个小时——这跟法国人记录的情况差不多。按照法国人的说法,战斗是从清晨七时许开始的,一直打到中午。那么,到底清军“毙伤”多少敌人呢?从僧格林沁的奏折上看,并无确切数字,只看到“毙贼甚众”、“复又毙贼多名”这样含糊其辞的话。很可能,“毙伤数百敌人”和“毙伤千余人”之说,是后人推测的。

  英法联军的总数不到两万人。其中英军约一万两千人。进攻八里桥的是法国军队,司令叫孟托班,率两个旅,全部人马不到八千人。据僧格林沁向皇帝报告的法军人数是“不过五六千名”,这可能是法军投入战斗的实际人数。清军人数,据孟托班回忆录说是“三万到三万五千人”。而根据当时俄国大使提供给英国人的情报,清朝军队在八里桥一役投入的兵力超过五万五千人。

  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清军为什么战败了呢?因为武器太落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主要武器是弓箭、长矛,还有少量的火绳枪。清军虽有大炮,但非常落后,杀伤力本来就不大,还打不准。而法国士兵手中的步枪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还配备有先进的火炮。

  战斗打响之后,两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僧格林沁的骑兵曾一度逼近敌军指挥部,冲到距敌人不到五十米远的地方,但是接下来没有发生“短兵相接”的战斗,他们的弓箭也没有对躲在壕堑里的法国士兵造成威胁。相反,法国士兵“每颗子弹打出去,总有某个骑兵落马”,冲到前面的骑兵“遭到密集火力的狙击,许多人和马都被打死”。但是人数众多的蒙古骑兵,还是呐喊着冲了上来。正在这时,“由于道路很坏”,一度“中途被阻”的法军大炮赶到了,炮弹准确地落在蒙古骑兵中间,骑兵开始溃散了。清军指挥官之一的胜保也被炮火击中,坐骑被炸死,他本人也多处受伤,被抬下火线。“炮弹倾泻在桥上”,“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桥板上安放着的石头老虎(按:应该是石狮子)也给炸坏了”。炮火迫使清军开始无秩序地后退,法军乘机出击,士兵们端着刺刀扑向八里桥。尽管守桥的清军非常勇敢,“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八里桥被法军占领了。

  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十二个,这才是八里桥之战法军死亡的人数。而清军呢,则是“伤亡过半”,将近两万人。

  12人对20000人。


  注:本文史料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清之中流砥柱:12洋人斩的僧格林沁

 

 

 

 

 

 

八里桥之战中英国的伤亡名单:2人死亡(一人为英军,一人为印度兵),29人受伤(11名英军,18名印度兵)。所有伤亡人员的姓名和所属部队都在下图中:(来自伦敦宪报的档案,伦敦宪报是英国官方专用发布信息的媒体,原档案地址:www. london-gazette .co. uk/issues/22452/pages/4770,往前后翻页可以看到战斗的详细记录。)



 

 

   从天津开始,就有大批民众尾随联军,他们是等待打扫战场和抢劫无政府状态的村镇的。

(可见眼光雪亮的中国老百姓根本就不惧这群洋人)
   僧王在天津失手后,曾上疏在通州北运河修筑水坝减少水量,以阻止联军的军舰沿运河进入北京,并获批准。

   联军的三千先头部队在从天津河西务前往通州的途中,一个士兵偶然发现,他们所走的官道边上有条大运河,而运河上的船家告诉他们这通向北京。得知这个消息后,英法将领齐声痛骂海军无能。联军于是花钱雇了十几条船顺流之上。可叹,通州人民费心修的坝了。

(可见联军居然有枪有炮,搞几条破船,还要给钱,不知道有没有伊拉克战场上那种死了一头牛要赔伊拉克老农民十几头牛的故事--那刁民给支票官说:官爷,你炸死了俺家一头牛,这牛会生小牛,小牛又会生孙子牛,你看着办吧。)

 
   张家湾议和本来已经取得成果,达成协议,爱面子的巴夏礼提出了带士兵仪仗队前往北京的动议,六王爷正在寻思如何说服咸丰的时候,巴夏礼出于权衡考虑说,这个动议不一定非要接受。但六王爷一个莫名其妙的神经质,由此推知洋人奸诈不可信,说了的事又不做。导致清朝决定撕毁合约,并扣押使团。

张家湾谈判不亦乐乎,联军外交官风头大胜,似乎可以外交解决了。但一个买补给的法军军官在镇上看到一个布告,虽然他不懂,但边上的清兵懂了,那是悬赏洋人头的布告。于是乎。。。一场猎头大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