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k152公交车路线:慈利寺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36:39
慈利地名传说与对联

前 言  
以“土俗淳厚、得物产利”而得名的慈利,建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不仅风光迷人令人流連忘返,而且有很深厚的人文积淀。全县各地的地名伴随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还有不少对联。
为挖掘与弘扬地域乡土文化,山主不揣愚陋,根据所能搜集到的传说,并参阅有关史志,编写《慈利地名传说与对联》,也算是为家乡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1、垭门关
从慈利县城北望,一座高山屏障着县城,这就是道人山。在山的西头,有一道关口,在起伏的群山中,一道较为平缓的山坡,然后是一壁如削,一条蜿蜒的山道,从绝壁中间一道似刀砍斧劈的山缝里曲折而上,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就是垭门关。
垭门关,不仅仅是慈利县城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观景的绝妙去处。站在关前的“见龙亭”上,南眺县城,只见溇澧二水绕城而过,县城背靠着高峻的羊角山,犹如一位慵懒的美女在春日小睡,在溇澧二水河中,有一道狭长弯曲的河洲,就好像一柄琵琶,这就是慈利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美女抱琵琶”。河中的那两道洲,就叫做“琵琶洲”、“鸳鸯洲”。
垭门关,是旧时从县城西去九溪卫的必经之道,也是从常德、津市到永(定)、保(靖)、龙(山)桑(植)乃至于进入川、滇、贵的必由之路,因其形势险要,故有“垭门雄关”之称。慈利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有不少题咏吟唱、诗词歌赋。
近代慈利藉诗人田金楠为垭门关题写的对联是:
扼九澧上游,试饱看零山溇水;
请诸君小坐,与细谈秦塞汉关。
(九澧,澧水源头到入洞庭,共有九条大的支流汇入,故史称九澧。零山,慈利城后有山曰零阳山,简称为零山)
另一位慈利藉诗人、参加过武昌起义的辛亥志士(也是柳亚子“南社”重要成员)吴恭亨站在垭门关上,心潮澎湃,写下了一副气势磅礴的长联:
守险说一丸泥封关,由汉而晋而唐而宋而明,阅两千年割据兴衰,独此山无恙;
登高看五大洲变异,曰亚与欧与美与非与澳,合九万里纵横扫荡,倘我后有灵。

2、见龙亭
垭门关前有一座凉亭,站在这里,往东看去,几条笼翠覆绿的山岭,犹如几条青龙,盘旋飞舞,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元代慈姑(元代慈利县为慈姑州)知州贯子索见这里风光独特,便建起了一座供来往行人商贾歇脚同时也能让文人墨客行吟的凉亭,并名之为“见龙亭”。因为这里距乃县城有十五里之遥,所以当地人用“见龙亭上骂知县”来讽刺那些有话不敢当面讲、只在背地里嘀咕的人。
在见龙亭的柱子上,刻有吴恭亨题写的对联:
独立我向苍茫、耳空无所闻、目空无所见;
四环山争起伏、地用莫如马、天用莫如龙。
联尾用“雁足格”嵌“见龙”二字。(雁足,嵌字联的一种格式)。

3、斗米观
发源于湖北万山丛中的溇水,从万山丛中一路蜿蜒而下,当她快要来到慈利县城之前,被一座高耸的奇山挡住了去路,这座山,云障雾罩,从云雾中隐隐约约露出一个黝黑的山头,就像一个硕大的饭甑,这就是往来于溇水的人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饭甑山”。在饭甑山的东南山坡上,就是老同盟会员 、曾经为孙中山先生当过贴身保镖、被誉为“南北大侠”的杜心五晚年隐居的斗米观。
话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原来住在北京城里的杜心五,被日本鬼子看中,小鬼子想借他的威望,出任华北伪政权的高官。极为看重民族气节的大侠,一怒之下撕毁了大汉奸周佛海送来的五千元汇款单,乔装潜出了北平,回到生养他的老家慈利,在风景宜人且清静隔世的饭甑山麓的一片松树林中,建起了一座一正两偏、木板为壁、青瓦盖顶的静室,过上了吸天地精华、伴明月清风的隐居生活。因为修这座房子时,他的众多弟子每人捐凑了一斗米,所以他给这所住处命名为“斗米观”。同时,他也规定,无论誰要到山上来见他,必须要亲自背一斗米上来。有一次,时任湖南省省长的王东原巡视到了慈利,想要上山来见他,也是事先派人上山办好交涉并亲自背着一斗米上来才见到。
杜心五给自己的这所隐居之所题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院墙门上,是
始知养生主;
曾无及第心。
一副是房屋大门上,写的是
十二天上坐;
二七地下生。
此联内涵极深。十二天上坐,应当是隐含一斗字,理由一,斗字,是由十二两字合成,理由二,星斗本在于天上;二七地下生,二七为一十四,而米字,正是十字又四点。上下两联,正好隐含了斗米二字,这也是对联嵌字里的一格,叫“暗嵌”。

4、豪茂山
在南山坪乡与金坪乡交界之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它翠峰耸立,直插云霄,海拔为一千零八十七点五米。因山体雄伟、森林茂密,故称之为豪茂山,当地人口重,又将其称之为毫毛山。因为它一山独耸,视野极好,每当天高云淡之时,站在山顶上极目远望,可以看到两百里之外的常德古城。
明末清初时,人们在豪茂山山顶上修了一座占地五十亩的大庙,庙前的大门顶上,刻着“豪茂仙山”四个大字,并刻有对联。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将庙烧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人自发集资,重修庙宇。
新修的庙宇前面大门上刻有一副原来的对联:
豪峰自昔作凡刹;
茂岭徒今称蕊珠。 
此联以“凤头”格嵌入了山名“豪茂”二字。(此联中之“徒”,疑为“从”。一是从联意而言,徒于理不通,二是考旧时繁体,从为從,与徒形似耳)
金殿的门上,还有原来对联的上联“翠耸云霞镇北阙”,重修时,当地一位名叫吴成灼的退休老教师续写了下联“苍茫山海自南朝”。此下联谈不上十分工整,但也差强人意了。
新庙宇修成之后,有一次,杜心五先生的弟子,已八十六岁高龄的姚成业先生到此观光,应庙中住持之请,题写了一副对联:
再造佛像扶善信;
重修庙宇镇乡坊。

5、冷竹山
冷竹山,在金坪乡境内,原名金峰山,因为山高林密,竹林繁茂,每当夏日,凉风习习,十分宜人,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冷竹山。山顶上,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庙宇,山门前的对联:
冷暖人间、苦人人忙碌;
竹报天堂,乐天天逍遥。
此联格调不高,但是明白如话,尤其是以在联首以凤头格嵌入了冷竹二字,倒也还算得上是一副能说得过去的对联了。

6、九龙山
地处宜冲桥乡北部、与熊家庄交界之处,有一道大山,它的周围,有九条山岭,好像九条翻滚的巨龙,气势非凡。人们就将这座山称之为九龙山(今宜冲桥乡九龙村)。
清咸丰年间,当地人在这里修了一座九龙山庙,一代名士莫兆鹗为这座庙题联:
其数用九;
此山犹龙。
用”雁足格”嵌入了九龙二字。
这座庙后来香火非常旺盛,但是还是被毁了。

7、北岳庙
在苗市镇荷花村与洞湾村交界之处,有三个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小山包,山上有一座座北朝南、雕梁画栋的庙,叫北岳庙。这座庙建于明代的万历年间,后来,闯王李自成兵败后率兵退到五雷山周围,散居在各个寺庙道观,以和尚道人的身份作为掩护,这里也住了不少人。
北岳庙大门上的对联是:
晨钟暮鼓、唤醒无数痴人;
名湖利江、笼络几多好汉。
此联产生的时间不详,内中含有一定的警世哲理,极有可能是闯王义军中有识之士所撰。
此庙后来己毁。

8、对字垭
在东岳观镇所辖分水村,有一道垭口,当地人称“对字垭”,又名“对子垭”,这里,是慈利北半县去津市、下洞庭的交通要道之所在,历史上曾经是繁华之处。在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位姓毛的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在一家小饭店打尖歇脚,与人聊天的时候,毛秀才夸下海口,说自己能诗善词,尤长对联,尚无对手。这时,同在这家小饭店里打坐的一位姓张的当地秀才听了大为不满。这张秀才平日里也是自诩不凡,颇为自负的,岂能让一位过路的人在此风光。二人便提出联对比试。二人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到最后,到后来,毛秀才展开一张白纸,张秀才也展开白纸一张。张秀才说毛秀才江郎才尽,毛秀才讥张秀才无言可答。
毛秀才说,我这是上联,叫“无字天书”,张秀才说,我这是下联,叫“天书无字”。两人哈哈大笑。誰知此联此笑惊动天庭,玉皇大帝将二人化为一山一岭。后人就将这里称之为对字垭了。

9、枣儿湾
在慈利县城羊角山的北麓,有一道山湾,长约里余,原来长满了枣树,故名叫枣儿湾。民国二十七年病逝于常德的慈利近代文化名人吴恭亨,就安葬在这里。
吴恭亨,字岩村,字悔晦,晚年自号弹赦老人。象耳桥月亮岩人。他是清代的禀贡生,系柳亚子“南社”的重要成员,辛亥革命后被推选为湖南省特别议会议员。曾任慈利县小学堂首任校长,在他的学生中,不乏志士仁人,如誉满华夏的“南北大侠”杜心五、参与“武昌首义”、后任民国政府陆军部次长(相当于今天的常务副部长)的辛亥名将、慈利三官寺人唐牺支,等。他于民国五年任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时,提出了“强国莫如育才,育才莫如兴学”的主张。他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和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先后两次编纂慈利县志。他著述颇丰,有《悔晦堂丛书》26种,其中如《对联话》、《新乐府》、《欧战杂诗》及《悔晦堂文集》、《悔晦堂诗集》、《悔晦堂对联集》等。
吴恭亨去世之后,其后人遵他之嘱,将其葬于枣儿湾,墓碑是由当时的江西督军李烈军所题“诗人吴悔晦之墓”,墓碑两侧,则是由吴恭亨生前自撰、并由杜心五手书的对联:
埋我买山小结束;
痛人弃地大糊涂。
此联留给人们很大的思索空间。

10、甘泉洞
三官寺土家族乡甘泉村境内,有一条四季不涸的小溪,因为其溪水甘甜凛冽,故名为甘泉溪,而源头的出水洞,则称之为甘泉洞,后来村名也就依洞而称。
当地有一座廖姓先人的坟,其墓碑联为
白鸽栖在溪边树;
青龙卧于一甘泉。

11、紫霞观
紫霞观,原来是在慈利县城南琼云山顶之白云山,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明洪武年间因兵乱而焚毁。明宣德四年,由知县杨孟舟再次迁址重建于县城西南角原清溪书院旧址。整座建筑顺山势而建,座南朝北,依南北中轴线呈对称布局,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观中社稷坛有明士张道炳所撰对联:
紫夺朱恶、利口覆帮,愿菩萨普救人民苦难;
霞成绮知、天心开霁,祝如来大放世界光明。
此联以“凤头”格在联首嵌入了“紫霞”二字。
此观现已不存,故址成为了居民区。

12、铁佛寺
铁佛寺,在慈利县城北门地带。这里有一个不大的小山包,文人雅士们将它称之为“金莲山”,小山包上面,建有一寺,明《万历慈利县志》载:“铁佛寺在县治东西向,世传有铁佛一尊营基,因名。”建于宋咸淳年间,元代时毁于兵乱。明万历年间重建。民国初年,吴恭亨为铁佛寺题联云:
铁铸六州莫成错;
佛看万刼总为空。
联语中,上联对历史作了回顾,而下联则含有浓厚的佛理。
民国初年,铁佛寺废。

13、洞坡庵
慈利县城南羊角山麓,有一处地方,一道长坡,旁边又有一洞,故名洞坡,这蠕城的一座庵堂,就依地名叫做洞坡庵。此庵建于清初,由一齐姓人家几兄弟捐建,后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又由当地名士康应瑚、龚之俊等集资重建,并改名为文昌阁。清《同治慈利县志》载:“洞坡庵帝有大枫树二株,高大略相同,行旅矩息,多资庇荫。至秋,一落叶,一不落叶,彼此相易,人谓之雌雄树云。”民国初年,吴恭亨为之题联云:
洞餐无多、也曾有西天佛小住;
坡陀虽好、今恐随东大陵俱废。
此联亦是凤头格嵌洞坡二字于联首。
洞坡庵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废,雌雄树亦不复存在。

14、宝莲庵
在慈利旧县城西去十里的澧水北岸,有一个大坪,坪内的一片较为低洼之地,其状如莲花,因慈利方言称较为低洼且有水之地为“溶”,故当地人就叫这里为莲花溶。清同治年间,当地人任美玉倡建一庵,依地取名为宝莲庵(这也是今宝莲村村名的来历)。清末慈利著名诗人皇甫燊为此庵题联云:
入宝山、摘天星,莽莽苍苍,诸天诸世界、诸星诸世界;
啖莲实、意花叶,空空洞洞,一花一如来,一叶一如来。
此联堪称佳联。值得玩味。
首先,它运用嵌字对联中的“燕颌”格,在第二字中嵌入了“宝莲”二字;
其次,将第二句的两个字即上联的天星、下联的花叶在后面反复咏哦,强化了语气;
再次,上下联的后两小句运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
联文内容佛家哲理也很强。

15、金鸡殿
从桃源县进入慈利县,边界之处有一眼泉水,称之为两水井,两个出水眼,一清一浑,一甜一微苦。两股水,一流往慈利入澧水,一流经桃源入沅江。从两水井再往慈利方向不远,就是金鸡殿。
金鸡殿,其名源起于清,道光年间,有乡绅为保本乡平安,议在本地修庙。修建过程中,在林中发现一对金鸡。庙成之后,即命之为金鸡殿。民国十三年,当地名贤褚朝刚领头募资重修。
新修成的金鸡殿,于殿前门首刻“金鸡古刹”四个金字,其殿门对联为
一水劈东西、到洞庭湖,汇合溯源到固里分清;
两山横南北、是桃源路,去来问道从此间指引。
解放后,此庙分给三户人家居住,现在,旧庙已不复存在。后来,因为这里交通比较方便,新开了店铺,于是人们又将这里称之为金鸡店了。

16、杨泗将军庙
杨泗将军庙在苗市镇黄花村境内,位于上“南武当”五雷山的路旁。此庙不大,是一个单开单进的独屋,宽一丈五尺,深一丈八尺,门额上刻“将军庙”,内供杨泗将军。门联为
杨泗降龙帅;
张郞伏虎神。
此联很俗气,没有什么文采,也没有什么内涵。姑且录以记之。
不过,这里的张郞,要说明一下。张郞,又叫张五郞,是慈利一带民间供奉的猎神,他是倒供着的,即头朝下脚朝上。猎人们每当出门上山打猎之前,先要祭张郞,定吉凶,如张郞倒了,主大凶,猎人们是断然不会出门的。

17、仙女庙
相传明代初年,瘟疫游行,有母女二人在慈利与桃源两县交界处为老百姓治病,活人无数。人们认为这是仙女下凡救苦救难,便修庙设祭。在桃源县的郝坪的大通桥修了仙娘庙,在慈利景龙桥凤仙山修仙女庙。自建成之后,香火极盛。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仙女庙被损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地人自发捐资,再建仙女庙于原址。庙门上重刻了旧庙门联
仙山再起,龙腾虎跃显神威;
凤巢重筑,鸾翔凤舞施雄风。
此联为河南省汝南专署委员、睢县县长朱少巽(又名朱僧保,慈利县零溪镇岩坪村人)所撰。下联連用了两个凤字,当为不足之处。

18、九溪文昌阁
九溪卫,设置于明洪武年间,是为镇守土家苗疆而在原古索口寨基础上建立的。城长九里十三步,设东南西北四门,城中有南北向、东西向大街各一条。在两条大街交汇的十字街口,居中建有一座鼓楼。因有此楼,两条大街到这里成为环形,须绕楼而过。
此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石座木质。石座高一丈八尺左右,为四方台型,每边长一丈五尺有奇,南北有拱形通道,东西为石墙。楼高三层。第一层方形,四檐出水;第二层六方形,六檐出水;第三层八方形,八檐出水。
这座楼,本是为九溪卫军事所需,但是,却又供奉着文昌帝君,因之名为文昌阁。名文而实武,也算是一奇。
阁中所供文昌帝君,在第一层。而在三层之中,又有“魁星点斗”神像。这座神像形神皆备:右手执朱笔,左手握拳高举,侧身曲臂,其急欲点斗的形态栩栩如生。
石基台座拱洞南口,刻有对联
文德武功详卫志;
昌光紫气满溪城。
此楼于清道光十三年重修,对联应当是重修时所刻,因为联文中“详卫志”说明刻此联时《九溪卫志》己成书,该志中详细记载了九溪卫城的历史,故才能有“文德武功详卫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慈利某地修建国防工程,需从九溪城西溇水河里拉沙子位于十字路中心的鼓楼影响行车,该楼被拆除。 

19、剪刀寺
剪刀寺,在南山坪、洞溪、高桥三个乡交界之处。这里,有两座尖山,相传古时候 两座尖山在夜里会发出闪闪金光,当地人为扶正驱邪,保一方平安,便在山上建了这座庙,建成之后,命之为剪刀寺。这里山势峻险,气势雄伟,海拔为一千二百六十一点八米,是慈利县境第三高峰,也是县境西南第一峰。
清光绪年间,慈利贡生田金楠为此寺题联云
手能开山、不须借并剪;
心即是佛、且放下屠刀。
以凤足格嵌剪刀二字。

20、茶庵
出慈利县城西去,于永安乘船渡过澧水,是旧时到溪口。上大庸(今永定)永顺的要道。以前,在这里的路边林木繁茂。其中有一棵古樟,树冠宽大,枝虬叶繁,风光宜人,树下建有一座尼庵,因庵中尼姑宅心仁厚,常在路边施茶,以解行路人口渴之苦,故人们将此庵呼为茶庵。近代文人皇甫燊为此庵题联云:
茶饮仙乎、仙乎长齐、合伴苏晋;
安居自在、自在辟谷、无烦张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拦澧水建了一座电站,树木也没有了,庵就更没有了,只留下了一段传说和这一幅对联。

21、笔峰山
在杉木桥镇与象市镇交界之处,有一座海拔六百六十米的大山,相传是秦始皇用赶山鞭从四川赶过来的,在四周围那些海拔不到三百米的山头的衬映下,显得一山独耸,气象万千。因其山头尖耸如笔,故称之为笔峰山,民间则依其外形,直呼为大尖山。山之极顶,有一石,上有五趾脚迹,民间传说是一仙人飞之时因脚用力而留下。山顶稍低处原有一寺,名“大尖山寺”,寺门前,有吴恭亨所题二联。其一为
如来门前惟有薄团大;
秦始鞭下造此春笋尖。
此联在联尾以凤足格嵌山名“大尖”二字。其二为
一寺负天、拏云摘星摩日;
群峰躺地、蹲象踞虎蟠龙。

22、尖角岽
象市镇放马村境内,有一座奇特的小山,其山有如金字塔,山顶有一小块平地,当地人称之为尖角岽。清乾隆五十年,当地人在山顶上的那一小块平地上建民上座小庙,后于嘉庆十七年、道光八年、九年先后三次重修,后来,这座庙全毁。公元二零零三年,当地又有人自发集资重修。
新修的尖角岽小庙,被命名为尖峰寺庙(大概是觉得尖?峰寺比尖角岽这个名字雅一点吧),有正偏 二殿,正殿石门上刻的对联为
山色幽幽来紫气;
神功浩浩绕祥云。
横额为“尖峰山庙”。偏殿为百子堂,刻有对联
堂余百子广慈心;
殿镇尖峰推恻隐。  
23、广济寺
广济寺在江垭镇广济寺村,原属熊家庄乡管辖,村发寺而得名。相传唐代有一年大旱,有一和尚化缘到了这里,见乡民受灾,顿生侧隐之心,作法求得甘霖,当地人为感此恩,便集资建了这座寺庙,为感和尚广济苍生黎民炎德,取名为广济寺。
寺门上刻有主智老和尚所撰对联
心果有天、可以焚香告夜;
修炼成真、理当与物同脊。
1958年大炼钢铁时。此庙被毁。

24、苏兆龙隔代对先贤
慈利县有关门岩(今北山林场境内溇水河畔关岩村属地)、岩门垭(今杉木桥镇境内一小地名)、垭门关等地名,自慈利西去九溪卫,必经此三地,其垭门关在下,关门岩在上。民国年间,吴恭亨以此三个地名出联:“慈利关门岩、岩门垭、垭门关,上下两道关”,此联出来之后,吴恭亨一时无下联可对,数年之后,还无人对出。
数年之后,在一次县政府的集会上,时任县长说到这事,并叹慈利无人对出此联,感慨说:想不到慈利人才济济,竟无人能对出此联。参加会议的苏兆龙听到这话,不禁有点感触。他一想,吴老前辈此联也的确有点难度,关门岩、岩门垭、垭门关,三个实在的地名,然而三个地名一共只用了关、门、岩、垭四个字,像滚轱辘一般,并且,其位置也的确是上下顺序,要对此联,只能是依然以地名对,而这样的地名实属不好对呀。突然,他想到了儿时曾随母亲在永顺县住过一段时间,永顺有开口坝、坝口堤、堤口开,三个地方。于是苏兆龙以“永顺开口坝、坝口堤、堤口开,左右两口开”对出。此对一出,满座皆惊,齐称妙对妙对。
此以的确算得上是妙对了,一是以同样的三个地名为对,二是以“开”对上联的“关”,堪称之为绝。当然,也是永顺的这三个地名生得好,不然,也难得有此下联可对了。

25、鹤峰对龙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天,慈利县前辈文人、作家柯云与我闲聊,说到老前辈吴恭亨曾出有一联,说是“龙山来凤落桑植”,至今无人对出,因为。龙山、来凤、桑植,这既是三个县的名字,而其意义“从龙山飞来的凤凰落在桑枝(植、枝通假)上”又是非常通顺的。柯云要求我来对一对这个上联。我便以“鹤峰走马闯石门”作对(联中鹤峰为湖北的一个县名、走马是鹤峰县东南靠近湖南的一个区名,石门是湖南的一个县名)。柯云听了仔细玩味了一番,点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