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卡达尔巴:《漫步沧浪·人物掠影》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0:27
老胡侃史之十五
《漫步沧浪·人物掠影》概述
苏州  胡伯诚

新近出版的《漫步沧浪·人物掠影》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苏州值得可书可歌的历史人物真是太多了。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以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为吴中第一贤人,以道光三十年去世的林则徐压轴,共得五百九十四人,本还可以突破的,但不能突破了,突破了,就不能叫"五百名贤"了。《漫步沧浪·人物掠影》仅收了53个人物,但历史的跨度更大,从公元前496年的吴王阖闾一直写到1981年逝世的蒋吟秋氏,与苏州建城的历史是同步的了。要在这样的历史跨度中找出一点足以概述的文字来,就觉得这枝笔很重很重,很掂量功夫的。

    现代人来评述历史人物,无疑将采用现今的认知水平。如果现在来选"苏州五百贤",沧浪亭里可能有相当数量的贤士们要下岗。因为古人注重的是个人修养,而现今的标准恐怕将选择对苏州、对国家民生曾经做了些什么。就象本书写到的阖闾、夫差,便是进不了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主,按照封建社会"贤"的标准,他们就差了这么一点。本书还写到的王焕(应为"日"旁),是秦桧的妻弟,又有一个儿子过继给秦桧。秦桧成了臭狗屎了,也必然株连到他。所以,除了在南宋王明清撰写的《挥尘录》中,对王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外,宋以后的文献中就极少说到他。但王焕是个人才,他懂建筑,梁思成先生就很称赞他。他重建苏州城的一些做法,很有点环境保护的意思,所以将他收入这本小册子,就很耐人寻味,大有"举贤不避仇"的味道。

    历史是用来端详的。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照得失"。这就需要静静地来照,读历史不需轰轰烈烈。以前有人轰轰烈烈地来宣讲历史,结果把"荆轲刺秦王"讲成"秦王刺荆轲"。法家精神胜利了,但历史颠倒了。在现今的时代,我们不会再出这样的笑话。我们只可能写得真实真实再真实,公允公允再公允。为读到它的人尽可能提供一面真实、公允的镜子。

    历史决定了苏州这个城市是属于开放性的。只有开放,才会使苏州变得空前的生龙活虎。从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来看,大致是两头翘,中间轻。春秋时代,首先是因为吴越经济的崛起,富国强兵,才有可能相继参与了中原霸权地位的角逐,苏州才生发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这个时候的苏州可说是人才济济。伍子胥、干将莫邪、孙武,都被苏州放射出的雄才大略所吸引,苏州也成为中原五霸之一。宋南渡以后,北方的名门大族相继南迁,再次为苏州积聚了人才优势,到明清两朝,终于又大放光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州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文化,它在科举、教育、出版、考古、训诂等方面的成就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即便到了晚清,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罗振玉出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王国维担任教员,一时学者云集沧浪。民初,国学大师刘师培、章太炎都在苏州呆过,章太炎更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最终,在苏州定居下来。这个城市所表达出的人文精神,洋溢着书卷气。在苏州城里,只有名门大族,书香门第,没有土豪劣绅。读了何焯、彭定求的小传,你就能理解先哲的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明清两朝,苏州的望族士大夫都能恪守"内和宗族,外睦里邻"的基本原则,在地方上也就受到苏州百姓的尊重和拥护。这对处理党群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就很有借鉴的意义在。

    这几年,苏州打造文化沧浪的势头很猛,已先后编撰《沧浪文存》、《沧浪文韵》等重量级文集出版。这本《漫步沧浪·人物掠影》是这套文化大餐中的"巾箱本",其中所收的53名苏州名人,大致是:上古、中古和近代各三分之一,都是在古城沧浪居住过的,或能找到名人遗踪的。作为现代苏州人,将从先祖的遗泽中,领悟到历史的光辉、骄傲和思考。

    历史是一面镜子,你会从中看到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