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 田野:日本经济中长期发展现不确定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4:01
2011年03月25日 09:57:24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及海啸目前已造成失踪和死亡人数超过两万人,福岛第一核电站多台机组接连爆炸,抢修前景尚不明朗,大面积地区核辐射大幅度超标,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陷入核辐射恐慌,甚至担心切尔诺贝利式核灾难重演;重灾区基础设施全面摧毁;丰田、日产、本田等大型企业相继停产……所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日本这场震级创造历史纪录、号称“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的破坏力。而这样一场大地震发生在日本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数一数二的出口大国,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言自明。日本将如何应对,日本经济未来走向如何,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灾难渐渐平静,重建任重道远,损失初露端倪。日本地震到底损失多少,对此进行量化评估,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国土交通省21日透露,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目前可以确定受损的道路、港湾等国家补贴对象的公共基础设施约6400处、损失额为765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9亿元)。
高盛日前发表的日本经济预测报告显示,地震造成的总损失将达到16万亿日元,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1.6倍。
世界银行21日发布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对日本经济的预测中显示,预计日本地震损失在1230亿美元至2350亿美元之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至4%。保险业损失在140亿美元至330亿美元之间。预计政府在本财年会投入120亿美元用于重建,下一财年的投入会更多。
对于日本GDP走势,世行分析指出,到2011年中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比原先的预期下降0.25%-0.5%。之后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GDP将出现增长,重建工作可能会持续5年。高盛的预测与世行基本一致,但考虑到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面积的电力中断,高盛预测如果电力中断现象持续至4月中,实际GDP将在二季度收缩但在三季度反弹。不过,如果电力中断持续到12月底,那么今年全年GDP都将收缩。
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没有遭受很大实际损失的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因预期短缺而引起的恐慌性涨价。这也反映出地震对世界电子产业的巨大冲击。
实体经济影响巨大
在实体经济领域,就近期而言,日本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最大冲击在于生产停顿和价格上涨,而这又对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关键地位的汽车和电子等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员分析指出,尽管此次地震重灾区不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东京-横滨圈和大阪-神户圈,而是相对欠发达的东北地区,但接连不断的余震、基础设施受损、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断电和辐射恐慌,意味着即使是上述两区域那些没有受损的工厂也在相当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
在地震和海啸灾难中,作为日本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业受到了重创。部分厂房出现了破损,日产汽车公司在福岛的工厂依然处于核污染危机之中,工厂人员全部撤离。在丰田宣布停产之后,日产、本田等汽车厂商也纷纷宣布停产,日产和本田的停产时间都是从15日到20日。除此之外,马自达、五十铃等车企无不受之牵连。
本田在其官网上表示,“本田将积极配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节电要求以及轮番停电制度,
优先确保灾区的恢复工作。”这也是众多汽车厂商全面停产的原因。尤其是在福岛四个机组全都出现爆炸、泄漏等严重事故之后,日本的电力供应已经全面转向了以抗震救灾为中心,优先保证民众生活用电。
灾难何时结束?未来不可预测,所有人都不能松开绷紧的神经。灾难还在继续,福岛第一核电站威胁尚未解除,核辐射的扩散已经让东京民众充满担忧。在本田中国公司的官网上写着:“Honda向本次地震灾害中遇难的人民表示沉痛哀悼,并由衷祈盼灾区的生产、生活早日恢复。”无论是对日本民众,还是折腰的日本汽车工业来说,这是共同的愿望。
就中国来讲,日系品牌汽车在华产业链布局完整,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总监沈莉告诉记者:“在中国,合资企业的零配件方面完全不用担心,日产在华合资汽车不仅有较高的国产率,而且在上海还设立有一个零配件的仓储中心,可以保证目前的正常供应”。这一情况对丰田、本田都是一样。
除合资企业之外,海外整车出口市场将首先受到日本地震的影响,并影响到日本汽车业的出口量。虽然日产公司表示,目前在日本非受灾区的出口还保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丰田中国公司公关宣传部企业公关室室长牛煜也告诉记者,14日,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雷克萨斯整车的装船还在正常进行。但这种乐观只是暂时的。2010年,丰田汽车公司在本土生产的328万辆汽车中,有174万辆用来出口,约占总产量的53%。目前,利用库存维持的整车和零配件出口也只能保持一周左右,之后如果日本工厂还没恢复生产,日本的出口市场将可能出现供应中断的危险。
全国汽车服务高科技产业化委员会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志勇分析说:“从目前情况看,此次灾难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日本本土市场的需求会急剧下降;其次,地震本身造成日本交通和物流体系的瘫痪;最后,相当一部分地区供电能力缺失。这些都对整个产业的恢复造成障碍。”
日本汽车业何时能够恢复到震前水平呢?张志勇说:“当汽车厂商逐渐恢复,零部件体系得以重新建立,物流体系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时,日本汽车产业才能恢复到震前状态。如同有人说可口可乐只需要这个牌子就能重生一样,日本车企具备品牌、技术、管理内部条件和能力,一旦灾害的外部环境趋于稳定,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恢复,便可以迅速重振。”
相比汽车产业,梅新育研究员认为,在这次地震中,电子产业遭遇的冲击更大。在电子产业,从关键原料(如半导体硅晶圆)到制造设备,日本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此次地震对该行业的打击主要体现在以下电子中间投入品和设备领域:
日本电子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虽然大部分材料主要生产基地在关西、九州岛、四国,距灾区略远,但仍有日立化成、JX日矿、ADEKA、日本化成等公司的工厂位于地震重灾区,他们生产停顿时间会比较长。其他公司、工厂因核电站事故导致停电,也会造成其开工率不足。
日本是面板生产所使用的异方性导电胶(ACF)的全球最大生产国,仅日立化成一家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就超过50%,且多在此次地震重灾区茨城县下馆事业所辖下的五所宫生产。目前全世界三星、LG、友达、奇美、夏普五大面板厂使用日立化成ACF的比例均超过40%,若全面停工,对面板生产将产生较大影响。
日本厂商信越、SUMCO供应了全世界50%以上的半导体硅晶圆,此次地震重灾区宫城县、岩手县、秋田县、福岛县区域内共有18座晶圆厂,总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左右。两大公司均有部分生产线在地震中受损。为此,全世界半导体厂商需转向非日资厂商寻求供货,其价格也会上涨。
日本是全世界半导体与显示器制造设备最重要的供应来源,其中微影曝光设备除了荷兰大厂阿斯麦之外,几乎全部来自于日本,包括尼康、佳能与NSK。尼康专门生产曝光机的精机厂就分别位于重灾区宫城县与枥木县,佳能主要生产半导体与显示器制造曝光设备的工厂也分别位于重灾区枥木县与茨城县。
上述事实已经足以充分显示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即使没有遭受很大实际损失的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因预期短缺而引起的恐慌性涨价。这也反映出地震对世界电子产业的巨大冲击。
灾后重建,相信日本恢复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撰文分析指出,尽管截至目前“3·11”强震的损害情况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综合考量灾害烈度、受灾地区和影响人口几个方面,“3·11”地震成为日本自近代以来最惨痛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二战前的关东大地震死难人数远超此次地震,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不及此次地震,1995年的阪神地震经济损失巨大,但死难人数和波及地区却远逊于此次)。
目前的日本经济陷入了巨大的和全方位的困境。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企业的直接财产损失,核泄漏风险和大规模停电还造成日本制造业、半导体的大规模停产。日本国民经济赖以维系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已经陷入巨大的混乱当中。
宏观经济的损失还可以慢慢消化,救灾本身所需发生的巨大费用与政府预算的捉襟见肘,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4日已经表示,本财年预算中剩余的约2000亿日元都将流向地震及海啸救灾和重建工作。考虑到灾情的严重,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够的,日本政府修改年度预算筹集更多的款项已难以避免。可是,作为国债规模已超过GDP200%的发达国家“第一债务大户”,日本政府再筹巨款谈何容易?继续借债,势必加剧偿债风险;超发货币,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前景。
一个如此巨大的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到岛国日本头上,政府目前处境艰难是肯定的。但是,某些分析机构据此就断定灾难会对日本经济的总体走势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为时过早。
以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为例,那次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20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日本当时经济总量的2%。但是日本在地震发生的当季度就实现了经济环比增长,地震后第二季度甚至完成了5.1%的高增速。由于日本在那次大地震后V字形恢复很快,1995年的全球经济实际增长指标和年初的预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差别。
过分高估自然灾害对受灾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一是由于全球金融、物流和工业网络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敏感性程度大大超过以往,这增强了恐慌情绪造成全球经济短期波动的能力;二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统计损失经常要面临事无先例、标准匮乏等问题,相应部门对灾害评估也总是要“就高不就低”好给自己足够的伸缩余地。
至于如何解释自然灾害后迅速的V字形恢复,很多经济学家都将它归功于大规模灾后重建工程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自然灾难发生之初,受灾地区和国家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与全球生产和流通链条脱节的现象。
这种流动性的突然中断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格外突出和严重,但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实质性损害却并不大。只要实体性的国民经济没有被灾害摧毁,一个国家重新融入全球经济网络的步伐会很快。更重要的是,国际物流恢复所需的海量成本中,很大一部分还会由急于购买该国商品和服务或急于在该国重建工作中分一杯羹的其他国家承担。
今天的日本,虽然大量制造业工厂停工,但是即便震区里绝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厂房也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熟练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也保留了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具有很大的不可复制性,只要经济混乱不持续太长时间,产业链中的上游和下游国家没有必要、同时也找不到替代者来填补日本留下的空白。而在这个灾害处置体制完备的国度,经济恢复正常运转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统计显示,京滨工业带在此次强震中损失掉的工业设备,绝大多数是日本本土就可以生产和补充的。可以说,只要实体产业的“元气”保留了下来,只要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实体经济遭受破坏对金融、期货等产业的影响就是可控的和低风险的。这也是对日本宏观前景抱乐观态度的原因。
中长期影响:世界经济会感受到余震
虽然依据现有信息,强震不至于对日本经济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但是日本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增加了。目前,起码有两个变量会严重影响到日本乃至东亚区域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
第一个变量就是核泄漏风险对日本能源供应政策造成的长期影响。应该说,“3·11”强震与以往全球历次自然灾害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核能电力所造成的二次伤害究竟有多大上。福岛核电站的连续爆炸,已经构成了此次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尽管福岛变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核能安全在巨大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已经展露无遗。日本自2006年5月公布《国家能源新战略》报告草案及《核能立国计划》以来,短短几年已经变成仅次于美、法两国的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
但是,大地震不仅证明了日本比美、法两国的根本劣势在于地理条件的高风险性,更使整个世界清楚地看到,核能带来的社会恐慌情绪有多大,现有技术水平在应对核能风险时有多无力。1995年的阪神地震引发了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革命,“3·11”强震会不会带来日本能源政策的巨变?日本是否会继续延续核能立国的政策,是否会对核能利用采取更为苛刻的管理,由此推高的成本是否会导致日本能源自给政策走回头路,是否会导致日本转变新能源开发的方向?日本的强震,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和新能源开发的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可以说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个变量就是日本财政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目前经济学观察家们多将目光集中在灾后重建的沉重负担是否会迫使其开放严苛的基础设施建设门槛。其实由此引发的问题更有价值,那就是:民主党内阁是否必须放弃“不要混凝土、要人民福利”的财政体制改革?
今天的民主党内阁似乎别无选择,灾后重建、恢复灾民正常生活的任务都是刚性的,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尽管极度缺钱,但它必须同时做到“要混凝土、要人民福利”。已经迟到了15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出现了再次熄火的苗头。从灾后这几天日本朝野双方密集的协商还有前后不一的表态来看,日本现在还没有找到破解的办法。日本财政体制的改革一旦停滞,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将更加模糊。东亚乃至整个国际经济体系都将感受到经济余震。
起码,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需要为日本新一轮增发国债、超发日元做准备了。尽管世界似乎已经习惯了日本15年的蹒跚不前,但是日本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灾难再次使日本脱离改革的方向,这对于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东亚经济圈而言,自然不是什么利好。
更重要的是,这场地震是对日本社会动员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日本曾经是一个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社会,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后经济重建,直至20世纪80年代都是如此。但是,经过泡沫经济破灭和随之而来的长期经济萧条,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衰败现象。在上层,日本领导阶层缺乏担当魄力,“媒体治国”且对政治家小节过于苛刻的风气环境使得领导层变动频繁,而且构成了逆向淘汰机制,日本近乎处于无领导状态,没有能力开路,只能守成消耗前人的成就。在基层,人口老龄化和男性气概衰退,“草食男”之类流行,更是对日本社会生命力负面影响长久的噩耗。
这场地震最终影响如何,取决于日本社会能否借此契机摆脱上述问题,提高政治稳定性,在全社会恢复奋发向上的精神。(作者 祖立言)
搜索更多日本经济 的新闻
核辐射污染扩大 日本经济临大考
张五常:日本经济难翻身的四个理由
张五常:为什么说日本经济复苏不乐观
世行:重建将加速启动日本经济增长
世行:地震或致日本经济损失2350亿美元
日本经济损失远超阪神地震 V型复苏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