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社区学院简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3:26
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利与用。最难理解的还是这个用字吧。有之,既存的,使之有,创造(条件),是为了便利,是创造了一条路径;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是为了发挥作用,使之得以实现。合起来说,既存的条件,或者先在的“有”(机会、优势、基础……),是为了得到便利,使得目标的实现有所依赖,获得一定基础(但却未必是决定性的力量);真正使目标得以实现,
效用得以发挥,能力得以展现的,是发挥作用和能力的环境,而这环境,往往是由于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具备一定发展的余地,或者是更为深广的“无”。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依赖既存的种种便利,以为这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却忽略了这些便利不过是一系列可以利用的条件罢了;真正可以有所作为的,恰是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有待改
进的地方、或者一个“一无所有”的环境。即是说,“有”让事情变得便利、有利,视情况更利于自己,故可以借助之,而“无”作为一种承载体,一种进深与空间,为自己的发挥和目标
的实现创造出可“用”之境。
现实中的情况也是这样。拿考研来说,有很多师兄,很多资料,很多便捷,确实是帮助取得胜利的要素,是比别人所具备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可视作可以依赖的全部。真正决定成功与
否的是人的决心。对于外校的人,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其他的机会,全力以赴的投入考研的大军之中,将自己置于“无”的境地,凡而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挥和释放的环境。决心越大,
目标越坚定,行动越坚决,“无”得越彻底,效用得以发挥的天地其实越广阔。有了资料,会不注重看基本的书目;有了认识的人,会忽视其他的信息来源;有了自己的圈子,会失去交很
多朋友的机会。所以必须把握“有”只是应该“因之”的“利”;而“无”,才是真正激发潜能的容器。  “有”和“无”,内容与容器,实与虚。想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放弃了“有”,凡而激发了“无”的
空间,使得效用得以加倍。当然,有和无应该有明智的取舍。关键是把握“利”与“用”。需要“用”的时候则应注重“无”的创造,需要“利”的时候便注重“有”的借助。毕竟能够适时的创造条件也是实现目标
的重要途径。再深一步思考,其实老子的理念里面更多的还是在更宽广的层次面对问题。“有”作为实体的固定的存在,在变化的环境和情况中往往是难以依赖始终的。“无”,既是放弃对“有”依赖
的一种舍弃,更是面向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态度。借助环境,利用环境发挥自己,在牺牲固有优势的同时,却获得更为宽广的出路。甚至可以说,退一步,创造出“无”的状态,以暂时的劣
势和失败换来新的转机。“无”,是更为广阔层面的借助和发挥,以自由的力量超越了“有”。老子发现了具体的实在的“有”的不确定和虚无,发现了“有”的短暂与变化,于是也就发现了“无”的空间与力量,
从而将对立二者间的转化推向了极致。最为对立的“无”和“有”,也同样是转化和同一的,于是奠定了“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这一老子最终思想的基本理念。   借助“有”而不迷信“有”,利用“有”的同时也能做到不为“有”所束缚,借助环境,从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大局,从而获得“无”的力量,获得自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