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邮政鲜花速递:萨科齐为何要打卡扎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10:17

        现在,卡扎菲的心情一定糟透了。这位在利比亚掌权42年的独裁者跟以色列、美国、欧洲、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兄弟打了一辈子仗之后,上周末差几个小时就将迎来自己军事生涯中的第一场胜利。当时,卡扎菲正在靠坦克和雇佣军打败刚刚起义的反对派,重新掌握这个国家。可惜就在这个时候,多国部队的加入使利比亚内战变成了利比亚战争,海上飞来的导弹和飞机改变了力量对比。卡扎菲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方式,遭到了类似德国隆美尔元帅的失败。

        这次多国部队加入战阵的方式令人感到奇怪。出兵之前,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是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以除了派兵占领之外的任何方式保护平民。不过美国、英国和法国执行决议的方式显然不止是禁飞,而是直接攻击利比亚的军事目标。

      更为奇怪的是,过去几十年来在西方与利比亚关系最好的法国,这次成了轰炸利比亚的主要力量。法国不仅打响了空袭利比亚的第一枪,派出最多的飞机,还率先与卡扎菲断交,承认班加西的反对派政权。可以说,法国已经成为利比亚战争的领导者之一。萨科齐为什么要一反常态地轰炸卡扎菲这位“法国人民的老朋友”呢?难道就为了当一次领导吗?

       答案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法国人是世界上最关心外交的民族。据说在美国,除了大城市外,要买一张世界地图是很难的,但在法国各地的书店都可以买到世界地图,甚至可以买到别的国家的地图。法国还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国家,但他们1940年向德国投降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领导世界了。1991年海湾战争中,法国派出了一万多部队,但由于人数远远少于英国的七万人而没有得到指挥权,只好在美英将军指挥下打仗。

        2003年美英决定再打伊拉克,不愿参加的法国干脆与德国、俄罗斯和中国一起反对美国。现在利比亚发生战乱,法国一开始也不支持武力干涉,但在美国表示出与法国一样的观望态度后,萨科齐突然改了主意,决定武力介入支持反对派。由于利比亚长期遭到武器禁运,没有可以击落飞机的武器,这将是一场想输都难的战争,将对萨科齐的2012年大选起到很大的作用。至于正在处理很多困难问题的美国和几乎不买石油的英国,也愿意看到法国起到更大的作用。

       利比亚人民的老朋友萨科齐做出这样的行为,自然让法国人民的老朋友卡扎菲觉得无法忍受。卡扎菲威胁说,他将公开萨科齐在2007年大选时接受他巨额赞助的证据。但是,这种威胁对法国人不一定有效。人们都知道,巨额捐款本来就是民主政治的根基之一,只有在明显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是问题。我不知道法国有没有禁止政治家接受外国捐款的法律,但从效果上说,既然萨科齐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推翻卡扎菲,那他就可以说收钱没有影响自己的立场,没有损害法国利益。对于法国选民来说,战争的领导权和结局才是最重要的,自己选出来的总统巧妙地骗了非洲的一个疯子,这不算什么大事。

      当然,事情也可能没有这么简单。现在的中东并不太平,利比亚的西部邻国突尼斯,东部邻国埃及都刚刚发生了革命,埃及在革命后更是暂时成了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总理要向武装部队委员会宣誓就职。由于支柱产业旅游业完全消失,埃及丧失了大量收入,近年新增的大量年轻人无事可干,随时有可能再次革命。   

       而卡扎菲在自己的偶像埃及总统纳赛尔死后,就一直想把埃及搞乱,最终把埃利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穆巴拉克还在位的时候,卡扎菲曾当面对穆巴拉克说:“贵国是一个没有元首的国家,而我是一个没有国家的元首”。后来他还多次试图越过边境到开罗去“和埃及人民直接交流”,当然每次都被埃及人阻止。卡扎菲认为沙漠是人类共有的,所以从来没有向埃利边界派出任何军人或警察,对面的埃及人却始终维持着一条禁止出入的防线,就像柏林墙一样。

       中东革命刚发生的时候,埃及和利比亚同时出现动乱。穆巴拉克虽然也想继续干,但他的军队毕竟是靠美国巨额军事援助维持的,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没有支持他,穆只好下台。但利比亚毕竟是一个石油出口大国,军饷由卡扎菲支付,军队听卡扎菲的,所以可以被用于镇压反对派。另外卡扎菲由于不搞种族歧视,在黑非洲的威信比较高,他成立了一支由黑人组成的“泛非洲部队”,这支部队在内战中成了政府军的主力。反对卡扎菲的起义军虽然一度打到的黎波里附近,但最后还是被卡扎菲打了回去。

        如果卡扎菲真的打下了距离埃及不远的班加西,他将完全有可能继续前进,为实现几十年来搞乱埃及的梦想而奋斗。虽然卡扎菲是个独裁者,但是埃及也处于绝对的军事独裁之下,真的很难说有多稳定。另外,据说卡扎菲手里掌握有一千多亿美元的现金,用这些钱完全可能在埃及搞出些动静,没准能把苏伊士运河暂时关闭也不一定。如果那样的话,美国在波斯湾的处境就更困难了。法国在这个时候出手,美国应该是感到高兴的。

       不过,打击利比亚在长期来看未必是好事。尽管卡扎菲反对美国的历史要比本·拉登和萨达姆加起来还长,但2003年之后,他已经放弃了反美的立场,把造核武器的设备送给了美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恐怖行为加以赔偿。去年,卡扎菲用26年时间和200亿美元修建的一个巨型灌溉系统竣工了,这个系统长达3700公里,可以把沙漠深处的地下水抽出来,把沙漠变成耕地,使利比亚从此不用再买粮食。

         可见,卡扎菲已经决定结束自己的疯狂时代,给国家留下一些好的遗产。但法国老朋友的背叛无疑是这个游牧民族的领袖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卡扎菲只要活着就会和西方战斗下去,但西方已经有了伊拉克的教训,未必敢派出陆军占领利比亚。同时,利比亚已经成为了中东第二个放弃核武装后遭到西方攻击的国家,这对朝鲜和伊朗来说绝对不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无论如何,利比亚的前途仍然让人看不懂。(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从萨科齐的冲动说起           

         要不要对利比亚动武?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涉及多个方面——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军事运筹。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差异在于领导人的禀性。有关利比亚的辩论形成了冲动派与犹豫派的对立。冲动派的领头者是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而犹豫派的最高统领是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站在他这边的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奥巴马在最后一刻调转阵营、支持军事行动的决定打破了均势,让天平偏向了冲动派那一边,推动联合国(UN)通过了为开战铺路的决议。但是犹豫派和冲动派的差异仍很重要。以西方世界为首的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的干预刚刚开始,远没有结束。鉴于整个中东都处于动荡之中,未来还会有许多重大决定要做。西方领导人之间的禀性差异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萨科齐这样的冲动派往往被情感与直觉所主导。他们更喜欢简短有力的宣言,比如:“我们不会让他们得逞”,或是“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许多冲动派眼中的英雄人物是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自我标榜为“决策者”的小布什(George W. Bush)在白宫椭圆办公室里放了一尊丘吉尔的半身像。奥巴马上任后让人把它搬走了。

       犹豫派更喜欢问问题而不是发表宣言。他们会问,“这件事的终局将会是什么样的?”或是“这会确立什么样的先例?”他们眼中的英雄,往往是事先对那些最后酿成恶果的军事介入提出警告的预言家——例如1914年站在欢呼的人群一旁冷眼旁观的人,或是那些对美军在越南越陷越深提出警告的人。

        奥巴马是天生的犹豫派。他花了好几个月来审议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的政策,然后宣布了一个折衷的决定——先增兵,但以后更快撤兵。在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一事上,他对美国人民发表的电视讲话措辞谨慎低调。他花在强调美国不会采取的行动(派遣地面部队)上的时间,与阐述行动目标的时间一样多。

       犹豫不决有时也是件好事。事实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在犹豫不决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美国一直等到1917年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到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加入二战。

        奥巴马也有充分的理由对这场冲突犹豫不决。在竞选时,他将自己定位于将带领美国从伊拉克撤军,而不是再去打利比亚。目前大量美军投入阿富汗战场,同时也没有完全从伊拉克撤军。奥巴马知道,法国和英国有能力发动对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er Gaddafi)的打击,但可能没有能力打到底。他也知道阿拉伯国家联盟(Arab League)的支持靠不住。他还明白,即便一些欧洲国家正敦促各方对利比亚采取行动,但他们同时也在要求缩减本国在阿富汗的兵力。

       就利比亚而言,典型的犹豫派问题——“这件事的终局将会是什么样的?”;以及“这会确立什么样的先例?”——都是应该问的问题。如果卡扎菲顽抗到底会怎样?或是如果冲突陷入僵局,利比亚处于半永久性分裂的状态该怎么办?到那时,西方国家将不得不考虑派遣地面部队吗?或是不得不将禁飞区维持多年?

        利比亚的反抗只是席卷中东的反独裁政府斗争的一部分。叙利亚也爆发了反阿萨德(Assad)政权的示威游行。如果两周后,在叙利亚的大街上也有大量平民被枪杀,又会如何?我们也要出兵干涉吗?

        沙特、也门以及巴林的局势构成了另一组谜题。沙特一直支持对利比亚的军事干涉,以援助反政府军,但同时向巴林派遣军队帮助镇压叛乱。无论巴林和沙特的王室有什么过错,他们都不是卡扎菲那样的独裁者。但巴林与也门政府也曾经杀害和殴打示威者。联合国的“保护责任”原则是否也适用于这些西方盟国的公民呢?

        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犹豫不决作为主政风格的问题在于,如果你为了解答一切重要问题而耗费太长时间,有时候局势会替你做好决定。在效忠卡扎菲的军队向班加西进发之际,利比亚就似乎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尽管对于利比亚冲突的各种焦虑都事出有因,但有必要记住潜在的好处。第一个目标是人道主义的。卡扎菲政权极其残暴,将对参与叛乱的人民与城市进行可怕报复。

       如果一切顺利,对利比亚进行干预,或许还有助于扭转中东局面,使其不利于该地区正在聚集的反动势力。归根结底,一个民主的中东才符合中东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长期利益。如果卡扎菲不像邻国埃及和突尼斯的领导人那样下台,而是成功地撑下去,那将向伊朗、叙利亚、沙特等国的专制统治者们传递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暴力管用、妥协是傻子。

       有鉴于此,既然各方已经决定干预,就必须确保这件事的终局是卡扎菲倒台。在这个问题上不应有任何犹豫。(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