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 联系方式:不为赚钱,只赠有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01:43
公开杨介宾实效奇方20则(不为赚钱,只赠有缘)
(一)雷公救急散
组成:牙皂、细辛各三钱五分,朱砂、雄黄个两钱五分,薄荷、藿香各三钱,枯 、白芷各一个,桔梗、防风、木香、贯众、陈皮、半夏曲、甘草各而钱。
用法:上药共15味,共研细末,瓷瓶收储,勿令泄气,没用二三分,吹入鼻中;再用一二钱,姜汤冲服。
主治:一切痧症,、瘟疫、霍乱、吐泻腹痛、中暑、卒倒、牙关紧闭,头身俱痛,僵直麻木,恶寒发热,神昏肢厥,心胸胀痛,指甲青黑,咽喉疼痛。
(二)灵芝药水(自制)
组成:广木香、樟脑片各三两六钱,小茴香、香附、广陈皮各六两,大黄十二两,薄荷水、洋药各三钱。
用法:上药共十味,加火酒(高粱酒)十斤,共浸泡二十一日,去渣取酒,每日用十滴冲白开水内服。 主治:一切痧症,中暑、霍乱、绞肠痧症、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
(三)龙蛇夏马膏(自制)
组成:龙胆草、蛇泡草、夏枯草、马齿苋各250克。
用法:上药鲜者共四味,洗净泥沙,切碎捣如泥状敷贴患部,厚度约为三四分,日三次,每次六小时,再换新药。
主治:疮毒痈肿,疔疖火毒,流火丹毒,风湿热痹,红肿热痛的无名肿毒。未溃即散,已溃即消。
(四)白云丹(自制)
组成:生石膏1两、龙骨3钱、硼砂1钱、冰片3分、麝香1分。
用法:上药共味,先将石膏、硼砂、龙骨三味,置于乳钵内,乳至极细末,以无声为度,再下冰片、麝香二味,再乳半小时,充分混合均匀即成,瓷瓶收贮,勿令走气。凡溃疡创面或伤口,将药末散布于上,如脓腔用皮纸捻,粘着玉红膏外裹白云丹,插入脓腔引流,万应膏或消毒敷料盖定,每日换药一次。
主治:一切阳实火热所致之疔毒疮肿痈疡,背搭,蜂窝发,暑疖脓疮,无名肿痛。
(五)湿毒散(自制)
组成:寒水石1两,生石膏1两,百草霜三钱,冰片1钱。
用法:上药共四味,先将前二味-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无以声为度,再下后二味,再乳磨半小时,充分混合均匀即可,瓷瓶收贮,勿令走气,每用适量调香油涂擦患处。
主治:一切湿疹,浸淫疮,黄水疮,血风疮,暑疖,脓包疮,秃疮,甄带疮等。
(六)白痧药(种福堂方)
组成:白胡椒1两,牙皂1钱,火硝,檀香末,明矾,丁香,蟾酥各三钱,北细辛2钱,冰片、麝香各五分,金箔加量。
用法:上药共十一味,共研极细末,置于乳钵内,乳至无声为度,再下后三味,再乳半小时,充分研匀即成,瓷瓶收贮封口,勿令走气。每用一二分吹鼻取嚏,再用一二钱,姜汁对白开水冲服。
主治:一切痧症,霍乱吐泻,腹痛,中暑昏倒,心胸胀痛等。
(七)润肤膏(自制)
组成:白芷,桑白皮,猪板油各一两,冰片三分。
用法:上药共四味,取前三味新鲜者,去净泥沙黄皮,切碎置于洁净的石臼内,加入冰片,反复捣烂如泥状,充分混合均匀,药膏即成。据病损部位大小,取纱布一方包裹适量的药膏,棉线扎紧,揉擦患部,日3—4次。
主治:史学虚风燥所致的手足皲裂,肌肤甲错,蛇皮癣,鱼鳞病等,有润肤生肌敛口作用。
(八)九分散(费山寿方)
组成:乳香,没药(去油)、麻黄(去节)、马钱子(去毛)各四两。
用法:上述四味,共重十六两,各研极细末,再合研极细末,混合均匀即成,瓶内收贮,勿令泄气。遇有受伤人,每服七至九分,勿过量,日服一二次,温开水或黄酒冲服。外用以烧酒调敷。
主治:跌打损伤,坠车落马,伤筋动骨,红肿作痛,风湿痹痛等,孕妇忌服。
(九)救急丹(善堂传方)
组成:明雄五钱,火硝四钱,白芷一两,筚拨三钱,建菖蒲五钱,茅术五钱,牙皂五钱,二郎箭四钱,丁香三钱,枯矾一两,细辛四钱,洗片三分,麝香三分。
用法:上药十三味,共研极细末,混合均匀即成,瓷瓶贮之,勿令走气,每用2—3分,吹鼻取嚏,每用1—2钱,姜汁少许,冲白开水送服。
主治:专治一切异症,痧症,中暑,霍乱,呕吐,腹痛等。
(十)通关散(自制)
组成:二郎箭,生南星,生半夏,薄荷各一钱,牙皂、细辛各五分。
用法:上药六味,共研极细末,置于乳钵内,乳至无声为度,瓷瓶收贮,勿令泄气,每用半分吹鼻取嚏。
主治:中风,中痰、中气、中暑发痧,诸症闭结,卒倒昏愦,不省人事。
(十一)胃痛散(自制)
组成:良姜,香附,台乌,木香,草寇,槟榔,元胡,金玲炭,佛手,枳壳,白术,丁香,藿香各等份。
用法:上药13味,共研极细末,双丝罗筛筛过,瓶内收贮,勿令泄气。没用一,二钱。姜汁半调羹,冲白开水半茶碗送吞。
主治:肝胃气痛,胃脘冷痛,心胃气痛,上吐下泻,伤食脘腹痛,消化道溃疡等疗效。
(十二)肺痨病方(自制)
组成:白芨2两,白果,山药,百合,百部,黄精,乌贼骨各一两。
用法:上药七味,共研粗末,将药浸泡2斤菜油中,一月后始服,每日3次,每次一调羹,约20毫升,可服菜油二至八斤,以愈为止。
主治:肺痨病,肺虚咳嗽,肺痨咯血,空洞性肺结核,久久服之,方显疗效。
(十三) 止泻散(自制)
组成:炒白术20克,车前仁20克,泽泻15克,炒麦芽15克,黑姜10克。
用法:上药五味加水三碗,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日服3--4次,一剂效,二剂持,三剂愈,亦可研末服,日服三次,每次10--15克,白水送吞。
主治:暑湿泻,水泻,消化不良腹泻,有分利止泻作用。
(十四)桑菊平肝汤(自制)
组成:桑叶10克,菊花10克,生地20克,黄芩10克,夏枯草20克,牡蛎30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天麻15克(先煎),川牛膝15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一剂冷水浸泡半小时,首煎30分钟,二煎,三煎个15分钟。煎好后混合均匀,总重800---900毫升,日1剂3次分服,每次250--300毫升。
主治:高血压,头痛,眩晕,耳鸣,少寐,心烦,易怒,面部烘热,眼红,肝阳上亢,有平降肝阳,滋养肝肾之阴的作用。
(十五)苏沈九宝汤加味(苏沈良方)
组成:苏叶10克,苏子15克,陈皮10克,薄荷10克,桑皮15克,桂枝10克,腹毛15克,麻绒15克,杏仁15克(杵),前胡15克,荆芥10克,蝉衣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十三味,冷水浸泡半个小时,头煎20分钟,二煎、三煎各15分钟。煎好混合均匀。成人分三次服,每次250--300毫升,小儿减半,或服1/3即可。
主治:外感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风寒咳嗽效果良好。
(十六)清热涤暑汤
组成: 1.大椎,太阳,商阳,中冲,少泽,委中。 2.大柕,攒竹,少商,关冲,十宣,曲泽。
用法:以上二组处方轮换使用,病情危重者日二次,缓解后日一次。大椎、大抒锋针刺血拔罐,其余各自刺血0.5毫升,曲泽、委中刺3--4毫升。
主治:伤暑,中暑,暴风,暑厥,暑温,痧症,急性呕吐,日射病等等。有清暑调元,泻热启闭的作用。
(十七)疏肝利胆方
组成: 1。支沟,期门,胆俞,阳陵泉,太冲。 2。外关,日月,肝俞,中渎,丘墟。
用法:以上两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交换治疗,日一次,每次一组,急性期日二次,重泻手法,久留针,期门,日月,胆俞,肝俞,针后拔罐,留针过程中加强催针止痛效果好。
主治:胸胁痛,胆囊炎,胆绞痛,肋间神经痛,胆结石等,有黄疸加腕骨,至阳刺针泻法。本方有通腑泻热,行气止痛的作用。
(十八)祛邪截疟方
组成:1.大椎,灵台.间佼.后溪. 2.淘道.至阳.内关.合谷.
用法:以上两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交换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组,必须在发作前二小时治病,方能遏制发作,过之则失时也.28号毫针重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催针促气一次,使气至同所.针后当日停止发作,连治5--7次,疟原虫转阴。
主治:疟疾,一日疟,间日疟,三日疟。有和解少阳,祛邪截疟的作用。
(十九)降冲止呃方
组成:1.穴位(天突.膻中.内关.乳根)揉按法;2.刺鼻取嚏法;3.闭息停呼法;4.大惊卒恐法。
用法:以上四法为临床经验所得,发病是任选1---2种,轻者1次愈,重者3---4次愈,揉按法选准穴道。用右手拇指或食指用力揉按压穴位5----10分钟,局部皮肤发热潮为度。第二法用通关散少许吹鼻,听呼闭息1---3分钟;第四法令病人出其不备,医用大声音响或恐吓语言,令其卒然惊骇。呃逆即可立刻停止。
主治:呃逆(膈肌痉挛)。有调气降冲,和胃止呃的作用。
(二十)通腑泻热方
组成: 1.阑尾,天枢,曲池,合谷。 2.上巨虚,外陵,内庭,大肠俞。
用法:以上两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每日一次,每次一组,交换治疗,急性期日二次,缓解期每日或间1次。选准穴常规消毒,用28号毫针刺。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小时。没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促气一次,以加强针感传导。
主治:缩脚小肠痈(急性阑尾炎),单纯急性阑尾炎效果良好。
更多药方、及秘方(很多秘方能断根,包括佛家养生秘方)请查询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category/%D2%BD%D2%A9%C6%AB%B7%BD%2C%C3%D8%B7%BD%2C%CD%C1%B7%BD%2C%B7%F0%D2%BD%D1%F8%C9%FA

【转】 辨位治疗(针刀)
xjg @ 2007-10-16 13:44:33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分清证候证型,因证施治;西医注重辨症论治,诊断明确,对症下药;针刀治疗最强调辨位论治,明确病灶,刀至病所。为什么?当今医学对很多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其实是很模糊的,比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等,从病名上看,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损伤的具体组织部位。对于一个针刀大夫来说,仅仅明确病名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损伤的部位,并精确到具体的组织和层次(肌肉、韧带、筋膜、骨面等),然后有的放矢的施以针刀治疗,病痛才能迎刃而解。也就是说病损部位和层次的诊断正确与否,是针刀疗效的关键。那么,如何诊断病损部位,确定针刀治疗层次,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临床心得。
一、辨清病损部位
病损部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平面的部位,一个是立体的层次。
(一)平面的部位
1、病人主诉:很多情况下病人自我感觉的疼痛区域即是病损部位。
2、医者通过手指的按压、触摸来确定。即要在病人自觉痛区检查,更要考虑有可能引起该区域病痛的其他部位组织的病变(例如支配该区域神经的根、干的出口、穿行部位,该区域肌肉、筋膜的起点等),尤其在主诉痛区找不到明显阳性反应点以及该部位无明显功能障碍时,更要考虑这种情况。如:患者肩部疼痛,要区分是局部的还是颈性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下腰部的疼痛,要考虑上腰部脊神经后支的卡压;膝关节的疼痛,要排除臀髋以及上腰部的病变等等。
(二)立体的层次
针刀治疗与针刺治疗的区别在于,针刀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的治疗,强调的是刀口所到的位置,只有刀至病所,切割松解病变组织,才能取得疗效。所以,以正确的检查方法来确定病灶的部位、范围、层次显得尤为重要。
检查方法:首先以五指指腹泛泛的按摩、拿捏病变区域,此时,病人的疼痛感觉以及条索、硬结便可粗略的从指下感觉出来,然后以指尖仔细按压、弹拨这些部位,寻找精确的痛点,并感受指下硬结、条索的大小、方向、层次(请大家注意这个"拨",不要只压不拨,这一拨,你就能拨出很多东西,包括疼痛的轻重、条索的大小、层次、方向,而且,你能省掉很多力气)。一般来说,筋膜、肌肉的硬结条索很易摸到,触痛明显;而关节骨面的硬结条索需用力按压、弹拨才能触及,且压痛深在,酸胀感明显。
二 、精确针刀治疗层次
针刀治疗层次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就是通过上述检查,我们来确定病变的层次,第二就是在治疗过程中去感觉,更进一步的精确治疗层次。这种感觉分为病人的针感和医者的手感。医者刀下出现韧硬的阻力感,而病人有酸、胀、木的感觉,说明针刀已到达病变层次,可以施行针刀手法;如果病人出现疼痛、麻电感,说明针刀碰到了血管、神经,应立即移开刀锋。临床上我们把治疗的层次人为的分为三层,即浅层皮下筋膜层,中层肌肉层,深层骨面。治疗的一般规律是:进针后先找到骨面,再依次至肌肉、皮下筋膜层,无论在哪个层次都应用心的去感受刀刃下的感觉,有阻力感,病人有酸胀感,便是硬结粘连处,硬结多的层次应多松解,硬结少的层次宜少松或不松。
三、颈肩腰臀膝常见病损部位及针刀入路层次
(一)颈椎
1、上下项线之间
我们把上下项线之间由内向外分为三等份(见图-1),中内1/3交界处有枕大神经穿出(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2.5cm左右),中外1/3交界处有枕小神经穿行(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5cm左右),乳突部有耳大神经穿行,这三条神经卡压常可引起额、颞、枕部的疼痛,故这三个部位是我们治疗头痛的常用治疗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颅骨面方向刺入,达骨面后稍提起纵行切摆,注意不横切。
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对颈椎病的认识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慢性、顽固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都与颈椎病有关,颈椎X线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在颈椎的上下项线和关节突、横突都有明显的压痛、条索,针对这些病位治疗,往往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
2、颈后部:由内向外分为六条纵线(见图-1)。
1)项韧带线:即后正中线,松解项韧带,层次不一定到骨面,但横切效果好。
2):项韧带旁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2.0cm,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刺入,不一定到骨面,纵横切摆,松解项后部的肌肉、筋膜。
3)关节突线:后正中线旁开3~4cm,颈部肌肉最薄弱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与骨面呈45°角斜刺直达关节突骨面,纵横切摆,松解关节囊、肌肉、筋膜,并可滑向关节突的外侧缘松解。
4)关节突外侧缘线:后正中线旁开4~6cm,斜向内侧进针,松解关节突的外侧缘。
5)横突后结节线: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后缘可扪及C6横突后结节,从乳突至C6横突做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从乳突尖下一一往下扪,可摸到各颈椎的横突后结节。侧位直刺进针。
6)横突前结节线: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侧位或仰位直刺进针。
注意:横突前、后结节均应逐一摸清定准,进皮后摸索摆动进针达横突骨面后小幅度的铲切,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行。
(二)肩部(见图-2)
1、肩峰下滑囊:进针后先松解三角肌及冈上肌肌腱,然后刀口线呈水平位沿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直刺达肩峰下滑囊松解。
2、喙突:针刀达喙突骨面松解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稍向外滑松解喙肩韧带。
3、结节间沟:直刺松解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4、肱骨大结节:松解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止点。
5、三角肌下滑囊:直刺达骨面稍提起,先松解三角肌下滑囊,再提至浅层松解三角肌肌腹。
6、肱骨上段前外侧:松解三角肌的内侧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先在肌层松解,可探至骨面铲剥,分离肌组织与骨面的粘连。
7、肩胛内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缘上段:松解肩胛提肌。针刀至骨面后铲剥、切摆。
8、肩胛骨冈上窝:松解冈上肌。
9、肩胛骨冈下窝:松解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很多情况下,病变仅在筋膜层,所以,针刀下去如果肌层很松,就只松解浅层的筋膜。
(三)腰椎:由内向外侧分割成五条线:棘突线、棘突旁线、关节突线、横突背线、横突尖线(见图-3)。
1、棘突线:即后正中线,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由棘突进针,达骨面,纵横铲切均可,并可探至棘突两侧松解横突棘肌。棘间韧带紧贴棘突上下缘骨面松解,千万注意深度,不可也没必要过深,因为棘间韧带很薄,粘连较少,治疗时很少有阻力感,否则容易进入椎管,刺破硬脊膜、蛛网膜,或出现脑脊液渗漏,产生颅内低压;或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甚至有可能损伤脊髓。
2、棘突旁线:棘突旁开0.5~1cm,松解横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共同特点是起于下位椎体的横突,止于上位或上几位椎体的棘突)。进针后,针尖稍向内碰到棘突骨面,然后紧贴棘突外侧缘骨面向下松解,可至棘突根部。注意深度,不要离开骨面。
3、关节突线:棘突最高点旁开2~3cm,以指尖按压、弹拨,可触到增厚之关节囊和增生之关节突。针刀达关节突骨面后先松解关节囊,然后可探至关节突之内、外、上、下骨面,寻找硬结松解。关节突的内侧缘下去是侧隐窝,外侧缘下去是椎间孔外口,所以一定要注意深度。
4、横突背线:棘突旁开3~4cm。进针后先在腰背筋膜和骶棘肌层次松解,到达横突骨面后的松解方法同下面的横突尖线。
5、横突尖线:棘突旁开4~6cm。L3横突定位:医者一手手指摸到病人侧面的髂嵴点,另一手手指摸到与该髂嵴点对应的肋弓点,以此两点连线长度为准向内侧画一等腰三角形,其内侧角即为L3横突尖,上下横突间的距离大约2cm。针尖稍向内进针,碰到横突骨面后,滑至横突尖及外侧缘,松解腰方肌、骶棘肌及腰背筋膜的深层,再至横突上、下缘,松解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如果腰痛伴有下肢痛,CT显示椎间盘突出并有椎间孔狭窄的,还可沿横突上、下缘,紧贴骨面向内侧推进,至横突根部松解椎间孔外口(见图-4),当然椎间孔外口也可紧贴关节突外侧缘骨面向下松解,但动作幅度均宜小而慢。
临床上有时单纯松解腰椎疼痛局部的关节突、横突,并不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有些腰腿痛的原因与上位腰椎脊神经后支的卡压有关。
甚至有人认为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的损伤或卡压,是引起不过膝的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附:腰椎脊神经后支的解剖  脊神经后支于椎间孔外口发出,向后行经骨纤维孔,在下位椎体的横突根部上缘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内侧支:行于小关节连线以内,较细,越过横突根部,经骨纤维管向下,跨越1~3个椎骨,重叠分布于关节连线以内的组织结构(肌肉、韧带、筋膜、皮肤以及小关节、椎板、棘突等)。其中L4、L5内侧支经髂嵴、骶髂关节至骶后。内侧支大部分为感觉纤维。
外侧支:行于小关节连线以外,较粗,向同位和下位关节发出分支,与血管伴行,二者沿横突背面向外下斜行,下降一个椎体,在竖脊肌中间束(最长肌)和外侧束(髂肋肌)间沟穿出,在髂肋肌表面下降三个椎骨,穿出腰背筋膜,继续下降。
外侧支大部分为运动纤维(肌支),支配竖脊肌。L1、2、3的外侧支较长,构成臀上皮神经(皮支),分布于臀部皮肤。
脊膜支:进入椎间孔,分布在硬脊膜、后纵韧带、血管、椎间盘纤维环等。与交感神经汇合成窦椎神经。
由此可见,脊神经后支尤其内外侧支在各自的行程中,都分别经过骨纤维管、孔或胸腰筋膜裂隙,由于孔道细小,周围结构坚韧,且腰部活动度大,易被拉伤;或因骨质增生、韧带钙化,使孔道变形变窄,压迫通过的血管神经,从而引起腰腿痛。此外,脊神经后支跨横突向不同节段脊椎小关节和棘突发出的分支解剖位置较恒定,也为非特异性腰痛神经定位诊断提供了解剖学基础。所以临床上腰痛患者关节突的压痛、硬结最多见。例如:患者L3横突部位的疼痛明显,我们得考虑上位的L1、L2甚至T12脊神经后支的卡压;下腰部疼痛的,我们得考虑上位L1、L2、L3脊神经后支的卡压,所以对于腰痛病人,我们不仅要检查疼痛局部的情况,还得检查上位腰椎的横突、关节突等部位。
(四)臀部
临床上我们发现,臀部肌肉、筋膜的损伤,是引起下肢疼痛、麻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论是根性的还是干性的下肢疼痛,只要能在臀部找到明显的压痛和条索,针对性的予以针刀松解,一般都能缓解下肢症状。
1、判断臀部肌肉的损伤点,有如下规律:
下肢后面及后外侧疼痛--在臀部后内侧寻找反应点,如臀上皮神经入臀点、梨状肌上、下孔、臀中肌的中、内侧段等部位多见。
下肢外侧疼痛--在臀部后外侧寻找反应点,臀中肌中、外侧段、阔筋膜张肌等部位多见。
下肢前外侧、膝关节疼痛--在臀部前外侧寻找反应点,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外侧段等部位多见。
臀部及大腿疼痛,但不过膝关节--在臀部梨状肌以上的部位寻找反应点。
2、臀部主要病损部位的针刀松解
1)臀上皮神经入臀点:
定位:髂嵴中点下2~3cm的范围内,压痛明显,并可扪及条索处。
刀口线与臀上皮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垂直皮肤刺入,不一定到骨面,达臀筋膜后刀下有韧性阻力感,纵行切割,横行推摆。
附:臀上皮神经解剖(见图-5)
由T12~L3脊神经后外侧支的皮支组成。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在软组织中,将其行走过程分为四段、六点、一管。
骨表段:椎间孔发出后(出孔点),沿横突背行走并被纤维束固定(横突点)。
肌内段:进入骶棘肌(入肌点),向下、向外走行于肌内,走出骶棘肌(出肌点)。
筋膜下段:走行于腰背筋膜浅层深面。
皮下段:走出深筋膜(出筋膜点),与筋膜下段成一钝角的转折,向下外走行,穿行于皮下浅筋膜。此段跨越髂嵴,经过由坚强的骶棘肌、腰背筋膜在髂嵴的上缘附着处所形成的骨纤维性扁圆形隧道(骨性纤维管)进入臀筋膜(入臀点)。
入臀后一般分为前、中、后三支,在筋膜中穿行,中支最粗大,最长者可至股后部腘窝平面之上。
所以,臀上皮神经行程中转折多、角度锐、穿过两层筋膜及多处骨性纤维管(出孔点、横突点、入臀点),是臀上皮神经易受损伤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临床手术还发现,臀上皮神经在穿出臀部骨性纤维管处是薄弱处,一旦腰部损伤,臀肌强力收缩而发生局部压力增高,可使筋膜深层脂肪组织从该管向浅层疝出、嵌顿,造成管道变形、狭窄,从而压迫臀上皮神经,产生相应症状。
2)梨状肌上、下孔:
简便定位法:五指自然张开,小指定位于髂后上棘,食指定位于尾骨尖,掌根向股骨大转子尖方向移动、四指逐渐收拢至股骨大转子尖,此时,中指和无名指移动的范围,为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即中指线为梨状肌下缘,无名指线为梨状肌上缘,中内1/3交界处即为梨状肌上、下孔。
刀口线始终与神经、血管纵轴平行摸索进针,不强求到骨面,遇阻力感,且病人无下肢放电感和剧烈疼痛,即可行切摆手法,但宜少切多摆。
3)坐骨结节滑囊:患者腹下垫枕定位,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行方向一致进针达坐骨结节骨面,行纵向铲切。
4)臀部其他肌肉筋膜:刀口线均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进针,达骨面后稍提起,根据粘连的层次,行纵行疏割,横行推摆,然后横转刀口,切断部分肌纤维。
(五)膝关节
1、前面(见图-7、8)

1)内外膝眼(髌韧带两旁):垂直于皮肤进针斜向对侧推进,层次依次为髌骨内、外侧支持带、脂肪垫、关节囊,如果X光片显示有胫骨平台骨质增生的,还应深入到交叉韧带,纵切横切均可。
2)髌韧带:垂直于皮肤进针,松解髌韧带,以后的层次同内外膝眼。但在此处松解交叉韧带必须注意深度,针刀贴着胫骨平台骨面(切忌损伤软骨面),摸索进针,碰到交叉韧带时,有韧性阻力感。
3)髌内、外侧支持带:在髌骨的内或外侧缘,垂直于皮肤进针,松解支持带后还可调整角度,寻找缝隙,往关节腔内通透关节囊。
4)胫骨粗隆:针刀达骨面后,纵向铲切。
2、内侧(见图-7、8):
1)胫侧付韧带:进针后达骨面稍提起,行纵向铲切,横行推摆。注意不要进入关节间隙损伤半月板关节面。
2)鹅足滑囊:位于胫骨内侧髁内下方,为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肌腱与胫侧付韧带之间的滑囊,进针后达骨面稍提起,刀口向上呈扇形铲切。
3、外侧(见图-7、8)
1)腓侧付韧带:同胫侧付韧带。
2)髂胫束: 针刀达胫骨外侧髁骨面松解。
4、上面(见图-7)
髌上囊:位于髌骨底的上方及股四头肌腱的深面,一般高出髌底6~7cm,宽度可超出髌骨的内外侧缘。根据压痛和条索,定点一般选髌底正中直上或髌骨内外侧角直上2-3cm的部位。针刀达股骨骨面后稍提起,依病变粘连的层次松解股四头肌腱和滑囊,并要注意铲剥囊壁与股骨的粘连。
5、后面(见图-9)
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腱:针刀达股骨内、外侧髁骨面后,行纵向铲切、横行推移,不横切。
2)股二头肌肌腱:针刀达腓骨小头骨面行纵切横摆,不横切。注意:松解腓肠肌外侧头肌腱和股二头肌肌腱时均应避开行于股二头肌腱内侧缘的腓总神经。
3)半腱肌、半膜肌、腘肌附着点:胫骨内侧及内侧髁后面,针刀达骨面后行纵向铲切、横行推移,不横切。
4)腘窝的关节囊及后交叉韧带:刀口线与腘动脉、胫神经走行方向一致从股骨内侧髁进针达骨面,然后紧贴内侧髁外侧缘推进,行纵切横摆,不横切。
【转】 泻血疗法培训资料___微创埋线 马立昌教授发布
泻血适用范围
(一)康复
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低血压、肝炎、脂肪肝、心胶痛、烧心、中风、胸口烦闷、烦燥、各种脱发;视力(视力减退、充血、眼压异常、遇凉风出眼泪等);风齿、牙齿怕凉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胃肠疾病(胃肠炎、胃酸过多、胃痉挛、厌食症、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口臭、痔疮、手足冰凉、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痛症(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头疼、偏头疼、顽固性头疼、肩颈疼、腰疼、神经疼等)静脉曲张、脚气、尿失禁、痛经、便血、月经不调、自然流产;各种皮肤炎(白癜风、红血丝皮肤;皮肤特别黑的人);感冒、鼻炎、咽炎、哮喘、扁桃体炎、失眠、忧郁症、癫痫病、痴呆、慢性疲劳、前列腺炎。
(二)保健
经泻血身体康复后,即身体的各项功能恢复到与生惧来的健康状态时,进入保健期。
(三)美容、美体、生发、美发
1、美容
提升上眼脸、消除下眼脸浮肿(眼袋)、消除粉刺、祛斑、白哲皮肤、缩小毛孔、淡化鱼尾纹、收紧双下巴、瘦脸。
2、美体
丰胸、收紧皮肤、细腿(大、小腿)、减肥。
3、生发、美发
、泻血部位
泻血部位,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主导,以韩式泻血疗法为基础,根据本工作室多年实践确定的60个部位。这些部位涵盖调控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功能。
泻血疗法,是当前疗效快,治愈后不再复发的治疗方法,只要做到泻血顺序正确,泻血量足,就能把疼痛部位治好,并使全身功能得到恢复,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变得年轻。
泻血点(1~10) |泻血点(11~20) |泻血点(21~30) |泻血点(31~40) |泻1~45)
· 1 号:头痛穴: 此穴位可以治疗除脑瘤以外的所有头痛症。 1-17-9 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可去头屑 , 使头发润泽发亮,对脱发、忧郁症、记忆力减退也有疗效。

· 2 号:胃脏穴:
此穴位对胃肠炎、胃炎、烧心、胃酸过多、胃下垂、食欲不振等有疗效,并对胸闷、心烦意乱心跳过速等症也有疗效。
· 3 号:根穴: 对腹泻、便秘、黑斑等有疗效。对 2-3-6 号穴位的泻血治疗可使皮肤暗黑的人变白而有光泽。再对 8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可以使患者从高血压、中风、痴呆症的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 4 号:感冒穴:
感冒初期对 4-18 号穴位进行泻血,虽然睡一觉起来就会好,但对患感冒时间过长的人,此穴位是不易泻出血来的,想治好感冒就必须对此穴位泻血到能泻出血为止 . 治疗感冒有效的应急措施,也可以用电热吹风给脖子的部位加热,或用毛巾裹住脖子维持其温度。

· 5 号:心绞痛穴:
此穴位对心绞痛引起的胸闷、心烦意乱等症状有疗效,对低血压、咳嗽、气喘、肺结核也有疗效。治疗心绞痛时与中药配合会有更好的疗效。低血压患者在治疗时可能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如出现这种现象要当即停止泻血保持其镇定,如出现昏迷状态时要及时对十宣穴进行针剌放血,这样人可以马上苏 醒过来。
* 对于心绞痛、低血压、气喘等疾病,现代医学技术视为不可治愈之症。那是因为,这些部位由于瘀血的存在不能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而引起的。可人们只注意对表面现象的治疗,而不去探索血液循环不畅的根源。实际上这些症状对 4-32-5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是可以有疗效的。但我不想劝说人们采取泻血疗法,前面所列举的病症都是因为人体内脏器功能已经受损伤而引起的综合性疾病,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以后才能实施泻血治疗。泻血的顺序应从 2 号 -3 号穴位开始,待到泻血效果良好时,要对 6 号穴位进行泻血, 6 号穴位也泻出血后再对 8 号穴位进行泻血。然后可对 4-32-5 穴位进行泻血,最好要与中药配合治疗。
· 6 号:高血压穴:
此部位是高血压的特效穴位,人的血压升高时,只要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血压就会马上降下来。但为了防止复发,再继续按我在这本书上所讲的基准进行泻血,就可以保证高血压不再复发。高血压穴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对慢性疲劳、下肢无力也有很好的疗效。服用人参、鹿茸、蜂蜜等补药后易上火的人,对高血压穴位进行泻血后服用就不上火了。

· 7 号:肩臂疼穴:
此穴位对肩部肌肉胀疼等症状有疗效。对于手发凉多汗、手掌干裂等症状,要对 7-15-22 号穴位进行治疗。 40 岁或 50 岁肩臂痛,只要对 7-43 号穴进行泻血就一定会治愈的。
· 8 号:肾肝穴:
此穴位是恢复肾脏及肝功能的穴位。脸色、眼、大拇指内侧发青的,脸上背上有很多小疙瘩的人,都是因肝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现象。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方法进行泻血治疗,是可以消除这些现象的。睡觉起来后腿脚、周身浮肿或突然增加体重的(一个月约 2 公斤以上),这是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肥胖,采取正确的泻血疗法,这些症状也会消失。
· 9 号:癫痫穴: 此穴位是人体所有神经的必经之路,发生癫痫病的 60% 是因为此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为了治疗癫痫病,首先要对 2 - 3 号穴位进行泻血,待出血后再对 6 号穴位进行泻血,出血很顺利时,对 7- 9 - 1 号穴位进行泻血会有更好的疗效。

· 10 胫卵穴: 小腿上肌肉发硬成卵状疼痛时,要对胫肌穴进行泻血治疗,脚底硬茧或汗多、粗糙干裂等症要对 6 号 -10 号穴位进行泻血,对脚底疼痛和脚气等症状要对 6 号 -10 号 -31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 11 号手腕痛穴:
此穴位适用手腕疼痛、手腕肌肉酸痛、手关节炎等症状。
· 12 、 13 号关节炎穴: 此穴位是对膝盖退化性关节炎、风痛、肌肉痛等症有特效的穴位。为治疗这些症状,要对 12 –13 - 16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大家要知道,为缓解 关节炎、高血压、 神经痛等症带来的痛苦,经常服用镇痛之类药物是加速导致中风和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 14 号痔疮穴:
治疗痔疮时要对 8 – 14 - 29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 15 号 鸡皮疙瘩穴: 此穴位对手凉、胳膊上长出小疙瘩、鸡皮疙瘩、肌肉疼痛等有疗效,对 7-15 -22 号穴位的泻血可治疗这些症状,同时还可以使胳膊上的黑斑消失,胳膊也会变得有力气。对手心多汗、或干燥也有疗效。

· 16 号 关节炎穴:可参照 12 -13 号穴位。

· 17 号 视力穴: 为了恢复视力,对 1–17 - 20 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治疗,如与针灸配合进行治疗疗效会更显著,眼皮发沉、下坠等症状也会消失。

· 18 号 唾腺穴: 这个穴位对口干舌燥有疗效。口干舌燥、甲状腺等症状是由于肾脏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患这种症状的人多数属于五脏功低下 , 那么不治本,而只注意治表,只能引起副作用。对这种症状的治疗,一定要严格遵循泻血疗法规定的顺序进行治疗,才有可能治愈。一定要遵循 2-3 , 6-8 , 4-18 号的泻血顺序。

· 19 号 秃顶补助穴:
单独对此穴位进行泻血的情况是没有的。对头疼、秃顶、脱发等症采用泻血疗法进行治疗时,头皮上的瘀血用手就可以摸到的。在头痛穴泻不出瘀血时,对此部位进行泻血。
· 20 号 视力穴: 与 17 号穴位的泻血相同 。

21 号 肘关节穴: 适用于治疗此部位的关节炎、肌肉酸痛等症状。
· 22 号 臂斑穴:
按名称治疗其症状 . 还可消除胳膊上的疙瘩,黑斑及肌肉的酸痛等症,还会使臂力倍增。

· 23 号 脚腕痛穴:
脚扭伤或有关节炎,有酸痛的症状时,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有疗效。治疗时 23-24 号穴同时泻血。
· 24 号 脚腕痛穴: 与 23 号穴位相同 。

· 25 号 侧痉挛穴:
此部位抽筋、发烫发烧或发凉并有疼痛感时,可对 25-16 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治疗。
· 26 号 脚气穴:
对有脚气的脚指头上面的部位进行泻血就可以。脚汗多的症状要对 6-10-26--27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 27 号 脚气穴:参照 26 号内容。

· 28 号 两班穴:
盘腿坐时有酸痛感或因肌肉僵硬无法继续打座时可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 29 号 痔疮穴:
对肛门(痔疮)进行治疗时,要对 6-14-29 号进行泻血治疗。
· 30 号 食积穴:
胃痉挛或患急性食滞(积食)症时可用的穴位。首先要对 2 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后才能进行,此穴位可以看作是胃脏穴的辅助穴。

· 31 号 中风穴:
此穴位不仅对中风有疗效,而且对脚底疼痛、脚底脚气等也有疗效。有中风症候的高血压患者,如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会出现触电般的疼痛感,但若缓解了高血压、无中风的危险时,用泻血针刺也不会有太疼的感觉。患中风以后 3 天之内,对 6-1-9-31 号穴位按顺序进行泻血治疗会有很大的疗效。但三天过后再进行泻血治疗,疗效就不明显了。(可参考中风篇)
32 号气管炎穴: 参考第 5 号。

· 33 号膝窝 ( 筋 ) 痛穴:
腿筋发涨有疼痛感时对 33-38 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治疗。

· 34 号肾合痛穴:
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综合反应,出现胃周围肿胀和手压疼痛的感觉时 , 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会消肿止痛。

· 35 号臂肘疼穴: 肘部有发涨和疼痛感时使用此穴位。
· 36 号黑斑穴: 此穴位适用于脂溢性皮炎,小疙瘩、红血丝皮肤、黑斑等症。

· 37 号前筋肌痛穴: 此部位发涨、肌肉酸痛时适用。

· 38 号膝窝疼穴: 此部位发涨、肌肉酸痛时适用 。

· 39 号风齿穴:
此部位对风齿、牙龈肿胀、酸痛,口臭严重、牙疼厉害等症有疗效。但除掉牙石以后进行治疗才能防止复发。
· 40 号耳鸣穴:
在供血不足或血液循环不畅时也会出现耳鸣的现象。只因血液循环不畅 而引起的 耳鸣可使用此穴位。但因贫血而引起的症状要对 2-3 , 6-7 , 9-40 号穴位按顺序进行泻血治疗才有疗效,对轻微的耳聋也有疗效。
41 号骨盆疼穴: 肌肉疼痛、两腿成剪刀式时有疼痛感可使用此穴位。
· 42 号骨盆疼穴: 与 41 号相同 。
· 43 号肩臂疼穴:
肩部的肌肉疼,特别对 40 肩痛和 50 肩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对 7-3 号穴位要同时进行治疗。

· 44 号前痉挛穴: 经常抽筋和因皮肤干燥而瘙痒时使用此穴位。
· 45 号关节炎穴: 蹲起时有疼痛感觉和浮肿的时候用此穴位。

46号高尔夫痛症适应穴
出现高尔夫痛症,各种肌肉痛,中风后关节脱臼等症状时进行泻血治疗。
47号鼻炎适应穴
患鼻炎,流鼻涕时,治疗过敏性流鼻涕,咳嗽可实施静脉切泻血术治疗。
48号眼球干燥症适应穴
因眼内分泌物减少而眼球干燥伙流行性结膜炎及各种眼病引起的眼球充血
严重时,对20-48号穴进行静脉切泻血术治疗。
49号 歪眼适应穴
因中风而嘴歪时,对39号风池穴进行泻血治疗不见好转,对1-9-49追加
泻血。
50号前麻痛副穴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脚趾溃烂时,对24号穴位泻血无明显效果就对50号
追加。
51号生理痛穴
治疗痛经,寒散,月经不调,不孕,卵巢囊肿,自然流产等对2-3-6-8-51
泻血
52俞府穴
恢复肺脏功能首选
53肝脏穴
右边肋骨肝脏位置
54大肠穴
肚脐向外四指,恢复胃肠功能2-3-54
55侧胸穴
乳头向外7寸,作为52号穴的辅助穴
56大椎穴
治疗颈椎病,头部疾病
57肩井穴
治疗肩臂疾病
58肾脏穴
第一腰椎旁开5寸,10寸共4个穴位,泻血首选,
59后头穴
1号穴向下3寸,血液通往头部必经之路,治疗头部疾病时先对59号泻血,再泻1号穴
60心脏穴
用于对心脏的应急泻血,檀中向左旁开1寸,即心脏位置,共3罐
〈注意事项〉
1 号(头痛穴) 17 号(视力穴) 20 号(视力穴) 18 号(唾腺穴)
4 号(感冒穴) 32 号(气管炎穴) 5 号(心绞痛穴) 2 号(胃脏穴)
3 号(根穴) 9 号(癫痫病穴) 7 号(肩臂痛穴) 30 号(食积穴) 8 号(肾肝 穴)
6 号(高血压穴)的位置千万不能调换。这些穴位的血液流向,向一个方打通了,才能恢复其原有的功能。
其他的穴位从人体结构角度上看,从人体运动时肌肉移动的解剖学角度上看,是瘀血容易堆积的部位。参考诊断篇的内容,熟读有关瘀血的内容,理解了其原理的话,稍微移动了泻血的位置也不会有副作用的。
肌肉肿胀时,对其疼痛的部位直接进行泻血治疗也可以。但这只能是临 时性的治 疗措施。要达到痊愈的治疗效果,首先要对 2 号(胃脏穴) 3 号(根穴)进行泻血,待泻血效果很好的时候再对 6 号(高血压穴), 8 号(肾肝穴), 7 号(肩臂疼穴)穴位实施泻血治疗,然后才能对其他疼痛部位直接进行泻血治疗。
2 号(胃脏穴), 3 号(根穴), 6 号(高血压穴), 8 号(肾肝穴), 7 号(肩臂疼穴)是恢复人的五脏六腑功能的穴位。所以首先对此几个穴位实施治疗, 待泻血效果很好 时,再选择疼痛部位进行泻血治疗,这样才能防止因体弱而导致的贫血或全身不适四肢酸痛等症状的出现,顺利地完成治疗过程。
泻血与疏通下水道一样,把人的心脏看作是一个水泵,那么血管就是水道,疏通水道必须从源头开始,要把泻血过程当作是在疏通水道的过程就是了。为什么首先要对 2 号(胃脏穴), 3 号(根穴)穴位泻血治疗呢?这是因为泻血疗法再好,没有良好的体质作基础是不行的。 2 号(胃脏穴)和 3 号(根穴)穴位与树的根茎是一样的 ,只有树根能够吸收到充分的营养 , 树枝才能茂盛。不管多么虚弱的人,只要首先对这个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就不会有体力不支的现象出现。所以说,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且泻血效果很好话,那么就说明肾功能得到了恢复。
需要长期进行泻血治疗时,若服用蜂蜜和竹盐、干虾皮、含铁剂、葡萄汁,就会增加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竹盐是不可少的,长期进行泻血,人体内的盐份浓度会下降,血液中的盐份浓度下降,外界的细菌会容易侵入人体的,这种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人体内的白血球相遭遇博斗会导致发烧或呼吸困难等。
停止泻血的标准
每次泻出瘀血的量达到200cc即一纸杯的量
泻血专用工具
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医用消毒液、一次性医用手套、消毒纸巾等。
泻血是注意事项
(1)    泻血部位、泻血器具严格消毒;
(2)    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专人专用;
(3)    泻血当天不可喝酒;
(4)    泻血者应佩带口罩、手套;
(5)    肉眼可见的血管处不可泻血;
(6)    每次泻血总数最多不超过200毫升
秘传透穴针法
一、[概说]
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二、[基本内容]
1、常用针术
(1)、通天针(督脉)
针法: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针感:额颅痛酸胀麻,发凉,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头脑清醒眼发亮。
主治:镇痛、镇静解痉清热、可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病、精神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头晕、美尼尔氏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感冒、脑震荡后遗症等。
(2)、二龙针(膀胱经)
针法: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病、鼻炎、副鼻窦炎。
(3)、穿甲针
针法:天井→清冷渊→消泺。
主治:抬肩障碍(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小儿麻痹。
(4)、强心术
针法:大陵→内关→间使→郄门。
主治: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虚脱。
(5)、催眠术
针法: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主治:失眠、癫痫、精神病、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6)、川阳一针
针法:仆参→昆仑→跗阳→飞扬。
主治:偏瘫、腰腿病、癫痫、腹痛、浮肿。
2、其它针术
(1)、通天针对锋刺
针法:前面由上星→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针交锋相对。
主治:顽固性头痛、通天针所不能止痛者。
(2)、百会十字刺
针法:前面由前顶→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侧由正营→百会。
主治:各种脑病。
(3)、过梁针
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
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
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
(4)、健脾针
针法:治癫痫用直径1毫米粗针,其它用毫针由伏兔进针上透髀关。
手法:仰卧,直刺伏兔5分深,再上透髀关。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胃痛、脾肿大、肾炎、下肢麻痹。
[附]透针法之针具规格。
穿梁针:直径2毫米-2.2毫米,长8厘米。
穿甲针:直径1毫米,长14厘米用于清明术,偏瘫。
向属针:直径1-1.2毫米,长15厘米(可用穿甲针代替)。
川阳针:直径1毫米,长24厘米(用于川阳一二三针,追风针)。
3、透针常用治疗组穴
(1)、胃九灵术
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巨阙、中下脘、梁门、强壮、保健(六穴九针)。
(2)、胃溃疡十一术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者加天枢)。胃九灵术、肓俞(共七穴十一针)。
(3)、云黄十九术
治急慢性肝炎所致的黄疸。巨阙、中下脘、梁门、阴郄、商曲、肓俞(肓俞针后拔罐,拔出黄水)。
(4)、高血压七灵术
治高血压。通天针、神智、三阴交透悬钟、行间透太冲。
三、[临床应用]
1、常用对症穴位
(1)镇痛:
A、头痛:通天针、八字针、通天对锋刺、太阳率谷风池对锋刺、前顶百会强间正营十字刺、曲宾透瞳子髎、印堂、太阳、本神、头维、耳环、耳尖、脑清头窍阻、脑空、风府、风池。
B、胸痛:祛痰术、乳根、期门、章门、京门、大包、膻中、鸠尾、巨阙、肺门。
C、胃痛:穿心针、巨阙、鸠尾、中上脘、足三里、十字刺、强壮、保健、梁门。
D、腰痛:穿梁针、人中、大椎、肾俞、肾募。
E、牙痛:天容透内颊车、上下关、八字针。
(2)解热:通天针、川阳一针、耳尖、耳环、三焦、曲池、大椎、心俞、至阳、委中、涌泉、行间透太冲。
(3)角弓反张:
通天针、通冲针、二龙针、天突透颊车、人中、哑门、大椎、长强、心俞、耳环、神智、三阳、四春。
二、疾病的治疗
1、高热:
(1)通天针、神智、耳环、三焦。
(2)通天针、耳尖、曲池丁字刺、合谷、炉底三针。
(3)清脑术
2、呕吐:通天针、神智、鸠尾。
3、美尼尔氏症:通天针、八字针、内关、公孙透涌泉。
4、多梦、梦语(夜游症):通天针、催眠术、脑清。
5、前头痛:
(1)通天针、天护、中关、足临泣。
(2)通天针、临泣透目窗、天灵透山根、八字针。
6、癔病性瘫痪:
(1)通天针、催眠术、保健、行间透太冲。
(2)通天针、神智、强心术、川阳一针。
7、腰扭伤:
人中、大椎、尺关、桡关。
8、牙痛:
上牙痛:八字针、耳根、下关、厉兑。
下牙痛:下关、聤宫、天容透内颊车、太冲透行间。
三、[注意事项]
1、初次接受手法,劝其不要惊恐,并不可随便移动体位。
2、手法必须注意取穴少,手法轻。
3、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多感疼痛,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
4、过饥、过饱、酒后及过度疲劳或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不可勉强行针。
5、小儿囟门未闭者,本法当禁用之。
6、孕妇禁用本法。
民间有七十二番痧之怪病 2010-08-16 19:57
转载自magi315
最终编辑magi315
民间有七十二番痧之怪病,今从医十余年,查阅很多资料,但对之介绍慎少,听说刺血把罐对其有效。大家交流一下!
〔蜈蚣翻〕 头出冷汗,拥心吐黄水,脊骨两旁紫筋。 治法:用针刺破紫筋,以雄黄点之即愈。 〔兔子翻〕 直走荒郊步不宁。 治法:用炮药些许灌之,或湿泥土泥头亦好。宜走治,不宜卧治。 〔豆喉翻〕 咽喉肿痛,不能饮食。 治法:用蜘蛛网一个,连蜘蛛加入枣内,火烘黄,有性,末。以苇筒吹入喉内即愈。 〔哑巴翻〕 着地不能言语。 治法:用鞋底蘸水打顶门。女子分发用手蘸凉水拍之。 〔蚂蚁翻〕 心中难受,身若虫拱,舌下有青、黑等泡。 治法:用针刺破舌下红、青、黑等泡出血,血往外吐,不可内咽。用麸子炒,擦□(此字抄写不清)身,再泡用麸子水洗一边,饮麸子水半碗,立愈。 〔蚯蚓翻〕 摇头摆尾,上吐下泻。 治法:用蚯蚓粪和黄酒,送下即愈。 〔蚰蜒翻〕 头痛腿肿,咽喉肿痛,口内麻木。 治法:用生姜和凉水送下。 〔鹅翻〕 长身伸脖。 治法:用鹅毛尖三根,煎水饮服。 〔老鼠翻〕 脖子或脑前起如老鼠疮形。 治法:用猫前爪,烘黄研末,香油调搽。 〔鹿翻〕 口吐血沫,身上发紫斑,似梅花者。 治法:刺破斑点,用鹿角胶,好黄酒送下即愈。 〔鱼翻〕 其症恶心,多饮水,肚中痛胀。 治法:用鱼网烧灰,黄酒调服,出汗即愈。 (上十一条乃道友刘德欣所传。刘言此乃一老医将诸般怪症总结为《四十八翻》,结为一册,不轻传。老医有一后辈,仅得此“十一翻”,刘抄录一份。余观其命名、形证、治法,虽有不经,却颇合格致之理,姑录存以备用。老客识。1996、4、12) 又:〔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载有七条,与此互见者二(然命名虽同,文字有异),此“十一条”中未见者五。今附于此: 〔乌鸦鸡狗翻〕 其形头痛头沉眼黑,恶心胙心,两膊发虚,急用竹箸分开口,卷舌验之。如有红青黑紫泡者,即此病也。用针刺破,或雄黄末,如无,或泡药点之,用白滚汤和药灌之,即用绵被盖身出汗而愈。(《沈心斋异症方》) 〔兔子翻〕 其形直,走不停,用泡药和水,走直即灌,灌过歪倒,用湿土埋头,闻土气即愈。(同上) 〔母猪翻〕 其形拱地,先以针挑其舌根,惟二大指不挑,余八指指甲盖两旁边各挑一针。然后将白滚水入猪食盆内,和水灌之即愈。(同上) 〔长虫翻〕 其形肚腹胀痛,就地打滚,急挑肚脐三针,顶门一针,足心二针,即愈。(同上) 〔缠丝翻〕 其形头疼,肚胀心翻,前后心如有黑紫黄眼者,用针挑,以醋擦之。周身麻木,无此眼者,即心生痧子,治法将手腕足腕各挑一针,炒盐和滚汤,灌之即愈。(同上) 〔哑巴翻〕 其形不能言语,用鞋底蘸水打顶门。女人有孕者,将顶发分开,使手沾凉水,轻打顶门即愈。(同上) 〔蛤蟆翻〕 其形在肚脐围圆,用针挑肚脐七针,小肚七针,即愈。(同上) 不够72 个.
不用花钱的除男女阴毒湿毒的好方法

适用人群: 所有人,尤其是身上容易起风包,并且经常在潮湿的天气里身体痒的人.如果下身也痒或者有异味,就更要使用了.另外,生过病和小产过的女性尤其适用.
材料: 挑选新鲜的鸡蛋2个,清水半锅. 注:有条件的最好用土鸡蛋
方法: 半锅开水,水最好能将鸡蛋全部覆盖,开大火,然后马上将带壳鸡蛋放进锅里煮,水开三分钟后将火调到最小,再煮15-20分钟,关火,闷一两分钟,用笊篱取出鸡蛋,趁热包皮,请注意一定不要把鸡蛋弄破. 趁热将鸡蛋放在脸上滚,快速的(因为太烫),主要是眼睛和额头,然后把面部其他位置都滚到.直到鸡蛋没有热度. 症状: 拨开蛋清,如果蛋黄上起满了小点点,说明有风气,风气的大小根据小点点的大小和数量不同而不同. 如果蛋黄变黑,说明有湿毒,湿毒大小依蛋黄颜色深浅不同而不同,这个自己都可以根据肉眼判断.
另外: 根据这个方法,还可以将下身,四肢,前胸和后背的湿毒和风气吸出来.其中下身(外阴)和腿上的风气呈现条形状,与脸上和上身不同.
注意:
1,鸡蛋一定要热,如果不热了,可以再煮一下继续滚.
2,第一次使用滚脸后,额头会很痒,是因为风气被吸出来了.第一次在胳膊和腿上使用后,小腿和肩膀会很痒,这也是风气和湿毒被吸出来的信号.下身被吸后,明显不再肿胀和有异味.
3,如果这是您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而且您的风气和湿毒还比较严重,那么可能需要每天使用两个鸡蛋,一个滚上身,一个滚下身,直到鸡蛋滚完蛋黄没有变化为止,这个过程也许时间比较长,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从小没有使用鸡蛋滚过,而且身上湿气较大,所以持续使用了一个多月才将湿气全部勒出. 很多湖南人刚出生就被用鸡蛋滚过,他们定时(比如每个月一次)使用鸡蛋,一次一两个鸡蛋即可将毒气和风气祛除干净.
最后: 不要怀疑你自己没有湿毒,其实每个人都有,我自己和亲戚都使用鸡蛋,效果显著,但是很多很多人不知道,我在网上也查不到,所以写了这个帖子,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人.吃药往往不是做好的方法,鸡蛋虽不是很便宜,但是却可以使身体干干静静,这样想来一年二三十元的投资也是值得的.希望你在看了这个帖子后也能花两块钱买几个鸡蛋试试,如果你在看到了效果后,希望你能将这个方法告诉你的亲人和朋友,帮助他们也祛除身体中的风气和毒素,使他们也能因为这个小方法而更加健康快乐!
敷脐疗法大全(内部资料)
敷脐疗法大全
天医堂http://hi.baidu.com/%CC%EC%D2%BD%CC%C3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主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
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
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
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0.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久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一九八三·一·三十九。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主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出处:湘南民间。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至五天为一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夏季流行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四·二十六。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克,枯矾六克,五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胶布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一九七六·七·四十三。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沦骈文》。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
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
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
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
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部,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
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
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部。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诊,五更泻了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疗效举例:王某,五十四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二十余年,虽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带有少量粘液,伴腹痛腹胀,纳差。用上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二次,成形。依法继针六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芝、连翘、白芝、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出处:《膏药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资料》。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民间验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
《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沦骈文》。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四例,好转三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一九八○·三。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
生姜方集(添加中……)
【功用主治-生姜的功效】发表,散寒,止呕,开痰。
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http://www.poptool.net/health/dir_cndrug/f_4/dir_96/zhongyao_1929.html
通俗用法(先摘编自《不生病的智慧》)
风寒感冒:用生姜3~4片加半勺红糖煮水喝。伴有发热者,再加入大葱1根一起煮。伴有咳嗽者,改为另加入大蒜7~8瓣一起煮。一日2~3次。
受凉腹泻:用烧开的生姜水冲鸡蛋,一日2~3次,腹泻停后再喝一天,以巩固疗效,暖胃肠。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生姜和红枣(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2次,就能开胃。
食后腹胀:直接口含生姜片,或喝生姜水,一会儿就能缓解。
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喉咙发痒:口含生姜片或煮生姜水喝就能治愈,以后只要不吃寒凉食物,就不会复发。
咽喉肿痛:在热姜水中加入少许的食盐,当茶饮用。
孕期呕吐:经常口含一片生姜就能治疗和预防。
小儿吐奶:用1~2片生姜煮水喝后再喂奶。
颈肩腰腿痛:1.夏季取棉花放在生姜汁中浸泡,泡透了稍稍挤压一下(不要拧),到太阳下晾晒干。用布将棉花包好,缝成小棉垫,将小棉垫缝在与患处相对应的贴身衣服里面,一直贴在身上,半个月后换一个新的。冬天在这个棉花垫外再捂上热水袋,效果更好。2.取花椒1两,打成粉状,放入55度的白酒中浸泡1~2天。用花椒酒擦患处,上下来回搓,搓热后再捂上热水袋。疼痛严重时可以反复地做。
关节疼痛:每天早上起床后吃几片生姜或煮姜枣水喝,能明显缓解关节的疼痛。
痛经: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入2~3粒山楂,一日2~3次即好。
空调不适:随时口含生姜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姜泡水喝。
酒后头痛、头晕:可用生姜煮水喝,马上缓解。
晕车晕船:生姜一片贴于肚脐,外贴一张伤湿止痛膏,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手脚已生冻疮但未破溃:可用生姜煮水泡手、泡脚。
长痱子: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头屑多、掉发:经常用温姜水洗头,效果不错可试试。
狐臭:每天用生姜片多擦几次,能明显减少臭味。
解毒功能:如误食了毒覃,赶紧口嚼生姜,连吃几片,怕辣的人就多切几片生姜煮水喝,要连喝几次至症状完全消失。
中年男士:易患高血压病,可在每晚泡脚的水中加入生姜,有助于去寒、降血压、助阳补肾,同时可以治疗男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不足之处:常吃会引起肝火旺,所以,肝炎病人、有内热者忌食,口干、便秘、患痔疮的病人也要少吃。可以同时配一些舒肝、理气的食物,如山楂、菊花,用它们泡茶喝,这样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而不伤身体。烂姜、冻姜不要食用,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