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汽车试验场:《43位战犯的后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02:31
  孔祥熙(1880—1967),国民党“四大家族”代表之一,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 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等职,掌握财政金融大 权达十一年之久,并利用职权为其家族聚敛了巨额财富。抗战胜利前夕因众怒难 犯、声名狼藉终被赶下政治舞台,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前两年赴美定居。《 纽约时报》引述他的一位前下属说:“他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 治家风度的理财家。” 皇亲国戚 孔祥熙,字庸之,号子渊,英文名字H·H·Kong,后来被人戏称为“哈哈孔”。
  1880年9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程家庄,为孔子75代裔孙。
  孔祥熙7岁丧母,随父长大,小时因病在美国教会所办医院治好,从此他父子就信 奉了基督教。11岁到15岁就读于太谷县华美公学,16岁至20岁肄业通州潞河书院 。十年寒窗,他一直怀着比对基督更为虔诚的态度,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那些洋教 师在传经布道之暇所传授的一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1901年,孔祥熙由美国基督教会邀请、清政府公派,到美国留学。先在欧柏林大 学学习了四年,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获学士学位;后报考耶鲁大学研究院继续 深造,1907年夏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这对他日后经商理财,以及在国民政 府中出任财政部长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帮助。1905年,孔祥熙在克利夫兰会晤了 途经美国的孙中山,聆听教诲,深受启迪,下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
  1907年秋,孔祥熙由美返国,利用美国欧柏林大学提供的基金,在家乡太谷创办 “铭贤”学校(名义上是欧柏林大学的分校),自任校长。通过办铭贤学校,孔 祥熙培植了一批亲信,为日后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的部分权力打下了基础。1908年 ,将近而立之年的孔祥熙娶了教会中一位温柔漂亮的女子韩玉梅。然而好景不长 ,这位韩女士没为孔家留下后嗣就不幸于民国元年离他归天。
  辛亥革命爆发时,孔祥熙积极响应,组织了巡防队和学生军,守护县城。后来他 把军队交给了山西都督阎锡山,自己做了阎的经济顾问。二次革命时,孔祥熙应 邀到上海襄赞孙中山,失败后跑到日本去,很快接替王正廷担任了华人留日基督 教青年会总干事。在日本期间,孔祥熙始终追随孙中山左右,不仅协助孙整理组 建中华革命党党务,负责经费的捐募,还参与机密和代孙中山处理文书电函,从 而赢得了时任孙中山秘书的宋霭龄的芳心。1914年春天,孔祥熙和宋霭龄按照基 督教礼仪,在横滨的一所教堂里举行了婚礼。从此以后,凭借与孙中山和蒋介石 的姻亲关系,孔祥熙在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炙手可热的 “皇亲国戚”。
  1915年秋天,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由日本回到山西太谷,一起在铭贤学校从事教 育工作。这时,孔祥熙利用他与美国教会的关系,同美国驻华使馆参赞处建立了 往来,创立了祥记公司,专门包销美孚石油公司的货物。同时,趁第一次世界大 战之机,以极低的价格从山西购买铁砂,运往天津,转卖给美国,从中发了大财 。之后,他便到上海和陈光甫等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上海、天津一带经营 地产投机生意,并充实了祖遗的广茂所、晋丰原等商号,在全国很多地方建立起 他的商业组织,成为山西首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孔祥熙被北洋军阀政府任命为中俄交涉公署协 办、中俄交涉公署驻奉代表、鲁案善后公署实业处处长等职。在接收青岛时,他 又以实业处处长身份,兼任了青岛电讯局局长,这是他投身政界的开始。从此, 孔祥熙便亦官亦商,奠定了官僚资本的基础。
  1925年初孙中山卧病北京,孔祥熙因亲戚关系参加照料,并成为孙中山遗嘱的签 字人之一,也算得上是一位“顾命大臣”。1926年冬,他到广州,担任国民党中 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并就任广东国民政府代理财政部长和广东省财政厅长 ,总揽后方财政大权,支持北伐前线作战。
  1927年3月,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孔祥熙为实业部长,但他却赶赴上海支持蒋介石发 动政变与另立南京政府。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合,有孔祥熙夫妇的很大“功劳”。“中(正)、 美(龄)合作”后,蒋、宋、孔三家结下了利害与共的不解之缘。
  1928年2月,孔祥熙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并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930年 12月,南京政府将工商、农矿两部合并为实业部,孔任实业部长。1931年11月, 在国民党“四全大会”上,孔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4月,任中央银行总裁 。1933年10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同年11月,孔兼任财政部长,掌握了南京政府 的财政大权。孔祥熙上任后,除采用前任宋子文所用增税、借债等办法,为蒋介 石筹措军政费外,还采取整顿税收等措施,从财政上增强南京政府对地方实力派 的控制;对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增资改组,实行法币政策,统一币制,以垄 断金融,操纵国计民生;又整理旧债,为举借新债作准备。上述措施,制止了白 银外流,缓解了财政金融危机,也使官僚资本得以迅速膨胀。随着孔祥熙对全国 金融界的控制、垄断和法币改革的成功,孔在国民党及南京政府中的地位迅速上 升。1935年11月,孔祥熙在国民党“五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  加上已经担任的几个要职,孔祥熙迈进了南京政府的最高层,成为以蒋介石为首 的核心层的少数几个决策者之一。孔祥熙对蒋介石始终死心塌地,唯命是从,密 切配合,因而深受蒋的信任和倚重。
  西安事变爆发后,孔祥熙受命代理行政院长。他采取了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和 平谈判和军事进攻多管齐下的办法,想达到“乱其心,孤其势,怵之以力,动之 以情”的效果。他先是发表讨伐张、杨的言论,并与林森联名下了“讨伐令”, 既而又力主派代表赴西安谈判,为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了一些贡献。1937 年4月孔祥熙以中国特使身份赴英参加英皇加冕典礼,随后赴欧美一些国家,接洽 贷款和购买军火。
  抗战期间,孔祥熙继续担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四行” 联合办事处副主席、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并于1938年1月至1939年11月任行政 院长,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政治生涯的顶峰。抗战初期,孔祥熙作为国民政府主管 财政金融的首脑,施政尚能注意促进后方的工农业生产和控制通货发行,维持战 时经济,坚持抗战。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孔施政无方,采用滥发纸币的政策 ,致使物价腾贵,民不聊生。同时,孔祥熙也乘掌握国家财政金融大权之机,大 力发展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私人财富。他任人唯亲,在重要经济部门“无孔不入 ”,纵容夫人宋霭龄和子女们大发国难财。根据过去流传的说法:“蒋家天下陈 家党,宋氏兄妹孔家财”,可知在国民党四大家族中,孔祥熙是最有钱的,是中 国官僚资本的典型代表。
  孔祥熙、宋霭龄夫妇二人,青少年时代起到1927年以前,曾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 忠实信奉者和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1927年以后,他们和蒋介石走到了一起, 和宋庆龄分道扬镳,背离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凭借姻亲关系,蒋、宋、孔三家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一直同美、英资产阶级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长 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是南京政府中亲美、英派的政治代表。从1927年到抗战胜利 前夕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孔祥熙步步高升,直到“入阁拜相”。宋霭龄虽未 担任什么公职,但在幕后参与了一些重大问题的策划,毕竟她是联系孔、宋、蒋 三家的纽带。孔祥熙在南京政府及战时重庆政府中主兼各职之多,时间之长,民 国史上罕见。孔宋夫妇与蒋介石夫妇的亲密关系,更是他人无可比拟。论其缘由 ,固然有孔、蒋之间的裙带关系,更重要的是,蒋、孔、宋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 ,使他们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盟。掌握中国政治、军事大权的蒋介石,离不开熟 谙经济又同财政金融界关系密切的孔祥熙的支持。而孔祥熙要在中国经济领域独 占鳌头,更需要蒋介石作靠山,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客观地说,孔祥熙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抗战事业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而 宋霭龄在抗战时期也有过不少活动。她利用其特殊身份,从事战时妇女运动、战 时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做了一些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工作,客观上为坚持抗战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宋氏三姐妹捐弃前嫌,共同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不辞辛劳地 奔走出力,这永远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佳话。
  但是,随着所掌握的权力的不断扩大,孔宋夫妇的贪欲和权势欲也急剧膨胀,他 们不择手段地敛财聚富,大肆增殖私人资本,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正是这 种对贪欲和权势的无限追求,导致了他们扶摇直上;也正是由于这种追求,致使 他们最后从顶峰坠落。
  避居海外 1944年,抗日战争的形势已经明朗,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命运已成定局。在抗日军 民迎接抗战胜利的最后时刻,孔祥熙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口头上也号召“举国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而孔祥熙及其家属则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国民党统治区 的广大民众,对“四大家族”在抗战后期的独裁、贪婪、不恤民生的所作所为, 日益不满。
  到抗战后期,孔家的丑闻不断被人揭露出来,一桩桩走私、舞弊大案令舆论大哗 ;国民党内与孔祥熙素来有矛盾的政学系、CC系、军统组织以及孔的大舅子宋子 文等群起而攻之;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愤怒声讨孔家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大发国难 财的可耻行为;美国统治集团也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深感不满,又因孔祥熙 在经办美援的过程中中饱私囊而失去了对孔的信任。一时间,孔祥熙成了众矢之 的,他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再也混不下去了,蒋介石不得不采取“换马”的策 略。1944年11月,孔祥熙被免去财政部长之职;1945年5月以后,他又先后失去了 行政院副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四行”联合办事处副主席和中国农民银行董事 长等重要职务。在1945年5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尽管孔祥熙施 展了他惯用的收买拉拢的办法,但选举结果仍令他目瞪口呆,孔祥熙等四人落选 。后来,蒋介石命人强行将孔祥熙等四人加上去。这样,孔祥熙只剩下了中国银 行董事长、国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这多是些有名无实的头衔。
  抗战胜利后,孔祥熙虽然不居高官,但孔家的财富继续增长,孔家企业违法经营 的丑闻也时有发生,1946年长江公司的粮食案,1948年扬子公司的囤积案,曾轰 动一时,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这些事实说明,孔家的“商誉”和以往的“官声 ”一样令人侧目。但是由于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庇护,孔家总能一次次“逢凶 化吉”,毕竟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孔祥熙下台后,手中没有实权,很不得志,住在上海老宅,门庭冷落,满腹牢骚 。为了谋求东山再起,孔祥熙也曾进行过一些活动,1946年曾当选为“国大”代 表,但由于政学、CC等派系的抵制,孔复出无望。1947年秋,孔祥熙更感觉到日 暮途穷,蒋介石也越来越表示出对他的不满和厌恶。孔祥熙不得不以接获宋霭龄 在美病重的电报为由,匆匆离沪去美国,从此就结束了他二十余年的政治生涯。
  在孔祥熙失势避居美国之际,国共内战激战正酣,蒋介石急需大量美援为其支撑 岌岌可危的局面。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与解放军的较量中屡屡失败,蒋介石不 得不再次请夫人出马,赴美求援。可这回却碰了壁,杜鲁门对这位“蒋总统夫人 ”又冷又硬。宋美龄不得不暂时栖身宋霭龄家里寻求打算。孔祥熙虽然对蒋介石 怀有怨气,但毕竟是一家人,两人在反共的利益上也是一致的。在美国,孔祥熙 貌似当寓公,实则替蒋介石做着暗中牵线的角色,积极为其服务,被美国人称为 “院外援华集团的神经中枢”。他义不容辞地表示可以借助自己和几位美国友人 之间的关系,说服美国政府。果然,在孔祥熙的游说下,时任美国参院拨款委员 会主席的布里奇兹不仅投票支持院外援华集团的活动,而且派出一个代表团赴华 考察。回国后,这些人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公正”报告书,恳切希望给予南 京国民政府以经济上的帮助。但是,蒋家王朝江河日下,美国不想和国民党绑在 一起,美国公众多不赞成美国政府继续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因而孔祥熙的活动 收效并不大。  1948年12月25日,共产党宣布了43名头等战犯名单,孔祥熙名列第9位。这时他已 经不再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职务了,但是作为中国官僚资本“四大家族”的 主要代表,又一贯积极反共,还在美国为蒋介石拉援助,共产党是要将他“绳之 以法”的。
  从1947年秋天起,孔祥熙和宋霭龄一直在美国的里弗代尔过着寓公的生活,后来 又搬到纽约长岛的一幢新房子里。孔祥熙除了陪宋霭龄治病外,隔日到纽约照看 他的中国银行。
  1950年,台湾蒋介石的“总统府”聘请孔祥熙为“资政”。
  但是美国并不是孔祥熙所想象的安静的“避风港”,孔、宋家族敛财的传闻成了 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和媒体追踪的热点。孔祥熙的财产之谜,险遭美国人揭露。
  国民党在大陆的败退,美国一些政界人士强烈认为是国民党贪污腐败所致,他们 送给蒋介石的几十亿美元的军援,都被国民党贪污了。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与 他较劲的宋美龄在美的活动有孔祥熙3000万美元支持时,吃惊不小的总统立即下 令他的联邦调查局查清孔祥熙财产的来源和数量。杜鲁门跺脚大骂:“他们(指 孔宋——笔者注)全都是贼,没有一个不是贼……他们从我们送给蒋介石的38亿 美元中偷了7.5亿美元。他们偷了这些钱,把它投资在圣保罗的房地产中,有些就 投资在纽约这里!”有人告诉杜鲁门,孔家和宋家确有20亿美元存在曼哈顿。杜 鲁门愤愤不平地到处谈论蒋介石政府里的“贪官和坏蛋”,但是20亿美元的确切 情况他无法查到,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暴露了他正在进行的调查。孔祥熙已经 警觉起来,他展开了保护自己财产秘密的反调查活动。
  孔祥熙拥有的那些美国朋友,使他的反调查如鱼得水。联邦调查局虽然掌握了孔 在大通银行、花旗银行、西雅图和波士顿银行都有巨额存款的线索,但他们已经 无法进一步核实具体数字。当调查局再次前往这些银行调查了解具体数字时,孔 祥熙在美国金融界编织的关系网已启动,调查局官员都吃了各银行“无可奉告” 的闭门羹。银行指出,如果非要调查不可的话,调查局必须按规定出示传票。但 出示传票就有公开总统调查意图的危险,这又是杜鲁门所严禁做的。眼看总统的 调查就要泡汤,一个名叫皮尔逊的美国专栏作家站出来指出:孔祥熙对美国政坛 的了解不亚于他对中国财政的了解。孔祥熙早年就看好并投资的那些美国朋友, 现在占据着美国的重要职位,他们帮助孔顶住了杜鲁门总统对他的私下调查。
  不久,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和财政部公布了一个华人在美资产类似“证明”的 材料。这个材料说,全部华侨,连同中国各银行在内,所有在美国银行的存款, 也不超过美金5000万元,其中最大的存户也只有100多万美金。而且这些存户中, 大部分是侨居美国经营商业的华侨,且都是久居美国的人。这里面虽然没有单独 提到孔祥熙,但是对他来说比什么证明都有力。
  杜鲁门抓不到孔、宋贪污美国军援贷款的直接证据,也无法核实他们的财产,当 然就无法对他们进行打击。
  在流亡美国期间,孔祥熙也参加了少量的社会活动。
  1950年,尼克松竞选参议员,孔祥熙派他的小儿子孔令杰到洛杉矶向尼克松捐款 表示支持。他还说服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批华人选民投尼克松的票。由于孔祥熙的 这些活动,孔家和尼克松家建立了联系,尼克松夫妇许多年来经常到孔祥熙的寓 所访问。在尼克松后来竞选副总统、总统的活动中,孔祥熙一家都是热心的支持 者。
  香港《新晚报》1957年11月18日曾刊登一篇《孔祥熙在美国干什么?》的文章。
  文章披露说:“孔祥熙目前虽然没有担任国民党政府的任何职务,但却是代表蒋 介石和美国一些参议员、众议员打交道的主要角色。此外,他和‘中国委员会’ 的主持人鲁斯也经常来往……孔祥熙的大部分时间在纽约度过,原因是他的妻子 宋霭龄在那里做股票买卖,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上的一个第二三流的大户。而他本 人,为了想多活几年,遵照医嘱实行节食,大肚子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凸出了。” 孔祥熙晚年,还想树立一个慈善家的形象。1959年,他来到曾经就读的欧柏林大 学参加纪念会,宣布捐出50万美元设立一项奖学金。当一位记者问他前些年盛传 的他拥有巨额财产的情况是否属实时,孔祥熙摇头叹息,把几年来一次次说过的 谎话又重复了一遍。他说,随着大陆沦陷,他本人投资于国内各工商业的资本已 荡然无存;孔家损失惨重,目下生活所需,不过是剩下的一点积蓄而已。言谈之 际,竟一脸沮丧,眼噙泪花。于是这名记者发出一篇报道,称赞孔祥熙积蓄微薄 而不忘母校云云,令许多读者摸不着头脑。
  孔祥熙夫妇去世后,他们的子女遵照父母的遗嘱,将孔家在佛罗里达的大片房产 匿名捐给了孔祥熙曾经上过的几所美国大学;还在台湾辅仁大学设立了“孔祥熙 院长清寒奖学金”,资助有困难的优秀学子。大概孔氏家族也明白,财产生不带 来死不带去,多做点善事可以挽回他们不好的名声。
  回归中国 1954年,蒋介石在台湾召开一届“国大”二次会议,要在小岛上再搞一次选举闹 剧,证明他还是“民选总统”。孔祥熙听到消息,就有些坐不安稳。
  “夫人,台湾要搞选举,我想去试试运气。”孔祥熙先征求宋霭龄的意见。
  “怎么试法?” “那总统自然还是老蒋,这副总统嘛,我倒想争一争。只要你能说服美龄帮我, 希望还是有的。”孔祥熙显得很有信心。
  “想法不错,只是希望不大。不过只要能争得提名,就是胜利,那将是对你被迫 下台最好的平反,最好的正名。”宋霭龄冷静当中透出激情。
  于是,他们给在台北的宋美龄发了一封电报,说“大姐病重”,将她诓到美国。
  经过一番耐心“劝导”,宋美龄答应给予支持。
  孔祥熙立即行动起来,先派了心腹骨干魏道明到台湾活动。魏道明原任过台湾省 主席,熟悉情况,在台湾有一定人缘基础,是个很合适的人。岂知蒋介石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四大家族”中的其他三家的势力逐出决策圈,哪能 容他们再“吃回头草”。他表面上不驳宋美龄的面子,却把孔祥熙的打算透露了 出去。结果魏道明一到台湾,就招来了蒋经国、陈诚等人的一片喊打声。他们借 助报纸,大骂“豪门误国”,影射魏道明是豪门走狗,并翻出魏任台湾省主席时 的一些烂污,大有与魏清算旧账的劲头。孔祥熙还想另派人,宋霭龄看出竞选无 望,一面劝孔祥熙放弃打算,一面传令魏道明停止活动。但那些人还不放过,竟 将魏扣留台湾,不许返美。最后还是通过宋美龄做工作,台湾当局才允许他离开 。
  “副总统”的桂冠到底还是戴到了陈诚头上。孔祥熙最后一丝复出的希望也破灭 了。
  1960年9月11日,孔祥熙在纽约的寓所度过了他的八十大寿。那天是极热闹的,子 女亲属几十口团聚一堂。孔祥熙早早地起了床,特地穿了一件中式的对襟长袍, 以示自己不忘华夏血脉。宋霭龄照孔祥熙的意图,在客厅里摆了一个孔家的牌位 ,上挂孔祥熙的父亲孔繁慈的画像,两旁挂着一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对联:“福 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孔祥熙在牌位前上了几炷香。缕缕烟丝在空 中萦绕、徘徊,也把他的思绪带回到久远的年代……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他已经活了80岁了。他知足,不仅因为高寿,还因为作为一 个人、一个有限的生命,能经历的都经历过了,该见的都见了,并且别人没有的 他都有了。想当年国共两党合而分之,分而又合,最后决一死斗;家族派系之间 ,亲亲疏疏,争争斗斗;自己少年留洋,青年得志,中年崛起成为国家栋梁,晚 年却在一片声讨中凄然下台……但所有这一切,和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生就如同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空中一闪而过,能留下一道痕迹就算不错了。  让历史去评说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吧。
  这时,孔祥熙开始真的想家了。人到了这个岁数,才真正感到什么叫叶落归根, 什么叫寻根。这里的楼再高,居室再豪华,也不如太谷的四合院;这里的烧牛排 再香,再可口,也不如山西的拉面和玉米糊;这里的美国人再友好,再支持,也 不如看到中国人亲切。特别是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眼看要葬身异国,孔祥熙 的心就像被小虫子噬咬一样难受。他情愿像一个穷光蛋一样死在中国自己的家门 口,也不愿做一个大富翁死在纽约的大医院里。这个念头,就像扎了根似的留在 他的脑海里,任凭什么也赶不走了。
  当天吃完团圆饭,儿女亲戚们就一个个告辞了。在卧室里,宋霭龄觉得孔祥熙有 点异样。
  “怎么了,是不是身上不舒服?”霭龄关切地问。
  孔祥熙嘴角微微抖动,半天,他终于喃喃地说:“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回大陆看 看……” “啊!”宋霭龄浑身一哆嗦,情不自禁地一下握住了孔祥熙的手,半晌才劝道: “庸之,别动这个念头了,这是不可能的。自从1927年我们把宝押在蒋介石身上 ,到1947年整整二十年啊,共产党能饶了我们吗?再说,你还是他们的……” “战犯又如何?翁文灏、卫立煌都回大陆了,共产党也没把他们关起来,还以礼 相待呢。就说被逮住的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听说也已经放出来,还给官做呢。
  我们回去总不致比他们还差吧?” “他们,哼!我可是听说共产党给人都划了成分,我们回去还不是地主、资本家 ?监督劳动、改造!” “我们把财产都送上,算是折罪……要不,去找找庆龄?”孔祥熙认真起来。
  “不行!你别说了!”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眼看我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难道要落外丧,当野鬼? ” “要不,到台湾看看,不管怎么说,那儿总还是中国。” “对,到台湾看看!” 两年后,他们做出了决定,回台湾定居。对于他们要回台湾的决定,儿女们都表 示理解。倒是一位华侨朋友来告别时说:“你们到了美国,总感觉不适应,总觉 得这里不是你们的家;等你们回了中国,就会发现你们已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到 那时,你们会发现哪里都不是你们原来想象的那个家,你们就真变得无家可归了 。” 1962年冬天,孔祥熙、宋霭龄先后飞到了台湾,决定留居台湾以度残余之年。蒋 介石还算给面子,派蒋经国到机场迎接,接着一起吃饭、叙旧。接连好多天,过 去的老相识都来看望叙谈。一下子置身于中国人的圈子里,听到的是中国方言, 看到的是黄种人面孔,孔祥熙感到比在美国多年说洋话看洋人心里舒坦多了。宋 美龄也常来与大姐叙旧,陪他们到处看看,一时倒也热热闹闹。但日子久了,他 们觉得这里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养老之地。
  末日来临 在台湾,孔祥熙的足迹踏遍了每一个角落,阿里山、日月潭、工业区、商业区。
  渐渐地,孔祥熙感到有些不满足。一来小岛弹丸之地,三转两转就没有什么看头 了。二来台湾的自然风景远没有大陆富于东方特色,台湾的社会风气和城市建设 逐渐西化,越来越找不到中国的感觉。还有就是台湾的气候潮湿多雨,让他总觉 得阴潮之气侵入肌骨,使全身的关节隐隐作痛以至彻夜难眠。
  让孔祥熙感到不愉快的还有他受到的“冷遇”。蒋介石为了照顾他的情绪,给了 孔祥熙一个“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的虚衔。孔祥熙也装模作样地出席了一次评 议会。可是到会场一看,全是像他一样七老八十的白发人,心里就凉了大半,知 道这个机构纯粹是个聋子的耳朵──摆设。在台湾,没有人把他们当回事。除了 刚回来那几天蒋介石见过他们一次外,他们就再也没有见到其他掌实权的要员。
  在台湾的新一代国民党执政者,对他们都怀着一种本能的蔑视,认为他们贪污腐 败无能;认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不顾国家,没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小人;认为 是他们把大陆拱手让给共产党的。因此对像孔祥熙这样的“老前辈”,当权者敬 而远之。当时,台湾正在按照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而孔宋夫妇却像一件不值钱 的古董被人遗忘了似的孤零零地整日呆在空荡荡的别墅里。和他们保持联系的, 都是一些过去的国民党元老;而这些元老们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年轻时的往事,就 是死和死后的问题。而且每隔几个月,他们当中就有人死去,好像他们现在活着 就是为了给死者送行。更要命的是,台湾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远没有美国的先 进。一次孔祥熙不慎腹泻,被送进医院。一生爱清洁的孔祥熙一看门诊楼内肮脏 的墙壁就对随从挥挥手说:“回家。”他实在不能忍受在这种条件下看病。
  日子久了,孔祥熙和宋霭龄都产生了厌倦。他们后悔了,后悔不该回台湾来。这 时他们才明白当初从美国回来之前那位华侨朋友说的话,他们真正感到自己已无 家可归了。
  此时的孔祥熙已经86岁高龄,身患糖尿病、肺心病、高血压和消化道溃疡等多种 疾病,就像一盏快要熬干了油的灯,在生命的尽头勉强发出微弱的光亮。鉴于这 种情况,宋霭龄决定让孔祥熙回美国治病。大女儿孔令仪担心长途飞行对一个86 岁高龄的多病老人来说不啻是一次冒险。但是宋霭龄觉得,如果让孔祥熙在台湾 住下去,情况会更糟,不如冒点险,毕竟美国的看病条件大大好于台湾。
  蒋介石考虑的首先是政治。孔祥熙宣布回台湾定居,无疑给蒋家王朝脸上添了彩 。住了几年又要回去,等于又给其抹了黑。但是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都没有理由 阻止孔祥熙去美;况且宋霭龄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老蒋对他这个大姨子一 向畏惧三分,他让宋美龄去劝阻,结果无济于事。
  1966年2月28日,孔祥熙借口赴美治病,与宋霭龄及孔令仪一起离开了台湾。同年 3月1日,台湾的《中央日报》对此发布了一条消息: “(中央社台北28日电)三年前回国定居的前行政院长孔祥熙博士(孔祥熙曾分 别被欧柏林大学、欧柏林技术大学和耶鲁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笔者注),今天 下午2点20分由他的夫人宋霭龄及长女孔令仪陪同,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班机赴美, 接受短期的健康检查和治疗。
  “已是87岁高龄的孔祥熙博士,在台湾居住了三年四个月,他在美国接受治疗后 ,仍将返回台湾。今天下午前往机场送行的包括蒋经国、徐柏园、陈庆瑜、蒋纬 国及财经界旧属等人。” 其实,蒋介石心里明白,孔祥熙和宋霭龄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他们将永远 不会再回台湾了。之所以做上面那样的宣传,不过是要面子而已。
  孔祥熙带着他病入膏肓的躯体走了,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临行前,他 做出决定,辞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职务。这个职务,从1947年他到美国后一 直被保留着。它就像一条线将孔祥熙和国民党、和蒋介石、和中国连在一起。这 个职务,是蒋介石对他二十余年尽心效力的一种回报和感情的补偿;孔祥熙一直 以这个职务从国民党政府领取一份不菲的月薪。现在,孔祥熙辞去了这个职务, 他也不欠蒋介石什么了。
  重回美国后,孔祥熙夫妇在纽约长岛买了一栋新的别墅。除了看病就医外,他们 仍旧忙着照料自己的财产。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突然感到胸闷气短,他想咳嗽一下,却觉得有什么东西卡 在嗓子里,使他咳不出来。他摇响了手铃,家人们跑了进来,发现他已经瘫倒在 沙发里。家人将他紧急送进纽约州立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后便将他推进了监护室 。这个曾经一度掌握着亿万人命运、影响着国家前途的重要人物,此时却像千百 个即将告别人世的普通老人一样,没有任何威严,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浑身上下 被插满了管子;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下,苟延残喘,随时都可能丧失生命。
  开始,他还有意识,还能辨别亲人和医生,还能握握宋霭龄和子女的手。到后来 ,由于心力衰竭,他的意识完全丧失了,终日昏迷如同死去了一样,只有那微弱 的心跳还能证明他是活着的。
  当地时间8月15日,孔祥熙的极限到了。心脏监护仪上的波纹渐渐平缓,最后变成 了一条直线从荧幕上消失了。于是,被几个星期来的抢救弄得筋疲力尽的医护人 员和守护在旁边的亲属,都不约而同地轻轻舒了一口气。似乎他们期待的,就是 这一刻的到来。
  这一年,孔祥熙正好88岁。
  孔祥熙的葬礼在纽约5号大街的马尔布学院教堂里举行。宋美龄与蒋纬国从台湾飞 来参加葬礼。参加葬礼的有“院外援华集团”的中坚人物,如尼克松、红衣主教 斯佩尔曼、参议员埃弗雷特·戴克森、詹姆斯·法利和迈阿密海滨的百万富翁威 廉·波利。宋美龄带来了一个蒋介石签名的“总统褒扬令”,其内容如下:
  “总统府资政”孔祥熙,性行敦笃,器识恢宏。早岁负笈美邦,志存匡济,追随 国父,奔走革命,宣力效忠。北伐以来,翊赞中枢,历任实业部长、工商部长、 国民政府委员、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行政院长等职,多所 建树。且以财政金融制度,擘画兴革,克臻统一,八年抗战,长期戡乱,而军需 民食,未曾匮乏,其汁谟勋业,自足千古。况时值政府戮力安攘,乃以外交军务 ,或承命以驱驰,或排难而弭乱。在艰弥励,益懋勋猷。综其平生,为国尽瘁, 不矜不伐。当兹复兴之际,方冀老成匡辅,遽闻溘谢,震悼殊深。应予明令褒扬 ,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以视政府崇报耆勋之至意也,此令。
  看到这个“褒扬令”,宋霭龄艰难地笑了一下:“老蒋还是有心计的,这也算是 一个平反昭雪式的盖棺论定吧。” 9月3日,台北举行了孔祥熙追悼会,蒋介石亲撰《孔庸之先生事略》一文,由国 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谷凤翔在追悼会上代为宣读,对孔祥熙又加一番吹捧。但 到最后,却把抗战末期导致孔祥熙被迫下台的那场内部的争斗,硬栽到共产党头 上。文中这样写着:
  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告终,即我抗战结束之初,共党乃千方百计,造谣惑众,动 摇中外舆论,企图推倒我国民政府者,必先推倒我财政当局之阴谋,于是其矛头 乃集中于庸之先生之一人,使其无法久安于位,而不得不出于辞职之一途……
  宋霭龄读到这一段文字后,气得在子女面前大骂蒋介石:“什么狗屁文章!你爸 被逼下台是共产党动摇中外舆论的结果吗?谁不知道共产党骂得最多的是他蒋介 石?‘独夫民贼’说的是谁?‘美帝走狗’又说的是谁?若以共产党的舆论,第 一个应该下台的是蒋介石,第一个应该砍头的是蒋介石。他蒋介石为什么不下台 ,为什么不自毙以谢国人?真正黑白颠倒,欲盖弥彰!” 孔祥熙的子女差人收集了一些报刊对孔祥熙的评价,想编纂起来作为纪念。只是 报刊上相关的文章并不都是为孔祥熙歌功颂德的,对他有褒有贬。例如,极具影 响力的《纽约时报》对他的一生作了如下评述:
  孔先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位前下属说:“他是位很难共事的人。他喜 欢空论和闲谈,不下达明确指示。至于他的能力,他和所有那些山西银行家一样 ,是一位精打细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治家风度的理财家!”
  孔家子女们觉得这个集子不好编。宋霭龄倒是很看得开,她说:“人呐,各有自 己的人生轨迹。只要努力,总有辉煌;人非圣贤,难免过失。一个人走上这条路 而不是那条路,当中有自己的选择,也有天意和机会。能够家人团聚,寿终正寝 ,这已是不小的福分了。至于别人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能强求统一? 你编个东西出来,都是说好或者都是说坏都不全面。这个评价,还是留给后人去 做吧。” 六年以后的1973年10月19日,宋霭龄在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故去,终年85岁 。宋霭龄死后,《纽约时报》也发表了一篇评论,对她作了以下评说:
  这个世界上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掠夺成性的居民就这样在一片缄默的气氛中 辞世了。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妇女,她也许是世界上靠自己的精 明手段敛财的最有钱的妇女。她是介绍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媒人,是宋家神话 的创造者,是宋家王朝掌权的真正设计师。
  纵观孔祥熙和宋霭龄的一生,两人在中国现代史上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也 留下了为人所不齿的败笔。
  孔宋夫妇晚年飘落异乡,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们虽满怀思乡之情,但却不能 也不敢回归大陆,终究未能为国家统一做出什么贡献。他们的黯然而逝,葬身异 域,正是他们道路选择的必然结果。
  豪门后代 孔祥熙和宋霭龄共生有四个儿女:大女儿令仪,大儿子令侃,二女儿令俊(又名 令伟),二儿子令杰。四个子女性格作风迥异,各有特点。孔家在大陆时的劣迹 有很多是长子孔令侃和次女孔令俊所为。
  孔令仪1915年出生在山西太谷,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她的性格与孔祥熙相 似,与三个弟妹相比算是最安分的,在个性上要温顺得多,因而最受孔祥熙宠爱 。令仪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她对官僚政治一点也不感兴趣。她虽不像令侃、 令俊那样弄权惹事,但穿戴讲究,生活奢华,完全是一副贵族大小姐的派头。
  孔令仪出身豪门,又出落得娴静大方,她的婚事自然受到众人的关注。孔宋夫妇 和姨妈宋美龄都十分慎重,对她未来的男友的期望很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门 当户对”,希望与别的豪门结亲以加强家族的势力,或者与手握军权的实力派联 姻来填补孔家在军事领域的空白。但这位性格温顺的孔大小姐并不遵从“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她要“自己找婆家”。这样一来,她的婚姻问题就在家庭里掀 起了风波。
  先是宋美龄希望她嫁胡宗南,又有人代卫立煌做过续弦的媒,均被令仪一一拒绝 。嗣后孔祥熙的部下李毓万在代孔勾结韩复榘的师长孙桐萱的过程中(目的是打 入韩的势力范围以控制山东的财政),就替孙的兄弟孙桐岗做媒。孙桐岗是当时 轰动全国的空军风云人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是众多女孩子心中的偶像。可 是孔大小姐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她不好正面反对,就请妹妹令俊 帮忙。一向胆大妄为的令俊要人代李毓万印发了几千份喜帖,在南京、上海分发 ,说某月某日其女(其时尚未成年,只有10来岁)与孙桐岗君结婚,下具李毓万 夫妇双名。不知内情的人纷纷往李家道贺送礼,弄得李家啼笑皆非,向各处收回 喜帖,并向孙家道歉。  孔令仪自己选上的“白马王子”是孔令侃的同班同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陈 继恩。陈出身低微,其父是上海某舞场的音乐指挥。孔祥熙夫妇觉得够不上门当 户对,始终不予同意。双方僵持无法解决,令仪就约陈继恩同往美国留学,并在 纽约结婚,两老只好默认。
  孔令仪在美国始终保持低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和陈继恩的婚姻最后以两人 分手而告终。她后来的丈夫黄雄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成 了一名空军教官,后做过蒋介石官邸的侍卫。1960年代初,黄被台湾当局派任驻 华盛顿国民党政府空军武官,从而得以结识孔令仪,最终两人各自离婚后组成新 的家庭。目前两人都年逾90,在美定居。
  宋美龄晚年在美国的生活,一直由孔令仪照顾。2003年10月23日宋安然辞世,孔 令仪一直守候在身旁。
  孔令侃1916年生,从小就有强烈的权势欲和金钱欲,是孔祥熙着力培养的衣钵继 承人。193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期间,小小年纪,已经被孔祥熙任命为交 通银行代表官股的常务董事,还代批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在上海的一部分公事。19 36年大学毕业后,到南京财政部做“特务秘书”,这是专门为他设立的职位,在 国民党大小机关编制中,从来也没有这个怪名义。在财政部,他能替部长当家做 主,从两个次长以下,哪一个敢不买他的账?孔令侃骄横跋扈,连娘舅宋子文都 不放在眼里,竟然公开提出要娶宋子文的小姨子为妻,说什么“讨了他的小姨子 ,我就是他的连襟,与他平起平坐了”。这事终因招致强烈反对而告吹,但甥舅 二人明争暗斗,各不相让。
  上海沦陷后,中央信托局因对外接运物质,撤至香港。孔祥熙就派大儿子孔令侃 充任中信局常务理事,代行理事长职权,在港主持。孔令侃抓住机会,利用香港 自由商港的条件,大量做私人进口买卖。他还在香港私设秘密电台,收集政治经 济情报,后被港英当局查获,将他驱逐离港。此后,孔令侃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毕业后寓居美国。1943年蒋夫人宋美龄到美国访问,孔令侃被召去担任访问团 的秘书长。利用这个机会,孔令侃同美国军政界、财经界的名人巨头广泛接触, 与各大垄断资本企业取得联系,获得了很多大厂商的在华总经销合同,为他回国 后成立扬子公司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前夕,孔祥熙被蒋介石解除了职务,赶出国民政府,孔令侃从政当官的 路也暂时被堵塞了。他决心另辟蹊径,独自创办公司,成为大财阀,走经济干政 的道路。于是,他在抗战胜利不久,即开始创办扬子公司。扬子公司由孔令侃独 资经营,总部设在上海,在纽约、伦敦等世界各地设有分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 是经营对美、英、德等西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在孔令侃一手操纵下,扬子公司 凭借其强硬的后台、复杂的关系和雄厚的资金,在上海乃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舞 台上,翻云覆雨,八面威风,发挥了无限神通,攫取了巨额利润。1948年蒋经国 为整顿金融,以铁腕手段在上海“打虎”,结果还是倒在了扬子公司这只“真老 虎”的爪下。
  国民党败走台湾之前,孔令侃将他的扬子公司的大部分物资、资金转移香港、台 湾和海外,本人则定居美国,继续做生意。1992年,孔令侃死于纽约,没有后嗣 。
  孔令俊人称孔二小姐,1919年生,是孔祥熙四个子女中最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 一个,常常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她13岁就学会开车、打枪,16岁时驾车违规 ,竟然枪杀警察。当时南京流行这样一句话:“你不要神气,小心出门碰上孔二 小姐!”简直是人见人怕的女“魔头”。这个孔二小姐经常女扮男装,让人不辨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长大后不愿嫁人,还效法起男人来“讨小纳妾”。
  孔二小姐天不怕地不怕,任意妄为,是因为她是姨妈宋美龄的干女儿。宋美龄对 她尤为钟爱,常常夸道:“令俊天生豪放,女生男相,很像我。”她捅了再大的 娄子,都有人护着,连蒋介石也莫奈她何。抗战期间,孔二小姐掌握自家的祥记 公司、广茂新、晋丰泰三个旧商号的经营管理权,组织了祥广晋联合总管理处, 自任总经理。胜利后,她自己又搞起嘉陵公司来。她和哥哥孔令侃一样,利用当 权者的庇护,大搞非法走私和投机买卖。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孔令俊随姨妈兼干妈宋美龄在台湾居住,做起了蒋宋夫妇的 私人管家。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赴美定居,但孔令俊仍然留居台湾,替 干妈照看在台资产、企业。这时的孔二小姐已没有了年轻时的锋芒,生活也中规 中矩多了,只是终生未嫁,孑然一身。1994年,名噪一时的孔二小姐因患直肠癌 医治无效病逝,终年75岁。
  孔令杰1925年出生于上海,曾在英国军官学校上过学,抗战期间一度在中国陆军 大学受过训。1949年以后,孔令杰曾任过台湾当局驻外武官、使节等职,后来辞 官经商,在美国做炒股票、炒房地产、开采石油的生意。1960年左右,他成立了 西方石油开发公司,过起了石油富豪的生活。他娶了好莱坞影星德布拉·佩吉特 为妻,生有一子,名叫孔德基,这是孔家唯一的第三代后嗣。
  孔令杰在美国休斯敦建有办公大楼兼住宅,据说拥有4架私人飞机,一辆卡迪拉克 装甲车,还雇有一队武装卫士。在美苏大搞核军备竞赛之际,孔令杰耗资1800万 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兴建了一座能容纳1000余人的“地下防核弹避难所”,据说比 希特勒当年在柏林国会大厦底层的私人地下室还要大,而且现代化的特殊设备齐 全。按照孔令杰的主意,在这个地下“宫殿”的上面还造了一个人工湖。他认为 ,遭核弹袭击时,湖水有阻止中子穿透的作用。而在塔式炮楼大门上装有钢甲, 据说是为了防坦克来袭。这样的防空设备,就连美国的富翁们也闻之咋舌。这一 方面说明孔令杰不愧为亿万富翁,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奢侈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但孔令杰没有活过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