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藏后打开可以吗: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56:36

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安徽 / 叶光鑫

[第一稿]

童年趣事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  李 俊

 

一个假日,我去了外婆家玩。

外婆说是要宰了大公鸡,还将院门关上了。大公鸡呼的一下,飞了出去。我惊叫“飞鸡!”我学着外婆的样儿,将鸡唤到屋子里,费了好大工夫,终于逮住了大公鸡。我坐在它身上,老半天都上不了天。后来,这只鸡居然不动弹了。外婆见了,哈哈大笑起来。

这事儿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直到今天,每次想起它,都觉得好笑。

 

名师讲评

能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功。怎样完整地记好一件事呢?简单点来说,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方说,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儿,做这件事的人是谁?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也就是说,要写清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因为,无论是什么事,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是环境中,都得有人参加,事情总会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优  点

1、能紧扣题意,写自己童年时期经历过的趣事。

2、选材比较新颖,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3、能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能简单说出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

 

不  足

1、记叙文的六个要素交代不够清楚。

2、内容比较单薄,过程的展示比较模糊。

3、少了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整个事情显得比较呆板,缺乏活力。

 

修改建议

1、小学生作文时常见的弊病就是分段问题。不是分为三段,就是一段到底。如果说作文可分为三块,开头、结尾各一段的话,中间至少分三段。也就是起因、经过、结果各占一段。这有点像我们的手,我们不妨伸出手看看,都有几个手指?分段时,可以在这一点考虑考虑。

2、故事里的人物有两个,“我”和奶奶。在上面的叙述中,人物之间互动少了。起码,“我”和奶奶要说话吧。可是,我们从头读到尾,一句对话都见不着。比方说,鸡不再动弹的时候,“我”会跟奶奶说些什么?

3、事情总得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上文关于经过展示得不够。比方,“我”是怎么捉大公鸡的?捉到以后心里又会怎么想?

 

[第二稿]

童年趣事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  李 俊

 

一个假日,我去了外婆家。外婆说是要宰了大公鸡,还叫我帮她一把。

我们把这只大公鸡赶到一个角落,奶奶伸手要捉,谁料,大公鸡呼的一下,飞出围墙,安全着陆。我惊叫“飞鸡!”原来,外婆家就有“飞鸡”。

我学着外婆的样儿,将鸡唤到屋子里。眼见刚刚飞出围墙的大公鸡再入牢笼,我的心里便开了花。我把大门关上,逮住了那只大公鸡。我一屁股坐在它身上,想像着飞上蓝天的滋味。没想到,这鸡居然不动了。

外婆回来了。我委屈地说:“我要坐‘飞鸡’,‘飞鸡’不干!”外婆见了,先是一愣,接着便哈哈大笑。“终于有鸡吃了。”我跟在外婆屁股后头,不住地吵着。外婆说:“这是鸡,不是飞机!”

这事儿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直到今天,每次想起它,都觉得好笑。

名师讲评

修改后的文章充实了一点,思路也清晰起来。整篇习作按“捉公鸡—坐‘飞鸡’—鸡死了”的顺序展开叙述,也有了相应的人物语言。写作文,不光要告诉别人一件事,还得告诉与事情相关联的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优  点

1、在分段上做了考虑,并由原先的三段变成现在的五段,这就像我们五根手指。

2、增加了人物语言,特别是倒数第二段,“我”和奶奶已展开了对话。

3、有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了记叙文的六个要素。

 

不  足

1、题目不够恰当,文中的“飞鸡”二字显得有点突兀。

2、关键词少了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得不够明朗。

3、细枝末节不够清晰,关于“我”捉鸡的情况交代不是很到位。

 

修改建议

1、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这篇习作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一个更恰当的题目?

2、文中的“飞鸡”与“飞机”一定有联系,可是,文中并没有出现“飞机”这个关键词。还有,怎样才能将“坐‘飞鸡’”跟“坐‘飞机’”巧妙地联系起来呢?

3、“我”为什么想到“坐‘飞鸡’”?“我”是怎么捉这只“飞鸡”的?“我”捉“飞鸡”的时候,奶奶在吗?当“我”坐在“飞鸡”背上的时候,奶奶为什么不说话?“我”坐上“飞鸡”之后的感受如何?奶奶知道情况后,该怎么说才能令人信服?

 

[第三稿]

 

坐“飞鸡”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  李 俊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坐飞机可以上天。于是,我连作梦都想坐飞机。

五岁那年的暑假,我去了外婆家。外婆为招待我这个小客人,说是要宰了大公鸡,还叫我帮她一把。

我们把这只大公鸡赶到一个角落,奶奶伸手要捉,谁料,大公鸡奋力展翅,飞出这高高的围墙。我出去一看,它已经安全着陆。我惊叫“飞鸡!”外婆家有“飞鸡”,我一定能圆上坐飞机的梦了,我乐滋滋地想着。

外婆见鸡已逃走,便告诉我去村口小店买些菜回来。哈哈──机会来了!

我学着外婆的样儿,用米将鸡唤到屋子里。见着刚刚飞出围墙的大公鸡,我的心里便开了花。我把大门关上,费了好大工夫,终于逮住了这只雄健的大公鸡。

到了门外,我把它摁住,一屁股坐在它身上,大公鸡扑棱着翅膀,爪子用力扒着地。我想像着飞上蓝天,与白天作伴的滋味;没想到,老半天我都上不了天。后来,“飞鸡”居然不动弹了。

这时,外婆回来了。我哭哭啼啼地说:“我要坐‘飞鸡’,‘飞鸡’不干!”外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飞机是机器,它能载人,可鸡不能啊!你瞧,它才多大,怎么能承受你的重量?况且,它压根儿就飞不上天!”

 

名师讲评

两轮修改之后,习作立马“亮”了起来。首先,文题“坐‘飞鸡’”十分抢眼,“我”“坐‘飞鸡’”的原因交代也很到位。因为“我”打小就渴望坐飞机,当“我”看到奶奶家有“飞鸡”时,第一冲动便是坐上去,跟蓝天白云打个招呼。这也将“飞鸡”与“飞机”之间的联系交代了出来。

此外,文中关于“我”捉“飞鸡”的情节写得很细:“唤”、“关”、“逮”这三个动作,不仅把“我”捉鸡的细节交代了出来,也折射出“我”当时欣喜若狂的心情。“我”“坐‘飞鸡’”时的细节描摹也很到位:一个“摁”透露出“我”当时担心“飞鸡”飞走,于是死死地摁住的复杂心理;“扑棱”、“扒”、“不动弹”,则写出了大公鸡面对“我”的暴力,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不光可笑,也很可怜。特别是文末奶奶和“我”的对话,既解开了“我”的困惑,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文就该这样,写好之后,换位思考一番,如果自己是读者,会生出哪些疑惑,再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自己的习作就会鲜活灵动起来。文贵多改,好文章大多都是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