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联盟小久诺娃画师:我们为什么成为了“心理难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17:00
我们为什么成为了“心理难民”?
作者:内克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1-3-21
本站发布时间:2011-3-22 0:57:53
阅读量:580次

3月17日,一场抢购风潮席卷中国,一天之内全国货架上的食盐几乎被全部买光。这场波澜壮阔的抢购,反倒让还在抢险中的日本核辐射震区显得有些平静了。一些媒体将国人称为“心理难民”再贴切不过了,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心理”,使社会一瞬间涌现出了如此多的“难民”?
抢盐风潮
抢盐无声无息地开始,没有人知道谣言的源头何在;抢盐同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人们在得到了有关机构的辟谣之后,也没有再继续抢盐。人们一哄而起,接着又一哄而散,若干年后人们回过头来看2011年3月中旬的这场风波,会认为这只是社会中掀起的一个小小波澜。
事实上, 传谣言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笔者在日本的同学就被人告诫千万不要听信日本人的谣言,而美国人也出现了为防核辐射而抢购碘化钾药品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一天时间之内抢购了24天的盐,美国人则在三天之内抢购了三年的碘化钾,整个西海岸的碘化钾都被抢空了。谣言,似乎并不像一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中国国民性乃至劣根性的问题,大洋两岸的群众都喜欢散播谣言。要知道,很多大妈阿姨是在经过了充分的理性判断之后才加入抢盐行列的,她既不是为了囤积未被辐射的盐,也不是为了吃碘盐防辐射,其理由只有一条:盐被别人抢光了,我们家就没有了。照此推论,如果我国的盐储备果真不足,那么笑话抢盐者愚昧的人最后也必须加入抢盐的行列。
如果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批评抢盐者,这一次不大不小的风波又带来了什么呢?除了抢盐的人和消息确实闭塞的人,只剩下围观群众、商业团体、政府和媒体了。在笔者看来,后三者的态度是相对明显的,反而是不抢盐的人——和抢盐者类似——退居到了幕后,他们也要开伙做饭,肯定也怕盐被抢光,但没有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抢盐?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涉及到在谣言纷飞的情况下,大家选择信任谁的问题,而信任的问题最后牵出的是秩序问题。
谁爱谣言?
中国人不是没抢购过东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过抢购日用商品的风潮,到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人们也曾经疯狂抢购板蓝根。“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太宗……这些都是近一年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稀奇事儿。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抢盐,并不完全是在日本核事故刺激下发生的孤立事件。
那么抢盐应该被放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考察呢?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人们止不住开始猜测到底是谁从这场谣言中获益最大,3月17日中国的盐业股票几乎悉数涨停,连涪陵榨菜也一度冲击涨停。私募基金是否在这次抢盐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否就是始作俑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投机性资金周二周三大量买入盐业股,收盘后到浙江各地抢盐,随即散布谣言,称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均无法食用。诚然,这是一种阴谋论的路数,在以前的日需品涨价中屡屡出现;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被证伪,把抢盐放到这一序列中,似乎更能和事实契合,更能让人理解,投机商家的囤积居奇确实祸害无穷,历史为证,在大革命前的法国,甚至还不等商人囤粮,人们就已经开始传播商人囤粮的谣言,社会就这么凭空乱了。
更重要的是,投机商的线索,引出了评论中“江湖中国”与“公民中国”的区分。投机商之所以能够炒作成功,是因为有一个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从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一路走来,成就了“文革”,成就了今天形形色色的传销,及形形色色的成功学。也许就那么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幕后稍加鼓噪,即可平地起波澜,引爆一场迅速席卷全国的闹剧。当下多数民众得经济增长之利,生活品质尚能小幅提升,而人心已如此脆弱,如此易于操纵。非常时期即经济下滑期又当如何,让人不敢推论。
在笔者看来,这才是这场谣言的关键,它打到了社会心理的敏感处:人们对真实情况知之甚少,同时与相关事务的卷入度又极高,这使他难以相信权威,却又不得不立即做出决断,而对于他们本人而言的理性计算,恰恰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失范”。可以说,这种心理在灾难降临之前,就已经让人们以“准难民”的身份自居——也许还没到危难关头,但一旦时候到了,我肯定是难民中一员。难民的心理,往往是诚惶诚恐,听风就是雨,锱铢必较,凡事以自保为头等要务,不懂得合作与团结的。试问,一个充满了难民的社会,怎么能够抵抗重大的打击?
而另一方面,所谓的“公民中国”则拥有一个充满了自治精神的社会,在政府之外,人们从孩提时代就在不断学习自治与合作。建立在自治与合作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公民精神,因此深入人心,构成社会秩序的终极依托。
由此可见,核心问题倒不在于人们是否信谣传谣,或者是否付诸行动,而在于社会在谣言四起之时,能否保持住应有的秩序,在遭受了打击之后,能否做到不需要强力的控制,仅凭自己的力量恢复理性,走出“难民”的阴影。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谣言史蔚为大观,1891年,一则洋教士在中国挖眼炼银的谣言点燃了千万民众对洋人的愤怒,排外事件频发。1911年,一则清政府将大举搜捕与革命党有关人员的谣言,引发了武昌首义,并席卷全国。1928年,一则中山陵合拢需摄取儿童灵魂的谣言令首都南京人心惶惶。1976年,“四人帮”对伪造总理遗言案的追究引发人心飘摇。中国人,真的是听着谣言长大的吗;若是果真如此,那么众多谣言的历练为什么没有使人们更加耳聪目明,反而让惑众妖言越演愈烈呢?
在笔者看来,谣言的爆发往往产生于“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不仅害怕得不到安全,更加害怕的是自己没有获得安全的渠道,所以才会竭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才是所谓缺乏“安全感”的涵义所在,而缺乏安全感的“难民”就容易听信谣言,容易进入“江湖”的秩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其他的道路可选,凡是上述谣言发挥巨大影响之时,总是言路极不畅通,信息极为闭塞之时,而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如何让“心理难民”摆脱此种心理,需要让人们离开隐秘的江湖,进入有利于提高人心清明理性水平的社会。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2票

22票


• 我们为什么成为了“心理难民”?
• 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
• 日本地震,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 腐败,社会大堤上的千万蚁穴
• 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