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战斗百度影音:北宋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8:34

 

               『历史研究』历代名人-北宋篇


        【王全斌(906-976)】 宋将领。并州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宋建立,参加平叛将李筠、攻北汉之战,功升安国军节度使。公元964年宋攻后蜀,他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军3万克兴州(陕西略阳),乘胜连拔二十余寨。蜀军烧毁栈道,阻之。他纳部将建议,修栈道,与副将崔彦进分进合击,大败蜀军,克利州(四川广元),获粮八十万斛。次年蜀军退保北部门户剑门(四川剑阁东北),凭险固守。他率主力进逼剑门,命部将史延德迂回故后,两面夹击,剑门破,歼蜀军万余人,擒其帅王昭远等。兵至魏城(四川绵阳东北),蜀主孟昶遣使投降,后蜀亡。他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残杀无辜,激起蜀中军民反抗,降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976年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  

        【范质(911-964)】 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登进士第。授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后晋高祖天福间,宰相桑维翰奏为监察御史,随桑维翰为泰宁、晋昌节度从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维翰入为侍中,荐其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开运元年六月,为翰林学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后晋亡,为草降表。后汉初,加中书舍人。隐帝乾佑元年四月,为户部侍郎。后周初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为兵部侍郎。六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周时任宰相九年,先后进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恭帝。恭帝时,封肖国公。陈桥兵变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工诗文。有文集30卷。又著《五代通录》65卷,述后梁至后周五代史事,多据实录删略而成;《晋朝陷蕃记》四卷,记后晋为契丹所灭始末;《桑维翰传》三卷;《魏公家传》三卷。以上诸书今皆不存。一说《玉堂闲话》为其所作,不确。存诗2首又六句,收入《全唐诗补编·补逸》卷16及《续拾》卷42。《全唐文》卷865收文2篇,《全宋文》另增11篇。《宋史》卷249有传,参《旧五代史》晋、汉、周三代本纪、《宋史·艺文志》、《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一。  

        【薛居正(912-981)】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自幼好学,有大志。后唐清泰初年,举进士不第,著《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后晋天福中,华州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开运初,迁右拾遗。后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知制诰。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更定百姓租赋。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宋初,迁户部侍郎。宋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判留司三司,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乾德初,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参知政事。五年,加吏部侍郎。开宝五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监修《五代史》。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随宋太宗平晋阳还京师,进位司空。六年,因服丹砂中毒而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居正好读书,为文敏赡,落笔不能自休,著有《文惠集》30卷(《通志·艺文略》八署作《薛居正集》30卷),今已佚。《全宋文》卷11收其文3篇。事迹见《隆平集》卷四、《东都事略》卷31及《宋史》卷264本传。  

        【慕容延钊(913-963)】 五代、宋初名将。字化龙。太原人。后汉初从军。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为殿前散指挥使都校。显德元年(954),于高平之战中,引军出北汉军之后,突袭获胜,以功升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迁殿前都虞候。五年,从周世宗征淮南,大破南唐军,迁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使。恭帝即位后,任殿前副都点检,旋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握重兵屯真定(今河北正定)。赵匡胤称帝后,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宋建隆元年(960)四月,率军进讨李筠之乱,获胜,加兼侍中。二年,徙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四年,任湖南道行营都部署,与都监李处耘,率安(今湖北安陆)、复(今天门)等十州兵,按宋太祖赵匡胤“假途灭虢”之策,借道荆南向湖南进军。旋趁荆南观望游移之际,突然兵临城下,迫降荆南。随即水陆并进,一举夺占湖南,遂加检校太尉。是年末卒。  
 
 
 

 

  【王彦超(914-986)】 北宋初大将。大名临清(今河北临西)人,字德升。历仕五代唐、晋、汉、周诸朝。显德初,为河中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参与攻北汉,收复高平之战,改忠武军节度使,加兼侍中,先后败契丹兵与南唐军。后周末,移凤翔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都部署。入宋,加兼中书令,旋为永兴军节度使,后复镇凤翔。开宝二年(969)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等节度使侍曲宴,次日,承太祖意,首请罢镇,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太宗时封邠国公。 

   【巨然】 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李成(919-967)】 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等。 

   【王溥(922-982)】 北宋大臣。字齐物。并州齐(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佑(约948年)进士,初官秘书郎。入周,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迁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周世宗即位,加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宋立,官进司空,罢参知枢密。开宝中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卒谥文献。好学,手不释卷,根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阙漏为100卷,对唐代制度沿革变迁,记述较为详细。又作《五代会要》30卷,史称其“文简理备”,对保存、整理古籍,建树颇大。宋太祖赵匡胤把南平吴蜀时所获的文史副本分赠与他,致收藏图籍至万余卷,多唐代旧书。所编《唐会》、《五代会要》,开会要体史书之先例。另著有文集20卷。 

   【赵普(922-992)】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属天津)人。后周时期即为赵匡胤亲信幕僚,是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北宋建国,历任枢密使、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针对五代军阀割据的情况,建议宋太祖赵匡胤剥夺名位已盛的大将掌握的兵权,被宋太祖采纳。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所执行的先南后北方略,赵普也曾参与制定。赵普本为村学究,无甚远见卓识,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与赵普也有密切关系。赵普为相,刚毅果断,然亦颇专权,太祖末,罢相,出镇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南)。太平兴国六年(981),帮助宋太宗制造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遂得以复相,并参与迫害宋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不久出镇邓州(今河南邓州)。后又入相,又出为西京留守。淳化三年(992)三月,以太师、魏国公、给宰相俸禄的待遇致仕,不久病逝。 

   【潘美(925-991)】 北宋将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初仕后周,官至客省使。潘美与赵匡胤素厚,北宋代周后,颇受重用,因功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潘美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平南汉。七年,助曹彬平南唐。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随宋太宗伐北汉。北汉主降,他又随宋太宗北伐辽朝,兵败而回。潘美南征北战,在北宋消灭十国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潘美任河东三交口都部署,驻守西北边防,以御辽朝。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营都部署,杨业副之,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并掩护云、应、朔等州之民内徙。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为此,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

 

 

 【王审琦(925-974)】 北宋初年大将。字仲宝。其先辽西,后徙家洛阳。为人厚重有方略,尤善骑射。五代时隶周主柴荣帐下,与赵匡胤相友善,以功累迁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勤州刺史、虔州团练使、睦州防御使。入宋为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军节度。以征李筠、李重进,为前军副部署。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被迫交出兵权,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在镇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后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 

   【李昉(925-996)】 北宋大臣。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汉乾佑元年进士及第,为秘书郎,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擢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四年,迁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建隆三年,罢为给事中。次年,出知衡州。开宝二年,入拜中书舍人。太宗即位,为户部侍郎,预修《太祖实录》,历工部尚书兼承旨。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加监修国史。雍熙元年,又加中书侍郎,后罢为右仆射。淳化二年,复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四年,罢为右仆射。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正。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显赫之功。为文章慕白居易,尤浅近易晓。《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著录其《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已佚。又奉敕领衔编撰《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文苑英华》1000卷,今存。诸书收罗浩博,古来奇文秘籍赖此以存。其中《太平御览》一书,虽多转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然至今仍为考据之渊薮;《太平广记》所采书凡345种,实为小说家之渊海;《文苑英华》“托始梁末,而下迄于唐。然南北之文十之一而弱,唐代之文十之九而强,往住全部收入。唐人诸集,传世日稀,所藉以考见者,赖此编之存而已”(《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全唐诗》卷738录存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16补收2首,《续拾》卷42又补1首。《全唐文》卷862收其文1篇。生平事迹见《宋史》卷265本传。 

   【高怀德(926-982)】 北宋初大将。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南)人。将家子,忠厚倜傥,有武勇。后周时,从柴荣破北汉,取淮南,克瓦桥关,官至江宁军节度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入宋,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娶太祖妹燕国长公主,加驸马都尉。复从征潞州、扬州,以功加检校太尉。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与石守信等被迫交出兵权,改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加同平章事。太宗即位,加兼侍中,又加检校太师,后改武胜军节度使,封冀国公。 

   【赵匡胤(927-976)】 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只有7岁。960年正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仍都开封(东京)。宋太祖继续进行周世宗开始的统一事业。先后灭荆南、后蜀、南汉和南唐。至开宝八年,除吴越、北汉和漳、泉二州外,五代十国时的各个割据政权全被消灭。宋太祖即位不久,就以优厚的俸禄为条件,解除了曾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提拔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充当禁军将领。接着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的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分别统领禁军,各不相属。由枢密院掌管全国军队的军政。三衙统率禁军,但无发兵权,枢密院虽有发兵权,但不统率军队,两者互相牵制,皆听命于皇帝。宋太祖把约一半禁军部署在开封及近畿,另一半屯驻外地,使内外相维,互相制约。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并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不使将领与士兵之间、军队与某一地方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为了防止君弱臣强,他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宰相经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还设参知政事若干人。另外又设置枢密使,以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设置三司使,以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为了避免再现藩镇跋扈的局面,他取消节度使兼领附近数州(支郡)的制度,从平定荆南、湖南开始,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规定所属各州都归中央管辖,然后逐步将节度使从地方调到开封担任没有实职的闲官,由中央派遣文臣任知州、知府。为了选拔合格的官员,他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乾德三年,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作必要开支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政府,调运到开封或指定地点。他还派遣使者到各地选择身强力壮、能征善战者收补禁军,使州郡兵力不能与中央抗衡。宋太祖对辽的目标是收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16州,争取用金帛赎买,在位期间与辽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对割据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党项拓跋氏,持优容态度。宋太祖的一系列措施,基本上结束了唐安史之乱以来持续20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巩固了赵宋王朝的统治。但是,他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大臣专擅,结果形成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他用兵无常帅、将从中驭的办法防止军队叛变,结果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防制内患上,必然采取守内虚外的方针,给后世造成一系列弊政。

 

 

  【宋太祖】 即赵匡胤。 
   【韩令坤(928-973)】 北宋初大将。磁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位于冀南邯郸市西北)人。五代后周太祖部威帐下,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侯,从征淮南,在攻取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后,加捡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又从征南唐、北击契丹,均有功勋,入宋后,移镇太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宗太祖赵匡胤亲征李筠,他奉命率兵驻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于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后复从李重进于扬州。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春返京,被削去禁军军职,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因疽发于背而卒。 

   【石守信(928-984)】 北宋将领。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五代后周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他开右掖门接应,帮助夺取后周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的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部指挥使,成为典领中央禁军的主要将领。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石守信和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石守信改授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今山东东平),所受赏赐甚厚。开宝五年(972),其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太平兴国二年(977)拜中书令,行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尹,充西京留守。四年,随宋太宗征辽,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节度使,旋又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石守信历任节镇,以贪婪无厌、专务聚敛著称,所到之处都给人民造成灾难。 

   【杨业(?-986)】 宋代将领。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并州太原人,一说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原为北汉将领,屡立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不久,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五年三月,辽军10万攻雁门关(今属山西),杨业率骑兵数百迂回至关北,与潘美南北夹击,大败辽军,以功迁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986),宋三路出兵攻辽,杨业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与都部署潘美、监军王侁等率兵出雁门关,连克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四州。由于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辽军乘胜在西路进攻。潘美、杨业等奉命掩护四州民众南撤,他力主分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并建议设弓弩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潘美、王侁却逼其率军直趋朔州。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阳方口陈家沟)接应。辽将耶律斜轸见杨业来攻,令萧达凛设伏,自引军佯退,诱其深入。杨业挥军而进,陷入重围,苦战终日,退至陈家谷口时,潘美、王侁早已违约南撤。杨业孤军再战,将士全部战死。他多处受伤,坠马被俘,绝食而死。杨业一门的故事,历代流传。传世曲目有《杨家将演义》等。 

   【曹彬(931-999)】 北宋将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周时为晋州兵马都监,累官至引进使。北宋建立后,迁客省使兼枢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归州行营都监参加灭蜀之役,以不滥杀掠而得到赵匡胤的褒奖,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受命率军灭南唐,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回师不久即被任命为枢密使。宋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鲁国公,益得信任。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率宋兵主力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向涿州(今河北涿州)进发。因指挥无能,造成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之战的惨败,致使其他两路军也被迫退兵。因此,被责授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即位后,召拜枢密使。咸平二年(999),曹彬病死。

 

 

 【吕端(935-1000)】 北宋大臣。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字易直。吕余庆弟。后晋时以荫补官,入宋,历知成都府、蔡州。太宗朝,曾出使契丹、高丽,颇受礼重。淳化四年(993),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继吕蒙正为相。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为相持重,政尚清简。太宗去世,及时制止内侍王继恩废立阴谋,奉真宗即位。加右仆射、监修国史,甚受尊崇。咸平元年(998)以久病免相。 

   【毕士安(938-1005)】 北宋大臣。一名士元,字仁叟,又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四年,举进士,以第三人及第。开宝四年,授济州团练推官,任满,太祖召赴阙,授兖州管内观察推官。太平兴国初,擢大理寺丞兼三门发运事,知台州。明年,知饶州。改殿中丞,归朝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雍熙二年,召为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端拱中,以本官知制诰。淳化二年冬,召为翰林学士。明年,同知贡举,拜主客郎中。以疾辞职,授右谏议大夫、知颍州。宋真宗以寿王为开封府尹,署毕士安为开封判官,兼太子右庶人,迁给事中。真宗即位,授工部侍郎、秘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出知潞州。岁满,召入为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政事、监修国史。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士安端重有识度,所至以公正称。喜收藏古书,亲自缮写校雠,至老不辍,博览无所不记。善于谈论,著为文章,文辞典雅,指物见意,多有古人风范。著有文集,后由陈彭年编次为30卷,已佚。《全宋诗》卷21录其诗4首。《全宋文》卷58收其文3篇。事迹见毕仲游撰《丞相文简公行状》及《宋史》卷281本传。 

   【赵匡义(39-997)】 北宋皇帝。即赵炅。976-997年在位。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16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镇压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赵光义】 即赵匡义。 
   【宋太宗】 即赵匡义。 
   【王怀隐】 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978年,奉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方书。992年书成,名《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100卷。太宗作序,颁行各州。本书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外台秘要》为蓝本,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经验,按脏腑病证分类,共1670门,录方16834首,是宋代的医方巨著。首列诊断脉法、用药法则:后按各科论述疾病的病源、病状,多取《诸病源侯论》内客,未列各科方剂及其他医疗方法。内容丰富,载述了中国10世纪前的医药学成就。 

   【王继恩(?-999)】 北宋防御使。陕州(河南陕县)人。由后周入宋,初养于张氏,名德钧。开宝中,复姓赐名,为内侍行首,为太宗所宠遇,任排阵都监,久领兵于河北。公元994年,领众数万的李顺,连破汉州(四川广汉)、彭州(四川彭县),占成都,建国号大蜀。他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攻陷成都,张顺被俘。他屠杀其部众三万人,升至顺州路防御使。太宗死后,他掌握重兵久留成都,专事宴饮,骄横自恣,与参知政事李昌龄阴谋度立未遂。真宗即位,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王小波(?-994)】 北宋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四川灌县)人。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春率众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率众攻克青城、彭山,众至万余。十二月在江原(四川崇庆东南)与官军激战,被宋将张玘射伤,不久伤重而死。众推其妻弟李顺为领袖。参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附:王小波、李顺起义】 中国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青城县味江人,于淳化四年二月,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州)。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廌射伤,仍奋力杀死张廌,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李顺(?-995)】 北宋初川峡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初为茶贩。淳化四年(公元994年),王小波死后,被推为领袖。所部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他令乡里富人具报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调发,赈济贫民,深得百姓拥护。次年,攻克成都,被推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录用才能,存抚良善。分军攻占州县,北至剑州(今四川剑阁),东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声震川峡。宋朝廷派王继恩率军分两路入川镇压。起义军主力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五月,成都陷落,被杀。一说他走脱,辗转到广州。三十余年后在广州被捕杀害。 

   【张余(?-995)】 北宋初川峡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初为李顺部将。公元994年,李顺死后,他率军退出成都,集合各部数万人,连克嘉、戎、泸、渝、溶、忠、万、开八川(即乐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忠县,万县、开县)乘胜攻取夔州(奉节)。朝廷急调大军增援,从峡路入川镇压。他迎战于夔州城下,战败,死伤二万余人。后在宋军夹击下,蜀州、邛州等地相继失陷。直至次年,在嘉州被俘杀,起义失败。 

   【王均(?-1000)】 北宋益州士兵起义领袖。籍贯、字号均不详,农民出身。为益州钤辖符昭寿部之都虞侯。1000年(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元旦,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戍兵赵延顺等因不堪忍受将领和官吏的压迫,杀符昭寿,发动起义,占领益州,拥他为首,遂建号为“大蜀”,改元“化顺”,以小校张锴为宰相。发兵攻占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各地农民乃奋起响应,众达数万。宋将杨怀忠又集嘉眉等七州宋军攻益州,他们闭门坚守。宋延又派雷有终为川峡招安使,并攻益州,义军引敌入城歼灭之。五月,拒绝宋延招降。九月,宋军攻破益州,他突围奔富顺(今四川省富顺县,位自贡市东南),城破,自缢身死。

 

 

【曹利用(?-1029)】 北宋大臣。赵州宁晋(今河北省宁晋县,位石家庄市东南)人,字用之。1004年(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契丹南侵,真宗(赵恒)亲征,驻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宋军射杀契丹主帅挞览,他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契丹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1014年(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拜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真宗乾兴初,加左仆射兼侍中。后恃功益骄,并得罪太后及宦官。适其侄曹汭犯罪,因被牵连,遂谪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又被诬指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位老河口市西南)安置,途中被宦官逼死。 

   【吕蒙正(944-1011)】 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及第,除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代还,逢太宗征太原,于行在召见,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迁都官郎中,为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李昉罢宰相职,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淳化中,左正言宋沆上疏忤旨,由是罢相而为吏部尚书。四年,复以本官入相。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郊祀礼成,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六年,除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徐国公,又封许国公。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文穆。吕蒙正尝有诗句“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讥为“渴睡汉”,何文焕以为诗格“大是寒俭,殊不似状元及第者”(《历代诗话考索》)。著有《吕文穆集》10卷(《通志·艺文略》八),今已佚。《全宋诗》卷47录其诗5首。《全宋文》卷102收其文2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32、《宋史》卷265本传。 

   【柳开(947-1000)】 北宋文学家。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唐末战乱,文籍荡然无存,有赵姓老儒生持韩愈文数十篇授柳开,读之爱不能舍,以为著文当以韩、柳为宗尚,遂改名肩愈,字绍先。又仰慕唐王通经术,自以为能开圣贤之途,乃更今名与字。著《野史》、《东郊野夫传》、《补亡先生传》,以表白其志向。当时有范杲亦喜好古学,爱柳开文章,诵于朝野,为之延誉,世人并称“柳范”。开宝六年,登进士第,授宋州司寇。九年,迁录事参军。太宗讨伐后晋,擢为赞善大夫,知常州,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太平兴国九年,知贝州,加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贬上蔡令。还阙,复侍御史,改崇义使、知宁边军。端拱元年,知全州。淳化元年,移知桂州。明年,诏归京师,为黥徒所诉,入御史台狱,贬滁州团练副使。召还,复崇仪使,知环州。至道元年,知曹州,移邢州。咸平元年,秩满入觐,出知代州,移沧州,兼兵马钤辖。于道中病卒,年五十四。开尚气自任,不拘小节,临终命笔云:“吾十年著一书,意今未毕,可传于世,吾将死矣。”其后门人张景命名为《默书》。宋初文章继五代之习,崇尚偶俪,自柳开始为古文,自谓“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也;而在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恕斋丛谈》引柳开论文语)。杨昭俭亦称开文章“世无如者已二百年余矣”,其改变宋初文风之功,实不可没。然开亦能言而不能行,其文大多“词涩言苦”,令人难以卒读。叶适评柳开《补亡先生传》,谓柳开以藩篱未涉之狂气,“尊己陋物,叫呼以自誉,失古人为学之本意”,称为一病(《习学记言序目》卷48)。开不善词赋,诗作甚少,其文集仅存诗五首,有一些诗简古精要,如《塞上曲》诗“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之句,描绘塞上风光,甚为时人所称,谓“可画于屏障”(张师正《倦游杂录》)。其《讽虞嫔》诗,清翁方纲则以为语意艰涩,“词气近樊宗师之徒,于风雅殊远”(《石洲诗话》卷三)。著有文集15卷(《宋史·艺文志》七),明刊本并附录增为16卷,现通行版本有明吴氏丛书堂抄本、清乾隆柳渥川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本等。《全宋诗》卷54录其诗8首。《全宋文》卷115至125收其文11卷。事迹见张景《柳公行状》、《宋史》卷440本传。

 

 

【李沆(947-1004)】 北宋大臣。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人。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间进士,为翰林院学士。992年(太宗淳化三年)任给事中,参知政事。真宗(赵恒)即位,任中书侍郎,后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在任期内,曾奏止真宗封刘氏为贵妃。迁灵州(1928年划归今宁夏灵武县,位银川市东南)民以使李继迁得一空垒。他曾预言,“边患即息,恐人主(指真宗)渐生侈心耳”。死后,真宗果大搞封禅,大筑宫室廊殿,起用佞臣王钦若、丁渭等。王旦叹曰:“李文靖(即李沆)真圣人也”,故时人谓之“圣相”。谥文靖。 

   【向敏中(949-1020)】 北宋大臣。字常之,开封(今属河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吉州。召还,为著作郎、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迁左司谏,入为户部判官、知制诰,权判大理寺。出知广州,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郎中,擢枢密直学士,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至道初,迁给事中。真宗即位,进户部侍郎。咸平初,拜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坐事贬知永兴军,景德初,复兵部侍郎、知延州,兼鄜延路都部署,改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大中祥符初,真宗东封泰山,权东京留守,拜尚书右丞,又领工部尚书,充资政殿大学士。五年,复拜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天禧初,加吏部尚书,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三年,复进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四年三月卒,年七十二,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敏中淳谨端厚,能诗文,散文如《留别知己序》,志意高远,人称有宰相风度。其《峡山飞来寺》诗有“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之句,时人以为有中唐诗风。著有文集15卷,今已佚。《全宋诗》卷54录其诗11首。《全宋文》卷129收其文12篇。事迹见《宋史》卷282本传。 

   【郑文宝(953-1013)】 北宋官员、诗人。字仲贤,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以父荫仕南唐为奉礼郎,官至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除修武主簿,迁大理评事,为梓州录事参军,转光禄寺丞。献所著文,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丁父忧,起复知州事,拜殿中丞。除陕西转运副使,迁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以奏减解州盐价,亏课数十万,坐贬蓝山令,移枝江令。真宗即位,徙京山令。咸平中,召还,除殿中丞,掌南京榷货务。为陕西、河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景德初,又为河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复任陕西转运使。大中祥符元年,改兵部员外郎。真宗祀汾阴还,除忠武军行军司马,不就,归襄城别墅。六年卒,年六十一。文宝师事徐铉,善篆书,工鼓琴,以诗名家,尤长于绝句。蔡宽夫尝举其绝句诗,如“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以为情致深婉,“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四引)。其诗多警句,《题裴度绿野堂》诗有“水暖凫鹥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一联,欧阳修谓“时人莫及”(《六一诗话》)。《长安送别》诗“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之句,司马光称为“诚难得之句”(《温公续诗话》)。其余如《题王子晋祠》、《郢城新亭》诗皆清警可诵,盛传于时。著有文集20卷(《宋史·艺文志》七作30卷)、《谈苑》20卷,均已佚。现存著述仅有《江表志》三卷,有陈氏晚晴轩抄本、《四库全书》本;《南唐近事》三卷,有清抄本、《荥阳杂俎八种》本;《江南余载》二卷,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58录其诗16首。《全宋文》卷135收其文8篇。事迹见《宋史》卷277本传。 

   【王禹偁(954-1001)】 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主簿、知县、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上《端拱箴》、《御戎十策》等,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等利国利民之策,为此屡遭贬斥。王禹偁为了革除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的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倡导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明心”的古文。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晓畅。代表作有《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苏轼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在诗歌方面,他崇敬杜甫、白居易,在创作中力求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诗的内容较丰厚,有关怀民情的政治诗,抒发郁愤的谪居诗,流连风光的景物诗,官场应酬的赠和诗等。《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继承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现实主义风格。另如《畲田词》、《村竹》等诗,清新质朴,风格简雅古淡,平易流畅。他的长篇诗歌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风。今存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共存诗580余首。

 

 

【王旦(957-1017)】 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属山东)人,王祜子。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监潭州银场。迁著作佐郎,与编《文苑英华》。迁殿中丞,通判郑、濠二州。献所著文章,召试,直史馆,迁右正言、知制诰。知淳化三年贡举,迁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改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制诰,徙兵部郎中。真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事。咸平三年,复知贡举,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明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再迁刑部侍郎。景德元年,真宗出征澶渊,为东京留守。二年,为尚书左丞。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祥符初,真宗封禅泰山,旦为仪仗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撰《封祀坛颂》,加兵部尚书。四年,又随祀汾阴,加兼门下侍郎。时人对其逢迎真宗为天书祥瑞之事颇有异议,处士魏野尝赠诗,有“西祀东封今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句。天禧元年,进位太保,以太尉领太清昭应宫使。是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王旦执掌政事久,才干明敏。王禹偁称许他“以雄文直气扬其父风,以儒学吏才张为国器”(《送王子明序》)。尝和其子王素赋庭花诗“迥与群芳异,含芳向暮春。不如松柏木,常保岁寒新”,亦颇有寓意。《通志·艺文略八》著录其文集20卷,今已佚。《全宋诗》卷73录其诗3首。《全宋文》卷161至162收其文2卷。事迹见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22)、《宋史》卷282本传。 

   【杨延昭(958-1014)】 北宋将领。原名延朗,人称六郎。并州太原人。一说麟州新秦(陕西神木北)人。自幼随父杨业守边关,屡胜辽军。端拱年间(988-989)知景州(河北景县),公元999年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同年辽军攻宋时,他率军三千守遂城(河北徐水西),攻城急,他集城中军民日夜兼守。时天寒,命众夜以水浇城,冰滑不可攀。辽军攻城不克,引兵南下,他追击,辽方死伤甚众。1000年冬,辽军数千骑来攻,他设伏于遂城西羊山,遣将诱敌至山脚,伏兵突起,辽军大败。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抵澶州(河南濮阳)境内。他上书真宗,建议趁辽军孤军深入,人马疲惫,命诸军守要路乘机歼敌。建议未获答复,便率部乘虚抵辽境,获胜还。1005年任高阳关(河北高阳东)副都部署。他守边关二十余年,枕戈待旦,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深受军民爱戴。 

   【陈尧叟(961-1017)】 北宋大臣。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位绵阳市东)人。字唐夫。太宗(赵匡义)端拱间进士,授秘书丞,迁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他所著《集验方》,推广其医术于岭南(今广东省广州市)少数民族中;又推广种植苎麻、木棉。复任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同知枢密院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初,加尚书右丞,进工部尚书。1012年(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拜同平章事,充枢密使。真宗天禧初,病卒。著有《请盟录》三集。 

   【寇准(961-1023)】 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19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景德元年(1004),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属广东)司户。后死于贬所。寇准早登政柄,性豪奢,喜歌舞,诗多清新之作,著有《寇忠愍公诗集》(即《巴东集》)。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大臣。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真宗咸平四年(1001)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南下,围瀛州(今河北河间),进逼贝(今河北清河西)、魏(今河北大名东)。他密请真宗往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寇准所阻。后出判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因与寇准不协,要求去职主修《册府元龟》。他指责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使寇准罢相。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他为迎合真宗,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大中祥符五年(1012)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次年上表领衔编纂的《册府元龟》书成,功揽于己而咎归于人。天禧元年(1017)为相。三年,出判杭州。仁宗即位后复为相。因他状貌短小,颈有疣,时人称为瘿相。为人奸邪险伪,善迎合帝意。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交结,时人谓之五鬼。 

   【丁谓(962-1033)】 北宋大臣。字谓之,后改字公言,苏州长洲(今属江苏)人。淳化进士。与孙何齐名,时称“孙、丁”。历峡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等。天禧三年(1019),为参知政事。次年,排斥寇准去位,升为宰相,封晋国公。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左右朝政。又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散布流言,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又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喜为诗,于图画、音律、博奕,无不通晓。为官机敏有智谋,狡猾过人,与林特、陈彭年、王钦若等,时称“五鬼”。死于光州。 

   【陈尧佐(963-1044)】 北宋大臣、诗人、书法家、水利家。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属四川)人。端拱进士。历仕州县,留意民政。累官参知政事、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太子太师致仕。博学多能。工诗。擅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称堆墨书。与父陈省华、’兄尧叟、弟尧咨皆善治水,而以其成就最大。两浙转运副使任内,为改善钱塘江堤,创“下薪实土法’,即用木桩打入深土并杂以树枝,再加土筑实,效果甚佳,江堤远较过去稳固。后黄河决口滑州,授知滑州,负责整治河患。认真总结前人堵决的经验,创“木笼堵决法”,即将泥土、树枝、石块等物装进一只只木箱内,投入决口,断阻洪水,再加土填实。堵决之后,又率民众加固河堤;堤被民众称为“陈公堤”。后知并州,境内汾水每逢大雨河水暴涨,为患甚烈。乃使民众沿河修堤筑坝,并在堤上遍植柳树,水患遂止;汾水亦被民众改名’柳溪”。著有《陈文惠愚丘集》、《遣兴集》、《野庐编》、《潮阳编》等。 

   【林逋(967-1028)】 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生不仕,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卒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咏梅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现存《林和靖诗集》4卷,《补遗》1卷,近300首,有《四部丛刊》本。 

   【赵恒(968-1022)】 北宋皇帝。即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宋太宗之子。真宗统治时期,宋代政治制度如职官、科举等日趋完备,社会经济也有发展。景德元年(1004),辽兵大举攻宋,真宗在宰相寇准推动下,勉强北上,至前线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大批银绢,结为兄弟之国。为掩盖澶渊之盟的“屈辱”,真宗与宰相王钦若合谋,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伪造“天书”下降,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建玉清昭应宫等,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宋真宗】 即赵恒。 
   【杨亿(974-1020)】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幼颖悟,七岁能属文。雍熙元年,年方十一岁,召试阙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嘉赏,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诣京师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又献《二京赋》,命试翰林院,赐进士及第,迁光禄寺丞。明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迁著作佐郎。真宗为开封府尹,杨亿为幕客,书词多由其草定。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全书八十卷,亿独草五十六卷。书成,出知处州。召还,拜左司谏、知制诰。景德初,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俄判史馆,与王钦若同总领《册府元龟》编纂事。三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大中祥符初,加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五年,往阳翟视母疾,不待报而行,为台宪所劾,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作《君可思赋》以抒愤懑。七年,起知汝州。代还,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天禧二年,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校疏误,降授秘书监,起为工部侍郎。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受诏注释御集,兼史馆修撰、判馆事,权景灵宫副使。是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七。杨亿博览强记,长于典章制度,诗歌宗尚李商隐,尝于至道中得李诗百余篇,爱而不能释手,尝论李诗“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韵语阳秋》卷二)。故其诗效法李商隐之深沉含蓄,典雅华美,在宋初诗坛有很高声望,欧阳修称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六一诗话》),远胜宋初其他诗人之作。

 

 

其后钱惟演、刘筠等起而仿效,递相唱和,时有“杨刘”之称,由是西昆诗风盛行,一扫晚唐、五代“芜鄙之气”,宋初诗风为之一变(田况《儒林公议》)。杨亿诗歌内容主要以馆阁唱和、颂圣应制之作居多,然而也有少量借古讽今之作。如《汉武》讥讽汉武帝穷兵黩武,求仙延寿,徒费心力;《明皇》讥讽唐玄宗侈靡骄纵,养成安禄山之祸;《旧将》揭露皇帝寡恩,英雄不遇;《南朝》讥讽陈后主荒淫亡国,对于当时的朝政不无讥刺。《宣曲》诗更是借前代掖庭之事,讥讽宋真宗的宫廷生活,以至于遭王钦若密奏,真宗下诏申斥禁绝(《嘉佑杂志》)。在艺术风格上杨亿的诗主要师法李商隐,但又有失偏颇,其流弊表现为雕章琢句,文辞艳丽,崇尚对偶,用典繁缛。宋初古文家石介抨击其“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而欲“盲天下人目,聋天下人耳”(《怪说》),虽有过激之言,但也切中其弊。杨亿的著述也很丰富,《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有《括苍》、《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辞荣》等集及《内外制》、《刀笔》,凡194卷,《宋史·艺文志》七又著录有《虢略遗编》七卷,多散佚。现存著述有《杨文公谈苑》一卷,有《说郛》本;《武夷新集》20卷,有明刊本、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四库全书》本等。杨亿还编有《西昆酬唱集》二卷,有明嘉靖刊本、康熙四十七年听香楼刊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王仲荦校注本、齐鲁书社1986年郑再时注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115至122录其诗8卷。《全宋文》卷282至296收其文15卷。事迹见《隆平集》卷13、《宋史》卷305本传。 

   【刘筠(971-1031)】 北宋文学家。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咸平元年进士,为馆陶县尉。后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筠为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真宗出征澶渊,命为大名府观察判官。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推其精敏。真宗祀汾阴,命筠撰《土训》,又屡上赋颂。进左正言,直史馆,修起居注。大中祥符七年,迁左司谏、知制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加史馆修撰。出知邓州,徙陈州。还,纠察在京刑狱,知贡举,迁兵部员外郎,进翰林学士。尝草丁谓及李迪罢相制,已而丁谓复留,令筠别草制,筠拒不奉诏,士论直之。请补外,以谏议大夫出知庐州。仁宗即位,迁给事中,复召为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知天圣二年贡举,进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知颍州。召还,复知贡举,进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再知庐州。天圣九年卒,年六十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谥文恭。筠学问宏博,文章工对偶,辞尚致密;诗宗唐代李商隐,为西昆派重要作家,与杨亿齐名,时人并称“杨刘”(《郡斋读书志》卷19)。杨亿尝举刘筠诗警句数十联,谓其“特工于诗,警策殆不可遽数”(《宋朝事实类苑》卷37引《杨文公谈苑》)。其《无题》三首仿李商隐之作而又胜过原诗,清人以为“幽情蕴藉,觉义山三首未免华靡”(《历代诗发补遗》卷30)。其余《馆中新蝉》、《禁直》、《泪》、《送客不及》等诗均为时人所传诵。他也有一些借古讽今,对时政隐含讥刺,如《南朝》《汉武》、《明皇》、《始皇》等诗即是。刘筠歌诗的流弊也较明显,魏泰批评他堆砌典故,“作诗务积故实,而语意轻浅”(《临汉隐居诗话》),实为中的之言。著有《中山刀笔集》三卷、《册府应言集》10卷、《荣遇集》12卷、《表奏》六卷、《淝川集》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7、《宋史·艺文志》),大多已佚。今存《肥川小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又《西昆酬唱集》中亦收有诗72首。《全宋诗》卷110至112录其诗3卷。《全宋文》卷275收其文28篇。事迹见《宋史》卷305本传。今人郑再时编《西昆唱和诗人年谱》有刘筠年谱。 

   【穆修(979-1032)】 北宋散文家。字伯长。郓州(今山东郓城)人。大中祥符二年(1009)进士,为泰州司理参军,颍州、蔡州文学参军。世称穆参军。他提倡韩柳古文,推崇“古道”,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作文颇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笔法、姿态似韩文。也能诗,有晚唐风格,其中《烛》一首,接近西昆体,与其文章风格不同。所著《河南穆公集》3卷,有《四部丛刊》本。

 

 

 【吕夷简(979-1044)】 北宋大臣。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从子。咸平三年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大中祥符间,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言者谓朝廷无阙政不应开此科,由此报罢,出通判通、濠二州,提点两浙刑狱。擢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改起居舍人。除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四川安抚使,进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知开封府。仁宗即位,除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七年,迁礼部侍郎,进户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加吏部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明道二年罢相,出判陈州,同年复相。景佑二年,拜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再出判许州,徙天雄军。康定元年五月,复召入相。明年,改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庆历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四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陈振孙称吕夷简“不以文鸣,而其诗清润和雅,不易及也”(《直斋书录解题》卷20)。杨忆尝举吕夷简“梅无驿使飘零尽,草怨王孙取次生”(《早春》),“人归北阙知何日,菊映东篱似去年”《九日呈梅集仙》,“人为子推初禁火,花愁青女再飞霜”(《寒食》),称为佳句(《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七引《杨文公谈苑》)。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又有《吕申公试卷》一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已佚。《全宋诗》卷146录其诗11首。《全宋文》卷321收其文1卷。事迹见张方平《文靖吕公神道碑铭》(《乐全集》卷36)、《宋史》卷311本传。 

   【夏竦(985-1051)】 北宋官吏。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位九江市西南)人。字子乔。父夏承皓,大平兴国初于契丹南犯时战死,被任为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位镇江市东南)主簿。他自幼好学,经史子集、百家阴阳律历无所不通,且文章辞藻雅丽,因以召为国史编修官,并同修起居注。仁宗(赵祯)时,任职于礼、户、刑三部,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左丞,仁宗宝元初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为防御西夏,曾上边防《十事》。仁宗庆历初召为枢密使,以谏官反对改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不久,召为宰相;以谏官友对,改任枢密使;又为御史反对遂出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后以病归,卒。他贪污好财,积家财至巨万,日常生活奢侈。著有《文庄集》。 

   【庞籍(988-1063)】 北宋大臣。单州城武(今山东省城武县,位于定陶县东南)人。字醇之。进士出身。历任地方官。1036年(仁宗景佑三年)为侍御史,进天章阁侍制。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用名将狄青修筑寨堡,募民耕种。宋、夏议和,任枢密使,参知政事,1051年(仁宗皇佑三年)为宰相,五年罢相,知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位肥城县东南)、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等地。 

   【明镐(989-1048)】 北宋官吏。密州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市,位于潍坊市南)人。字化基,进士出身。初为地方官。仁宗(赵祯)时,任东京(指今河南省开封市以东,徐州市以北,黄河以南之地)、盖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转运使。后元昊兵起,任陕西转运使,以修建城堡、训练靖边军著名于时。他以枢密院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知成德军入知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1047年(仁宗赵祯庆历七年)冬,王则起义于恩州(原属山东省恩县,1956年划归平原、夏津、武城三县),朝廷命他和参知政事文彦博同率军镇压,因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位于南宫县东南)城峻不易攻,乃挖南城下地道以攻城,俘王则,后因功升参知政事。明玉珍(1331—1366)元末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为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出身地主。红巾军起义后,他亦组织地主武装。1353年(治平三年)为徐寿辉招降,任元帅,镇守沔阳(今湖北省沔阳县,位于天门县东南)。1357年(太平二年)进军四川,占领重庆(今重庆市)。1360年(天定二年)占领成都(今成都市)。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他不服,自称陇蜀王。次年称帝,国号夏。仿周制,设六卿,上奉弥勒,后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寺、万寿为左右丞相。他的势力扩至云、贵。1366年(称帝时,改为天统,1366年,即天统五年)病死。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有敢言之名。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10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范仲淹主张文章应于风化,认为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而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他称赞尹洙力为古文,但对杨亿等人之为时文,却也未严加指责。他自己所作的政论杂文,趋向古文;但所为章、表、启、奏,仍杂骈俪。《岳阳楼记》抒写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写景壮丽,为历代传诵。他也擅长词赋,其中〔渔家傲〕一首,境界壮阔,风格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钱惟演(962-1034)】 宋真宗、仁宗时宰相。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太宗时随父归顺宋朝,荫补为右神武军将军。后以博学能文为真宗所赏识,用为知制诰、给事中、翰林学士,并于天禧四年(1020)至乾兴元年(1022)拜为枢密副使、正使。平生觊觎同平章事之职,为此既联姻于皇后之家,又阿附于丁谓之流。终因谓被贬而未能如愿。晚年在节度使任上抱憾而卒。谥文墨,改谥思,又改谥文僖。著有《典懿集》《金坡遗事》《飞白书叙录》《逢辰集》等。 

   【张海(?-1043)】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1032年郭邈山在商山(今陕西商县)起义后,他在京西路(今陕西、河南、糊北交界处)起义,被推为领袖。到1043年,起义军声势更盛,威胁京都开封;宋朝派禁兵镇压。起义军长驱南下,直趋襄、随、均、房、安、郢(今湖北襄樊、随州、均县、房县、安陆、钟祥)等州,开仓济贫。宋朝官吏或逃或降。攻房州时,大败宋朝廷所派援兵,攻襄州时,襄州知州张友直兵败城破,被撤职。后宋朝派重兵镇压,张海等在商山牺牲,起义失败。 

   【郭邈山(?-1043)】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1032年他在商山(今陕西商县)起义,被推为领袖。京西路(今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农民纷起响应。到1043年,起义军声势更盛,威胁宋都开封。宋朝派禁兵镇压,起义军南下直趋襄、随、安、郢(今湖北襄樊、随州、安陆、钟祥)等州,开仓济贫。宋朝官吏或逃或降。攻房州时,大败宋朝崔德赟所率援军。进攻襄州时,襄州知州张友直兵败城破,被撤职。后宋朝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在商山失败,郭邈山等牺牲。 

   【王伦(?-1043)】 北宋仁宗时士兵起义首领。籍贯、字号均不详。时山东沿海各省连年遭受灾害饥荒。1043年(仁宗赵祯庆历三年)五月,他率百余人杀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巡检使朱进。遂占沂州据以起义。继攻密(今山东省诸城县,位高密县西南)、青(今山东省青州市),继之南下攻占泗州(今江苏省盯眙县、位洪泽县西南)及楚、真、扬、泰(今江苏省淮安、仪征、扬州、泰州四市),改服饰,穿黄衣,立年号,置官职,义军皆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六字。七月,在扬州山光寺南战败,奔往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位巢湖市东北),牺牲于采石矶(今安徽省采石县,位马鞍山市南、长江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