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砍下蛇头咬男子视频:中草药图谱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11:10
中草药图谱1 作者:董方红
   欢迎您光临艺朮天地,祝君合家幸福,前程似锦.本站主要展示中华艺术,医学,易学,人物风情,历代名人书画,盒景,景点古建巩.大自然足迹,以本人独到的医术,奇难杂証.以命理预测学使人知命而后天改运,普度众生为广众服务,以强健的身体,壮我中华,繁荣祖国献一分力.发一分光.联系电活:0668-3776965-13922052620-联系人董方红
中毕艺术天地网欢迎您到仿   最完整的中草药名  最完整的中成药名  中国古代作家  中国历代主要官制与历史名词  中国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中医必读-筒练精华  中医杂症实例 医者父母心  性病专题
您目前的位署正在-中华艺术天地-中草药图谱
伤科秘诊与跌打万应丸
中草药图谱1
中草药图谱4
中药配伍用量1
中药配伍用量6
铁打万应膏骨折愈合的应用
中草药图谱2
中草药图谱全集5
中药配伍用量2
中药配伍用量7
呼吸系统的疾病
中草药图谱3
中草药图谱全集6
中药配伍用量3
中药配伍用量8
免疫系统的疾病
中医配方精华
中草药图谱全集7
中药配伍用量4
中药配伍用量9
循环系统的疾病
人體骨骼结构图解
养生之道健康之本
中药配伍用量5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半身不遂症
消化系统的疾病
本页共20味
白芍=白芷=半夏=板蓝根=百部=槟榔=薄荷=斑蝥=鳖甲=川乌=附子
川芎=川贝母=苍术=沉香=刺五加=陈皮=柴胡=蝉蜕=蟾酥=冬虫夏草
点看中草药图谱细节-1 2345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白芍

[来源]
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刮去外皮或刮去外皮后再煮,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山东等省,均系栽培。
[药材特征]
本品呈圆柱形,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苦、酸。
[主要化学成分]
芍药根含多种芍药甙(Paeoniflorin),经加工后含量明显减少,约在1%以下。并含少量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芍药内酯甙(Abiflorin)、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及苯甲酸、鞣质、β-谷甾醇、挥发油等。
[功效主治]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6~15g。
▇▇▇▇▇▇▇▇▇▇▇▇▇▇▇▇▇▇▇▇▇▇▇▇▇▇▇▇▇▇▇▇▇▇▇▇▇▇▇▇▇▇▇▇▇▇▇▇▇▇▇▇▇▇▇▇▇▇▇▇▇▇▇▇▇▇▇▇▇▇▇▇▇▇▇▇▇▇▇▇▇▇▇▇▇▇▇▇▇▇▇▇▇▇▇▇▇▇▇▇▇▇▇▇▇▇▇▇▇▇▇▇
白芷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
白芷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及东北地区;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
[药材特征]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及多种香豆精衍生物。如白芷素(Byak-angelicin)、白芷醚(Byakangelicol),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欧前胡素(Imperatoti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新白芷醚(Sen-byak-angelicol)和去甲基苏北罗新(7-Demethylsuberosin)等。
[功能主治]
散寒祛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
半夏

[来源]
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依据临床用药需要,进一步加工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清半夏加工法是:取净生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晒干(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姜半夏的加工法是: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片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法办夏的加工法是: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拌,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
[产地分布]
主产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
[药材特征]
生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断面略呈角质状。气微,味微咸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本品为片状,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切面淡黄棕色,常呈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法半夏:本品为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主要化学成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β-Sitosteryl-D-glucoside)、黑尿酸(Homogentisic acid ,又称 高龙胆酸)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另含胆碱、原儿茶醛、微量挥发油及微量麻黄碱(0.002%)。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
[功效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3~9g。
▇▇▇▇▇▇▇▇▇▇▇▇▇▇▇▇▇▇▇▇▇▇▇▇▇▇▇▇▇▇▇▇▇▇▇▇▇▇▇▇▇▇▇▇▇▇▇▇▇▇▇▇▇▇▇▇▇▇▇▇▇▇▇▇▇▇▇▇▇▇▇▇▇▇▇▇▇▇▇▇▇▇▇▇▇▇▇▇▇
板蓝根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产地分布]
于河北、江苏、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均有栽培。
[药材特征]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主要化学成分]
含无色油状液体1-硫氰酸-2-羟基-3-丁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5-乙烯噁唑烷-2-硫酮[(+)5-Vinyloxyazolidine-2-thione]、腺甙(Adenosine)、棕榈酸、β-谷甾醇、蔗糖、靛蓝、靛玉红及精氨酸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降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
百部

[来源]
百部科 (Stemonaceae)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产地分布]
直立百部和蔓生百部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等省。对叶百部主产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等省。
[药材特征]
直立百部 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蔓生百部 两端较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纵皱纹及横皱纹。
对叶百部 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棕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
[主要化学成分]
直立百部块根含直立百部碱(Sessilistmonine)、霍多林碱(Hordonine)、对叶百部碱(Tuberostemonine)、原百部碱(Protostemonine)等。
蔓生百部块根含百部碱(Stemonine)、次百部碱(Stemonidine)、异次百部碱(Isostemonidine)、蔓生百部碱(Stemonidine)、异蔓生百部碱(Iso stemonamine)及原百部碱。
对叶百部块根含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次对叶百部碱(Hypotuberostemonine)、氧化对叶百部碱(Oxotuberostemonine)、斯替明碱(Stemine)等。
[功效主治]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症。3~9g。
▇▇▇▇▇▇▇▇▇▇▇▇▇▇▇▇▇▇▇▇▇▇▇▇▇▇▇▇▇▇▇▇▇▇▇▇▇▇▇▇▇▇▇▇▇▇▇▇▇▇▇▇▇▇▇
槟榔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广东、海南等省。云南南部、福建、广西、台湾南部亦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药材特征]
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6种与鞣质结合而存在的生物碱,以槟榔碱(Arecoline,C8H13O2N)含量最多,其次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及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此外尚含有鞣质、脂肪油、槟榔红等。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
鳖甲

[来源]
鳖科动物鳖 Trionyx sinesis Wiegmann 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药材特征]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15cm,宽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1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区,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功能主治]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老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等
▇▇▇▇▇▇▇▇▇▇▇▇▇▇▇▇▇▇▇▇▇▇▇▇▇▇▇▇▇▇▇▇▇▇▇▇▇▇▇▇▇▇▇▇▇▇▇▇▇▇▇▇▇▇▇▇▇▇▇▇▇▇▇▇▇▇▇▇▇▇▇▇▇▇▇▇▇▇▇▇▇▇▇▇▇▇▇▇▇▇
川乌、附子

[来源]
毛茛科(Ranunculaceae)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母根加工为川乌,子根加工为附子。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称川乌。将采挖得的乌头子根,除去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再进一步分别加工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霜并体质变硬为止。
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约 0.5c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水,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cm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磺熏后晒干。
[产地分布]
四川、陕西两省为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
[药材特征]
川乌: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落处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附子: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牙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孔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总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也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余同黑顺片。
[主要化学成分]
乌头:含总生物碱约0.82~1.56%,其中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即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及乌头碱(Aconitine C34H4O1N)为0.01~0.23%,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为0.01~0.11%。此外,尚含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及川乌碱甲、乙(Chuan-wu base A.B)等。附子的成分与乌头类同。除生物碱外,尚含强心成分氯化棍掌碱(Coryneine chloride)及具有升压及弱的强心作用的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此外,生附子还含脂类成分约0.7%,主要为附子脂酸,其次为附子磷脂酸钙、β-谷甾醇及其脂肪酸脂等。
[功效主治]
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大毒。内服需经炮制,并严格控制用量。内服1.5~3g。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大毒。严格用量,内服3~15g。
▇▇▇▇▇▇▇▇▇▇▇▇▇▇▇▇▇▇▇▇▇▇▇▇▇▇▇▇▇▇▇▇▇▇▇▇▇▇▇▇▇▇▇▇▇▇▇▇▇▇▇▇▇▇▇▇▇▇▇▇▇▇▇▇▇▇▇▇▇▇▇▇▇▇▇▇▇▇▇▇▇▇▇▇▇▇▇▇▇▇
川芎

[来源]
伞形科(Umbelliferae)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除去须根。
[产地分布]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亦产。系栽培。
[药材特征]
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约1%。生物碱有川芎嗪(Chuanxiongzine)、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等;酚类有川芎酚(Chuanxiongol)、阿魏酸(Ferulic acid)、大黄酚、瑟丹酸(Sedanic acid)、棕榈酸和香荚兰醛等。
[功效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3~9g。
川芎
[来源]
伞形科(Umbelliferae)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除去须根。
[产地分布]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亦产。系栽培。
[药材特征]
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约1%。生物碱有川芎嗪(Chuanxiongzine)、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等;酚类有川芎酚(Chuanxiongol)、阿魏酸(Ferulic acid)、大黄酚、瑟丹酸(Sedanic acid)、棕榈酸和香荚兰醛等。
[功效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3~9g。
▇▇▇▇▇▇▇▇▇▇▇▇▇▇▇▇▇▇▇▇▇▇▇▇▇▇▇▇▇▇▇▇▇▇▇▇▇▇▇▇▇▇▇▇▇▇▇▇▇▇▇▇▇▇▇▇▇▇▇▇▇▇▇▇▇▇▇▇▇▇▇▇▇▇▇▇▇▇▇▇▇▇▇▇▇▇▇▇▇▇
川贝母

[来源]
百合科(Liliaceae)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tanch.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
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省。梭砂贝母主产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
[药材特征]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芦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白芦贝)或浅棕黄色(黄芦贝),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主要化学成分]
川贝商品较复杂,从商品川贝中分出贝母丙素(Fritimine)。甘肃贝母含岷贝碱(Minpeimine)及岷贝分碱(Minpeiminine)、青贝碱(Chinpeimine)。芦贝中含芦贝碱(Fritiminine)。
[功效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3~9g;研末冲服一次1~2g。
▇▇▇▇▇▇▇▇▇▇▇▇▇▇▇▇▇▇▇▇▇▇▇▇▇▇▇▇▇▇▇▇▇▇▇▇▇▇▇▇▇▇▇▇▇▇▇▇▇▇▇▇▇▇▇▇▇▇▇▇▇▇▇▇▇▇▇▇▇▇▇▇▇▇▇▇▇▇▇▇▇▇▇▇▇▇▇▇▇▇
苍术

[来源]
菊科 (Compositae)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产地分布]
茅苍术主产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北苍术主产华北及西北地区。
[药材特征]
毛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 。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主要化学成分]
茅苍术:根茎含挥发油5~9%。油中主要成分为茅术醇(Hinesol)、β-桉油醇及(β-Eudesmol)、苍术素(Atractylodin)、微量苍术酮(Atractylon)。
北苍术:根苍中含挥发油3~5%。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素、茅术醇、β-桉油醇及微量苍术酮。
[功效主治]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3~9g。
▇▇▇▇▇▇▇▇▇▇▇▇▇▇▇▇▇▇▇▇▇▇▇▇▇▇▇▇▇▇▇▇▇▇▇▇▇▇▇▇▇▇▇▇▇▇▇▇▇▇▇▇▇▇▇▇▇▇▇▇▇▇▇▇▇▇▇▇▇▇▇▇▇▇▇▇▇▇▇▇▇▇▇▇▇▇▇▇▇▇
沉香

[来源]
瑞香科(Thymelaeaceae)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含树脂的木材。全年均可采取,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产地分布]
主产广东省。广西、福建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
另有进口沉香,表面黄棕或灰黑色,有刀劈痕,密布断续棕黑色的细纵纹(即含树脂的部分),有时可见黑棕色树脂斑痕。质坚硬而重,能沉水或半沉水,气味较浓,燃之发浓烟,香气强烈。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及树脂。挥发油中含沉香螺萜醇(Agarospirol)及倍半萜成分白木香酸(Baimuxinic acid)、白木香醛(Baimuxinal)。
[功效主治]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喘急。1.5~4.5g。
▇▇▇▇▇▇▇▇▇▇▇▇▇▇▇▇▇▇▇▇▇▇▇▇▇▇▇▇▇▇▇▇▇▇▇▇▇▇▇▇▇▇▇▇▇▇▇▇▇▇▇▇▇▇▇▇▇▇▇▇▇▇▇▇▇▇▇▇▇▇▇▇▇▇▇▇▇▇▇▇▇▇▇▇▇▇▇▇▇▇
刺五加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Harms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东北地区及河北、北京、山西、河南等地。
[药材特征]
根茎呈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1.4~4.2cm。根呈圆柱形,多扭曲,长3.5~12cm, 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细纵沟及皱纹,皮较薄,有的剥落,剥落处呈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
[主要化学成分]
含刺五加甙A(Eleutheroside A,即β-谷甾醇葡萄糖甙),刺五加甙B(即紫丁香甙Syringin),刺五加甙B1(即6,8—二甲氧基香豆素—7—葡萄糖甙),刺五加甙(即乙基半乳糖甙),刺五加甙D和E(为二种不同构型的紫丁香树脂酚的葡萄糖甙)等。此外,尚含多糖及1-芝麻脂素(1-Sesamin)。
[功能主治]
益气键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
陈皮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果实成熟后,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均为栽培。
[药材特征]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d-Limonene)、柠檬醛等。黄酮类化合物有:橙皮甙(Hesperidin)、橘皮素(Tangeret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川陈皮素(Neobiletin )、二氢川陈皮素(Citromitin)等。此外,尚含肌醇,维生素B1等。
[功能主治]
理气键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
柴胡

[来源]
伞形科(Umbelliferae)柴胡Buple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rnm scorzonerifolium Wild.的干燥根。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干燥。
[产地分布]
北柴胡:主产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等省。
南柴胡:主产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
[药材特征]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有茎基及短纤维状叶基,下部有分枝。表面黑褐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或黑褐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主要化学成分]
柴胡(北柴胡):根含 a-菠菜甾醇 (a-Spinasterol) 、春福寿草醇(Adonitol)、柴胡皂甙(Saikosaponin a 、b)、柴胡皂甙 d (Saikosaponin d)、柴胡皂甙c (Saikosaponin c)。并含挥发油。
狭叶柴胡(南柴胡):根亦含柴胡皂甙。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舒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疟疾。3~9g。
▇▇▇▇▇▇▇▇▇▇▇▇▇▇▇▇▇▇▇▇▇▇▇▇▇▇▇▇▇▇▇▇▇▇▇▇▇▇▇▇▇▇▇▇▇▇▇▇▇▇▇▇▇▇
蝉蜕

[来源]
蝉科昆虫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 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
[药材特征]
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无臭,味淡。
[主要化学成分]
含大量甲壳质。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立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
蟾酥

[来源]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药材特征]
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手术麻醉等。
▇▇▇▇▇▇▇▇▇▇▇▇▇▇▇▇▇▇▇▇▇▇▇▇▇▇▇▇▇▇▇▇▇▇▇▇▇▇▇▇▇▇▇▇▇▇▇▇▇▇▇▇▇▇▇▇▇▇▇▇▇▇▇▇▇▇▇▇▇▇▇▇▇▇▇▇▇▇▇▇▇▇▇▇▇▇▇▇▇▇
冬虫夏草

[来源]
麦角菌科(Clavipitaceae)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ür的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6~7成干,除去纤维状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亦产。
[药材特征]
本品包括虫体及由虫体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两部分组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 cm;表面深黄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单个不分叉,长4~7cm,直径0.3cm,表面深棕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呈圆柱形,为子囊壳着生部位,子囊壳密生,每个子囊壳内有多数子囊,每个子囊内具2个线形的子囊孢子。子座顶部无子囊壳着生,称不育顶。
[主要化学成分]
含虫草酸(Cordycepic acid),即 D-甘露醇,为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此外,尚含 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及铝、锶、钾、钠等多种微量元素;从 提取物中分到胆甾醇、次脂酸酯、软脂酸、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等。
[功能主治]
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3~9g。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管理 |给我留言
首页>>
百艺归源  化州南山寺  化州武术协会  大全宝典  覌赏天地  艺朮精华  艺苑天地
医学在线  奇难杂症  医学精华  五行医术  医学图库  中药图库  易学天地
风水学术  化州名人  古郡化州  化州橘红  董氏大家族  仙妮蕾德


中草药图谱2 作者:董方红
   欢迎您光临艺朮天地,祝君合家幸福,前程似锦.本站主要展示中华艺术,医学,易学,人物风情,历代名人书画,盒景,景点古建巩.大自然足迹,以本人独到的医术,奇难杂証.以命理预测学使人知命而后天改运,普度众生为广众服务,以强健的身体,壮我中华,繁荣祖国献一分力.发一分光.联系电活:0668-3776965-13922052620-联系人董方红
中毕艺术天地网欢迎您到仿   最完整的中草药名  最完整的中成药名  中国古代作家  中国历代主要官制与历史名词  中国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中医必读-筒练精华  中医杂症实例 医者父母心  性病专题
您目前的位署正在-中华艺术天地-中草药图谱
伤科秘诊与跌打万应丸
中草药图谱1
中草药图谱4
中药配伍用量1
中药配伍用量6
铁打万应膏骨折愈合的应用
中草药图谱2
中草药图谱全集5
中药配伍用量2
中药配伍用量7
呼吸系统的疾病
中草药图谱3
中草药图谱全集6
中药配伍用量3
中药配伍用量8
免疫系统的疾病
中医配方精华
中草药图谱全集7
中药配伍用量4
中药配伍用量9
循环系统的疾病
人體骨骼结构图解
养生之道健康之本
中药配伍用量5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半身不遂症
消化系统的疾病
本页主9味
大黄=大青=叶丹参=当归=地黄=地榆=杜仲=党参=颠茄草
点看中草药图谱细节-1 2345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大黄

[来源]
蓼科(Polygonaceae)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et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用绳串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产地分布]
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主产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药用大黄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药材特征]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转,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具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异型维管束);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特异,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主要化学成分]
掌叶大黄:根茎含蒽醌衍生物总量为1.01~5.19%,其中游离状态为0.14~0.75%,结合状态伪0.87~4.44%。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结合性蒽醌衍生物为游离的葡萄糖甙或双蒽酮甙,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此外,尚含4种大黄甙(Rheinoside A.B.C.D),亦为泻下成分。尚含鞣质类物质约5%,为收敛成分。
唐古特大黄:根茎含蒽醌衍生物总量为1.14~4.36%,其中游离状态约为0.30~1.20%,结合状态约为0.82~3.16%。其他成分与掌叶大黄类同。
药用大黄根:茎含蒽醌衍生物总量为3~3.37%,其中游离状态约为1.24~1.31%,结合状态的约为1.69~2.13%。其他成分与掌叶大黄类同。
[功效主治]
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3~30g。
▇▇▇▇▇▇▇▇▇▇▇▇▇▇▇▇▇▇▇▇▇▇▇▇▇▇▇▇▇▇▇▇▇▇▇▇▇▇▇▇▇▇▇▇▇▇▇▇▇▇▇▇▇▇▇▇▇▇▇▇▇▇▇▇▇▇▇▇▇▇▇▇▇▇▇▇▇▇▇▇▇▇▇▇▇▇▇▇▇▇▇▇▇▇▇▇▇▇▇▇▇▇▇▇▇▇▇▇▇▇▇▇
大青叶

[来源]
十字花科(Cruciferae)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叶片,除去杂质,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均系栽培。
[药材特征]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泽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主要化学成分]
叶含菘蓝甙(Isatan)约1%。并含芥甙(Glucobrassicin)、新芥甙(Neoglucobrassicin)、I-磺基芥甙、游离吲哚醇及氧化酶等。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9~15g .
▇▇▇▇▇▇▇▇▇▇▇▇▇▇▇▇▇▇▇▇▇▇▇▇▇▇▇▇▇▇▇▇▇▇▇▇▇▇▇▇▇▇▇▇▇▇▇▇▇▇▇▇▇▇▇▇▇▇▇▇▇▇▇▇▇▇▇▇▇▇▇▇▇▇▇▇▇▇▇▇▇▇▇▇▇▇▇▇▇▇▇▇▇▇▇▇▇▇▇▇▇▇▇▇▇▇▇▇▇▇▇▇
丹参

[来源]
唇形科(Labiatae)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四川等省。栽培或野生。
[药材特征]
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有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1cm。表面棕红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主要化学成分]
丹参含结晶性菲醌类化合物,包括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丹参酮ⅡB(TanshinoneⅡB)、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等及其异构体。还含丹参新酮(Miltirone)及鼠尾草酚(Salviol)、次甲丹参醌1.2-二氢丹参醌等。
[功效主治]
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9~15g。
▇▇▇▇▇▇▇▇▇▇▇▇▇▇▇▇▇▇▇▇▇▇▇▇▇▇▇▇▇▇▇▇▇▇▇▇▇▇▇▇▇▇▇▇▇▇▇▇▇▇▇▇▇▇▇▇▇▇▇▇▇▇▇▇▇▇▇▇▇▇▇▇▇▇▇▇▇▇▇▇▇▇▇▇▇▇▇▇▇▇▇▇▇▇▇▇▇▇▇▇▇▇▇▇▇▇▇▇▇▇▇▇
当归

[来源]
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 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产地分布]
主产甘肃省,系栽培。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亦产。
[药材特征]
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众多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当归特有香气,味甘、辛、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约0.42%,油中主要藁本内酯(Ligustilide)约占47%,正丁烯基酜内酯(n-Butyliden-phthalide)约占11.3%,此外尚含倍半萜(Sesquiterpenes)A及B、香荆芥酚(Carvacrol)、当归芳酮、苯戊酮邻羧酸、苯二甲酸酐、阿魏酸、烟酸、丁二酸、尿嘧啶、蔗糖、氨基酸等。还含微量元素铜和锌。
[功效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5~9g。
▇▇▇▇▇▇▇▇▇▇▇▇▇▇▇▇▇▇▇▇▇▇▇▇▇▇▇▇▇▇▇▇▇▇▇▇▇▇▇▇▇▇▇▇▇▇▇▇▇▇▇▇▇▇▇▇▇▇▇▇▇▇▇▇▇▇▇▇▇▇▇▇▇▇▇▇▇▇▇▇▇▇▇▇▇▇▇▇▇▇▇▇▇▇▇▇▇▇▇▇▇▇▇▇▇▇▇▇▇▇▇▇
地黄

[来源]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称鲜地黄,后者称生地黄。将净生地黄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炖透,至内外色黑,油润;也可不拌酒直接蒸至黑润,切厚片入药,称为熟地黄。每100g药材用黄酒约20kg。
[产地分布]
主产河南省。辽宁、河北、山东、浙江亦产。
[药材特征]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主要化学成分]
含环烯醚萜类,如梓醇(Catalpol),鲜根中约含0.11%;并含水苏糖32.1~48.3%及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为2~4.2%。还含β-谷甾醇、甘露醇和微量的油菜甾醇。
[功效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12~30g。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9~15g。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9~15g。
▇▇▇▇▇▇▇▇▇▇▇▇▇▇▇▇▇▇▇▇▇▇▇▇▇▇▇▇▇▇▇▇▇▇▇▇▇▇▇▇▇▇▇▇▇▇▇▇▇▇▇▇▇▇▇▇▇▇▇▇▇▇▇▇▇▇▇▇▇▇▇▇▇▇▇▇▇▇▇▇▇▇▇▇▇▇▇▇▇▇▇▇▇▇▇▇▇▇▇▇▇▇▇▇▇▇▇▇▇▇▇▇
地榆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山东、贵州等地。
[药材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有众多的黄白色至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cm;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
[主要化学成分]
主要含地榆甙I(Ziyu-glycoside I)及地榆甙II(Ziyu-glycoside II),其甙元均为19-2-羟基熊果酸,糖为阿拉伯糖。另含地榆皂甙 A、B、E(Sanguisorbin A、B、E),其甙元均为熊果酸(Ursolic acid)。此外,尚含鞣质及游离的没食子酸和鞣花酸(Ellagic acid)。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
杜仲

[来源]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
本品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杜仲胶,为反式异戊二烯聚合体,此外,尚含果胶、绿原酸、有机酸、维生素C、鞣质及微量生物碱。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症。
▇▇▇▇▇▇▇▇▇▇▇▇▇▇▇▇▇▇▇▇▇▇▇▇▇▇▇▇▇▇▇▇▇▇▇▇▇▇▇▇▇▇▇▇▇▇▇▇▇▇▇▇▇▇▇▇▇▇▇▇▇▇▇▇▇▇▇▇▇▇▇▇▇▇▇▇▇▇▇▇▇▇▇▇▇▇▇▇▇▇▇▇▇▇▇▇▇▇▇▇▇▇▇▇▇▇▇▇▇▇▇▇
党参

[来源]
桔梗科(Campanulaceae)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 Nannf.、素花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 (Nannf.) L.T.Shen 或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产地分布]
党参:主产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以及东北地区。
素花党参:主产四川西部及甘肃部分地区。
川党参:主要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等省。
[药材特征]
党参: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棕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至棕色,木部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素花党参:表面黄白至灰黄色,根头下致密的环状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皮部灰白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
川党参:表面灰黄至黄棕色,有明显不规则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较少,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主要化学成分]
党参:含皂甙、菊糖、果糖、植物甾醇、微量生物碱、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及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还含蒲公英萜醇乙酸酯(Taraxery1-acetate)、木栓酮(Friedelin)等。
[功效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贫血。9~30g。
▇▇▇▇▇▇▇▇▇▇▇▇▇▇▇▇▇▇▇▇▇▇▇▇▇▇▇▇▇▇▇▇▇▇▇▇▇▇▇▇▇▇▇▇▇▇▇▇▇▇▇▇▇▇▇▇▇▇▇▇▇▇▇▇▇▇▇▇▇▇▇▇▇▇▇▇▇▇▇▇▇▇▇▇▇▇▇▇▇▇▇▇▇▇▇▇▇▇▇▇▇▇▇▇▇▇▇▇▇▇▇▇
颠茄草

[来源]
茄科(Solanaceae)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的干燥全草。在开花至结果期内采收,除去粗茎及泥沙,切段干燥。
[产地分布]
原产欧洲,我国有引种。
[药材特征]
本品根呈圆柱形,直径5~15mm,表面浅灰棕色,具纵皱纹;老根木质,细根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灰白色,木部宽广,棕黄色,形成层环纹明显,髓部中空。茎扁圆柱形,直径3~6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及疏稀的细点状皮孔,中空,幼茎有毛。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黄绿至深绿色。花萼5裂,花冠钟形。果实球形,直径5~8mm,具长梗,种子多数。气微,味微苦、辛。
[主要化学成分]
含颠茄生物碱,包括莨菪碱(Hyoscyamine,C17H23NO3)等。
[功效主治]
抗胆碱药。一般制成颠茄膏、颠茄酊等制剂服用。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