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女司机卢琴 艳照:做个普通的平凡人吧(值得一辈子领悟的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3:08:08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应该做的事情看起来更像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状态。

我们总应整洁而体面、具备40岁的智慧和20岁的面貌、随心不羁而又朴素诚实、并且控制自己的欲望,过一种较为简单舒适的生活。

每天每个人所有的想法里,差不多有60%都是负面的,例如:我太累了,再也不想继续下去;事情太难了;没有什么意思等等。时不时冒出头的负面想法阻碍了我们的进取。如果你总是能打败消极的想法、心态积极,又有充足的睡眠、能天天进行具有禅意的适当运动、关注新闻、关心流行,心态开放、为人低调而又自信,那么你的生活状态可算相当不错。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思考生命的意义。重大事件的发生总是和某些个人的魅力交相辉映,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被记住,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灿烂的标点。理想总是“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做一个历史惊涛骇浪中的关键人物,或者如司马迁,留下千古文名。现代价值取向又不太一样,时常看到黑白胶片的老电影,感叹如《罗马假日》中的奥德丽?赫本可以永远留下年轻时最美丽的身影。

因为想成为一个“伟大人物”,我们15岁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晚了,或者身世不够传奇,或者已经隐隐感到将成平凡的前兆。曾经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婴儿、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等到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大多数不过泯然众人矣。哪怕长得不错、学历、综合素质都十分过得去,所谓的伟大理想,在现实中好像也没有什么出路。25岁已经觉得老;35岁时觉得一切都快过去,只盼望如果能年轻10岁,那么将可以如何如何。

35岁前,你一定要干净彻底地消灭自己做伟大人物的念头。这种梦想至少有两个危害:一是让你总是对自己失望;二是让你总不能心甘情愿地生活于现在时。

抓紧现实的快乐

少年时偶尔失眠的晚上,总是恐惧着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的到来,不可预知的、做不得准的未来。想着茫茫的宇宙,漫长的时空,终有一天你将什么都不再知道。多么可怕!因为那时候日日所感的还都是单纯的快乐,所以恐惧也就更深些。也许老至耄耋时,才会生出“此生足矣”的勇敢吧。

也是因为这种恐惧吧,所以一个人才希望自己总要留下些什么,希望被别人记住。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极端的人认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是宁可选择“遗臭万年”的。

可是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世上已经有太多的“三分钟名人”,现在日日活跃在众人眼前,转眼就会被忘记。古来金榜题名的状元不知凡几,记得他们的还有几人?而女人们最爱成为政治风云波诡云异中的一抹丽色,王侯将相虽已没,没看见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是可以日日与各国政要纵论天下的华人女主播嘛。哪怕如秦皇汉武、孔孟老庄这样顶尖儿的人物,后人哪又真的知道他们脸长脸短。又如梵高,艺术家身后才扬名的不少,自己又知道什么。

几千年的老典故混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记得这样一些凝固的瞬间:秦始皇与孟姜女、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崔护在春日见到的桃花……夹杂着事实与传说的故事。权重一时的高官,在后世为人所知的也许反而是因自己赏玩而搜集的一批藏书,当时这不过是他在各地游宦时闲暇的消遣。

为了所谓的“名”,而要刻意去苦心志、劳筋骨吗?慎言慎行,不敢偏离名人传记中的成长脚步。看到有人20岁已经大红大紫,就恐慌自己快赶不上了。看到有的例子是35岁以后大器晚成的;还有到了48岁才开始写作、或者尝试创业也有成功的,就觉得自己还有希望。最近两年全球最热门的女性要算是《哈里?波特》系列的作者罗琳了。这位35多岁的单亲妈妈曾经一度靠领取政府救济金生活,长得不算美丽,写的东西是人们普遍认为很“小菜一碟”的儿童魔幻故事。谁知道一经发表出来,声望如滚雪球一般疯长。现在她是全球年度收入最高的女性,而且是以这么不庸俗的方式。

至要紧的还是此生的幸福吧。张爱玲说生命就在于一些平凡的小乐趣。晒过太阳后新棉被的味道、丰衣、两味最爱的小菜、开始生命新一阶段时的满怀希望……这些,只有获得心灵的平静之后才能感受得到。

没有传奇的时代

我们要承认,现代社会似乎失去了酿造传奇的温壤。社会日益富庶,颠沛流离越来越少,好像凡是太容易的事情就会变得不那么珍贵。以前书生进京赶考,往往一去三年,杳无音信,能再中了进士回来都是奇迹。现代人想象古代社会十分可怕,出门十里就已经很难知道家里的情况了。别说一去千里,生离几乎就等于死别,或者有搬迁、变故、战乱,互相就再也找不到了。由此产生了许多情意深长的传奇故事。现在有电话、手机、互联网,天涯咫尺,随时能联系上。生活开始太多趣味,太少永恒。

因为有照片和录像,已经逝去的明星还可以继续在杂志、电视上面对观众微笑。有人还在进行更为大胆的研究,根据明星们过去留下的声音、形貌特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在屏幕上再现过去的名人,例如猫王和玛丽莲?梦露。也许不久以后,人们将不只能观看到他们过去拍摄的电影,还能见到他们在新片中饰演新的角色,合成起来就好像他们真的“重生”了一样。

人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观在不断的接受挑战。试想如果去到外太空,人所要承受的定位混淆也是如此吧。房子、股票,一切的东西还有价值吗?都要重新考虑。

现代社会标准开始多元化。武侠小说里的世界多单纯,所有人信仰一致,练到武功最高就是最大的成功。少年时代也是这样单纯的,考上最好的大学就是最大的成功。只需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自己就不用思考了。有时候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封建社会还有一个科举,普天下尚文,所有适龄人才都在寒窗苦读,以期一朝中了状元以成就最大的辉煌。好歹还有个努力的方向。“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一切左右安排好,多么丰裕单纯的世界观。现在的人开始寻求莫名其妙的途径出名,从吉尼斯开始,再到什么“用身体写作”。一夜“暴名”之后,世人惊愕地张开嘴巴,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而不认为是自己也可以做、或者要教育儿孙努力的方向。

应该怎样生活

应该过怎样的一种生活?人一旦解决了温饱之后,一定会想这个问题。

所有人都在感叹:人只能活一次。所以有的演员说,做演员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其实真实的人生也一样,为什么只能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张医生、王老师,从20岁开始的一辈子都被人如此称呼,只过一种生活。现在社会自由得多,这两年干干这个,下几年换个全新的行当未尝不可。只要自己想做,大可以去尝试一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才20多岁,即使对现有生活不满足,却也想着要保住饭碗的平安,而惧怕改变。到了三四十岁,更是担心年纪大了,想找个安稳的所在混到退休就是了。有了一点岁数,儿女也长大了,觉得人生好像就差不多了,总是对自己进行这样的心理暗示,就会真的老了。好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我们变老是因为我们想让自己变老。很多上一辈的人,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之后,闲下来才懊悔自己哪里也没去过,什么也没有做,几十年好像是一片空白。有的迁怒于家庭或子女,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别人,奉献太多。如果不想老了以后后悔,那么现在想干什么,就努力地去干吧。经历了就不后悔。

最近有一部电影《云的南方》,故事让人感动:工厂干部徐大勤退休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云南。到了云南之后他只想去512厂看看。别人都不理解是为什么。只是因为多年前他差点跟人对调到这个单位,但因为有了女朋友,就没来成。从那时开始,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服了一个漫长的苦役。每当他觉得生活不堪重负的时候,就后悔自己为什么没去云南。所以退休以后一定要来看看。在云南接待他的老黄却正好相反,他是一个后悔来了云南的人……生活的事情怎么说呢,梦想与现实总是又痛又痒的互相牵制。

所谓“终生学习”的态度是正确的。中年以后还可以重新开始读书,然后干一些全新的事情。老了以后也可以开始学习新的东西,不一定有什么用,“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本身就带来成就感。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求职简历当中划分出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一个在大公司做了20年高层经理的人可能会去应征一个完全不同类别的入门职位。职业分层现象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职业生涯最初阶段做一些高报酬、高压力的工作;中间阶段做一些结构性强、但是报酬稍低的工作,例如教师;然后到老年的时候还可以做一些轻松的、报酬很低的工作,甚至义工,世界许多著名古城的博物馆里都能看见一些拿着退休金、和蔼可亲的老年义工。

如果问100个人他们的人生理想,大概有90个以上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回答是“周游世界”。去到不同的地方,体验各种风物,的确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或者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他的一生十分简单,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执教两年,在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借住过,然后独自在无人的瓦尔登湖边自建木屋居住,尝试写作,44岁时去世。他的一生如此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古人所说的“身居陋室,胸怀天下”也有这个意思。无论是否真的行万里路,精神的丰足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一本书要好,关键是得有股子津津乐道的劲头,旁若无人的自在。”“各人成就有大小,但全都那么自在,自说自话的幸福,让阅读者也幸福。”读书如此,生活也是这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创造一些小小的成就。然后有足够的闲暇,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或大或小的梦想。“做事时要不计报酬;恋爱时要不怕伤害;跳舞时要旁若无人。”“要笑着羡慕,而不是哭着嫉妒。”这就是完美的人生。做快乐的平凡人,不要再去期待一些好高骛远的所谓“伟大”。

抛弃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这种情况最容易在无聊的假日里发生:昏睡到午后才起床,什么事也没做,看看糟糕透顶的电视节目就到了黄昏。太阳沉下去了,感觉一切都在沉下去沉下去,好时光已经过去,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永远阴沉的黄昏让人忧郁,甚至让人生出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即使一个人幸运的没有遇上什么大的变故,人生也总是充满了细小的折磨的。要不张爱玲怎么说:“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可能有自怜的本性,偶尔会由自怜再生出自残的想法。例如失恋的人常常幻想如果自己自杀,死后别人都会怎样的悲伤和后悔,从而一辈子忘不了他(她)。

35岁前,彻底甩掉不想活下去的念头吧!不要再以自杀幻想的方式来排遣暂时无法克服的坏情绪。最糟糕最可笑的方式是:拟想自己死后别人都会悲痛欲绝。

精神建构支撑着一个人

日日天色未明即出去上班,天黑了才回家,重复着同样的乏味工作;城市里令人发疯的交通、别人刻薄的抢白、家庭的琐事、前途晦暗不明,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偶尔经过了无所事事的一天、在天气糟糕的黄昏,谁都曾有过颓废的想法吧。

人是靠精神支撑着的。如果精神世界崩塌了,一个人也就跨掉了。穷人们和有点钱却总是不满足的人想象富人生活必定相当惬意。有的人暴发之后,有了足够几辈子挥霍的钱财,可是除了醇酒妇人之外,那可怜的脑子里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别的花法了,或者还可以干点什么大事情。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好像更多,可能因为他们觉得精神问题真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美国那些中了彩票大奖的人被别人看来是再幸运不过的了,可是他们自己并不这么想。他们甚至组织了一个俱乐部,活动内容主要是互相安慰,解决“乍富”带来的心理问题,因为中奖之后很多人对人生失去了兴趣。从伊拉克回国的美国大兵出现自杀问题。寒冷阴郁的北欧国家自杀率一直非常高,反而在战乱、贫穷肆略的国度人们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老去的昨日明星,虽然不为生活费发愁,却感觉孤独,想不到什么振作的方式,有的甚至沉迷于吸毒。还有的人,可能遭遇了大的不幸,或自己觉得已经老大年纪了却长期处于不如意的境况之中,生活失去了指望,难免生出轻生的念头。相反的,挣扎在贫困线上下的单身母亲,生活虽苦,因为有希望,所以会勇敢的活下去。

上天叫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是要勇敢的走完全程才是。沿途看看不同的风景,苦辣酸甜都是生活的滋味。

从出生到少年的时代,感觉前程总是一片金光灿烂,长大了将会怎样怎样,想起来都激动,虽然具体的细节并不明确。到了真的长大以后,四处碰过壁,而且觉得人生不会再有什么大的改变,就开始变得无趣。有的人生活在舒适悠闲的小城市,生存的压力不是那么大,工作和生活状态基本上固定下来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于是35岁就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试想一想,“下一代”到了35岁也开始这么想,结果会怎么样。人有愿望,还是应该自己努力去实现。

人生其实有很多转折,说不定转过弯,下一处就有什么惊喜。有一对现在已经70多岁了的老夫妇,他们小的时候是解放以前,都是苦孩子。结婚以后,丈夫因工受过伤;妻子身体也不好,动不动就住院,一个家简直是风雨飘摇,说散就散。谁知道中年以后就开始转运,三十多岁一连生了三个孩子。如今孙子外孙都有了,身体也健旺,以前想都想不到会有今天、有这么大一家子人。六十岁的老妇一旦丧夫,也会觉得失去了人生的依托。可是如今老人再婚,开始新生活的也不少。看见他们会觉得人生是那么的长,永远也不要觉得已经完蛋了。

一个人把人生目标只是定义在有很多钱、或者定得太高远了都是不行的。有了钱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战胜负面想法

据统计,每天每个人所有的想法里,差不多有60%都是负面的,例如:我太累了,再也不想继续下去;事情太难了;没有什么意思等等。时不时冒出头的负面想法阻碍了我们的进取。所以要战胜它们。

每一天,人在社会中生活总是会遇到或大或小的不愉快。要不,有人怎么说家庭主妇是最舒适的职业呢,竞争压力小、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单纯。只是家庭主妇也不牢靠,也许十年之后,丈夫有一天晚上回家突然说要跟你分开。因为你呆得像块木头,完全跟不上时代变化,而你连外出打拼的勇气都已经没有了。这个社会充满了竞争,无论你想做什么,都有一大堆人排在你前面。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下苦功,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不用付出代价的。而且不像上学的时候,考到A就是A,社会复杂得多。

不过值得回票的是,男人忙于事业、大权在握的时候是最吸引女人的,不只是因为女人拜金,而是专注事业的男人自有一种魅力。而工作着的女性,无论自己觉得如何的焦头烂额、忙乱无序,每一种职业都自有她的美态。《六天七夜》里的安妮?海切不过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的记者。因为出演《我的老婆是大佬》而走红的韩国女演员申恩庆,在另外一部电影里饰演一位婚姻介绍公司的女职员,不太浪漫的职业吧?她总是挺倒霉的,生活一团糟,可是也真的有她的一种美丽。亦舒小说里的各色女主角也是一样。经过文学作品和影视的升华,你会发现无聊的职业也有它可爱的地方。

生活的不规律最容易使人心情不好。夜凉如水、曲终人散;又或宿醉醒来,头痛难耐,心中不免凄凉。虽然中国传统认为早睡早起是最健康的,但其实晚睡晚起也是一种规律。有一位在北京开英语培训学校的美国老头,他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上午十点起床,去学校工作,学校的课程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晚上十点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还要看看影碟才睡觉。因为是他自己的公司,时间表可以按照他的作息来,他说自己喜欢这样的Schedule。

最可怕的是感觉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而自己一无所成,什么也没有做,时光都荒废过去了。在悠长的假期中,生物钟总是变得混乱,日日睡十个小时都不止,一天只吃一顿饭。天天下决心第二天要早一点起来,哪怕是多看看白昼的阳光也好,结果第二天又浑浑噩噩的过去,于是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烦躁感。如果计划好一些假日就是用来补足睡眠、或者无所事事的,那么心里就不会有负疚感。同时在另一些假日安排一些计划,可以是喜欢的阅读、看完全套的肥皂剧DVD、旅行甚至只是按照清单去购物,然后也会因为完成了自己的计划而觉得没有虚度时光。

还有面对在工作中可能天天都会遇到的不愉快,当时我们可能生气得要发疯,事后想想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俗话怎么说的来着: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遇到难以解决的事端,绕不过去的坎,大多数人都会恨不得自己马上死去,好逃开这一切。这时候要勇敢一些,什么事情总会解决的。你所有的恐惧、问题,别人一样会遇到,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很久以前流行过的散文集《罗兰小语》里的一些话,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道理:“如能把这一天中所经的是非恩怨,都用一种宽容恬淡的心情把它看开。再重新在心中点燃起‘希望’和‘勇于生活’的两盏灯光,我们就能用安稳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明天。”

把平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并非同义词,感觉幸福才是真的幸福。现代人并不比350年前的人更幸福,尽管我们相对富裕,而他们相对贫穷。美国人也并不比一定印度人更幸福。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终有一天,经济问题会退隐幕后,我们的心灵和头脑会被真正的问题所占据……它们包括生活、人类关系、创造、行为和宗教。”

生活总是平凡的,你要自己发掘它的意义。聪明的人会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这与是否有许多的金钱没有关系。一个富翁有一万块,可是只花一百块,那么和只拥有一百块的人是一样的。一个小康之家,可能因为妻子善于安排,孩子总是能在生日得到并不昂贵却心爱的礼物、节日的时候一家人也总是举行有趣的活动,偶尔还能一起去豪华饭店吃一顿饭,大家都觉得幸福。用八百块也可以做出一千块的排场。

每个人都应该时常微笑,早上精神抖擞地去工作,放宽心态去面对问题。

不要借口忙乱就丢掉了自己敏感的心灵,记得过一段时间就给自己安排一个节目。有的人乐于孜孜不倦地寻找城里新开的特色馆子,然后去饱餐一顿;和朋友聚会;拜访亲戚;甚至只是买一束鲜花,也会让心情快乐起来。

“人生无意义”的念头大多在日落以后出现。每一个清晨,醒来看见太阳、花朵,感觉到风吹,就会觉得无论无何活着还是好的。所以如果心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好好的睡一觉吧,早上醒来会觉得幸福。

重新定义“中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丑闻其实成全了克林顿。无论是与莱温斯基的纠葛,还是被他那强悍的妻子希拉里抓破面皮,人们谈论这位美国前总统时带着一种对老熟人般的戏谑微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克林顿其实已经不年轻,按年龄来说是个“老人”了。可是他似乎玩心正帜,喜欢尝试新东西,到处招惹漂亮女人,而且对未来依然充满了计划。

克林顿说:他打算活到150岁,75岁才算是进入了中年。无论对他个人风评如何,这句话相当有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重新定义了年龄的划分:50岁开始才算是“中年”人。而对美国50岁的人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他们普遍认为到80岁才算是老年。

别放弃

香港女影星郑裕玲曾经说过:自己年纪稍长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所以总是觉得每一次演出、或收到的邀请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现在她看开了许多,结果发现总是还有机会的。对于年纪渐长的恐慌,人人皆有。一位16岁就出道的新晋小明星,现在有些名气了,而且还不到20岁。最近她因为拍摄一部新的电视连续剧而接受记者采访,她娇嗔说这一次居然被另外一位女主角叫“姐姐”,心里很不舒服,因为自己以前在哪儿都是最小的。以小卖小的年轻女孩子最有杀伤力,不依不饶地时时故意在众人面前把别人往老了赶。其实跨过了一道年龄的坎,比如过了20岁,就又觉得没有什么了,自己在新的群体里边又是年轻的一个。古时秦淮河边的苏小小觉得上天让她在17岁最美的时候死去是对她的厚爱,如果她真的活到了25岁花枝烂漫时也许不会这么想。

35岁被认为是一道年龄大防。现在的新兴企业比较不那么“按资排辈”了,到处充斥着心高气傲、“有创意的年轻人”。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制作等行业,有的公司甚至出现了惊人的平均年龄二十一、二十二岁。偶尔有一两个敢于丢掉铁饭碗,混迹于热门职业队伍的“老”人编译一些文章,描述国外七八十岁的人们还能潇洒地工作,社会也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机制云云。可是根本没有人在意。职位都是为年轻人而设立的。一位朋友总是带着怜悯语气说某某人35多岁了还在干什么什么,又某某人35多岁了还去应征一个最低阶的职位。然后偶尔情绪低落的时候又感叹说不知道自己35岁以后会干什么。行内不过也就是这么几家公司,这么些事情,和这么些熟悉的面孔。35岁以后也多半是继续干这些事情,但是这有什么关系?现在的人都中了“出名要趁早”的毒了,觉得在35岁这道大坎前一定得混到一定位置,之后的时间就是享受这种成功;否则就有点凄惨了。他们把35岁设立为了人生顶峰的时间点。

愿望没有成功,有的人就过早的放弃了。IT界人士最先喊出了“35岁就退休的响亮口号”,可是有多少人能真的实现它呢?

每个人也许都对“老”了以后有过设想。张爱玲和炎樱讨论老了以后预备穿什么样的衣服:觉得印度装的披纱最慈悲,胖一点瘦一点都没有关系;又觉得长大的(中式)袄裤不错,什么都盖住了,可是仍然很有样子,还有许多陈年的好颜色。因为觉得老了仍有可穿的,而且样子还不错,俩人开始高兴起来,对老年不再那么恐惧。事实上我很想知道张爱玲活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最近有相关的资料披露出来传奇女子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张爱玲晚年手头不太宽裕,居无定所,家徒四壁,过着一种“大隐隐于市”、与世隔离、不与人交往的生活。七十好几的张爱玲,自在逍遥地吃电视餐、看侦探小说。逛百货公司之余,还不忘买一盒最新上市的眼部保养品回家尝鲜。七十好几的张爱玲配隐形眼镜、带假发、1993年还做了一次整容手术(详细内容不明)。她到老了真的还是不忘爱美,不忘打扮,不忘保养肌肤。亦舒在《流金岁月》里借女主角的口,说到了四十岁就只管搓麻将、吃燕窝,什么也不理。总之,很多人觉得一旦不再年轻了,整个人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松下来,不用再顾及形象,可以随心所欲地粗壮下去;人也不用再那么锐利,多累呀――不用再紧紧跟住时代脚步。同时,又怀着深深的恐惧,“老”了以后就经受不起失败了,不能再犯错误了,因为没有改正的机会了;甚至于可以穿什么都是个问题,出去看见别人的眼色,还不如不出门见人。

无论如何,才35岁就放弃――放弃梦想、放弃追求美丽,未免也太“着急”了。像李宗盛的一句歌词所唱的:“虽然未来如何我不知道,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时间打磨的钻石般光芒

上一辈的中国人到了三四十岁年纪感觉已经是小老头、或者好似在厨房呆了一辈子的主妇和母亲――黄脸婆。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感觉孩子也大了,所以自己也差不多了。而好莱坞的明星多半是到了三四十岁才开始大红大紫起来的,罗杰?摩尔50多岁时还在银幕上饰演风流倜傥的007,和众多美女纠缠不清。西方觉得男人四五十岁才是最有魅力的好时候,因为经过了岁月的积淀。

现在社会风气已经转变。拜科技、美容所赐以及心理因素,这一代的年轻女人似乎永远不会出现她们母亲一辈那样的衰老程度。台面上的先生、女士们总是看不出年龄,肤色干净、衣着时髦、处事成熟而且得体。不过说出自己的故事来,时代背景好像都颇有些年头了。

外表年轻、而且感觉经历过事情的人是最有魅力的,这种光芒是时间打磨出来的。喜欢喳喳呼呼的小丫头、花样美男的是另外一些人。现在的确是有一种愈幼稚愈流行的趋向,穿着劣质暴露服装的美少女组合让人惨不忍睹,Q版风格的游戏人物造型――大大的眼睛占据半个脸部、一比四的身材不知道怎么会流行?不过就像近些年Prada在高级时装界迅速窜红一样,经典的、确实为“自己想穿”而设计的东西总是最受青睐。男人可以有皱纹,前一阵还流行特别染一点银发的Style(风格),不过身体和动作要年轻。女人不能有皱纹,但是要有一点“过去”,这无疑会增加魅力。

有一部韩剧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年轻女人本来有很能赚钱的老公、有一个女儿,可是幸福的家庭生活被突然闯入的老公的情人打破了。虽然老公愿意和她继续生活,并且为她搬了家,换了生活方式,解释那件事情只是一个意外。但是她从此对自己的家庭主妇身份、以及对人生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剧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加强了这种对人生的怀疑――讲她姐姐的忌日,她问妈妈是否要去拜祭。她妈妈说不用了,已经给了钱,以后庙里的和尚会做;她的姐夫也已经有了新的太太,姐姐的女儿有了新妈妈。感觉她姐姐这个人的痕迹已经被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抹去了,什么也不剩下。女主角后来和一位乡村医生有了外遇,可是他们都不再相信另一段婚姻会更好;可是也不再能回到原处了。他们开着车子在乡村公路上游荡,不知道去向哪里。后来遇上了车祸,医生死了,她活了下来。结尾的时候,女主人公自述她找到了一份工作,独自一个人生活,每天随便找点最便宜的饭食吃了。有一天她特意穿了红裙子去拍照片,摄影师问她今天是否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为什么一个人来拍照。她流下了眼泪,说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只是因为她没有照片。我觉得这是一个漂亮的结尾,感觉她经历了苦难,可是重新美丽地活下去,或者比她最初的状态更加美丽。

永远年轻

一切皆是有可能的。人生应该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中年”是一个过渡阶段,每个人都想尽量延长中年之前的状态;不过和老年比起来,中年也还勉强可以接受,感觉还有余力,还不那么一切都“黄河奔流去”了。是时候应该重新定义“中年”了,把以前所认为的中年、甚至老年时间段都纳入“年轻”的阶段,永远保持一颗活跃、求进的心。

东方人的外形显得年轻,一位台湾老师笑称自己四十多岁的时候一个人背包去美国旅行,还被美国佬友善地拍着屁股称“小姑娘”。轮廓深邃的西方人老一点,简直就没法看。还有许多美国小镇的居民,胖到二百多斤,整日与汉堡、啤酒、电视为伴,晒着加州的好太阳,日子倒是惬意。亚洲人的轮廓样子到有点年纪的时候就显出好来,而且我们又有禅宗文化主张的力求控制自己、坚忍的传统。总是应该保持脸部皮肤适度的紧促,最可怕的是中年男人松垮垮好像纵欲过度的脸;做事情要敏捷一点;不以年龄为意,更不要想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想做什么就做吧,年龄不应成为限制。

压力也是一种促进力。回归家庭的女人不用再日日挣扎着清洗头发、搭配衣服、按时赶往一个个场所,心情一松懈,于是多半变得邋遢起来。天天赶飞机,抱怨赶工到半夜的女人们倒还都神采熠熠、明眸皓齿。有啤酒肚腩的大块头老外楞把自己塞进衬衫、西装、领带当中,倒有一种风度;一旦敞开来晒太阳简直就没法看了。为什么觉得澳大利亚人缺乏吸引力呢?因为那儿竞争不激烈、生活太轻松、压力太小,人人长着个大块头和红脸膛,女人有一点胖而且还穿着家常的碎花裙子。一直觉得热带的阳光会把人晒晕的,还有海水,简直没有思考的氛围。

著名的华裔女性靳羽西谈起自己以前的一段婚姻:已经50多岁的丈夫计划过一种悠闲的人生――三个月滑雪、三个月旅行、三个月休息,诸如此类;而年轻十几岁的她还有很多想干的事情,打造出自己的化妆品王国,然后又卖掉了,总是很忙。所以后来他们分开了。其实这两种生活都不错,只要你自己喜欢。玩得很有追求也很好。

现在流行“永远年轻”。

得到“复原力”

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时期,美国一对从事IT业的夫妇同时失业了,当时成千上万的网络工程师们都找不到工作。由于双双失业,贷款购买的房子不得不出售了。两个人的脾气都变得很坏,争吵、摔东西成为家常便饭。妻子找到一份报酬很低的临时工作后争吵仍在继续,情况甚至变得更糟糕,两个人一度打算离婚。在经济状况和情绪都最糟糕的时候,一天早上妻子在窗前发誓:要挽救这个家庭,每天想一件高兴的事情让自己的情绪好起来。她真的做到了,家里的气氛开始好起来。丈夫也开始在妻子外出工作的时候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并且学习新的技能。后来随着IT业的逐渐好转,丈夫得到了两家大公司的任职邀请,生活开始重新步上了轨道。

很多人说35岁之前,很多所谓的风险其实只是人生旅途上的风景,也许对于50岁往后的人它们才是真正的风险,比如失窃、失去爱人、失业、跳槽、甚至改行。但是自己真正遇到了,那滋味苦得让人不堪忍受。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为什么有些人能挺过来?而有些人却沉湎于绝望的情绪当中,从此颓废下去,甚至采取激烈的手段来求得解脱。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复原力”强弱,比教育、经验、培训等因素更能决定他的成败。

《哈佛商业评论》总结复原力强的个人有三大特征,你只要具有这三个特征中的一个或两个,就能度过艰难困苦;但是你必须具有所有这三个特征才能真正成为复原力强的人。第一个特征是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第二,在危难时刻寻找生活真谛的能力;第三,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接受现实的勇气

很多人会被突然而来的残酷现实当场击倒,例如失业、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媒体报道上海的一位研究生毕业之后半年都没有找到工作。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本来家里供他念研究生就非常困难了,没想到念完之后年纪已经老大了,还是无法赚钱报效父母。现在的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在国外留学了好几年的MBA、博士们甚至都在竞争月薪1500元的工作。他寄居在女朋友处,虽然女友支持他,但他心里非常不好过。有时候他甚至想去超市应聘当收银员,好歹也有一份收入。结果被女朋友骂他自贬身价。于是他继续茫然地寻找着一份公司的白领工作,同时考虑是不是应该再继续努力考博士。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三穷三富过到老。”意思是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人生的低谷时期。这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激烈地怨恨社会、诅咒造化弄人。能像诗仙李白那样有极强的自信心,高吟“天生我才必有用”,然后摔柴门而去的旷达之人很少。

面对现实的困境,首先要有勇气。有的人美丽而且勇敢,令人欣赏,出场时总是活力充沛、充满了抖擞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西点军校的格言说:“永远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这样才不会被困境击倒。软弱的人不敢正视困境,多半采取逃避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失恋的变成了工作狂、境遇不佳的借酒消愁、受到打击之后开始暴饮暴食,以此来麻醉自己。就是不敢让自己安静下来,静下来心灵就会受到痛苦的啃咬。有时候其实痛苦是一针强心剂,不如让它直接刺向你的心脏,痛哭或者狂吼一番,然后睡觉。第二天醒来又是新的一天。

其次要接受现实。遇到挫折时,很多人不愿相信这样的事情会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当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谁都会冷静而且理智地劝解别人;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总是宁愿相信自己是一个例外。

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功课。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信用卡额度全部用完,要储备一点存款;也不要把自己在朋友当中的信用花光,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找到支援;计算最坏结果的可能性和杀伤力;凡事做一下第二手准备。使我们能够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并顽强生存下来。

寻找生活真谛

我们时常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在现代社会,干净的食物、水和住所已经不成问题,于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过得再好一点。有了第一套公寓之后开始追求Townhouse,有一辆富康之后还希望拥有兰德路虎。然后呢,是否应该在海边再买一套度假时住的房子,一年有两个假期可以去欧洲或者东非旅行。欲望永无止境。每一次你总是想:等我有了足够的钱以后就开始去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但是当生活水准上到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又产生更大的欲望,为了补上这个大洞开始更努力地工作。渐渐忘记了自己真的想干什么。当这种追求难以达到的时候,就会痛苦不堪。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不一定要达到某个固定不变的目标,而是要不断地体验,去尝试新的东西,有更多的经历。价值观非常重要。包括你的人生方向,以及对生活中主次部分的取舍。

有信仰的人是坚强的。复原力强的人的价值观多年来很少变化,并且在困难时期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看看名人的传记,有几个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有信仰,清贫时可以有境界,不为别人的一时成就而心情焦灼。

所有自己种下的种子,在或远或近的将来总会有结果的。

找到有效的迅速摆脱恶劣情绪的方法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自己上中学时候听来的一个笑话。邻居家的姐姐在一间住宿制的外语学校念书,她有一个胖墩儿同屋。据说有一次同屋的妈妈给她送了一大盒巧克力来,作为一整个星期的零食。吃完晚饭这位同屋坐在宿舍的床上,抱着那盒巧克力,一边说“我好不开心呀”,一边就往嘴里塞糖块。结果可想而知,在晚自习以前,她就把整盒巧克力都吃光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压方法,例如跑步、呐喊、捶打沙包、喝酒等等。据说以情绪压抑著称的日本人,有的公司就会设立一间“发泄室”,里面都是软垫和沙包,而且隔音效果奇佳,让情绪糟糕的员工可以进去捶打、吼叫一番。发泄完出来之后就又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现在很多国内企业也采用一些方法帮员工“发泄”。可以匿名发表意见的内部局域网上的留言版就是一种。有的公司在会议室的白板上钉上各个老总的照片,员工可以随便在下面写自己的意见,有的人还拿这些老总照片练习“飞镖”。

大吃一顿是很多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缓解恶劣情绪的方法。俗话说捧着饱足的胃,会觉得活着还是好的。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容易多吃;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因为巨大的失望或者悲观情绪,所以才会暴饮暴食,反正也不在乎形象了。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喜剧片《瘦身男女》中,郑秀文就是因为感情失意而吃成了大胖子,后来“瘦身”成功的同时也找到了真情。影片结尾,另外两位失意的俊男美女,本来都很窈窕的,也开始暴饮暴食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太过危险,容易有后遗症,一旦心情好转起来,外型想扭转过来还没那么容易呢。

有些什么办法可以有效的迅速的让你摆脱恶劣情绪呢?有的人说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听音乐,总是把两盘心爱的CD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听着就会镇定下来,就算是悲伤的时候听着音乐的时候也会升华到一个比较美丽的境界去。“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这说的可能是写作。而有的人就觉得安静地一个人呆一会儿最有效,任何声音,哪怕是音乐在那个时候都让人心烦。即使只是原始的哭泣,对很多人来说也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大哭一场之后会觉得轻松许多。总之,这得自己实验。

想出解决办法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善于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的人,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解决办法,从而渡过难关。

有个故事说一位科技新贵和一位老富翁偶然坐在一起,年轻人就问老人当年是如何致富的。老头说当时他穷得口袋里只剩下五美分了,于是花这五美分买了一个苹果,晚上没有事儿的时候就把这个苹果擦得非常光亮,第二天以十美分卖了出去。又用十美分买了两个苹果,晚上没事儿的时候把它们擦得非常光亮……年轻人以为自己将会听到一个老套的白手起家的故事,不过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老头接着说:第三天,他就继承了一笔20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转折很有戏剧性吧。电影里总是充满了这样的漂亮转折,主人公某天早上一起来就发现生活完全不同了。

现实生活中就算开始朝着新方向努力,也得要好长一段奋斗期之后才会有所成就,境况是慢慢的好转起来的。倒是可以学学那位老富翁开始两天的灵活脑筋。

拜传媒发达所赐,日日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灾难时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现代人饱受锻炼的心脏应该比50年前的人强劲许多。近年来世界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战争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震荡,更使人们认识到:拥有“复原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简约生活

只有一只皮箱,就可以随时出发,满世界去,这种随性潇洒的感觉让人羡慕。35岁以前,不变的也许只有E-mail地址,我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和住处;我们很少负担得起也不太喜欢过大的房子,只能买得起一所小公寓,所以要学会简约的生活。

不积攒身外物

去旅行的时候,很多人会冲动地买下一些平时都不会看一眼的“路边摊”货物,因为觉得既然是旅行就要买纪念品。除了送给朋友的礼物,家居杂志里也时常介绍要在家中展示自己去世界各地旅行带回来的物品。于是我们就挑了诸如贝壳贴画、有民族特色的木雕人像、蜡染的壁挂等等回来。其实这些东西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都有,小商品市场里多的是,摆在家里多半会徒然破坏气氛。纵然是更有特色的一些旅行纪念品,买回来以后也多半就是放在那里占据空间,然后落满灰尘,最后在某次大扫除中被清理掉。也许旅行的时候买一些能穿、戴在身上,或者其他实用的东西更好;就算什么也不买也真的可以。

要控制自己的拥有欲,否则很快就会有太多零碎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身外物太多,然后不断的找更大的地方来放置它们。有了更大的地方以后,再买更多的可有可无的东西。简直是恶性循环。北京那么贵的房价,就算非常“平民”的五千元一平方米,来放你那些一年也穿不了一次的衣服是不是太可惜了。有时候觉得浪费一点钱也好,奢侈就是变相的慈善嘛;不要浪费水、木材、以及其他的资源。要经常维修自己的房子、家具和机器,只用稍微花一点功夫和金钱就可以使它们焕然一新,而不要总是增添新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众多的电脑厂商们为着自己的利益,都鼓吹应该三年就更换一次电脑;而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苹果电脑的发明人史蒂夫?沃兹尼克,现在却致力于在社区小学里教孩子们如何继续使用已经使用了十多年的“老”电脑。英国正在大力推行一场“再设计运动”,与传统的设计相比,“可持续性设计”在减少废料、降低能源与材料消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过程本身必须进行重新设计,其中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废物利用。遵照“再设计”观念建造出的办公大楼,向南的坡面墙上贴着双层玻璃集成光电池板,由45000个光电池提供73千瓦的电力,可供350台电脑的运转之需,能提供的“绿色能源”占整座大楼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一群由建筑师、信息技术专家和环境专家设计的充满想象力的新千年住宅,采用智能采光与通风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和生活废水循环利用……这些设计使得它比起一般房屋来能节省50%的能量、40%的耗水量。

有太多杂物,人好像也因此被“坠”住了。想到自己“满坑满谷”的家私就不愿意移动,恐惧搬家,害怕迁徙,也排斥一切变动。在小公寓里保持一点“大学宿舍”的简单随意感觉,其实会让人心态年轻,感觉上总是还有空间。且慢修建有四面从地板到顶棚大书柜的专用书房,减少那些“为装饰而装饰”的无用摆设吧。日常拎的挎包总是要比一般的大,里面可以装下“全部家当”。出差旅行的时候包又总比别人的小,自己可以拿得动,可以轻松地看风景,不用求人帮忙;包内总有余地以便放入行程中增加的物品,而不用在旅行结束时增加一个笨重的大旅行箱。

显示品位的东西一两件就好了。生活简单但是要精致。有的东西应该够旧、够随意、够不起眼,却还同样地昂贵。投资一只名牌皮包胜过一堆乱七八糟的七彩衣服。消费是个人风格的投射,不要只是贪婪地将奢侈品搬回去。开始我们注重价格与功能,然后宁愿花费甚至比商品本身更贵的价钱在包装上,而现在重要的却是“态度”。这样的“新吝啬主义”实在是有许多实际的好处。例如用500块钱做出1000块的排场,聪明人总是有这种本事。

学会简约,就意味着要学会丢弃。凡是超出带一只皮箱即可搬家之空间预算的物品通通要从拥有目录上删除。同样的东西有了新的一定处理掉旧的。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东西要定期清理。只用一个牌子的柔软纸巾、雪白的床单,这些东西决不可以凑合。可以穿破破的牛仔裤,内衣却非常昂贵。虽然很难做到,但我们总是期望衣服两件、长裤两条,可以替换,塞进随身的背包里就能出发。

如果不是超级发烧友,不用看见邻居家买了40英寸的大电视自己也咬牙买一个,不管这个庞然大物摆在自己色调柔和的家里是多么的不协调。前几年中国人家家比着买彩电的劲头就是这样,而且电视总是被安排在家里客厅最中心的位置,所有的装修和家具、装饰都围绕着电视来展开。这也显示了生活内容多么贫乏。而美国人都住大房子用小电视,电视机不是唯一的中心。现在中国人比拼着买车的状况也是如此,北京街头跑的奔驰汽车比德国本土还多,一般人也把一半甚至全部的财产用来买车,用排气量最大的、最豪华的。相反,富裕的欧洲人倒是流行开小排量的小车,从拥挤的停车处开出来的时候先把前面的车顶开、再把后面的车顶开,车身有些凹痕、擦伤也不在意。总之什么都要比,多么累呀。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节能的、环保的总是好的。

一本时尚杂志上的“生活方式”栏目曾经配着巨幅照片介绍一位全美头号LV包收藏者、坐拥两辆宾利车、手戴25克拉钻戒、房子大得像迷宫的美国名女人,她的母亲是出生在韩国的日本人,父亲是高加索和印地安血统的美国黑人。文章说她有着超人的物欲,而且决不打算节制。她的家里到处都是从索斯比拍得的Gianni Versace早年设计的昂贵家具;七只宠物个个身着名牌;一长串彼此相连的更衣室,甚至每一个更衣室都与一个卧室相连,整整两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放着名牌的鞋子。这个女人的永不知足超出你的想象,房间里到处都是她的照片、粉红色的玫瑰,靠垫、枕头上绣着她的名言:“男人、咖啡和巧克力都要昂贵才好。”“做女王真不容易!”而这一切是如何得来的,因为她嫁了一个比她大18岁的富有丈夫。这简直是教坏小孩子。才十几岁就学会了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期望找到一个富翁,从此一步登天。因为没有人告诉她们浮华背后的肮脏和辛酸。一个LV的包包顶得上普通人家一年粮,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用它犒劳一下自己的努力终有成果,你会很开心。当买到第101只包包时,你还会有感觉吗?

电子化

拜现代科技所赐,我们随身的笔记本电脑里可以存放上千本的电子书、众多MP3格式的音乐。找到数字格式的书或歌曲之后,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藏书和CD送给朋友了。厚厚的好几本相片薄子也可以清理了,电子相片都存在电脑里,只有需要寄给别人或者挂出来的时候才打印出来。这样可以省多少地方,少积累多少灰尘呀。

以前我们买电视机、DVD机、音响,现在用一台电脑就够了,可以看电视也可以看影碟。

我喜欢惠普公司最近提出的数码家庭计划:一个存放家中所有电影、音乐、照片和其他文件资料,甚至可以控制和录制电视节目的电脑;可以放置在你所需要的任何房间任何位置的超薄显示器――一个或者多个;掌上电脑同时可以用作家中的“超级遥控器”;有了这些基本设备后还可以添加其他的配置,例如用投影仪作为便宜的家庭影院的组成部分,在家中享受电影院般的视觉效果,而且不占地方。最好的是所有这一切设备都可以无线连接和操控。

技术带给我们轻逸的力量,让我们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只要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小小的掌上电脑,就等于随身携带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这样你去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小小世界。还有小到像一块橡皮的移动存储器可以挂在钥匙链上,方便地搁在口袋里,里面存着所有备用的文件,只要将它连上任意一台电脑你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这样你就不需要带上还是稍嫌笨重的笔记本电脑。工作的时候同事间隔着隔板可以用邮件或MSN交流,不用站起来说话。如果买了个新玩意儿,也可以用手机拍下照片来,发电子邮件给好朋友分享。如果你鞋子多的话,可以用数码相机给每双鞋子拍照,然后打印出来贴在每个鞋盒子外边,使自己取用方便。

电子化也是节省资源的方式。“无纸办公”、用手机短信或者电子邮件代替传统的纸质贺年卡、甚至逐渐用可以方便互发的电子名片代替纸名片,可以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意味着可以少砍很多树木用来造纸。

态度轻松

去掉物质的烦琐之后,心灵会变得轻松。

梭罗先生的《瓦尔登湖》是宣扬简约主义的先驱,他宁静、简单而馥郁的生活越来越被世人所欣赏。自1988年12月意大利的Rassegne杂志正式提出20世纪末的新倾向是“简约(Minimalism)”以来,简约的表现从艺术到设计,逐渐扩散至音乐、电影、服装、建筑及室内设计等方面。简约表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单纯性、反复性、还原性、环境性”。它把艺术从繁琐的装饰中解放出来。简约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也逐渐被普通人所接受,并迅速蔓延。带来简洁、高雅、适度、明快、和谐之感的简约原则已经成为许多人热衷的生活基调。

现代人在华丽辞藻的运用上越来越有才华,很多人津津乐道于所谓的“商战”,描写得如同波澜壮阔的历史电影。在一本企业老总的传记书上也开始用上“希望、雄心、背叛、绝望和家族荣誉”这样的词汇,看起来有点可笑吧。态度轻松一点吧!不要把人人都描写成英雄,把小小事件都形容为“历史的瞬间”。

简约其实也是一种删除掉民族、地域感觉的通用规则。现代人应该是一个世界公民。有国际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心胸开阔,可以接受任何新奇事物和理论。酒店和机场快速通道让时空不再成为距离。现代生活的调子比较easy(轻松),习惯于以一种自嘲、轻松的语气谈论话题。所谓“传奇人物”应该是没有年龄、没有过去、没有地域特征的。

简约这个主题词贯穿着全部的生活。

确立鲜明的个人风格

要想成功,必须确立鲜明的个人风格。

英国人连袜子、手帕都要熨烫;法国人在非洲丛林里也一样铺着雪白桌布、摆齐全套餐具、穿小礼服用餐。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可是总有人悠游地在海边读书,有人在拥挤的地铁里戴着耳机随音乐舞蹈。凯瑟琳?赫本以“穿裤子的女明星”而著称,这种形象也代表着她坚毅、高傲的气质。夏奈尔因为身体力行地宣扬舒适主义的新女装风格和对便宜的人造珠宝的戏剧化运用,从而创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奢侈品牌。

这些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选美大赛得奖的、在电影里饰演女一号的总不是最漂亮的那位美女,而是最有性格的、或者说最有特色的。电影里时常惊鸿一瞥地看到不少大美女,却是只能做没有名字的配角,美则美矣,没有灵魂。成功的男人也是这样,多半是带着点缺点、但是个人风格极其鲜明的人。一开始人们也许会不适应这种风格,久之反而会觉得这是优点。而四平八稳什么都不突出的人,别人想把你摆在哪儿都不合适。

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多么美丽的辞藻也比不上有“境界”。在讨论其他许多问题的时候,这个原则都适用。拿一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来说,别人看见的可能是他的具体的发型、衣服、表情、谈吐和行为,这些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的“辞藻”而已。但是总有一个概括的模糊的总的感觉,所谓气质这个东西真是有的。

鲜明的个人风格会抹掉不利的细节。就像一位传记作家这样描述一位具有战略家风格的女性总裁:“她可能对于整件事情没有一点头绪,但她说话的方式是那么自信,你根本就不觉得她没有头绪。在各种情况下她的策略就是尽早进入话题,而其他人则可能还在筹划总结阶段。别人从来察觉不到随着讨论的话题深入,她的声音就小得多了。”具有领袖气质的拿破伦挥剑指挥军队前进时,别人只看到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根本注意不到他只有160厘米多一点的可怜身高。笑容如春天般明媚的美女使人根本注意不到她的裙子有点旧、鞋子不是今年最新的款式、甚至身材比例并不匀称。有人说名模Kate Moss瘦得像个鬼,不禁替她的丈夫担心。还有小眼睛、厚嘴唇却很走红的模特吕燕,一开始所有人都置疑这么“丑”的面貌怎么会红。请注意“风格”二字。同样的红色高跟鞋穿在王菲身上是非常时髦、非常波普;换一个人穿着就是恶俗不堪。还有蓬蓬纱的超短裙也是一样。“辞藻”本身无罪,关键是看谁来表现。

建立起个人风格的东西包括很多。总是应该具有坚定的原则,并将之贯彻到自身从内到外的始终。生活中每个人的活动内容大致相同,但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身在匆忙的都市,也要给自己找一个理想。或者只是一个外型、或符号的特征,游荡的城市猎人、古老电影里的“五朵金花”――那个少女被人们永远记住的回头时那一双勇敢而明亮的眼睛,只此一瞬也已足够。生活的调子应该是阳光的,又带着少许一点颓废。在一个领域里小有建树,众多职业各有自己的经典形象;同时顺应自然的喜好培养闲情逸致。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不用每周例行公事地坚持脸部美容或健身。有环保观念,浪费钱没有关系,但是不要浪费资源,例如水。在众多的场合一般是应对得宜的,但是偶尔也会毫不客气地应付不想与之来往的人。较之一般人总是更为悠游,无论何时何地。当然,以上这种风格并不是人人喜欢。你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个人风格应该具有连贯性。简单的说,如果你第一天穿蓝色衣服没有人注意,但是你一连七天都穿蓝色,这就成为了你的风格。当你成为一个名人的时候,哪怕粗鄙的口头禅也会变成经典的符号。

细节

简单、有型、随心不羁而又素净沉实、年轻有为还带一点禅味的衣服,就像我们想要的生活:随意而合身,又足够Smart(聪敏)去应对种种。

衣服是个人风格的细节之一。手腕强硬的公司女CEO(首席执行官),声称自己只穿昂贵而且夺目的衣服,绝对只要这种风格。代表性格的个人基础色是外型特色的关键,逛商场时吸引你的衣服往往色彩都差不多。一般来说,喜欢红色的人是精力充沛的行动派。对于艳丽不可方物的美人,红色最合适不过。但实在难以找到把太多的红穿好的女人,偶有红色小挎包、单件衣裳、首饰还算俏丽。喜欢绿色的人寻求心境的平静和安宁。绿色也是不能用太多的颜色,否则会显得像颗花椰菜;用好了则显得俏皮。喜欢黄色的人创造力丰富,好奇心强。除了关心身边的小问题,更关心社会上的大问题。还有强烈的追求高贵的理想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欲望。表面上喜欢黄色的人热爱交际,但是事实上心境孤独。有的人因为喜欢阳光而喜欢黄色。喜欢粉红色的人常怀有少年人的愿望。但是太CUTE(可爱),是过分的任性、卤莽和倚赖的颜色。喜好蓝色的人,能按常理冷静地考虑问题。表面上看,容易接近,实际上难和他人合得来。蓝色其实是最多人拥戴的颜色。不信召集二三十人做个调查,让喜欢蓝色的人站到一边,一般会站过十几个去,占百分之七八十。喜欢紫色的人,多有艺术气质,易形成排他性。紫色是琼瑶式言情小说女主角的颜色,和依依、菀云之类的名字相配,用一点是气质,用得多了有点过时的酸溜溜的感觉。喜欢褐色的人,做事保持良好的动机。相信自己的价值观,害怕做出大的变化。不过因与咖啡和巧克力的颜色相同,现在人也觉得是高雅的颜色。喜欢黑色的人,对事物抱积极的想法。在他人的眼中,不仅表现得有常识,而且在装扮、谈话、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得较好。黑色的确是时下被认为在正式场合较得体的颜色。一柜子互不搭调的衣服最让人苦恼,解决的办法是最好只选一个色系的服饰、或者两种易搭配颜色的上装下装,这样衣服只需按季节分隔,早上随手拿出上衣下裳来,套上就能出门。为免单调,再另买一些七彩衣饰。最好买之前对用途有明确的计划,例如海边度假、圣诞晚会之类,连包和饰物都配套买,省却穿用时搭配的烦恼。

浓重的化装、和大嗓门及粗金链子一样过时了,显出江湖气来。每天从头到脚无懈可击、过分正式的着装很累,也并不讨好。出场时锣鼓齐鸣、让所有人眼光掉转方向,那一般是奇怪、扎眼,而不是真的美丽。也不要隔着整个场子高声招呼你的熟人,即便你自己不觉得也要为别人是否尴尬着想。现在讲求的是Smart Casual风格,轻便而讲究细节。行事不张扬、不刻意显现、不勉求大众趣味认同的。这种追求甚至是苛刻的。讲究低调,用“高级灰”形容白领、金领一族,偏灰的颜色被认为较有品位。家居产品、食品、洗衣粉之类的广告多用粉红、粉蓝配白色的衣着,也是比较讨好的一类打扮,予人幸福感。再有就是亦舒笔下的白衬衫、粗布裤,是潇洒而有艺术气息的打扮,需要长相配合。

我们的确是在穿着打扮上花费了太多的笔墨。无疑这是个人风格最直接的映射。这一点的要决抓住了,基本上一个人在谈吐、行为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随身携带“自己的世界”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振保在经历了早期的晦暗生活之后,下决心给自己创造一个“对”的世界,随身带着。在那袖珍世界里,做绝对的主人。例如一个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盛装一个人几乎所有的精神生活内容,让你在任何地方也可以随时拥有自己的空间,例如回到父母的家中、或者在乏味的商务旅行时。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有原则,把平凡的生活活出有滋有味来。遇到不舒服的事情经过这么三两下调弄,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人,不让任何人干涉。

拥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并且记得随身带着。

离不认同的东西远一点。我们喜欢去那些提供恒定服务水平的地方,典型如麦当劳虽然只有“垃圾”食品,但也因为“提供恒定服务”这个原因成为想随便吃点东西时首先考虑的地方。这样破坏心情的几率会比较少。出入固定的地方,特殊的氛围会自动隔绝掉不相干的人。因为封面而买了内容糟糕的杂志,跟逛内容芜杂的百货商店一样的失望。看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这样总归有保障一点。别勉强自己总是去应酬自己不喜欢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过着非常别致的生活,我一直都打算写一写她。她养了一条狗,小狗刚来的时候还像个面团,很快就长大得不能呆在城里了。于是她搬到乡下去,在香山脚下的村子里租了一个农家院子住。院里大得可以停下两辆车,大狗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为了安全的考虑,屋子里只有天花板上镶嵌几块玻璃权做窗户,白天阳光可以透进来,晚上也许可以看见星星。那里聚集着许多因为各种原因而租住农家小院的人,几家合股雇一个老头儿烧锅炉,这样大家可以用上热水和暖气。有阳光的周末,她会开车带着她的狗去参加奔跑比赛。

你也确定了自己的调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