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盖了后身上很痒: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5:58

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学习  

  孔子,这个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夫子,虽然他生活的年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他的思想与学说却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与社会影响至深。他开创的儒学,古时是人们为之效仿的典范,今天依旧是人们推崇倍至的经典。他用他的个人魅力感染造就了几千年来华夏儿女淳朴内敛的性格,他用他的思想影响了由他至今的历代骚客文人的人生追求。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和言论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依旧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如去年的奥运开幕仪式上两千零八名身着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齐声高颂“四海之内皆兄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儒家经典名句,之后变换不同字体的“和”字也向世界展现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人文理念。

  零六年的央视《百家讲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于丹对《论语》的深入讲解,使得大江南北一时刮起一股《论语》热风,《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版更是一时洛阳纸贵。此书我已是看过三遍有余,虽然之前在学校的课本上只言片语地学习过《论语》的部分片段,但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论语》了解孔子,还是在看过此书之后。书中对孔子在天地人、心灵、处世、君子、交友、理想、人生七个方面的态度与观点做了深刻详细的阐述,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思想的精髓,每次读《论语》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净化,更是对自己全方面一次新的提高。

  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孔子也不是高不可攀,孔子的言论更不是高谈阔论。孔子是在用一种温和朴素的态度给我们讲生活中最为简单的道理,让我们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生活,这是《论语》的真谛,我想这也是孔子的目的所在。孔子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壮志难酬,但是孔子乐观的心态一直陪伴他走过了七十三年的生命之旅,六十二岁时他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孔子,朴素而乐观的孔子!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因为我们的眼睛往往看到外在的东西过多,而看心灵的太少。我们经常为了生活条件优越,为了工资待遇优厚而卑躬屈膝放弃自己的底线,甚至丢失尊严,使得心灵承受委屈成为身体的奴仆,所以我们难以获得真正的心灵上的快乐。在现实的现实面前也许没几个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洒脱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家里很穷,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且缺衣少食,但是他却能自得其乐。所以生活质量的差异,内心快乐与否?不是随物质条件而改变的,而是由淡定乐观的心态所决定的。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喜欢比较谁的生活条件优越?谁的工资待遇高?谁穿着名牌或有车有房等等,盲目的攀比无形中只会给自己增压,从而把自己搞的郁郁寡欢。其实,乐观的态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轻松并且快乐,但是物质上的富有却不能换来我们精神和心灵上的富有与充实。由此可见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它也许可以暂时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是真正心灵上的快乐与安定却是由我们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所决定的。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子的观点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安贫乐道其实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态度就决定命运。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您能告诉我一个字让我终身实践而且永久受益吗?”孔子用商量的口气回答他“其恕乎?”意思是如果有这么一个字那就是“恕”,并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告诉他“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人一辈子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了”。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都是要求别人去如何如何,却忽略了别人的能力与感受。我想这也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自己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强求别人去办?既就是自己能办到的事,如果别人不愿意去做,我们也不应当强求于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多设身处地去想别人,多站在别人的位置和立场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都能“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那么人与人之间便都能很好地和睦相处,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完美境界。儒家思想的精髓除了“恕”还有一个“仁”,孔子说过“爱人”就是“仁”,“知人”就是“智”。关于“爱人”孔子的观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我们想要有所树立,首先要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我们想要实现理想马上就要想到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好办法。生活中我们总是埋头想自己的事,想着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理想,却忘记了成人达己的道理。帮助别人获得成功,同样别人也会帮助我们实现理想,集体进步了同样也是个人的进步,成就大我也是完善小我。杜甫在自己破烂漏雨的茅屋中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言”,范仲淹想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想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都能多替别人想多为这个社会想,社会和谐人人和睦,同样也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如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长处要虚心学习,使自己也能与别人看齐,见到别人的错误要反省自己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相同的错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不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还需“一日三省吾身”,勤奋好学固然重要,但是多思考多反省一样必不可少。孔子告戒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我们将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我们也将会一无所知,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我们更需要善于思考。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发生错误,在面对他人过失的时候孔子并不提倡我们常说的“以德报怨”,他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不可取,用怨恨去面对他人的不道德,这样下去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后人。同样“以德报怨”也是不可取的,他认为把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对待一个有负于自己的人和事,是一种人生的浪费。要用自己的公正、率直、耿介和磊落去坦然面对一切。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怒发冲冠与人为敌,我们何不坦然、豁达、磊落的去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们可以像东坡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时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同样也是善待自己。

  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关系越是亲密越是最好,那么怎样的人际关系才是最好的呢?当前的社会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孔子的观点是保持适当的分寸,尽量避免“过”与“不及”,保持一个中庸的态度。孔子有个学生叫子游,他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有事没事总在领导身边转,虽然表示亲近,但是也许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是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也许就在此。确实,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我觉得这种距离是随着场合而定的,不同的场合应当需要不同的距离。这如同“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一样,花一旦全开马上就会凋零,月一旦全圆立刻就会

缺损了。朋友之道如此,同事间如此,亲人之间亦是如此。必要的留点分寸,保持点距离,得到的往往就是海阔天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所以关系的好坏并不是亲密的距离所决定的,而恰如其分的距离才是交友处世的最好境界。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过于亲近的距离,只要能在内心给对方留有一片天空就足够了。把子游的这句话放在工作中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就做好你自己的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你本不应该做的事。工作中很多人往往觉得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才好,不但替领导分忧了,还说明自己工作能力强。其实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己操心自己的事,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这样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这才是当代社会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工作态度。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得失明”,好的朋友应当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从他身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我们的不足之处。其实,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选择朋友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好的朋友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修身养性,提高我们的修养和心智。结交了朋友我们怎样与朋友相处呢?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不对的事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朋友相处还需要把握适当的度,不可任何事都大包大揽。生活中许多人看到朋友犯了错误,不但不劝告反而赞赏有加并倾其所能去帮助,朋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但是前提是朋友所做的事是积极的正确的。否则,这种帮助只会是一个不好结果的催化剂和推动力,你这么做就是助纣为虐。人的一生会有许多不同的朋友,结识益友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友谅、友直、友多闻”,他说“交正直的人、交诚实的人、交见闻广博的人对自己是有帮助的”,而“便辟、善柔、便佞”这三种人是不可交的,这三种人是逢迎献媚、溜须拍马;没正直诚实之心、没是非原则和巧言令色的两面派。此类人时常花言巧语让我们的耳朵很是受用,但是我们需要擦亮眼睛辨别出这类不可交的损友。好的朋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在生活中会常常对我们的言行提出一些异议,但是忠言逆耳,生活中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听的进去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呢?我们的朋友之中又有几个会对我们的言行阐述他真诚的“异议”呢?虽然我们知道巧言令色不好,但是我们有时还是愿意去听,于是便有人潜心钻研此道且乐此不疲,此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那么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有三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首先需要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这样他的内心才能无比仁厚、宽和,他不会去计较细节患得患失,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其次,需要强大的选择能力,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是我们也不能被外界所左右,明白如何取舍,这样才能没有迷惑没有烦恼;另外,需要内心足够勇敢、开阔,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在畏惧害怕了。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孔子谦虚地说他自己做不到。君子的心态平和、安定勇敢、安详舒泰是内心流露出来的,而小人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内心多的是躁气,气度上少的是安闲,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似乎现在这个时代是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多是心浮气躁,生活中稍有不顺就自暴自弃,工作上稍有打击就一蹶不振,我们缺乏的就是内心的安定平和。静以修身,或许我们也都常常想静下来,我们也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也想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但是却发现事与愿违。名利和欲望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萦绕,让我们变的贪婪、浮躁,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便会疲惫不堪。如何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与快乐?我们需要不断思索与磨练自己,寻找快乐的途径与源泉。

  想让心灵快乐我们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取舍,这个社会可供的选择太多,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颇为迷惘。孟子就曾告戒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中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我们才能更加清楚我们要得到什么东西,放弃的同时也是卸下心灵上的一个包袱。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很好“放弃该放弃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中有得必定有失,坦然面对眼前的得失,得到的会是自己心灵上的轻松。生活中我们时刻要多想、多思、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少一点后悔,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买,一旦做错事情便成定局,无法挽回。说话要用脑子,做事多考虑后果,这也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言寡优”才能“行寡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大或小,而实现理想的基础是找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孔夫子认为理想并不是越高远越好,在和他的弟子谈论理想时,他说他的理想和弟子曾点一样,就是“在阳光明媚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邀请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几个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河边,把自己洗涤的干干净净,然后在河边沐浴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一起迎来这个蓬勃的时节,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这就是我们所仰望的这个圣人的理想,就是这么朴素这么简单,朴素到我们不敢相信。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许多人把理想定位的太高,使自己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而整日郁郁寡欢。其实理想并不需要多么高远,我觉得实现理想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自己来得到快乐,所以不一定每个人的理想都是治国平天下那么大。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感受快乐,这样的理想才是适合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不一定要过于高远,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定力与坚定的信念,“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因此,选择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实施去完成。

  一个人的言行与思想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有着如此深远与广泛的影响,我想除了孔子和他的《论语》无人能出其右。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足以见《论语》的独特魅力之处,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是两千多年来文人雅士们为之追寻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今,虽然历史的车轮将孔子和他的《论语》远远地留在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但是人们没有将他们遗忘,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存空间,他依旧生活在每一个中华同胞的心中。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与故事将孔子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近距离清楚地认识了那个曾经高山仰止圣人,让我们不再觉得他离我们遥远,让我们觉得他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温文尔雅,是一个循循善诱,是一个和蔼可亲,是一个让人感觉无比温暖的老者。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其实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人生的这一轮回。用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从《论语》中我发现了获得这种心灵安宁与快乐的办法,我会从中认真学习,冷静思考,争取早日找到解放心灵的途径。我会按照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去做,我想我一定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快乐,过上心灵需要的快乐生活!

  如易中天在序中所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当然,我们喜欢这个温暖朴素的孔子!

  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学习!

转自(浅斟低唱: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