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讲成吉思汗视频:生存智慧:失落感 人生的脆弱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0:44
邵道生

  所谓失落感,指的是原来属于自己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被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力量强行剥夺后的一种情感体验。    

  失落感是一种是由多种消极情绪组成的情绪体验。如忧伤、苦恼、沮丧、烦燥、内疚、愤怒、心虚、傍惶、痛苦、自责、焦虑、不安、抑闷、悲伤、恐惧、孤独、嫉妒、沉默等等,最严重的失落感还经常与绝望、轻生、自杀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所谓失落感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失落感产生的基本条件:即原属自己的,却被夺走了;而且,对于他来说,这个失去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不重要的或无足轻重的东西的失去,尽管不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事过境迁,不会产生失落感。所失去的这种重要的东西,可能是有形的,可能是无形的,也可能是两者皆有的。例如:对当今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所失落的东西不仅仅是有形的东西──物质待遇、工资待遇;而且也有无形的东西──体现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价值。而且对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说,这往往是两者交融在一起的失落感。

    第二、失去的过程──被强行剥夺走的,是个人力量不可抗拒的。当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会产生失落感?是知识分子的无能?是知识分子不争气?是知识分子自己无所作为?都不是。被知识分子视作为最为珍贵的东西的失落,不是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失去的,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剥夺了的。刚开头所举的失去丈夫的妻子的失落感,其丈夫也是被强行的力量──车祸──剥夺走的,也不是作为妻子所愿看到的。如果因为是“自己的责任”或“自己的无能”而失去了某个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一般不会产生失落感,而只会产生其它性质的情绪体验:如“懊丧感”“后悔感”等等。

    第三、失落感是一种是由多种消极情绪组成的情绪体验。如忧伤、苦恼、沮丧、烦燥、内疚、愤怒、心虚、傍惶、痛苦、自责、焦虑、不安、抑闷、悲伤、恐惧、孤独、嫉妒、沉默等等,最严重的失落感还经常与绝望、想轻生等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人类所有的消极情绪都可以包容在失落感之中。当然,并不是说每一种失落感都得全部包容上述的消极情绪,有的所包含的成分可能多些,有的少一些;有的反映的程度可能强烈一些,有的则可能轻微一些;有的是以其中的一种成分为其主要表现,有的则主要表现出几种来。

    那么,如何去看人的这种失落感呢?

    第一、人的一生,是面临各种问题挑战的一生,失落感是人在面临挑战时的反应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无论是幼儿、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失落感不过是心理危机的表现之一。它使人的心理从原来的“有序”转变为“无序”,经过“失落”的这一特殊阶段,经过痛苦的思索、抉择和努力的超越,再从“无序的心理”转变为“有序的心理”。这时,人经受了一场考验,人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也就有了提高。因此,失落感是人生历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二、为什么有的人经常产生失落感?而有的人却不怎么容易产生失落感呢?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为什么有了失落感也不轻易表露出来呢?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与许多因素有关。(1)与人所失落的东西的“价值”有关。如果所失落的东西的价值很高,是他生活中极其珍贵的东西,那么,失落感就会强烈。(2)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有的人比较坚强,有的则比较脆弱。一般来说,坚强的人不太容易产生失落感,而且即使有了失落感,也会用一层“面纱”将其遮起来。而对于那些性格脆弱的人来说,则容易产生失落感。(3)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一般来说,人的适应能力强,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会想办法去对付自己遇到的困境,想法渡过这个困境,而且很快地就得到某种“补偿”。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落感是极其短暂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那些应变能力极差的人来说,一遇到挫折,就再也想不出好的办法,除了感情上的痛苦之外还是痛苦,除了悲伤还是悲伤,整天为痛苦、悲伤所笼罩,失落感极其强烈。(4)与人的自负心、虚荣心有关。一个人如果心胸豁达、开朗、明快,对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那么,这种人一般不太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但是,也有这样一些“小人”,私心厉害,什么都斤斤计较,遇事好出风头,虚荣心极强,也特别自负,那么,这些人一遇到什么“风吹草动”,总是与自己的利益、面子、荣誉等联系在一起。这种人如果真地遇到严重的挫折,那么,他们一定为强烈的失落感所陷而不能自拔。

    为什么说失落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既然说凡是人都会产生失落感,而且又说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那么,又为什么说失落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呢?    

    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沉在痛苦的感情中,忘掉了如何去改变、战胜自己所面临的生活危机。失落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而情绪就是情绪,决非是一种理智。因此,一个人一旦被强烈的失落感所左右,他就会在伤哀的痛苦中苦苦地挣扎;他就不会听从理智的指挥,而整天沉湎于这种情绪之中;他就会忘掉了他以后“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什么”的重大问题,最后,甚至被痛苦的失落感所压垮。  

    强烈的失落感会摧残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人的失落感越是强烈,他所受到失落感的摧残就越是大。强烈的失落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焦虑和不安,意味着长期的精神痛苦与身体的痛苦,意味着彻夜的难眠,意味着食欲的严重减退等等。那么,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身体的消瘦、体重的减轻,意味着人的低抗力的减弱和免疫能力的降低,意味着过去潜在于身体内部病灶得到“表露”,意味着一系列与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相关的病症的出现……而所有这一切的“根子”是:强烈的失落感。

    有时,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产生一种极端的行为,而将人推向绝路。强烈的失落感还有一种“特异的功能”,即使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使人做出他平时不能做出的极端行为。譬如,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产生一种“轻生”的念头:“这样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与他‘一起走’吧!”再如,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报复感’:“既然是你将我搞得如此狼狈,倒不如咱俩一起‘同归于尽’。”“就是因为你‘搞的鬼’才将我搞成这样子,我也‘绕不了你’,你也将会与我一样。”于是,一些很蠢的、违犯法律的“人间悲剧”就在这种念头下产生了。结果呢?不仅害了自己,又害了他人。值得吗?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处置强烈的失落感呢?

    要提高勇气,面对新的现实。一个人之所以有那么强的失落感,主要是他没有勇气面对新的现实,而只是沉湎于那个太被理想化了的过去。人,往往容易动情,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过于脆弱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将失落的过去当作为最美好的东西来回忆,因而越是将过去认为最美好,就越会加深自己的失落感。而事实上呢?只有实际的生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尽管现实是“有缺陷的”,但它能改变过去。因此,要提高勇气去面对现实,大胆地接受现实的挑战,而不是逃避现实。

  理智地思索失落,寻找新的“补偿目标”,从中寻取新的前进动力。怎么办呢?整天沉湎于这种失落感?整天放在嘴上叫?都无际于事。只能默默地干、努力地干,将干出工作的社会效益来激励自己,用它来作为“失落心灵的补偿”。当然,文人的社会效益是书、是文章,当它被转化为“社会的效益”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若干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来,由于有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补偿,失落感就不那么强烈,有时,反而能将它作为自己前进的“内驱力”。   

  结交新的伙伴,从新的交往中获得感情上的安慰,以更快地驱散失落的阴影。失落,会导致你的心灵空虚,会使你感到惆怅、不安和不知如何办才好。此时,你千万不要忘掉,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要积极地多找一些朋友,建立新的信任和关系,如果那样,他们也一定会为你分忧解愁。当然,在找新的朋友时,一定要找那些“善解人意”的朋友,一定要找能对你提供“基本关怀”的人。这些人,能同情你,安慰你,鼓励你,为你出主意、想办法。有的人表面上看,很同情你的不幸,可是一转过身,就叽笑你,就会幸灾乐祸地到处散布你的不幸。因此,找寻新的朋友时,一定要慎重。不要因为自己“空虚”,“逮”着一个人就将他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调整生活内容,让充实的工作来驱走失落感。失落的“朋友”是忧伤。在忧伤的心情下什么事情都会干得没有劲。然而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忧伤不会自动离去,只有以充实的生活,有意义的工作才能赶走忧伤。因此,当你在遇到重大挫折后,不要让生活变成真空。在短暂的休息调整(这是完全必要的)之后,要及时地调整生活的内容,多做一些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这样,强烈的失落感会被另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所替代。失落感“失落”的速度可能会快一些。

    总之,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所指出的,正确的态度是:“逃避不是办法!我们从‘失落’中检视自己,从中学习生命的真谛,从中发掘珍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