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人:人民日报连续刊文 呼吁正视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9:28:11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截至2月18日19时,在2011年你最关注的十大问题调查中,“个人收入”以 15044票暂居第三。【两会调查】
  对于公众热烈关切的收入差距问题,人民日报连续刊发《收入鸿沟需正视》、《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行业收入不怕差距怕不公》、《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等一系列重头理论评论文章,从各个层面分析解读中国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行业间工资差距,欧洲国家最高是3倍,中国是15倍,居全球第一!”这个说法在网上不胫而走,激起了很多议论,也拨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人社部澄清:是比较口径搞错了——按大行业划分看,2009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按细分行业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是最低的畜牧业的15.93倍。通常,行业划分越细,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距越大,因为大行业内不同岗位间的工资收入也存在相当差距。
  虽然是有所夸张,但是,也不可掉以轻心。
  这倒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契机:一定要正视问题,切实研究如何填平鸿沟、减小落差。
  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政策,都是调节收入差距的手段,在实践中也行之有效;但完善分配制度,从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则更加迫切。
  有专家指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统计表明,农业是收入最低的行业之一,而从业人口却特别多,这是造成我国低收入群体庞大的重要原因。把剩余劳动力从低收入的第一产业向收入相对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从2004年开始,从沿海地区开始,不少地方陆陆续续曝出“用工荒”。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次契机,也为农民工工资上涨提供了动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除了收入的吸引力之外,工作生活的环境、各种权益的保证、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等,都是影响的因素,在这些方面,政府大有可为。【详细】   ★人社部: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是4.7倍,不是15倍用全面的观点看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认清收入差距扩大的严重危害性,又看到尊重和保护一定范围内合理收入差距的重要性。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生产要素所有者依据所持有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的实际贡献获取相应报酬。由于人们持有的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实际贡献存在差别,因而其收入也会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符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可见,在如何看待收入差距问题上,既应认清收入差距过大的严重危害性,又应看到尊重和保护一定范围内合理收入差距的重要性。【详细】
【两会调查】退休待遇双轨制造成分配不公
【两会调查】过半网友认为编制内外收入差距过大 期盼提高工资

 


  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现在正当其时。  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又有市场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同时,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感增强问题突出。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收入分配问题,过去解决可能不具备条件,再晚解决就可能错失很多机会甚至导致问题积重难返。因此,现在解决正当其时、势在必行。【详细】
工资上涨:收入差距迎来缩小拐点?
  在认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问题上,有一个“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经济未充分发展、人均国民收入较低时,收入分配将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将逐步缩小,最终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引起人们的忧虑。不少人在问:收入分配差距在什么时点上能随着经济发展而缩小,即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拐点什么时候会出现呢?综合判断,这一轮以农民工工资为代表的工资上涨有可能成为这一拐点出现的契机。  自2004年沿海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停滞状态,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截至目前,农民工工资已连续6年上涨,涨幅超过1倍,年均涨幅达12.4%。这说明,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由总体过剩向结构性过剩的变化。【详细】

 


  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理解社会公正需把握三个方面   什么是社会公正?一般而言,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而要实现这种合理的分配与承担,就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正既体现为一种价值理念,也体现为一种制度安排;既可视为一种原则和标准,也可视为一种状态和结果。  “社会”和“人”——看待社会公正问题需找准两个视角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人人普遍受益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我国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成合力——解决社会公正问题需突出三个重点   虽然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但若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极大阻碍经济社会的“成长”。我们强调理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应突出三个重点,这就是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成合力。【详细】
★行业收入不怕差距怕不公理性看待才能妥善解决
  ——任理轩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引起热烈反响

  任理轩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后,引起热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等众多网站纷纷转载。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网友对文章给予了积极评价,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这篇文章既向人们阐明了理性理解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路,也深刻剖析了社会公正问题产生的原因,又阐释了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这篇文章抓住“社会公正”这一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历史的宏观视野、理论的高度和对现实的准确把握,阐明了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当前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文章理论概念清晰、说理性强,是一篇释疑解惑的好文章。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韩振峰:理论文章一个显著的功能就是要对社会出现的热点、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给予解答,通过解疑释惑来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这篇文章在选题方面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紧紧围绕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公正”这个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论证、解疑释惑。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刘红凛:这篇文章对这一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海军政治部组织部丁国良:这篇文章是部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思想引导的好教材。
网友“lanmanyishen”:文章在强调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发挥协同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个人要培育公正之心,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详细】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时间:2011年02月18日19:37    (责任编辑:陈叶军 收入鸿沟需正视 黄碧梅 2011年02月15日07: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收入鸿沟需正视--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行业间工资差距,欧洲国家最高是3倍,中国是15倍,居全球第一!”这个说法在网上不胫而走,激起了很多议论,也拨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细听人社部专家一说,才知道是比较口径搞错了——欧洲国家的3倍,是按大行业划分来比的;咱们的15倍,是按细分行业来比的。按大行业比,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工资差别不大;可要细比,开飞机的和搬砖头的工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按大行业比,我们的行业工资落差为4.7倍,没有那么夸张。

  虽然是有所夸张,但是,也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近些年来低收入群体的钱袋子鼓了不少:2010年,农民工月均收入达1690元,5年间增长近一倍;去年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从2005年到2011年,国家连续7次提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的总体待遇水平翻了不止一番……但是,不可否认,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确也不能算小,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贫富悬殊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算罕见,老百姓对此也颇有意见。

  这倒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契机:一定要正视问题,切实研究如何填平鸿沟、减小落差。

  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政策,都是调节收入差距的手段,在实践中也行之有效;但完善分配制度,从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则更加迫切。

  有专家指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统计表明,农业是收入最低的行业之一,而从业人口却特别多,这是造成我国低收入群体庞大的重要原因。把剩余劳动力从低收入的第一产业向收入相对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从2004年开始,从沿海地区开始,不少地方陆陆续续曝出“用工荒”。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次契机,也为农民工工资上涨提供了动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除了收入的吸引力之外,工作生活的环境、各种权益的保证、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等,都是影响的因素,在这些方面,政府大有可为。

用全面的观点看收入差距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罗贵权 2011年01月28日07: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用全面的观点看收入差距问题--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收入差距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认清收入差距扩大的严重危害性,又看到尊重和保护一定范围内合理收入差距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的严重危害性,在于它会导致富者愈来愈富、穷者愈来愈穷,甚至产生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背离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破坏社会公平,不仅会导致各种矛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引起人民群众不满、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正是基于对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清醒认识,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扭转”的解释是:“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就是要纠正或改变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或状况,逐步使收入差距向缩小的方向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收入差距缩小不是无限度地缩小,更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因为那样并不符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贡献存在差别,因而在进行分配时就必然存在收入差距。例如,在企业和科研单位,复杂劳动者的收入高于简单劳动者的收入,熟练劳动者的收入高于非熟练劳动者的收入,专业技术职称不同的技术人员的收入也存在差距。这些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是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和学术水平不同及由此决定的贡献不同而产生的,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一讲缩小收入差距,就对这些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提出缩小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人们积极上进,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不断钻研科学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技能高低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就势必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钻研科学技术和提高学术水平的人减少,最终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与收入差距过大同样具有严重危害性。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生产要素所有者依据所持有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的实际贡献获取相应报酬。由于人们持有的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实际贡献存在差别,因而其收入也会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符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对这种收入差距也要求加以缩小。只有这样,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生产、发挥应有效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见,在如何看待收入差距问题上,既应认清收入差距过大的严重危害性,又应看到尊重和保护一定范围内合理收入差距的重要性。有了这种理性思维,就会增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杨宜勇: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  2011年02月01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杨宜勇: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初次分配领域,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劳动者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等,引起人们强烈关注。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发展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严重时还会因消费能力不足而使发展动力衰减,影响经济发展;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现在正当其时。

  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又有市场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

  从自然条件来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比较大,有些地方土壤肥沃、气候良好,有些地方土地贫瘠、气候恶劣。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不同的原因之一。

  从历史发展来看,一方面,不同发展阶段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不尽相同。总体来说,行业发展遵循着从低级的以自然资源开发和简单劳动为主的行业向高级的资金密集、科技密集、人才密集行业发展的规律。不同行业发展快慢不同,其从业者收入水平就不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也有少数人钻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的空子,通过不正当手段积累了财富。同时,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对一些区域和行业实行的倾斜政策、城乡二元结构、政府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三轨并行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合理和收入差距扩大。

  从市场机制来看,一方面,由于人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差异,因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然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使得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参与市场竞争、参与收入分配,进而造成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从而引发收入差距,比如行政性垄断、劳动力市场流动壁垒等。同时,资本的逐利本性尤其是投机行为也会强化财富的累积效应,拉大收入差距。应当看到,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收入差距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奋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会造成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并会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需要进行调节和矫正。有鉴于此,我国目前应重点治理市场分配领域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不合法现象。

  从制度和政策来看,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和因素会引发或加剧收入分配问题,比如制度规则不完善、执行和监管不到位等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这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避免的。具体来说,在初次分配领域,如果改革和宏观调控不到位,造成资源配置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就会影响正常的收入分配;如果没有建立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就难以有效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问题。在再分配领域,如果税收制度不健全、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就会造成收入分配调节不力。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如果相关机制不完善、社会氛围不浓厚,就会影响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同时,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感增强问题突出。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收入分配问题,过去解决可能不具备条件,再晚解决就可能错失很多机会甚至导致问题积重难返。因此,现在解决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影响居民消费能力,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三驾马车”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来拉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潜力。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越富有,消费倾向就越低。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会严重弱化居民的消费能力。因为低收入阶层虽然消费倾向高,但没有消费能力;高收入阶层虽然有消费能力,但消费倾向低,从而造成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不足。消费不足,经济增长就缺乏内生拉动力,就难以通过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形成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引发社会公平问题,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突出,妨碍社会和谐稳定。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社会情绪积累,容易使人们形成认识偏差,影响人们奋斗精神的发挥以及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同。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使各种利益群体之间产生矛盾,引发社会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因此,我们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问题涉及面广,既是民生问题,又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又要兼顾发展和稳定;既是分配领域的问题,又须行政、市场、立法、司法等多方面配合,因而成为目前深化改革的热点、难点和重点。
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和调整力度

  党和政府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初次分配领域,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在再分配领域,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教育等社会救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等等。其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等措施,都起到了很好的“提低”效果;重视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鼓励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着力提升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等,都是“扩中”的有效举措;限制垄断企业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则是“控高”的有效举措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都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指明了方向。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综合运用三个条件:一是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较为雄厚的基础;二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共识,可以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势能;三是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努力做到别人“吃一堑”、我们“长多智”。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在初次分配领域,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再分配领域,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加大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通过税收优惠予以鼓励。

  应当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是一个文件、一个政策的出台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国家、企业、居民的关系,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关系,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关系,进而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力度。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通过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 【2】 【3】 

 
(责任编辑: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