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鼓手视频:姑苏历史文化文摘专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37:40
分享]姑苏历史文化文摘专帖   2010

历尽沧桑桃花坞(上) 7w58L:)B.  
V!|e#}1 /  
Y?Vz(udD  
  一说起苏州桃花坞,便有人会提到明代的唐伯虎。其实,早在元代《烬余录·乙编》中就这样记载:"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巷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杜荀鹤有桃花河诗,邦人皆能诵之。"可见苏州桃花坞,不仅成名在唐伯虎于该地筑别墅之前,地块也较今日之桃花坞广大。《烬余录·乙编》多记唐宋时苏州城内桃花坞事,作者徐大焯,宋末元初吴县人,宋亡后,自称"城北遗民",居桃花坞庆云里(今桃花坞大街官厍巷),时去唐宋不远,其言当有所据。唐诗人杜荀鹤对吴地很熟悉,他的《桃花河》诗虽已亡佚,但其《送人游吴》诗却流传下来,历千余年而至今,"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依然是桃花坞大街沿河一带的主景风光。不虚。
 s&*yk p  
  五亩园中还有双荷花池(非今日之双荷花池)、梅坞、桃林与竹林(直至上世纪50年代,园内尚有成片的紫竹、方竹、圆竹三种竹),著名的亭台建筑有更好轩、碧藻轩、寄茅庐、拜石台等。清叶昌炽后购得五亩园旧址,一仍宋、明时故事,修复"梅坞"、"更好轩"、"桃花坞"、"双荷花池"、"碧藻轩"、"寄茅庐"、"拜石台"等,并加建采石矶(叶氏就掘取碑石处浚池筑矶,因名采石矶)等。叶氏子好结客,日游宴其中,园名又复大振,人称"叶家花园"。咸丰初,叶氏家道中落,卖予潘姓。太平天国时五亩园又遭兵燹,后稍修复。光绪八年,吴中名士管礼昌、朱世德、徐钺、胡三桥、张玉笙(森)等,于五亩园成立了"五亩园谜社",这是苏州第一个民间灯谜社团,谜社成员每逢望日,集中园内,酒阑茶罢,各张旗鼓,互斗机锋,悬谜遣兴。 "五亩园谜社"一直活动到清光绪十四年(1888),因谜社重要成员俞吟香、何维棅、胡三桥、江长卿等相继过世而偃旗息鼓。
&K:' #[3V  
  光绪十五年(1889)五亩园捐归文昌宫轮香义塾,自此五亩园残园并轮香义塾事务统归慈善机构管理。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慈善家谢家福(1847-1896)在主持五亩园残园时,五亩园残存亭台楼榭及相关屋宇、设施,多予修复。
$V8vrT#:  
  谢氏在五亩园南面改建了一些房屋,以作接义公所、轮香局、义塾(儒孤学舍)及丙房之用(所谓丙房,实际上就是存放灵柩之舍,旧时丧家灵柩不直接入土安葬,暂时安厝之舍称作丙房或丙舍,连同殡仪馆,常属慈善机构安排与管理)。光绪十八年(1892),谢氏利用儒孤学舍创建苏州电报传习所(苏堂),它是我国早期培养电信人才的三大学校之一,三年间一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报务人才800余人,影响极为深远。
;R[&pDx  
  1921年,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孙咏雩等,又假五亩园"中丙房",创办了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昆曲传习所"。
o;J;*~g  
  五亩园南部作为慈善机构使用的房屋,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正式移用作"城北殡仪馆",谢家福嗣孙谢安生成为最后一位殡仪馆馆长,殡仪馆撤销后,原址大部分改建为民居。五亩园园址1961年被林业机械厂占用(其前,西部部分土地即蔡家河东段北部曾为东风焦炭厂所有),园内残存楼亭等景如更好轩、碧藻轩、碑廊及古木、亭、池等,最后消失于1974年。 2005年9月,林业机械厂搬迁完毕,土地被拍卖,今已在建别墅区。
6Dm+'y]l  
s3lJu/Xe{  
)teFS %  
“桃花坞别墅”
c 
  当时梅园(五亩园)西面、南面,又有章楶营建的"桃花坞别墅"。 85>S"%_  
  章楶,字质夫,北宋抗夏名将。他定居苏州后,在城西北部买田数百亩,营建楼阁,并"广辟池沼,旁植桃李,曲折凡十余里,仍桃坞旧名"(《烬余录》),园名"桃花坞别墅",人称"章园"。章园面积最大时"广达七百余亩",实为一庄园式园林,阡陌交通,溪流萦带,而第宅建筑,也卓冠一时。园中建走马楼、功德祠(后建)、药栏、旷观台、清夏轩、正道书院、石舫(小蠡湖上)、庆云峰、擎天柱、杨柳堤,并有双鱼池、让鱼池、小蠡湖、千尺潭、菱池、芡池等十二池塘。这时,章楶族弟、朝廷大臣章惇也建住宅园林于城南,即著名的"南园",两家宅第,"屹然轮奂相望,为一州之甲,吴人号南、北章以别之。 "(龚明之《中吴纪闻》)
'M%5v'$y  
  据考证,作为一座别墅,章园重心在今林机新村及其南面、西北面,它与后来的私家园林并不相同,园内除建筑外,尚有大片农田。 "暮春三月,菜花油油,黄金布地,一望无垠"。另外,园内单是用来种植菱、荷的池塘就有12只之多。
w@N{ @tG  
  除了梅园、章园外,北宋时的苏州桃花坞还有孙园和蔡庄两大住宅庄园。孙园地处桃花坞西北部今石幢新村和东、西四亩田一带,建筑年代更早。诗人元稹寄给好友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说:"孙园虎丘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可见在唐代诗人笔下,孙园已与虎丘并题。蔡庄,又称"蔡家花园",在今桃花坞龙兴桥东北面东、西蔡家桥一带。北宋时,整个桃花坞,大片的小桥流水人家,再加上这几大园林的水石之胜,风光甲于吴中。
b>q6:=((  
建炎之难
=Nl5{qYz^&  
  南、北宋之际,金兵不时南侵,江南遭到极大的破坏,苏州桃花坞也遭灭顶之灾。
l L2-.!]R  
  建炎三年(1129),金兵先后攻陷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次年,处于腹背受敌的金兵退出临安,在兀术带领下,沿运河进犯当时的苏州——平江城。二月廿四日,金兵同时从盘门、胥门、葑门、娄门四城门进攻苏州。后半夜,金兵从盘门攻入苏州,城内兵民退至桃花坞,筑"城北土寨"以守。廿六日凌晨,金兵攻破土寨,被誉为人间乐土的桃花坞,顿时成了人间地狱。
%yw=[]Vjze  
  据《烬余录》、《沼吴编》等记载,金兵攻破"城北土寨"后,在五亩园"天半楼"设宴庆祝,以凌辱妇女和肆意杀戮平民为乐,并积薪焚尸于寨中,寨内男女老少无一幸免。三月初一日,金兵撤离,一把大火又将苏城烧了五天五夜,城内到处断墙残垣。桃花坞中,"庆云庵(在今官厍巷内)"、"旃檀庵(据王謇考证,或即今准提庵)"、"报恩寺(今北寺
-h\@RC  
  五亩园
%F$N#YG  
  据现有资料证实,早在北宋,桃花坞就名盛一时。在其东北部,今平江区西大营门北端西侧一带(原西大营门53号内),当时有一片桑树林。据传,是西汉时一位姓张的长史"植桑之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有人因其地构筑了一座园林,借用《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意思,取名"五亩园",园主为梅宣义,故而又称梅园。
xw%)rm 
  五亩园后来因为大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而知名于世。这首诗,就是《寄题梅宣义园亭》:“仙人子真后,还隐吴市门。不惜十年力,治此五亩园。初期橘为奴,渐见桐有孙。清池压丘虎,异石来湖鼋。敲门无贵贱,遂性各琴樽。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敝庐虽尚在,小圃谁当樊?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爱子幸僚友,久要疑弟昆。明年过君西,饮我空瓶盆。 ” +>E5X4JC  
  "五亩园"一词,也并非梅氏原创,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篇》就说:"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白居易用"五亩园",自然也是因为《孟子》中相关语词的缘故,因为用它来表示厌倦官场、退隐林泉,非常贴切,所以后来的诗人多爱用,作为深受白居易"外儒内道"思想和诗文影响的后来者苏轼,"五亩园"一词更是用了多次,都是一般性的比喻,唯独上述《寄题梅宣义园亭》中的"五亩园",竟是实指,而且因为梅园的原址是"张长史治桑处",与《孟子》典故暗合,用得十分巧妙。
|[wyc!nY).  
  五亩园第一任主人梅宣义是怎样一位人物,我们今天已难考实,甚至他的名与字,我们也无法知晓(宣义,只是他的官衔,即宣义郎)。但是,从苏诗中我们知道,梅宣义是"仙人"梅福的后裔,梅福,字子真,是西汉时一位专攻《尚书》、《春秋谷粱传》的名人,《汉书》有传。汉成帝在位时,梅福为官,屡次上书言政事,特别对王氏擅权多有讥讽。他原籍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王莽篡汉,梅抛妻弃子出走,人们传他已得道成仙。后来又有人在苏州见到梅福,但他已变姓名为吴门市卒,遂入吴籍。梅福的故事,后来越传越奇,一向被尊为仙人,梅宣义称是梅福后裔,这也很难考稽,但他的儿子梅子明,却与苏东坡有很大的关系,他不仅是个饱学之士,而且与苏轼还是同僚。
5fq.*1f  
  苏轼是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六日受命知杭州的,四月底出京城,六月下旬来到苏州,七月初三才到杭州任上,苏轼逗留苏州时,显然是做客过五亩园的,因为诗中对五亩园的描绘非常具体,口吻也是亲历者才该有。
??TdrTS  
  梅子明父亲曾为宣义郎,但他同祖先梅福一样,主动退出官场,所以说"仙人子真后,还隐吴市门"。他构筑的园林,花了十年的精力,起初只种些橘树(除桑树外),后来桐树也成材了,这是表明治园"十年"之塔附近)"、"杨柳楼台(即名胜"杨柳堤"上的建筑──遗址在今林机厂、铁路新村北部)"、"张家祠(在今西大营门附近)"、"刘家祠("杨柳堤"北)"、"梅园(即五亩园)"、"章园"、"孙园"等,几乎都毁于火。例如章园主建筑"走马楼",原极为豪华,单是该楼的一副大字楹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竟全用翡翠琢成,每字皆费千金。金兵毁园离去,人们在瓦砾中仅捡得完好的一个"云"字,其他全化作灰烬了。
QV)}3pW  
  建炎之难,地处桃花坞西北部的蔡庄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主人蔡隆兴幸免于难。金兵离去后,蔡隆兴首倡"义瘗",在庄中让出大片土地,用以埋葬战乱中死亡之十余万军民的遗骸,世称"万忠墓"。蔡庄也从此田荒池废(今只剩"东、西蔡家桥"地名),昔日"膏腴之地",竟成墓群。风雨萧晦之夕,只见磷火丛丛,出没于菱塘芡池之中。东、西蔡家桥一带地处桃花坞西北,也是桃花坞地区最具江南乡村风味的地盘,东北旧有慕栖庵,俗称麻雀庵。明万历末建,西竹林中有禅室五楹,清康熙年间绀池渭禅师购以退隐,颜曰芋香。尤侗《过芋香禅室》诗:"目中久不见筠公,茅屋新诗近益工,有句何如无句好,开窗试听刹芋松。 "
, ,{6m d  
  金兵北撤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苏州桃花坞又有所恢复(蔡庄除外)。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次韵章秀才北城新圃》中已有"方流桃花坞,窈窕入壶天"、"西城如西寨,桃花古来多"等句。疑此"章秀才"即是章楶后裔,而"新圃"恐怕就是金人去后重加经营的章园。
XIN5a~[z*  
  范成大有别墅在苏州城外石湖,但"先以石湖稍远,不能日涉,即城居之南,别营一圃……题曰范村……其北又葺古桃花坞,往来其间。 "(见周必大所撰范成大《神道碑》)可见除城内范村外,范成大在桃花坞也有园宅。
~j}J<4&OvC  
  桃花坞里人是爱好和平的,但在反抗金兵铁骑蹂躏时,也都表现得十分英勇,只是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下面几则故事,散见于诸家笔记:
a#R %8)  
  章楶子侄辈中有个叫章咏华的,居住在申公功德祠(即章楶祠堂)附近,《烬余录》指谓这里"曲室洞房,环列左右,极幽雅之趣",章咏华"藏娇其中",一名碧桃,工诗词;一名红豆,擅丝竹。金兵攻寨时,作为富家子弟的章咏华,并没有逃走,反而与碧桃一起赴难,红豆也自焚火中。
iQj2UTds3  
  旃檀庵住持云逸和尚,早在苏城刚破时,就自驾"瓜皮艇",主动接应散失在城墙上的守兵,帮他们渡过内城河,安置于"城北土寨"内。守城裨将赵秉中,退至桃花坞后,与云逸和尚一起担起守寨重任。赵秉中膂力过人,善射箭,面对穷凶极恶的金兵,毫不畏惧,发霹雳弩相抗,"弹石横飞,百发百中",可惜后来身中流矢,死堕长宁池(又名让渔池,即长鱼池,今苏州扇厂及西面一带),云逸和尚也投双鱼池(也属章园十二池之一,位于今苏州扇厂东面)自尽。
W%zm D Hk~  
  还有个叫徐灵姐的女子,与金兵搏斗时,击伤金兀术头部,被绑于天半楼脔割,不屈而死。另有张采姑等四名女子,被金兵掳至对山阁中,不甘受辱,一起跳楼……
;siJ~|6)  
                                        来源:姑苏报     ■柯继承

[楼 主] | Posted: 2010-02-08 22:05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历尽沧桑桃花坞(中) T\s#-f[x  
@?=)}2=|?i  
Xsn- +e  
    或四耳,可系绳。小者作随身水壶,大者也可用作井里取水。“韩瓶”又称“陶嵬”,实际上是宋代常见的军用水壶,军队眷属也多使用,并非韩世忠军队专用。但这至少可以证明,文山寺一带,曾驻有宋军或宋军家属,文天祥当时率军抗元,在这里安置家属的传说,基本可信。
P"~T*Qq-R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军威逼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严辞拒绝,并抄写了自己的《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 1283年文天祥从容就义于大都。张世杰也是好样的,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抗元斗争,第二年被元军张弘范战败于崖山,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张世杰突围,遇台风溺死,南宋遂亡。
3  
  曾是苏州的“后花园” WI!z92qq[  
  元代的苏州桃花坞,还是乡村风貌,田野古趣,仍然是城内市民踏青、游览的“后花园”,但桃花坞内居民成分有所变化。
ya Xa8v'oC  
  早在汉代,桃花坞一带已有大片桑林,蚕农应是桃花坞的第一批居民。唐宋两代,达官贵人纷纷在这里兴建别业、庄园,除园主及眷属外,他们雇佣的杂役、佃户(以菜农、渔民为主)也成了当地居民。我们从刻制于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图》和王謇撰写的《宋平江城坊考》中可知,直到宋末元初,桃花坞街(今桃花坞大街)以北的桃花坞腹地,基本没有街面,仍以水网密布的广野为主。元代当局在城乡遍设甲主,甲主治下居民受到甲主严密的监视与残酷的迫害,其待遇几同卖身奴隶。但元人对“舟人不设甲主,舟人向不辱身”(见《烬余录》,下同),所以桃花坞内靠养鸭、打渔和种植蔬菜、水生作物(菱、藕、芡实、茭白)为生的农民,都以“舟民(即船民)”自居,许多“逃避无所,俯仰无资”的女子,为免遭迫害,也往往“竟出下策为舟妓”。当时,苏州从城内桃花坞通过阊门到城外虎丘,有一条旅游水道,“春秋佳日,游船集虎丘桃坞者,几成海市”,水道上“遂多名妓”。上述“船民”,其实都岸居于桃花坞,比较集中居住在鸭栏桥(在东、西蔡家桥之东,今林机厂内)、渔家弄(在长鱼池、占鱼墩东北,今属林机新村)等处。
.F3LA6se  
  当时隐居在桃花坞的诗人陈深(宋亡后,闭门著书、教书,人称“宁极先生”),有《次韵子封承之游桃花坞》诗云:“阊门行乐送韶华,闲访城阴野老家;黄蝶得晴飞菜叶,翠禽隔浦啄桃花。衡门倒屣临官路,古渡横舟阁浅沙;亦有诗人时一到,醉吟行尽夕阳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桃花坞在元代,除了小桥流水外,油菜花和桃花,依然是桃花坞田野风光的主景。
molowPI  
  唐寅卜筑桃花坞
bNU^tL3QZ  
  元末明初,张士诚屯军在桃花坞,并建演武场,朱元璋军“捣桃花坞”,灭张士诚,苏州桃花坞又遭兵劫。明初大诗人高启有《过城西废坞》诗云:“乱前游最熟,乱后问都迷。园散栽花户,林荒采菊蹊。废泉流圃浅,斜日下云低。惟有烟中鸟,迎人似旧啼”,就是当时的写照。
>`|uc  
  可是,很快桃花坞就从衰败中苏醒,尤其明代画家唐寅(字伯虎)卜筑桃花坞(今廖家巷准提庵北面唐寅坟一带,旧有唐家园),为桃花坞增添了光彩,更提高了桃花坞的知名度。现大营弄北面,包括今林机新村、苏州红木雕刻厂一带,宋时属章楶“桃坞别墅”,唐寅于此构筑“六如别业”,虽然唐寅身后萧条,但之后桃花坞一带还是比较繁华的。嘉靖年间(1522-1566)的《夏介若碑记》甚至说:“桃花坞,吴门最胜处也。台榭花竹,园林蔬圃,号称极盛”。“六如别业”在清代,被民间称为“唐家园”。(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卷二即有“唐家园,在阊门内桃花坞,唐解元寅所居”的记载。)但清乾隆、嘉庆年间,已废为菜圃,僧禅林、道心等在其北部改建为宝华庵。此时去古已远,两宋名胜及人物故事早已湮没无闻。后人“说古”,往往只能从明代开始。所以清代大学者俞樾不无遗憾地吟道:“拜石亭连碧藻轩,吴中五亩旧名园。后人来往桃花坞,底事惟知唐解元! ”
e CUcE(  
  说到“唐寅坟”需要解释一下,唐寅坟现在只是一条巷名,据说唐伯虎逝世后,先葬于此,后才在好友祝枝山等主持下,移葬横塘王家村,但唐小妾九娘仍葬桃花坞,所以石问壶《九娘墓》诗云:“多情最是解元郎,魂伴桃花冢亦香。可惜鸳鸯终独宿,何年合葬到横塘? ”(见《花坞百绝》)但据《桴庵琐录》、《闲亭杂记》、《渊雅堂文稿》等可知,传唐寅晚年居桃花坞,悔其少时所作,瘗于庵之北,戏表其塚曰:此即唐六如之墓。实际上是瘗文墓。后人因称其地为唐寅坟。一说唐寅于明嘉靖二年(1523)十二月病卒,即葬横塘王家村,祝允明为撰墓志铭,唐卒后三年即嘉靖五年(1526)十二月,苏州知府胡缵宗书墓碑,因故未及植墓前,留桃花庵故居。逮至清康熙三十年(1693),即唐寅卒后170年,居民于桃花庵掘地发现胡缵宗所书墓碑,误以为唐寅葬于此,因而名其地为唐寅坟。实际上,查民国三年(1914)《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民国十年(1921)《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该处仅见唐家弄、唐家(疑后缺“园”字)等字样;民国二十七年(1938)发行的《苏州新地图》上,才见“唐家坟”字样,但从线路走向看,疑指今大营弄西段(原鲇鱼墩),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江苏建筑厅技术室绘制的《吴县城厢图》上,才明白无误地指明“唐寅坟”及鲇鱼墩,方位及道路走向,直至1966年,均无变化。随着鲇鱼墩地名的取消及周边民居、新村的建立,唐寅坟路况才成今貌。
GXK?7S0H  
  20世纪50年代,唐寅坟西边的唐家园尚有断墙残壁,院内有旧屋数楹,及桃树、闲地,唐家园北部,均为农田闲地。
 wP1VQUL  
  唐寅坟东边疑即桃坞别墅中的“千尺潭”,千尺潭旧时为桃坞别墅内最著名池塘,取李白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之意而命名。清石方洛《桃坞百绝》“千尺潭”诗云:流觞飞入水之滨,谁向桃源更问津,花影一潭人不见,深情何处访汪伦。 20世纪50年代,已淤塞为浅池塘并沼泽地,后逐渐沦为菜园和瓜圃,沿大营弄边,植楝树、荆棘围之。
RWQW/Gw x  
  20世纪60年代起,唐家园一带除大营弄(原鲇鱼墩段)建为民居外,其他废园、菜圃,先后为东风冶炼厂等占用,“千尺潭”原址,后建为林机新村,唐寅坟西面除沿路建有民居,北部即为红木雕刻厂占用,今林机新村北面水池,即原双荷花池部分水面,水池北面临水而建约500余平方米建筑传即原宝华庵遗屋。
9S1V! Jp  
  唐寅坟边“无名泉”
"wC5hj]  
  今唐寅坟南端西边(大营弄西段),亦即原“鲇鱼墩”,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仍有“无名泉”一口,当年居住桃花坞的原邮电局工程师王林祥曾描述道:“此泉从地下瓦砾中垂直涌出,形如较大的自来水管在地下爆裂(当时苏州没有自来水),涌水伴有突突之声,在距二三十米内可以听见,泉水涌出水面5~6厘米,大水年景还会泛滥淹没附近的菜地和道路。此泉水当属涌泉,与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山西晋祠的难老泉为一个类型。每秒0.1立方米的流量几乎接近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正常流量),不同的是九溪为山涧型,流量变化很大,此泉流量相对平稳。这个无名泉与苏州其他名泉相比,不具备穹窿山双膝泉那样的仙风道骨,也没有天平山白云泉的人文风采,也无洸心泉那样的隐士气氛,更无灵岩山上吴王井那样的王者风范。它是属于平民百姓的,它默默地长年累月地为附近民众服务。泉眼附近出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于苏城市民传统生活的风情画,人们在泉边忙碌取水、洗菜、洗衣,是泉城济南市民生活的桃坞版。平地涌出清流,在苏州城内是仅见的,涌出的泉水,通过溪流流入北面的已经逸名的池塘及双荷花池内。 ”1956年,有人决定将鲇鱼墩这口无名泉眼改造成水泥浇围的水井模样,由于泉水不断喷涌,又在连接泉眼的水溪两旁砌了石驳岸,又把溪沟挖深,宽深各1米多,砌筑条石太小太轻,驳岸很快坍塌。后红木雕刻厂在废沟上砌起围墙,泉眼正式湮塞。
y" -{6{3  
  旧时桃花坞腹地水系有内城河,以三角湖为主体,单家桥河和各个池塘及沟通各个池塘的小河、小溪,与平门外的外城河并不相通,但水质清澈,水源丰富,与三角湖底的泉眼及鲇鱼墩无名泉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有关。无名泉及三角湖被填没后,池塘、小河水质迅速恶化,单家桥河成死河浜、臭水沟,20世纪中叶将单家桥河向北开凿,以通外城河,又先后建设平门水泵站和水闸,引入外城河水,但终究无济无事。
3&Rqz9W  
  今桃花坞内,除已被列为文保和控保单位外,还有许多街巷地名,如沈家弄、韩衙庄、长鱼池、西大营门、教场桥路、官厍巷、虎弄、骆驼桥浜、宝城桥街、宝城桥弄、石幢弄、东西四亩田、宫弄、蒋家弄、汪家弄等,和宋代“承天寺”、清代“宝苏局”旧址,附丽着其他极其丰富的人文故事和名迹。
F^G`Jf  
                                        来源:姑苏晚报   ■柯继承

[1 楼] | Posted: 2010-02-08 22:10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历尽沧桑桃花坞(下) d$~b`  
  ■柯继承
5g2+Ar(  
  “老和尚堂”和“绣谷园”
qM !q,Q  
  桃花坞西部,明清之时还有几处极为出名的园林和名人故居。其中有位于今尚义桥街的“老和尚堂”,有位于今市第四中学西北部及其后面西四亩田一带的“绣谷园”,以及西街的曹沧洲故居和五峰园。
F|Ihq^q  
  “老和尚堂”所在的尚义桥街,位于宝城桥街西端,东起宝城桥街,西至尚义桥东。清时,本街同其东端的宝城桥街合称后板厂街。乾隆年间的《姑苏城图》标作后板厂,1940年出版的《吴县城厢图》始标尚义桥街。街北侧今“胜利科技有限公司”一带(尚义桥街30号,原胜利机械厂),原有明代御史苏怀愚所筑“苏家园”,又称“北园”(与东北街的北园不是一个概念)。后为明末侍御李模所有,称“密庵旧筑”。李模,字子木,号灌溪,明天启乙丑进士。明亡后,剃发出家,遁迹于此,死后人们为其建祠以奉香火,颜曰“老和尚堂”。
|?=1tS{iT  
  原园内有桃坞草堂、芥阁诸胜,旁有能仁庵。李模之子常于园中诗酒会友,多有题咏。李模曾有《新扫密庵旧筑》诗云:昔日深深意,今依幻住身,蓬莱迷若醒,竹柏故犹新。小得蜘蛛隐,居惟钟磬邻。扫苔迎古佛,竺国备遗民。张适《桃坞草堂》诗:桃坞草堂静,花残不辨民。正愁连月雨,却喜一朝晴。望自东山重,尊开北海清。风流人似晋,乘醉句同赓。
;<<IXXKU  
  “老和尚堂”东北面,今第四中学西北部及其后面西四亩田(东四亩田以西)一带,唐宋时即为著名的“孙园”。凌泗、谢家福合辑《五亩田志馀》曾予考证:“孙园在桃坞西,孙氏庄房在焉。李侍郎殉国难,族子茂苑年尚少,误为皇孙,被掠去,后随韦太后归,屡上封事,请雪国耻、忤旨,削职,遂入吴,槁隐园中,颜其室曰针毡座。酒酣耳热,作《普天同愤录》,冀激昂忠义之气,因近诬蔑,将兴大狱,时茂苑已死,其孙尧臣,集金人亡国事作《普天泄愤录》以求解。流传宫禁,得官,未就,奉母载酒,日徜徉于柳堤荷荡之间,鼎革后自经死,私谥孝烈。 ”
c6)zx b  
  20世纪40年代,今东、西四亩田及石幢新村(原“新操场”遗址,建石幢新村前为市四中学的校外操场)“新操扬”一带犹有水池二,古木参天,50年代后期,古树被伐尽,易为市四中校外操场跑道,但北部仍有老树荒田。时才全部毁去建新村。另外,据《五亩田志馀》:陈圆圆父邢三曾住四亩田,生圆圆时,群雉集屋,因呼为野鸡。母姨陈,俗所称卖瘦马者。母没,依之,遂陈姓。谢家福又按语道:“四亩田,在后板厂,今建宝藏寺。 ”可见清代四亩田不分东、西。
@ +#p: sE  
  四亩田一带,清又有绣谷园,为清顺治举人蒋垓(字兆侯)所建,园建于顺治四年(1647),即蒋垓中举之前十年。据蒋垓《绣谷记》:“卜筑桃花坞西偏,宽不过十笏,而背城临溪”,“偶课园丁,薙草与巨石横亘,尘坌所翳,隐隐若字画痕,具畚锸掘而出之,剜藓剔苔,节角尽露,是八分'绣谷'二字”,因以名园。据严虞惇《重修绣谷记:“(园)嘉木珍林,清泉文石,修竹……杂英飘摇,粉红骇绿,烂若敷锦。 ”蒋垓死后四十年中,园曾三易其主,至蒋垓孙蒋深重予修葺,并请王石谷为之绘图。
94@!.11  
  凌泗、谢家福《五亩园志余》载:“(绣谷)园在阊门内后板厂,朔州知州蒋深筑,有交翠堂,前西畴阁,稍偏倚梧巢,又西苏斋,前后池水映带,花药环之,堂中储书数千卷,前人名迹数百册,石刻之精美完好者尤伙。嘉庆中为叶河帅观潮所得,道光初归南昌谢观察学崇,后为婺源王都转凤生所居。 ”最后,园毁于庚申兵火。但蒋氏绣谷园,乾嘉时名人争为饯春之会,篇詠流传至今。
qW>J-,61/  
  著名的五峰园,原园门即开于西街,现园门开于西面五峰园弄(原西混堂弄)。
 Sd6^%YB  
  五峰园,系明代尚书杨成故居。凌泗、谢家福《五亩园志余》“灵芝石”条,有谢家福按语云:“阊门柳毅桥西有五峰园(柳毅桥在五峰园东阊门西街上,民国时拆去),相传柳毅葬处。明为杨庄简公宅,有五石峰,各高二丈,疑即五亩、桃坞移来,为时未久,不载郡志。 ”也就是说,五峰园内至今尚在的五座太湖石峰,是宋代梅氏五亩园、章氏桃坞别墅的遗物。
a8aqcDs>O  
  阊门西街的曹沧洲
L"/ato  
  桃花坞西南面最主要的南北向街为阊门西街,习称西街,它南接东中市西端,北接桃花桥(过桥即为今桃花桥路)。现为沥青路。西街是旧时东、西中市闹市区北通桃花坞的最主要的一条街道,《平江图》中,街中段有南北向桥名钱桥,范成大《吴郡志》、卢熊《苏州府志》均有著录,但《姑苏志》以下不载,说明王鏊编《姑苏志》时,桥已不存。民国《吴县志》作西街。
O_Q,!&*6  
  民国时,西街为一较宽的街巷,中间横铺石板,两侧砌以砖路,为典型的苏州街巷,街两侧多为手工艺作坊、店面,十分热闹。 20世纪50年代,尚存旧观,后街渐次拓宽,店面多改为民居。路面石板多半被取去建设“防空洞”。
dD 
  西街59号、61号系曹沧洲故居,即务本堂。曹沧洲(1849-1931),名元恒,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又号兰叟。吴县(苏州)人,曹家世代世医,传内外科。他幼承家学,又认真学习叶天士、薛生白等江浙名医经验,对温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精辟见解,治疗烂喉丹痧有独到的办法,既精内科,又善治外疡。自订“连城散”、“消坚散”两外敷药方,方便病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青浦名医陈莲舫同被征召入京为御医。1995年版《苏州市志》有传。民间传说慈禧太后病甚,不思进食,曹思其长期山珍海味,肠胃肥腻过甚,便用萝卜籽所煎汤剂,令饮之泻刮肥腻,果然见效。慈禧大喜,奖褒有加。苏州民间因有“三钱罗卜籽,换来红顶子(官帽)”之谓。曹氏故居占地约36000平方米。正路东向五进,门屋、轿厅、大厅各三间,大厅面阔11.5米,进深6檩12米,扁作梁,前有双翻轩,有陆润庠题额砖雕门楼与厅相对。厅后为走马堂楼五间带两厢,末进上房亦为楼房5间。大厅南为一狭长庭园,中凿水池,东列花厅,西有书斋。现正路及北路诸屋为民居,基本完整,系市控保建筑,南部曾为内燃配件厂等所用,除大厅外,门屋、轿厅、书斋、水池均已不存。 1dsxqN(:  
  西街除曹氏故居外,另有金姓、余姓等世代从医的大户,宅园也极宏丽,惜乎都经改建,移作它用。
x&Rp m<4  
  清代造币厂——宝苏局
e90z(EF?0  
  清代桃花坞南部最大的变化,要数宝苏局的建设了。所谓宝苏局,其实就是造币厂。民国《吴县志》卷三十有这样一段记录:“宝苏局,旧名钱局,在吴县北利三图,即永丰仓旧址。清康熙七年布政使佟彭年创建,十年停铸。后改为火药局。雍正八年复开铸,以钱文名宝苏,今权为总补同知署。同治光绪间旋开旋罢,最后于此铸当五钱,粗糙恶劣,不适于用,其局遂废。 ”
O8o18m8UH  
  据考,宝苏局确是建在“永丰仓旧址”,在今阊门内东中市崇真宫桥北堍久福里地区,四周原围以小河。大致方位:南起原崇真宫后,北至桃花河,东起今东角墙、更楼弄北段(原路头堂),西至今二十四中学本部西围墙。后所谓东角墙、西角墙等街巷,原来就是将当时宝苏铸钱局的东南角、西南角的护厂小河道填没而建成的。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江苏布政使佟彭年奉诏在苏州负责筹建铸钱局,地方就选定在崇真宫桥北堍中市河下塘,初名江苏省钱局苏州府局(当时在江宁另建一铸钱机构,称江宁府局),简称钱局。四年后停办,不久改为火药局。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冬,玄烨病故,四子胤祯继位,是为雍正。雍正皇帝对全国铸钱局进行整顿,确定各省只准设一处铸钱局,撤销了江苏江宁府局,这样,江苏铸钱局,局址就选择在原苏州府局,移去火药局。雍正八年(1730),又开始铸钱。康熙年所铸钱钱文正面为汉文“康熙通宝”四字,背面为“宝”的满汉两种文字;雍正年所铸钱钱文正面为汉文“雍正通宝”四字,背面左右为满文“宝苏”两字。因之该铸钱局又称宝苏局。后来宝苏局因铸当五钱,粗糙恶劣,不适于用,推行中引发风潮,甚至被迫停铸和收回。宝苏局还铸造过“同治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重宝”等几个年代的货币,断断续续,至光绪末年正式宣告停铸。
Sn&%epi  
  宝苏局的建设,极大影响了周围街巷的布局。制钱用铜,所以制钱工人又称铜人。现苏州市二十四中学,(含今久福里、长鎏村一带)旧时均为宝苏局所在地,二十四中学北面小巷,乾隆《姑苏图》标作局后街,后因多为制钱工人住宅地,民间即称铜人街。民国《吴县志》乃作同仁街,并注“有前、后、中三街”。
\0*LfVr;P  
  宝苏局南面为阊门内下塘街,有南北向小巷紫粉弄,北至原西角墙,旧时因其北面宝苏局烧融铜料之灰以及翻砂所用砂灰呈紫色,弄内常蒙其紫色之灰,故名紫粉弄。
Lr:K0A.Ch  
  今河沿街中段西侧,东起河沿街,西接宫弄,有巷称牛牙场,查乾隆《姑苏城图》标刘衙场,疑为宝苏局一刘姓官员住宅,民国《吴县志》作牛牙场,并注:“疑牛衙场之讹”。
tH(#nx8  
  牛牙场北今有更楼弄,它东起河沿街,西至宫弄折北至东混堂弄。处“宝苏局”所在地之东,旧时宝苏局在该处建有打更报时兼顾瞭望周边安全的更楼,更楼弄由此得名。
p2^ OQK  
  此外,今更楼弄12-21号,即原更楼弄西端折北至东混堂弄段,原称路头堂。原来,苏州民间称财神为“路头”、“路头菩萨”。宝苏局在每炉熔炼开炉之前,炉头都要带领炉工们到财神庙里,恭恭敬敬地奉祀财神,请“路头”保佑他们顺利开炉,其行为诉求,同如今民间年初五接路头财神烧香一样。接路头烧香是每炉熔炼之前的头等大事,宝苏局有熔炉12座,所以财神庙内经常香火燎绕。该处建有专供炉工们奉祀财神的财神庙,财神庙又称路头堂,巷因庙名。该巷才并入更楼弄,原名撤销。
L 3@wdC ~0  
  更楼弄北面还有东混堂弄,位于河沿街北端西侧,东起河沿街,西接后同仁街。因当时于该处建有专供“宝苏局”职工洗澡的浴室,吴语称浴室为“混堂”,浴室又处宝苏局东面,故称东混堂弄(宝苏局西原另有浴室,即在今西街西侧,称西混堂弄,1980年改称五峰园弄)。
vq:j? 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面的南北向长街河沿街它位于东中市东端北侧,南至过军桥(原东西向都亭桥旁),北至日晖桥,与桃花坞大街相接。
E}2[P b)e  
  它原名过军桥巷。《平江图》中可见,今过军桥原称南过军桥,今日晖桥,原称北过军桥。民国《吴县志》乃作河沿街。河沿街两旁多手工小作坊,产品多为铜铁小五金,如锁钥、锉刀等以及车木制品、油纸伞、木桶作等。旧时有“做煞河沿街”之说。河沿街之所以多为铜铁作坊等,显然与其西面宝苏局的存在大有关联。
=x>k:l~s  
  东中市北面的中市河是相当狭窄的,但到宝苏局前一段,却突然开阔起来。这是因为此处曾是宝苏铸钱局大型的码头所在,当年为便于卸载铜材、炭料和装运新钱,河道必须开阔。
JN)t'm[kyE  
  苏州话中经常出现的“版版六十四”熟语也与宝苏局铸钱有关。历来铸钱,钱范就开成八排钱模,每排各浇铸八枚。一范就浇铸成六十四枚。钱范为两块合成,浇铸时正背面两块范板合拢,每一次都固定浇铸一模一样的六十四枚铜钱,所谓“版版六十四枚”。宝苏局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嘉庆等历代的小平铸钱都是“版版六十四”浇铸的。苏州人正是通过宝苏局铸钱,对“版版六十四”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并因此用来形容处事刻板的人和态度。


[ 此贴被杨柳青青在2010-02-21 11:10重新编辑 ]

[2 楼] | Posted: 2010-02-08 22:24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文天祥与桃花坞 XZGyhX7  
6I0MJpLW  
;@hP*7Lm  
  建炎之难,致使桃花坞绝大部分建筑惨遭洗劫,所谓“梅、章园林,鞠为茂草”,但位于今官厍巷一带的“庆云亭”却侥幸以存,原因是当地虽属“桃花坞”范畴,但位偏东南(很可能划在“城北土寨”之外),所以尽管亭额是岳飞亲笔书写,反而未见毁坏,这也可算是个奇迹。
"o^zOU  
  可惜的是,南宋后期,年轻的文天祥路过苏州,游览桃花坞时,“庆云亭”周围已是一片油菜田,文天祥为此有题亭壁诗云:“一片黄云万顷田,江南父老庆丰年”,但诗中没有提到岳飞。以文天祥的为人,不可能见到岳飞题字而熟视无睹,显见那时“庆云亭”的题额已经不是岳飞的笔迹了。
&YNhKm@"  
  文天祥在这次出游中,认识了当时还在军府为吏的张世杰,两人一见如故,互相激励。之后,他们分别率军守过苏州城,又先后成为抗元英雄的“贤相”。而两位首次相遇并结交为友的地方,就在桃花坞,这不能不说是苏州桃花坞的光荣。
LBB[aF,Lr  
  提起文天祥与苏州桃花坞的关系,当然要谈到地处桃花河南岸的文丞相弄(旧称文山寺前)和文山寺。
QCw<* Id+  
  桃花坞内,旧时多庙宇,直到民国编《吴县志》时,城内著名的寺庙共24所,桃花坞地区还占了7所(不包括其他的宫、观、祠堂)。但岁月变迁,至今仍旧正常进行佛事活动的,在桃花坞,就只有文山寺了。
jtwO\6 t&  
  今日文山寺一带,原有潮音庵、云林庵、文山寺三座寺院,其中潮音庵创建年代最早。宋德祐元年(1275)十月,因元兵南侵,南宋皇帝急命丞相文天祥改任浙西、江西制置史兼平江知府,在苏州组织指挥抗元事宜,据说文天祥就把家属安排在潮音庵内。但文天祥在苏州只耽了40多天,又奉命移守杭州,文离开3天后,苏州就沦陷了!苏州人为了纪念文天祥,就在潮音庵附近建文山寺(文天祥号文山),门前的小巷就称作“文山寺前”。据吴光奇所撰《文山潮音禅寺碑记》及其题额的《云山无恙碑》可知,原潮音庵寺院规模很大(“吴中潮音庵,面临中市,背枕桃坞,左邻文山寺,后与云林庵毗连,南宋以来有名之巨刹也”)。可惜民国初年,不仅潮音庵破败,“文山寺已日就衰落,云林庵亦僧徒星散”,于是就在民国14年(1925),以潮音庵为基础,将三寺庵合并,“以文山寺为前代名刹,未可湮没,爰为集议曰:文山潮音禅寺”,后又简称文山寺。寺庙由和尚住持,原云林庵的尼姑则移居附近小园上(巷名)的“法音庵”。
[&:oS35O  
  吴光奇之孙、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家吴雨苍先生生前回忆,吴老家就住文丞相弄花萼里,小时候,他常随祖父去文山寺。据他证实,文山寺附近,包括原树德小学、老虹村一带,多次出土数量可观的“韩瓶”。韩瓶传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部队军用水壶,粗砂陶质,作橄榄形,小口尖底,有双耳
C2v7(  
                                                来源:姑苏晚报

[3 楼] | Posted: 2010-02-08 22:28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长洲路 - 狗屎桥横跨十全河 =[&Jxy>Y  
  ■潘君明
i747( ^  
  长洲路,位于乌鹊桥北堍西侧,东出平桥直街,西至泗井巷。巷由东向西、再向北弯曲,呈月牙形。因长洲县衙设于此而得名。巷北为民居住房,巷南为十全河道。巷虽不长,却有着福民桥、帝赐莲桥、绿水仓桥三座桥梁,真是“水巷小桥多”了。但此处极为荒凉,民国初期,沿河几乎是瓦砾垃圾,故在方志上未见有巷名标识,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纂的《吴县志》上也未见有此巷名。以“长洲路”为巷名,约在民国三十年(1941)以后。
K]l) z* I  
  长洲县衙所在地
'4rgIs3=x"  
苏州最早称为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废除吴郡,改称苏州。唐代,苏州府、吴县的治所均设在城内。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分出吴县之地,设立长洲县。“长洲”原是苑名,为吴王游乐之处。县署先设于旧学前。宋范成大撰的《吴郡志》云:“长洲县分自吴县,自唐以来为名邑。本朝王禹偁偿为之宰,哦咏最多,邑望益高。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即任长洲(今苏州)知县。因有政绩,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官至大理评事、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他为官清廉,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在任长洲县令期间,能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有其画像,赞曰“元之作宰,心切民依,代邑输粲,惄如己饥”。他是个诗人,与苏州的文人交往甚密,吟唱较多,有《游虎丘山寺》、《洞庭山》等诗篇,有自编《小畜集》30卷问世。
sBwgl9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县署迁至乌鹊桥北堍。长洲是一个名县,县署的建筑很有规模,有大门、二门,内有大堂、二堂及内室。大堂为县官升堂所用,二堂为议事及接待宾客之处。内室是县官家属的居室。另有书房三间,为县令读书、藏书处。两边还有花厅、廊房,是衙役们办事的地方。另有魁星阁、土地祠。在县衙东边,建有监狱一所,是关押犯人的场所。据米友仁《茂苑堂记》云:长洲县治内最具园林之胜,植嘉树秀竹,奇芳蕙草,郁葱吐秀,十分雅致。有“百花亭”、“尊美堂”、“绿野轩”、“绿筠庵”等诸胜。以后屡有毁建。同治十一年(公元1912)再行重建。
QZfnoKz  
  中华民国成立后,撤销长洲县,县署旧址设吴县市乡董事会及吴县农会。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在此办伯乐中学和中山体育专科学校。解放后,仍由伯乐中学使用。 1980年为苏州职业大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县署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了。
DI\sq8J^  
  长洲县前——难过
53QP~[F8R]  
  旧时,苏州城内流传着一谚语:“长洲县前——难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长洲县衙前有一座石板平桥,横跨于十全河上,名曰“福民桥”,其意是方便交通,造福于民,这本是好事。旧时十全河上的桥,以拱桥为多,主要便于船只通过。但县衙前造桥,只考虑县令官吏等乘轿、骑马出门的方便,而不考虑船只的航行,这就苦了河上运输的船民。明清时期,苏州城内的交通运输主要靠船只,百姓日常用的柴、米及蔬菜等物,主要靠船只运输送上门。所以,河内船只来来往往,昼夜不断。但长洲县衙前造的是平桥,没有顶棚的船尚能通过,如是有顶棚的船,船棚超过了桥面,就不能通过了。除非把船棚拆掉,才能过去。日久之后,就产生了这句谚语:“长洲县前——难过! ”
^BZdR<;  
  过去,苏州人办事遇到了问题,难于解决,就说:“长洲县前——难过啊! ”有些贫苦百姓,经济拮据,难于度日,有人问:“日子过得如何? ”回答道:“长洲县前——难过呐! ”
XN@5TZoaW  
  革命烈士汪伯乐
~ocr^V{"<~  
  民国时期,在旧县署处办伯乐中学,这与汪伯乐有关。汪伯乐(公元1900-1926),名德骐。原籍安徽怀宁,生于苏州。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叔叔抚养。但叔叔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仅未尽抚养之责,还将他父母遗留下来的家产侵吞变卖,挥霍殆尽。所以,汪伯乐只得进苦儿院度日。由于他聪明机灵,学习成绩优异,受到院长的器重,送他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继续读书。 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一师也受到影响,师生组织起来,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汪伯乐因态度积极,办事认真,被选为苏州学联代表,与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宣传革命思想。 1921年毕业后,先后在市立小学、纯一 小学、乐益女中等任教。二十三岁那年,与吕兆璜女士结婚。
M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 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但苏州还处于浙系军阀孙传芳的统治,革命活动无法公开。 1925年上半年,汪伯乐随叶天底、许金元一起参加追悼孙中山逝世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活动,并经他俩的介绍加入了国民党。这一年,他在宫巷基督教堂乐群社开办“大苏平民学校”,自任校长,招收工人、店员和失学青年入学,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同年九月,中共独立党支部在乐益女中成立,汪伯乐常与独立支部负责人叶天底、张闻天商讨革命工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Y>O,  
  1926年3月,北京发生“3.18”惨案,消息传来,苏州学生十分气愤,经过联络协商,决定召开“苏州学界追悼北京殉难烈士大会”,并准备游行。汪伯乐主持大会,警察署署长带了一班警察前来阻挠,汪伯乐面对署长,无畏地说:“游行已经决定,至于发生意外,由鄙人担保。 ”同时,学生也围了上来,指着署长责问。署长见学生人多势众,只得愤愤而退。
RjT[y: !  
  是年冬天,汪伯乐由于忘我工作,身染疾病,住进阊门外苏民医院治疗。因他参加革命活动,十二月十四日,汪伯乐被军警逮捕。他病重不能行走,用担架抬走,并连夜送往南京。汪伯乐被捕后,苏州各界群众团体出面营救,并以国民党苏州市党部的名义,通电及告市民书,声讨孙传芳。但孙传芳毫不理睬,十二月十六日,汪伯乐在南京被秘密杀害。
oaHBz_pg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进入苏州城,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为纪念汪伯乐革命烈士,在体育场隆重召开了追悼大会。不久,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师生提出为纪念汪伯乐烈士,拟筹建伯乐中学。经县行政委员会同意,将长洲路旧长洲县署改建成为校舍,1927年8月,正式命名为“伯乐中学”。
62"ND+D4  
  帝赐莲桥的传说 在长洲县衙的左边、福民桥西,有一座帝赐莲桥,横跨于十全河上。这个桥名十分雅致,称“帝赐莲桥”,从字面上看,是皇帝赐造的桥。可他的俗名真俗,叫“狗屎莲桥”,甚至干脆叫“狗屎桥”。为什么有这种桥名,传说是这样的。
R+\5hI@ >i  
  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攻下平江(今苏州)城以后,自称吴王。其时,朱元璋想一统江山,派了大将徐达带兵围困苏州,要张士诚献城投降。张士诚当然不会答应,但他又打不过朱元璋,只得死守城池。这时,张士诚的老娘有病,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张士诚是个孝子,天天要去看望老娘。老娘也知道朱元璋大兵围城,儿子忙于军务,还天天来看望她。老娘不忍心儿子受累,就找了一条白带,悬梁自尽了。
19S,>  
  张士诚知道后非常伤心,因在困难时期,丧事一切从简。办完以后,为纪念老娘,就在老娘的住地附近,重建了一座石桥,算是为老娘做的善事,望老娘早日超生。桥造好以后,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张士诚定夺。张士诚还未想好,朱元璋大军已经攻破了城门,冲进来了。张士诚无路可走,就放了一把火,将宫殿烧成废墟。
Z& %61jGK  
  张士诚是吴王,是苏州的首领。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所以老百姓当他是皇帝。这座桥是他主张造的,那就叫“帝赐桥”吧。但是,当时已是朱元璋的天下,谁还敢称帝呢!官府知道后,下令不准叫帝赐桥,要换上一个名称。老百姓很有办法,用“帝赐”谐音叫“九思桥”。因为张士诚的小名叫“九思”,但官府也知道这个含义,也不准叫九思桥。老百姓就说是“狗屎桥”,有的说叫“狗屎莲桥”,实则也是“九思桥”和“帝赐莲桥”谐音,直到现在,当地百姓还是这样叫的。

[4 楼] | Posted: 2010-02-09 18:03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娄门外的街.桥 3Wiu`A  
■王梦沂
F~B8XUa3  
  苏州的娄门,位于古城东北,阖闾城八门之一,原称疁。《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 ”城门也就随之称娄门。苏州旧城门中,娄门地位不是最高,没金阊门、银胥门那般繁华。但娄门地区是城东水上交通枢纽,所谓“一州三邑孔道也”。娄门陆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水门也有三道,具金汤之固。内城有城楼,南宋景定末年被飓风所毁,咸祐初年修复。清康熙初重葺城楼,顾嗣立题“江海扬华”额。
7Q`4*H6  
  旧时娄门外有两条石子街,加上古城河上来往申甬等地船只,倒也川流不息,一派热闹景象。娄门外东西向的石子大街,就叫娄门外大街,俗称“娄门塘”,长约三里,沿河开满各式店铺,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姑苏繁华图》,有茶馆、米行、面店、糕团店、大饼店等。每天清晨,附近的菜农们,还会挑着新鲜的蔬菜、塘里的菱藕上街叫卖。亦有湖畔的鱼娘,担着活鱼鲜虾,临街摆摊。于是娄门外叫卖声、还价声、嬉笑声,喧闹一片,要临近中午方稍作平息。而孵在茶馆里的老茶客们,也享足了每天“皮包水”福,望够了娄门外的街河野景,准备起身回家用午饭了。
' BC-'Ot  
  大街西头的娄门桥,民国时称作“娄门吊桥”,苏州的吊桥有好几座,作为古时守护城池来说,吊桥的作用相当大。娄门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着险要地位,木制吊桥一旦吊起,任你一骑飞驰,还是千兵万马,都不得过。到民国时期,娄门桥已不再能吊起,却仍是用巨木搭建而成。据老人回忆说,当年的那座木桥,桥面上木板缝隙很大,风大水急时,走在上边还会感觉到摇晃不定,有点吓人。
e\89;)  
  娄门外东南侧三四十米处,有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叫“永宁桥”,横跨于娄江之上,连接着娄门外大街和娄门西街。民国《吴县志》载:“永宁桥,宋崇宁初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卢珪重建,万历五年(1577)顾豫、蒋二南倡修,清乾隆元年(1736)修,道光十八年(1838)把总宋天培等重修。同治间善后局修。 ”虽然与现在的桥相比,此座单孔石拱桥的宽只有四米,长也只有三十米。但在当年,桥上人群川流、桥下舟楫不断、桥堍民居临水、桥后城楼雄峙,倒像一幅红袖翠鬓、商贾熙攘的《清明上河图》呢。在永宁桥朝东二里地模样,还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永安桥,也是一座高耸的单孔石拱桥,桥的东西两侧楹柱上,据说各有一副对联,东联是:“潮接唯亭,绝曲烟波迎画鷁;市通官渎,万家灯火耀花红”。西联为:“鼓棹动来,飞泽湖光涵远塔;扬帆西曲,马鞍山色送行舟”。两联遣词美妙,生动描述了娄门外潮连烟波、光照万家、桥影逐帆的水乡景色。
[8"nRlXH  
  永宁桥,附近居民将其称作“永林桥”。永宁之名,笔者查阅不到来源,估计除了与宋·崇宁的“宁”字有关,大概还寓意太平安宁吧。至于误作“永林桥”,笔者想,娄门外当年聚居了许多江淮地区的人口,由于口音不同,特别是N音与L音容易混淆,所以“宁”讹传成“林”,永宁桥也就成了“永林桥”了,上世纪70年代在旁边建起的新村,也就随之称作“永林新村”。
( 
  永宁桥由于年久失修,多年不能行走,加上娄门路改造,新辟了莫邪路(将侉庄路、葑门西街、北栅头、庄先湾、后庄、娄门西街和糖坊湾等合并),将永宁桥周边都拆迁了,永宁古桥孤零零在莫邪路旁呆了一段时间,也在去年被拆了。笔者曾在苏州城乡建设档案馆的城建大事记中,看到过一连串令人揪心的拆除数据:1958年底,苏州拆除了平门城门、娄门的内城门和水门。拆除了新开河桥、三条桥(又名崇利桥)、小石桥、孔过桥(又名可过桥)、安雅桥、查家桥、小木桥、周太保桥、管家桥、魏家桥(又名御驾桥)、水门桥、庙塘桥、天宫寺桥、小日晖桥、多居桥、兵马司桥、保安桥、富孙桥(又名富生桥)、寿安桥、仓桥(又名爱济桥)、酱油弄小桥、利民桥、西斜桥、吕公桥、小木桥、吉庆桥(又名寺东桥)、平安桥、三元桥、芝草营桥、复兴桥(又名北张师桥)、师古桥(又名思古桥、南张师桥)、陈千户桥(又名葛家桥)、多贵桥(又名报恩桥)、南仓桥、东小桥、迎枫桥(又名迎葑桥)、三胖桥、平桥(又名州前平桥、府前平桥)、三多桥(又名杉渎桥)、三板桥、广化寺桥、筱桥(又名竹筱桥)、禅兴寺桥(又名禅兴寺后桥)、爱河桥、螺丝桥(又名庵桥、卢师桥)、师桥等46座桥梁…… G*QQpSp  
  其实虽然当年的功能已经淡去,水陆商贾熙熙攘攘的场景早已转移,但仅仅作为观赏的景观,或者作为历史的印证,永宁桥应该保留着,因为最起码在人们眼中,它是莫邪路上一道历史风景。记得贺野先生,写过一段描绘莫邪路的美文:……前面又整齐地肃立了两行高耸的宫廷式的路灯,说明娄门就在不远处。遥望对岸出现了新建的河边公园,题着“江海扬华”巍峨的牌坊(传古娄门城楼上题这四字,现移此),宽敞的台阶和长长的走廊,在这里都隐约可见。而路边的景致更加美丽,莫邪路下还出现了汩汩的流水声,原来城河在这里另外折流,向东转了一个弯,形成漂亮的水面,四周更为开阔,树木夹着盆花,河水在新建的有着陆润庠题字的“关帝庙”旁向东流去,原来这就是著名的娄江了。我忽然想到这里就是莫邪路第五个路段——娄门西街,但这条有如偏僻的乡镇小街现已不见踪影,只有老迈的永林桥作为文物蜷伏在一旁,算是它的惟一见证了……
jkbz8.K  
  现在大概只有永林新村,才是娄门外曾经喧哗繁盛的惟一见证了。

[5 楼] | Posted: 2010-02-09 18:08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小巷牌坊:凝固城市的记忆 6ul34\;  
 
Rzb] mM  
  ■孙迎庆 街巷档案
A`@we  
  一幢幢牌坊,它聚集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人生观,如同历史老人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化,向人们叙述着人间的往事兴衰。
K1Tzy=Z9j  
牌坊:小巷背影中的文化遗产
d.{RZq2cp  
  牌坊最早是由作为聚居的里或坊的大门演变而来的,墙去门留,坊门独立,以坊命名街区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苏州城里,以坊命名的街巷,唐人陆广微撰的《吴地记》收录有古坊名60个。翻开南宋《平江图》碑,我们可以看到里坊制解体后坊门的形式,各街巷口有坊门五十多处,坊门上标有不同居住地段的名称,坊门形式比较简单,只在二柱间贯通横木,上覆“楼檐”,立在纵横街道相交处。
vs.q 
  历史上苏州地区曾经有过七百二十四座牌坊,是牌坊最多的城市。走在小巷中,抬头见牌坊,低头过牌坊,这是常事。书画名家吴湖帆曾说:“观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观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 ”直到现在民间还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的说法,这二十四坊大致是:三元坊、南官坊、滚绣坊、采真坊、濂溪坊、井义坊、通关坊、孝义坊、干将坊、富仁坊、嘉余坊、庆元坊、仁德坊、桂河坊、通和坊、黄鹂坊、清嘉坊、吴趋坊、合村坊、迎春坊、闾邱坊、大成坊、碧凤坊、天官坊,其中吴趋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坊巷,在皋桥西南堍,宋李寿朋曾重建过,晋时陆机、梁元帝、明时高启,都有《吴趋行》,咏苏州的风土人情。 ( \Dd9a8V-  
  曾担任过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对苏州牌坊之多,有着极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诗中有“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的描述。遗憾的是这些坊巷的古牌坊多数已不见了,有的被拆毁推倒废除,有的因年代久远,自动倒塌,石料挪作他用,有些残存的牌坊,文字模糊,坊名湮没,坊既不在,名自然不存了。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苏州现存古牌坊只有30座,其中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有26座,残存仅二根立柱的有3座,一根立柱的有1座,除少量为明代牌坊外,大部分为清代遗存。
s~GO-v7  
功德坊:表彰汤斌出色政绩
UZ 
  苏州胥门接官厅前,原有一座“民不能忘”牌坊,是为纪念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而建的。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坊匾上雕“民不能忘”四个大字,在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于1976年因防地震而被拆除。近年有关部门在胥门百花洲公园中复建了“民不能忘”牌坊,中间匾额由瓦翁先生题写“民不能忘”四个大字,中柱上刻有“居官当思劲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众”对联一副。 O9opX\9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任江苏巡抚,临行前,康熙对汤斌说:吴俗尚奢华,要加意引导,以正风俗为先。并赐鞍马银两、御书三轴,以示恩宠。汤斌在治理苏州的两年中,兴修水利,减轻市民负担,任用贤能官吏,修建泰伯祠、宋朝范仲淹祠、明朝周顺昌祠,烧毁淫词小说,改革殡葬习俗,严禁赌博以绝盗源、破除五通五显娶妇等恶劣风俗,政绩显著,深受百姓赞誉,为此苏州百姓送他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汤三汤”,即为官清正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黄莲汤,使民恢复元气如人参汤。
Abj`0\  
  汤斌为使吴中风俗淳朴,对豪门恶奴,则挫折之;对欺主刁奴,则严惩之;对歪理邪说,则驳斥之。权臣明珠有一家奴,倚仗明珠权势,十分骄横,所到之处,官员郊迎。路过苏州,监司以下官员,则朝夕在其门外等候接见。汤斌听说此事后把他召来,他带领数十人骑马而至,见门外无人,便对随从说:“主人出迎何迟也”,里面传他进去,至台阶下,见汤斌面南端坐,他只好跪下听命。汤斌正色告诉他:“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故以酒肉犒赏汝。 ”说完命门卒作主人负责招待,明珠家奴当天就离开了苏州。
oV*3Mec  
  汤斌贵为巡抚,自奉俭约,生活十分朴素,夫人及诸公子皆穿布衣,吃青菜,有时还挖食巡抚署空地上的荠菜,每天以豆腐作羹,以至民间呼其为“豆腐汤”。其公子受不了这份清苦,悄悄地让仆人买一只鸡吃。一天,汤斌偶翻账簿,见上面写有某日市鸡一只,汤斌觉得奇怪,呼仆人来问:“我到苏州并没有吃过鸡,这是谁买的?”仆人不能隐瞒,只得说:“公子。 ”汤斌立即令公子过来,跪于庭中,教训道:“你以为苏州的鸡像河南那样便宜吗?你想吃鸡,就回老家去,哪有读书人不能嚼菜根,而能作百事的!”然后就把他赶回了睢县老家。
0 s4% 22  
  康熙对汤斌非常欣赏,两年之后,提拔他为礼部尚书。离任之日,苏州百姓数万人为他罢市六天,天天到巡抚衙门痛哭挽留。汤斌动身赴京时,苏城百姓又自发地奔走相送,送行的人连绵不绝,直到汤斌渡过淮河为止。为了纪念汤斌,苏州胥门接官厅便有了“民不能忘”这座石牌坊。康熙二十六年汤斌过世后,苏州百姓又在郡学之西为他建祠,虎丘、穹窿山都有供奉汤斌的祠庙。
~oOOCB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历史上还曾经有过另一座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立的“民不能忘”牌坊,这座牌坊也立在胥门外。
 iKDGYM  
三元坊:记载金榜题名的辉煌
Jx 'p\*  
  参加科举考试,如果金榜题名,这不仅是考取者本人的喜事,而且对举子所在的地方来讲,也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沧浪亭北有个三元坊,这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地方官为连中“三元”的钱棨建立的两柱一间冲天款石牌坊。
^7(zoUn:  
  钱棨在乾隆四十四年乡试中考取第一名,两年后进京会试取得第一名,接着在殿试中摘得状元桂冠。这也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那一年也正是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所以这不仅被视为钱棨个人难得的荣耀,更被皇帝看成“圣朝盛事”,当即赋诗以纪其事:“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并下旨让苏州府建造牌坊,以资纪念。苏州的地方官员特地在府学之东用花岗岩筑起雄伟壮丽的三元坊,并将乾隆帝写的《御制三元诗》镌刻于上。三元坊后来成为附近那一段道路的名称,直到现在,人民路公交还保留着三元坊的站台名称。
T IS}'c'C  
  关于钱棨三元及第的机缘,在坊间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传说:相传钱棨是个寒士,会试时因缺少盘缠,只能向朋友借贷,那个朋友恰巧也手中无余钱,因此和他说道:“明天我有一会,你来摇摇看,如果你运气好,那就算我借给你,要是摇不着,那么我也无能为力了。 ”隔了一天钱棨只好代朋友去摇会,苍天有眼,他终于得到这笔会钱进京赶考,居然取得第一名。
?bbguwo~F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元牌坊没有了,但在太湖东山陆巷,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却耸立着三座高大巍峨的牌坊,分别是解元、会元和探花坊。人们习惯地称它为“三元牌坊”,但严格地讲探花不是状元,故而不能称“三元坊”。
]e+S~me  
  成化四年,在京城读书的王鏊告别老师叶盛,南归应试,县尹樊瑾、郡守贾奭,都把他当国士相待。提学御史、天台陈公批其卷曰:“他日当名重天下,非止一乡一国士已也。 ”成化十年,王鏊参加乡试,“乡场试官谢一夔、郑环阅卷,得公文大惊,曰:‘东坡复出矣! ’名列榜首,名声大振。第二年礼部会试,主考官徐溥、丘濬,复列公于榜首。 ”在殿试时,“廷试策又冠场,时商文毅公秉衡,恐其轧己。 ”最后在尹旻等帮助下,王鏊为一甲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到底如何,众说纷纭。世称商辂为人处世极其正直,而且殿试前十名的名次最终均由皇帝钦定,因此把王鏊没能高中状元的原因归咎于商辂,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但不管怎样,在东山家乡人的心目中王鏊就是“状元”,于是故里为他修了三座牌坊,用粗壮厚实的花岗岩为柱,以沉香木为牌楼,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而没有倒塌。
T9u/|OP  
贞节坊:诉不尽的人间沧桑
')go/y`YK  
  道德畸形的贞节牌坊,背后的故事,未必一定是畸形的。对于贞节牌坊,许多文人都作过描摹,似乎已凝成了一种固定的格调:残阳如血,孤孑而立的牌坊,折射出历史的沉重与阴郁,令人低徊无语。这些建造年代久远的牌坊尽管伤痕累累、苔藓满布;尽管下旨建造牌坊的皇帝和那些建造牌坊的主人公和匠人们一个个全都“黄鹤一去不复返”,但至今仍然屹立于大街小巷的那一座座贞节牌坊,似乎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无穷的悲欢离合和不尽的人间沧桑。
|,qz7dpe  
  山塘街以牌坊多而闻名,在光绪年间还留有51座,形成了一个牌坊群落。至今街上尚有十余座。山塘街540号“吕氏节孝祠”牌坊,约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清朝中期有一位姓袁的妇女嫁到吕家,8年后丧夫,袁氏守节37年,抚养儿子成人。道光七年,她的孙子为她建祠于山塘桐桥之东,状元石韫玉撰写了《新建吕氏节孝祠记》。由于时代变迁,这一牌坊被砌进了墙壁。 603号是清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祠,祠门两旁展开贴砖八字墙,正中立一间两柱牌坊,雕刻龙戏珠和“圣旨”、“节孝”等字样。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启祚妻程氏在室时,父病疡,氏亲吮其毒,染病几殆。年二十七,夫亡誓殉,奉姑命,抚七岁孤成立,守节三十二年。 ”701号是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祠,牌坊当门而立,横枋雕有龙、凤、狮等。 704号东侧有萧烈妇坊,707号为陈松妻张氏节孝坊,祠门西侧贴砖八字墙。 840号有清俞赐麟妻胡氏节孝坊。近年在山塘街597号东侧的拆迁工地上拆出了一座老牌坊,为两柱一门,由花岗石砌筑,顶部的石枋上凿有花纹,柱子上刻有“道光”、“节”、“孝”、“程”等字样。
>V NMQ  
  清道光年间刊行的《吴门表隐》,一书著录的苏州城乡数以百计的坊表中,位于今平江历史街区的有16座,其中13座为节孝坊。位于小柳枝巷中段的方申氏贞节坊,形制为一间二柱三楼,上雕龙凤等图像,柱刻对联:“高堂侍疾身俱瘁;闺阁完贞血欲诒”。在胡厢使巷中家桥北堍,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节孝坊,双柱单门三楼,高低错落的石檐微翘,横枋上雕有精美的仙鹤。该坊是为清代吴中名士陶士龙之妻高氏所立的节孝坊。另外,天库前29号隔墙里有一牌坊,形制是在两根竖立的石柱中间横架三根石条,石条刻着龙纹,中间的石条上有“旌表处士颜学洙妻孔氏节孝之”,右侧的石柱上刻着“不愧守贞圣教”,左侧刻着“无惭约礼家风”。赛儿巷8号的古牌坊和山塘街嵌在房里的牌坊一样,如同姐妹牌坊,在古石牌坊的顶部,居中的一个“圣”字很是清晰。
wJ+"JQY.J+  
  立贞节牌坊对于女人来说见证的是封建礼教的摧残,为女人立的每一块牌坊都凝结、积累着妇女的悲哀、辛酸和血泪,是贞节烈妇们不幸生活的历史见证。如今,这种记录妇女悲惨命运的建筑只能在偏僻小巷中方能保留下来。

[6 楼] | Posted: 2010-02-10 14:15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山塘街门楼与牌楼 xAsbP$J :  
  ■徐卓人
3q<\ \8Y*  
  自唐代以来阊门一直是商品的集散地,南北商人在辛苦繁忙之余,开始出入山塘街寻找聚集之处;繁华直接招睐受众,文人骚客便也在这里驻足或栖息,于是朱栏层楼开始叠起,柳絮笙歌渐渐悦耳。清乾隆年间,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画面上,"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是山塘街风采的写照。
AWGeK-^  
  如果拨开那些随风轻扬的旗幡,穿越千年间世俗的烟火气,再回头仰望,曾经渗透在生活里的富有与精雅便清晰地显露给你了,这就是山塘街的门楼与牌楼。
w${=]h*2  
  陕西会馆算得是古山塘街最大会馆之一了,陕商当时的影响力极大,中国第二条茶马古道——康藏茶马古道,就是这些朴实的陕西商人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因而,陕西商人在清代繁华的苏州山塘街建会馆也是势在必然。今天,站在宏伟的门楼前,你明显地感到震撼。磨砖雕刻的牌楼门,檐下饰磨砖斗拱,秀雅中透露沉厚;磨砖对缝八字墙门和磨砖门罩,简洁而大气。也许陕西商人走得太远,见识太多,又是在富庶平静、含蓄内敛的苏州,其文化气质受到感染熏陶,所以他们的会馆也返朴归真,趋向简洁明快,门楼的贴面用了大幅的砖雕梅兰竹菊,这恰恰是陕西商人在经商中追随君子之道,并以此"敦乡睦里"的基础。
l 4(-yWC$H  
  传统的中国商人具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诚信",这一点在山东商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它与山东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无关系。仿佛是接受秉性耿直的影响,山东会馆的磨砖是直贴,门楣上用饱满的隶书雕刻"安澜普庆","安澜"便是水波平静,比喻太平,这四字很直白地描述了山东商人的愿望。门楼巍峨壮观,与陕西会馆的门罩一样,其浮雕和透雕呈现了工匠极高的艺术水平。
~g)gXPjke  
  如果说,门楼是指将住户的门造成楼形,那么牌楼则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建造的牌坊,而山塘街这些牌坊大都是朝廷作为旌表赐建的,因而无论从气魄还是格调,都透露出浓重的帝王气息,成为坊间数百年传承的华章。苏州是花冈岩产地,这种质地纯而坚固的石材是石中"金刚",取之吴地,用之吴地,使山塘的石雕牌坊与地域气场融合一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和谐。
h@l5MH=|%  
  张公祠门前是重新修复的一处牌楼。张公即明末张国维,他曾经当任江南十府巡抚,任职期间曾致力吴中水利,百姓受惠,政绩显著。然而他后来因为担任兵部尚书,起兵抗清而为之殉国,投河的过程也许仅在一瞬,但他的气节却彪炳后世。1909年初冬,一批"共和知识分子"第一次聚集于此,这就是著名的南社雅集。南社选址张公祠作为雅集之地,无疑与张公抗清复明的民族情感所指一致。因此,张公祠今天实际成了南社的纪念馆。
~^G k7  
  张公祠牌楼矗立在山塘河边,四根花冈岩立柱均为整料,柱子每个面故意凿毛,这使牌楼古朴而沧桑的感觉更为强烈;牌匾"泽被东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年南社的影响;中间花板从上到下三层,依次为凤凰牡丹、双龙戏珠、狮子舞绣球,两侧则是瑞兽,生灵的高贵与活泼以整体的气势跃然眼前;几层斗拱均由透雕撑起,每个檐角均有鳌鱼高高甩起尾巴,这一甩,给厚重的石牌楼平添了几分轻活。
y~;Kf0~  
  贝程氏节孝祠为明代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坊,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四世祖贝程氏当年因为含辛茹苦抚育贝氏后代,留下了"节孝"的故事。这座节孝坊从上到下的三层花板,同样雕刻着凤凰于飞、海水游龙、狮子戏绣球等图案,然而这上面的图案似乎更为活泼,更为自由。事过境迁,也许当年的工匠对程氏的辛苦同样怀着深深的体恤,因而在皇帝赐她的牌坊上,刻出一个自由灵动的世界吧?
]*Zg(YA  
  这样的石牌坊在山塘街有很多,它们或孤独地立于河岸前,或散落在破旧老屋里,有的甚至被砌入了现代建筑中,它们各自的故事一时半刻也很难让人说出,唯独让人依然感到活力不衰的,是上面栩栩如生的图案,图案中的自然和生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古老而庞大的气场,使得人一踏进山塘街,便自觉不自觉地与历史对接,便会觉得,这是一条不能让人匆匆而过、马虎错过的长街。

[7 楼] | Posted: 2010-02-10 14:21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明清徽商在苏州 zR">'bM:  
  ■安达
E[^66(KR  
  明清时期,徽商借助宗族势力与新安理学的文化动力,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在明清时代数百年间执掌中国商界之牛耳。苏州是徽商界活动的一个主要重镇,苏州与徽州的互动,它渗透到社会生产、大众文化和商品流通等方面,共同造就了江南区域社会的整体繁荣,其影响辐射到内地与沿海不发达的地区和海外地区。说“无徽不成镇”,想当年“徽骆驼”和“绩溪牛”,不禁令人想到苏、徽两地的历史渊源与区位差异。苏州地区作为徽商聚集盘踞之地,徽商究竟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呢?
 
  一、茶商 !bS:!Il9=  
  南宋至明代,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就有"徽商富甲江南"的现象。徽商之富都离不开茶叶,徽州植茶始于南朝,至少在唐代就为全国大帮。 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阎门溪记》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明代以后,在苏州以茶肆为中心的茶馆遍及城乡,所谓"吴中无业资生之人开设茶坊,聚八方游手闲谈嬉"、"苏戏园向所未有,间或有之,不过商家会馆藉以宴客,今不论城内城外遍开戏园,集游惰之民昼夜不绝,男女杂混。 "(乾隆《长洲县志》卷11《风俗》)。据《璜泾志稿》记载太仓璜泾镇:"自嘉庆以来酒肆有四五十家,茶肆倍之"。这些场所的出现更为徽商提供了销茶商机。他们以苏州为基地(总庄),在周边城镇设立茶庄(店),进行辐射状经营。绩溪《盘川王氏宗谱》载:嘉庆时,绩溪人王泰邦在长洲县周庄镇就开设过茶叶店。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也载:"予曾祖景棠公雅重士类,有知人鉴。道光中,公尝自吴贸茶返。 "光绪三十四年(1908),据苏州茶叶同行,公会入会登记统计,入会者共46户,其中歙籍占40户。直到民国初年,苏州茶业6大名店,皆歙人所开。民国二十四年(1925),苏州茶叶同业公会16位委员还皆为歙人。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
]xb R:CYJ  
  二、粮商
\A Y7%>  
  徽州多山少田,是缺粮区。徽商最初的商业便是以山区所产之茶、木等交易粮食,以便自给,进而涉足异地间粮市贸易。在明朝,苏州府虽然是产粮的主要地区,但江南地区雨水多,由于连年水利失修,太湖洪水下泄不畅,在江南十府巡抚张国维未修水利前,也经常发生洪灾。据《桐下听然》记载:"万历己丑,新安商人自楚贩米至吴。 "万历四十八年(1620)苏州粮价大涨,饥民强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弹压,激起了上万人的闹衙事件,差一点酿成大乱。这两件事表明当时从上江贩粮东下者主要是徽商。那时徽州粮商广泛活跃于苏州市镇的米粮市场,如苏州米粮集散中心枫桥、平望镇,就有许多徽商往来。光绪时,盛泽镇共有米业字号44家,其中徽商汪姓开设的字号就达11家。徽商还在盛泽建造了"徽宁会馆",有房产、田产、义家和供装卸货物用的码头。
QVm3(;&'  
  三、布商
do C8!  
  康熙年间,苏州布号81家,其中徽商就有30家。徽州汪氏的益美字号行销200多年,名闻天下。徽商的活动直接关系到苏州市镇的兴衰,凡商品经济发达的市镇多为徽商聚集之地。在棉布生产中心南翔、罗店等镇,徽商多占据垄断地位。徽商祁门人张之涣在嘉靖时"始末游吴,筐厥绮纨,通于豫章……赀雄旅辈。 "(祁门《张氏统宗世谱》卷3)。嘉万时,休宁人朱世龙"尝持千金,鬻丝吴门"(《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卷22)。明末,休宁人汪社生因贫穷"奔驰吴越肩布卖",后来"家日隆"(道光《徽州府志》卷12)。又如《外冈志》卷二载:"外冈布,因徽商僦居钱鸣塘收买,遂名钱鸣塘布。 "乾隆十三年间,苏州阊门外渡僧桥因遭火而毁坏,致使交通孔道阻塞。当时有8家布商捐资修复,其中就有6家是徽人。最出名的"一文钱"布店,历经200余年依旧昌盛不衰。尤其是有色布的出现,徽商将苏州所产蓝布运销全国。明清时期松江是全国棉织业的中心,当时的松江,许多布商字号都是徽商开的。《新安篁墩程氏世谱》的作者程熙(六世)说:"吾五世祖逸亭公,康熙间从新安休宁山斗来吴,布业起家,居金阊南城下,后因子孙渐增,迁至城中。始迁年代虽有歧异,但亦明确指出,从山斗迁居苏州的程氏是从事布业的徽州商人。其中,有人在乾隆以后因中日贸易而累赀钜万。小说《石点头》卷八《贪婪汉住院买风流》就写到徽州姓汪的富商,在苏杭收买几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荆州去发卖的故事。
&Nt4dp`qj  
  四、木商
aB+Ux< -  
  徽商虽有木、竹、炭之利,但市场主要在外。乾隆年间,在苏州的徽商木商有94家《歙县志》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木商在苏州齐门西江边兴建了"大兴会馆"。同治年间,又在长洲建立了"木业公所"。《婺源县志》记载:道光年间婺源,木商全辑熙独资在苏州"修齐门吊桥、靡非千金"。徽州山区生产杉木,早在南宋时期徽州人就已从事木材贸易了。明清时,这种经营方式虽然继续进行,但由于苏、浙地区经济发展,徽州所产的木材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了。于是习于经营木材贸易的人便远赴江西、湖广、四川开拓新的资源,扩大木材返运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以徽州婺源人最为活跃。他们还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杂货等能外运的大宗商品。
TnCN2#BO  
  五、盐商
9#xcp/O  
  徽州自古以来便以山区土产换取外地的粮、盐和日用品。其输出的多以茶、木、枣、笋等土特产品。明代,歙商许东井"起家至盐筴,庐舍田园,迥异往昔,而声称奕奕著里中矣"(歙县《许氏家谱》第五册)。休宁人汪福光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就有千艘。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严重冲击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雄飞于中国商界。明末清初,迁居苏州的大阜潘氏之始祖潘景文之父(仲兰)是以海商起家,还是一个往来于苏、杭、淮之间的盐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同时还是苏州酱园业的行业领袖。就说在苏州乡下,乾隆《镇洋县志》载:太仓直隶镇洋县"行盐、质铺皆徽人。 "
C1Slx !}  
  乾隆年间,有的盐商由报效朝廷而成为官商,竞尚奢丽,举凡婚嫁丧葬、堂家饮食、动辄数十万,置备家乐、戏班,蔚然成风。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求得一些地方官乃至京城太监、天子的庇护。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徽商中的盐商,能在扬州、苏州两地为皇帝"接驾",可想而知,已是富得流油了。
he;&KzEu  
  六、典当商
m = "N4!  
  由于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对典当融资的需求很大。当时在盐商的支持下,徽人在苏州各行各业中都很活跃,尤其是典当业,几乎为他们所垄断。徽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经营规模,在苏州首屈一指。
z;x $tO  
  近人南社发起人陈去病说:"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号称江南之冠的苏州典当,也是以徽州当为主"。康熙二十年,苏州府常熟县立"永禁扰累典铺碑",这一呈词是以"附居徽籍商民毕义和、曹恒达、叶显贞、巴恒盛、汪谦吉、孙浩源、罗仁兴、汪宗、吴奇、程隆等"为首的典商上呈的,"吴奇、汪宗、程隆"还司"典头"。据《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记载,康熙二十年在常熟徽州出身的当铺数,包括"典头"在内,就有37户。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提及苏州当铺直接称之为"徽州当",苏州的"徽州当"就和当年的"扬州扦脚"一样,成为某一行业中优秀从业者之代称。长篇弹词《描金凤》就刻画了一个苏州市民眼中徽州典当商汪宣的形象。
 _p  
  七、会馆 ]=m '| 0}  
  会馆,曾为一方乡亲在异地发挥了不少凝聚乡情和传递商业信息、维护乡帮利益、集会居住等作用。同时代为传递乡人信函和官府文告,有的会馆还聘师教习同乡子弟,会馆经费由会馆所在地徽商提供。安徽会馆在苏州较大的主要有二:一在南显子巷18号;一在阊门外辛庄来凤桥堍。
~8o's`  
  南显子巷的安徽会馆,建于清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该处在明代嘉靖年间为归湛初宅园。同治三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因就苏城东偏南显子巷伪听王府"建程忠烈公祠。同治四年,"就忠烈祠旁续买民居基址为会馆"。同治五年扩修后作为安徽同乡宴,此时始名"惠荫园"。''同治六年十月落成,都屋二百数十楹"(《新建安徽会馆记》)。惠荫园成为安徽会馆后花园。光绪四至六年,会馆增筑伫月楼和戏台,机房数十间。光绪二十年张振轩增建安徽先贤祠,李鸿章续拨巨款,命赵宗道修园,成为集游园观戏、厅堂赋诗作画、祠堂祭先祀祖,会馆坐堂办公相结合的建筑群,此为全盛时期。民国后,安徽旅苏同乡会设于此。抗战胜利后,东部散为民居,西部一度由女侠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成为我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场所。 1940年张建初在此创办私立育英女子初中。解放后,苏州市市立补习学校又由北局迁此,改称苏州市第三中学。
]4ya$%A  
  另一安徽会馆,又名东郭堂(敦化堂),位于苏州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水道上塘河北岸,来凤桥堍,是城中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分馆,主要作暂厝所用,即将客死的皖人停棺待葬,一般等来年回乡河道水满后,再装船起运回乡。移建前安徽会馆严重破损,仅存朝南两路。大厅是会馆的最有特色的部分,会馆里还有民国四年(1915年)吴县县政府布告等遗迹。解放后这里曾先后辟建成枫桥小学、朝阳小学等。目前,还存有二棵直径近一米的古银杏树,伫立在原处未动。 2004年,经苏州市政府批示,为修苏州西环路将原会馆保护性移建到原址东约百米处。施工中,尽量多地使用了原木构件。能工巧匠们还专门赴安徽歙县考察,使会馆充分体现了清代徽派建筑特色。
CfNHv-j DL  
  结语
MD%_Z/NL  
  徽商贾而好儒,善于精干筹算,度势趋时,讲究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制利,重视文教,以吃苦耐劳而著称。徽商注意吸收文学、艺术、地理、交通、气象、物产、会计、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了商业文化的传播。明清两代,徽商和全国各地的旅苏商人与本地洞庭商人(明朝嘉靖万历时即有"钻天洞庭遍地徽"之谣),共同造就了苏州工商业的全国之最,也造就了苏州科举、文化的全国之最。总之,徽商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产物,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就决定它的不可避免的衰退命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商的出现和清政府查禁典当、改革盐政,加上太平军与清军攻防争夺,徽州战乱延绵,使徽州惨遭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受到严重的摧残。不过随着苏、徽二地人的交流与互动,苏州人也在思想上感染了古徽州人的山居与市隐心态,表现在为官不恋位、功成身退、求田问舍,才在苏州留下了众多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粉墙黛瓦,以及精致的酷似徽州真山真水的人文园林。

[8 楼] | Posted: 2010-02-10 14:38 杨柳青青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4334
威望: 4343 点
中华通宝: 43420 两
推荐数: 0 人
头衔:
在线时间:121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31
最后登录:2011-03-20



刘敦桢与苏州古典园林 Q-k{Lqa-  
  ■王梦沂
8%nb1CA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数量很多,但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就有
]cdKd)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C0|<+3uND=  
  人们一般认为,苏州这些典雅精致的园林,都是先人留下的遗产。其实,苏州古典园林的美,前人创作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后人的精心调研、努力抢救与修缮等方面工作,也功不可没。众所周知,近代的战乱、经济的破败,曾使得苏州古典园林因缺乏管理、维护而普遍呈现出荒芜、颓坏。解放以后,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看到了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于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发起了对苏州园林的踏勘、修缮工作,其中包括谢孝思、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蒋吟秋、汪星伯等文化人士,以及上海、南京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刘敦桢先生等。笔者在这里,专门说说刘敦桢先生与《苏州古典园林》这本书。
( 6|S42  
  在苏创办国内首个建筑专科
vr+O)/P})  
  刘敦桢先生1897年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官宦家庭,少年求学于长沙一所颇有名气的楚怡学校。由于家庭和环境影响,刘敦桢先生自幼受到封建教育的灌输,聪睿的领悟与非凡的记忆,使他不但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对文史的爱好,这些对于他日后进行的古建研究与教学工作,都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
AL74q[>  
  1913年秋,刘敦桢先生以优良成绩考取赴日本的官费留学,1919年春,又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后因志趣不合,次年转至建筑科,由此确定了日后人生的大目标与总方向。在日本求学期间,刘敦桢先生以勤恳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各门课程优异的学习成绩赢得老师与同学的赞扬。刘敦桢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国民对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不怕困难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本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极端尊重与刻意保护。前者给予他以学习的具体榜样,后者则给他带来深刻的反思,并由此促进了他日后从事中国古建筑文化研究的志向与决心。
BFmd`#{l  
  回国后的第二年,即1923年8月,刘敦桢先生就与朱士圭、黄祖淼、柳士英在苏州创办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这是我国第一个建筑中等技术专业,刘敦桢先生从此开始了他在建筑教育中的生涯。这时他常利用公余课后,遍游苏、沪、杭一带的建筑名胜古迹,除实地踏勘摄影,并涉猎史书方志,以对照古今。经人介绍,刘敦桢先生又结识了苏州当地的建工师领袖姚补云,与之探讨研究南方营建古法,得益良多。1927年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设立建筑工程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奉命并入该系,于是刘敦桢先生率苏州部分教师及全体学生,当年年底去了南京。
\$n?J(N  
  协助抢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i/N4uq}'A<  
  1930年,刘敦桢先生加入了当时国内惟一研究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 1932年至1937年抗战前夕,刘敦桢与社内其他成员曾多次外出进行古建筑和遗址调查,其中就有古城苏州。在这五年之内,刘敦桢先生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三十余篇,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行文数十万字,摄绘图片上千幅。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意义相当重大。刘敦桢先生抢在日寇侵华这一浩劫之前,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文物记录。事实证明,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开始大力保护文物的十余年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破坏,许多古建筑都遭到严重损毁甚至完全破坏,如果没有那些在事先已经收集的资料,它们的原来面目将永远不会为后人所知晓。 1943年至1968年,刘敦桢先生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重庆大学教授、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教授、南京文物管理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qP=Dy  
  1953年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底层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现了显著倾斜的险情,寺中的楚光和尚报告了此情况,苏南地区文管会派员去视察险情。1954年,南京工学院刘敦桢教授受聘为苏州市政府顾问,来虎丘塔实地调查勘察,写出维修建议书,并刊出《苏州云岩寺塔》一文,详尽、科学地介绍了虎丘塔情况。1956年3月,刘敦桢先生又将关于虎丘塔塔基、塔身加固等问题的意见的信件送至苏州市政府、1957年3月,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中央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局和苏州市委支持领导下,在刘敦桢等国内建筑专家和上海、苏州二市建筑工程部门协助设计下,开始进行了抢修。
 ^AS*X2y  
  精心调研测绘苏州古典园林
-]\cUQ0  
  当年曾有一个阶段,国内要广泛展开民居调查研究,刘敦桢先生以人员及经费不足为由,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传统园林。并发表了学术论文《苏州的园林》,除对苏州现存园林概况及若干实例进行介绍,又对其设计原则和具体手法予以阐述,引起了建筑界很大兴趣。因为这不仅涉及古典园林的本身设计,也牵连到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相互配合与渗透问题。
_C$ JO   
  在苏州的园林古建匠师努力修缮留存的古典园林的同时,中国建筑研究室在刘敦桢先生主持下,于1956~1959年间,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第一次全面普查,查得苏州当时有园林庭院188处,其中古典园林114处,古典庭院74处。园林中大型的17处、中型的34处、小型的69处;完整的38处、半废的45处、全废的31处。庭院中完整的47处、半废的12处、全废的15处。刘敦桢先生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又撰写了《苏州古典园林》一书。除了在文字中进一步详加介绍与分析,还补充了大量精美附图与照片,但此工作因为而中断,直至他去世的十一年后,才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后,于197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Nl  
  南京工学院的杨廷宝、童寯先生为《苏州古典园林》写序道:“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又复重丽……旧时代,虽有文人记述名园,却少品评园林艺术创作。对苏州古典园林作系统的学术研究,始自解放后我院刘敦桢教授领导的中国建筑研究室与建筑历史教研组。本书是在他主持下,多年研究的结晶,对我国园林艺术精极剖析,所论虽仅及苏州诸园,然实中国在历代造园史之总结。存稿此次经建筑教研组整理付印,对今后造园当有参考借鉴意义。 ”
(=c R;\s<  
  《苏州古典园林》一书弥足珍贵
pCS2sq8RC  
  《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以其内容精辟与图文并茂而迅速蜚声中外,被公认为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拍摄的照片和测绘的图纸,极其珍贵。在1979年,此书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出于爱好,笔者于二十多年前收藏了这本《苏州古典园林》。书很厚重,分作“总论”和“实例”两大部分。“总论”又分文字部分和图版部分,有绪论、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六大章节;“实例”也分文字部分和图版部分,分举有十五个实例: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和王洗马巷七号某宅书房庭院。可惜其中有的园林早已被拆除了。刘敦桢先生在书中论述的十五处古典园林,大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像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等,如今的人们尽可去观赏。但像早已拆除的庙堂巷内之壶园,今人就只能在书中翻阅了,壶园真正成了“纸上的园林”。
UE33e(Q<  
  庙堂巷七号壶园,刘敦桢先生是这样描绘的:门圆洞形,入门即为走廊,北通一厅,南接一轩,走廊中部有六角半亭一座。园以水池为中心,北、东两面厅廊临水而设,池岸低平。北面厅前平台挑临水池之上,六角亭临水而建,增加了水面的开阔度。园内不叠假山,仅在池周散置石峰若干,间植海棠、白皮松、腊梅、天竹和竹丛等,掩映于水石亭廊之间。池上架桥两座,以沟通水池两岸,小桥低矮简朴,能与水池相称,唯铁制栏杆与全园风格不相协调。园西界墙高兀平板,故在上部开漏窗数方,再蔓以薜荔之类的藤萝,沿墙布置花坛、石峰和竹丛树木,形成较为活泼的画面。西北角厅前湖石花台与水池、小桥的结合也较别致。此园的面积仅约300平方米,但池水曲折多致,池上小桥及两岸树木湖石错落布置,白皮松斜出池面,空间富有层次变化,无论从南望北或从北望南,都有竹树翳邃的风景构图。小园用水池为主景者以此为佳例。
i>#[*.|P  
  刘敦桢先生用短短三百多字,细致地描绘了壶园的幽雅景致,使人仿佛亲临园中,漫步走廊之间、临波水池之上,细观漏窗数处,翠绿的藤萝正富有生机地攀援着花坛墙垣……同时他还指出了园中风格不协调地方和值得借鉴之处。可见刘敦桢先生工作的细致认真和一丝不苟。
}JyWy_Y  
  严格律己、平易近人的一代师长
5|&8MGW-$  
  “严格律己”是刘敦桢先生对待自己的一条重要准则,尤其是作为师长和领导,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他在工作中带头并严守纪律,治学谨严一丝不苟,作风上提倡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虚假。对《苏州古典园林》等的写作和摄绘,总是反复予以推敲、校核与修订,务必使内中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他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不讳言,而是公开承认与及时改正,更不强词夺理,或寻找借口以诿过他人。这些对于某些知名人士,似乎是难以做到的。由于自身如此,所以就能够以高标准来要求别人。在对苏州园林的研究中,对拍摄的照片从地点、角度、时间、光线及艺术效果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标准,有些照片竟重复拍摄了多次。各种测绘图纸也是如此,在实际尺度、外形轮廓、表现技巧等方面均是一丝不苟,经反复修订直至满意为止。开始有人认为这些要求过于苛刻,但通过实践大家取得共识,就成为大家一致遵守的自觉信律了。所以《苏州古典园林》一书出版后,获得很高的学术评价,其中的照片与附图,得到了一致的称赞。
&"]Uh   
  刘敦桢先生作为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史学科的肇始人与著名学者,自然有很高的地位与声誉,但他从不以此自傲。他待人接物都十分平易和蔼,并能虚心听取和接受他人意见。还特别赞赏甚至钦佩那些在工作中有识有为的中、青年人,不但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尽可能从工作和生活上为他们做出妥善安排。这些具体的言行,使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和尊重,从而在多次领导全国性工作中,都获得了圆满成功。浩劫,使得国内许多科学界精英因此夭折,刘敦桢先生亦在其列。他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受到打击与迫害,一病不起,于1968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终年71岁。 1979年12月上级为他召开了平反大会,并将骨灰葬在了南京雨花台望江矶。可以告慰刘敦桢先生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历经沧桑而又被园林工作者悉心修缮、养护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又在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是对数千年来苏州造园艺术的肯定,也是对刘敦桢先生艰苦细致的工作和苏州园林工作者几十年辛勤劳动的认可。

[9 楼] | Posted: 2010-02-10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