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天音三大技能:高考命题记叙文写作如何得高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7:45:00

命题记叙文写作如何得高分

鹰击长空的BLOG

 

    考场上,运用命题记叙文写作“三句诀”是获得高分的重要途径,这三句口诀是: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这三句口诀首尾相接,便于记忆,同时也表明三句是一个整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构思行文中的要点诀窍。
  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和描写相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叙述,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在考场上,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获得高分,就要善于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曲折的故事,并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
  首先,强调“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演绎成一个小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大题小作(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为切入口),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平铺直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因此,在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时,还应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第二,强调“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由题目演绎而来的故事要有一个明确的主旨,不能为编故事而编故事。用讲故事来说理,比起单纯的说理更具魅力。记叙文既然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感受,那就应该明确地表达一种思想,特别是考场作文,更应如此。这种思想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剪裁和行文的方向,而表达思想主旨的方式一般是描写和议论。优秀的记叙文除了通过要言不烦的议论对主旨画龙点睛之外,还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彰显主题。
  第三,强调“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并把故事的主旨揭示出来,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同时,恰当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聚焦式地对人、事、物、景的某一特征进行描摹抒写,也可以形成超凡出众的点睛之笔,使文章意蕴深刻。
  下面结合2007年高考福建卷命题作文“季节”对这三句口诀作一简单分析。

季 节

  7岁那年,我随着父亲一同来到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冬天好冷啊!我和父亲紧紧裹着破旧的大衣走在街上。街上行人很少,静寂得可怕,我们就像在穿越一座冰冷的坟墓。
    终于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父亲是全国两亿多农民工中的一名,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子女。其实,我一点也不懂得“农民工”这三个字的含义,我只知道在秋末收完稻谷后,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大城市。家乡的小伙伴们得知这件事,好是羡慕,我也很得意,仿佛看到了大城市一派繁华、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一时买不起自行车,父亲每天都会徒步走上好几公里的路来接我,然后和我一起搭公交车回家。记得第一回坐城里的公交车,由于是下班的高峰期,我和父亲好不容易才挤上去,但我还是很兴奋。不一会儿,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不时回头看我们父子俩,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小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尽管只有7岁,可我全明白了。我望向车外,看到外面的树枝都干枯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行人都加快脚步想早点回家。然而,此时我却觉得车内比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我真的好想找个缝钻进去。我不敢去看父亲,害怕从他眼中读出心酸的答案。
  我不懂,我的父亲住的是最差的小屋子,吃的是最差的食品,然而他却建造出了这个城市的繁华。他用自己的汗水去建造高楼大厦,可为什么还要忍受城里人那如刀割般鄙夷的目光?他们寒霜般的目光让我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我只能接受寒风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伤口。
  我想回家,家里的冬天虽然比这里寒冷,但我却能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心里暖呼呼的,便不觉得冷。可在这里,我无法忘记那个时髦小姐害怕被偷的眼神,我无法忍受别人轻蔑地叫我父亲“臭打工仔”。
  然而当我准备将回家的事告诉父亲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市里的领导带了好多的生活用品、文具来慰问我们。有一个伯伯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要好好学习,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顷刻间,我的心流过一股暖流,这个季节中我第一次感觉到这般温暖。
  看着这些社会上爱心人士送的东西,我才突然觉得,原来还有许多好心人在关心着贫穷的人。
  有位著名诗人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相信这个城市的春天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美丽。我以我的父亲是一名农民工而骄傲。

  在高考考场作文“千篇一律”的竞争中,讲一个生动的故事是极易使阅卷老师在“单调乏味”中“眼前一亮”的。本文作者就善于用题目“季节”的特点来隐喻主人公的性格、情绪特征,把题目演绎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从“农民工子女”的视角,将笔墨凝聚在“我”从进城到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整个过程的心理感受上,真切、自然地叙述了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而完整:开端——7岁,随父亲来到这座城市;发展——公交车上,时髦的小姐用手紧捂钱包,……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我们;高潮、结局——当我想离开这“寒冷”的地方时,市里的领导来慰问我们,让我好好学习。同时,作者还用故事表达出了新颖独特的思想,深刻凸显了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
  一篇记叙文若没有描写,就不会产生生动的效果,更不用说拿高分了。本文作者善于通过描写彰显主题,选择那些能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正是这些纤毫毕见的细节描写,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者首先描述了“我”刚来大城市时在公交车上遭遇到的冷漠与蔑视——“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小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以及由此让“我”内心感觉到的寒冷——“我却觉得车内比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他们寒霜般的目光让我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我只能接受寒风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伤口”。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扣住了题目“季节”,将“心灵”冬天的“冷”更甚于“自然”冬天的冷的感受加以烘托渲染,为下文“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作了有力的铺垫;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大城市的领导及市民对农民工子女的亲切关心与慰问,使“我”的心中流过“一股暖流”,使“我”相信来年春天的“温暖”“美丽”,从而真切地描写了“我”的内心由“寒冷”转为“温暖”的过程,使平淡的生活细节富有了深刻的表现力。
  本文将题目演绎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让我们衷心祝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阅卷老师,最终被评为了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