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残阳礼帽:通胀未失控 紧缩望缓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44:23
中国证券报 2011-03-07 08:25   【文章正文】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通胀与货币政策已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英明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近期以来,国外政局动荡不定,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降至7个月低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连续下降,表明制造业景气度有所下降,中国经济增长已开始出现放缓迹象。笔者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防通胀和调结构仍是主导思想,同时也应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适当控制调控节奏也值得考虑和关注。

    油价持续高企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新年伊始,受国际政局动荡影响,布伦特原油交投在每桶115美元附近,创下2008年8月以来最高位,美国原油期货也站上100美元关口。其重要原因在于北非和中东地区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已导致石油产出大幅减少,苏伊士运河大受影响。不仅如此,人们担心阿拉伯世界的稳定在更大范围内遭到破坏,这场政治动乱极有可能扩散到沙特等其他产油输出国。一旦石油生产运输中断,恐将导致严重的石油短缺,并需要实行需求配给,从而进一步推动油价蹿升。

    目前,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正在改善,但基础并不稳固。北非和中东局势推高油价,油价持续居高不下,势必引发投资者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如果油价持续上涨,将增大已在不断升温的全球通胀压力,并迅速加大世界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而政策收紧的直接影响就是抽出部分推动经济复苏的流动性,从而在全球引发不同类型的其他经济问题,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拐点。

    上世纪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造成物价飞涨,全球经济增长备受打击,随后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投资者还记忆犹新。这种情景是否再现,我们将拭目以待。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要求适当控制紧缩政策节奏

    目前,中国经济的各项先行指标已连续数月出现下滑,经济活动明显遇冷。2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降至51.5,创下连续七个月低位,暗示制造业景气有所下降。今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低于去年12月的13.5%。1月份CPI增幅回落至4.9%,低于市场普遍预期,预计2月份CPI增幅将会继续回落,抑制通胀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政府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自4月份开始,央票公开市场到期量将明显减少,如果不放松银根,资金面仍会出现相当的紧张状况。从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紧缩政策密集出台的最强劲时期已经过去,不论是数量型工具或者价格型工具,都已成强弩之末,加息抑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剩可预见的几次。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向确定性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股票市场近期的乐观表现。

    正确认识当前的通胀形势

    中国通胀是经济高增长和次高增长下的通胀。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新兴经济体的最优通胀率应该高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在低收入国家赶超富裕国家的过程中,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增长较快,工资也会因此提高。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于是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也随之升高,从而物价就会比发达国家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一国经济高增长,通常伴随高通胀。中国也不例外。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GDP年均7%。虽然低于普遍预期的8%,但仍是一个次高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可以允许存在一个合理的温和通胀率。统计表明,一些通常认为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比如导致储蓄和投资下降,目前并没有在中国出现,反而双双出现了过剩。笔者认为,2011年,虽然通胀压力较大,CPI全年仍可控制在3.5%-4.0%的范围内,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胀。

    中国通胀是工资大幅增长下的通胀。中国在过去十年中的平均通胀率只有2%左右,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却高达两位数。许多年来,巨大的劳动力储备使得中国平均工资增长率一直低于产出增长。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伴随中国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不断深化,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近年来,随着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减少,以农民工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中国城镇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工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生产率,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通胀水平。中国近期通胀上升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然而食品支出比例所表现的恩格尔系数正在显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如果通胀升高反映的是工资涨幅加快的话,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讲,温和通胀不是坏事。

    中国通胀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上世纪80和90年代,拉美国家曾经发生过恶性通胀。引起通胀失控的原因通常是财政支出过度,或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以至于央行无法阻止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但是,现在中国与过去的拉美不同,在财政方面和劳动力市场有了很大提升。

    2011年 股市期待正收益行情

    2010年,上证综合指数下跌近15%。这是在中国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CPI上升3.3%的宏观背景下发生的。这种局面,与美国经济复苏不足与通缩压力并存,道琼斯指数创下两年半以来新高位形成鲜明反差。解释这种现象,在于两国实施了完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美国危机以来的阶段性牛市行情。

    众所周知,股票市场价格,除了受经济形势和公司业绩影响之外,还受到经济政策和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经济政策通过对经济形势进行逆向操作,力求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国民经济保持平衡增长。我国股票市场建立刚刚二十年,政策市特征十分明显,一旦货币政策出现紧缩预期,立即出现恐慌抛售,引发大跌。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公司业绩提升,蓝筹股被低估,2010年上证综合指数下跌就是在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的背景下发生的。而美国情况正好相反,量化宽松政策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巨量流动性,尽管经济复苏和上市公司业绩不佳,股市仍能走出强劲的上扬行情。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国民经济维持次高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人民币继续升值之后,通胀压力有望在下半年有所缓解。在此背景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减小,伴随经济复苏和增长,上市公司业绩继续维持上升态势,蓝筹公司股价得到修复,大市有望震荡向上,全年走出正收益行情的概率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