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石妖后丽桑卓史诗吗:趣味杂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56:30

趣味性杂录

2007-08-18

《城里人的颠倒事》

一、出门“打的”,乘电梯上七楼的健身房,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二、半夜上网,去歌厅、舞厅,困了不睡觉。之后失眠,再吃安眠药。

三、管儿子叫“兔崽子”,管宠物狗叫儿子。

四、挑最有特色的饭店吃饭,吃最可口的美食,在酒桌上大谈肥胖之害。

五、把路边上植树的地方用来盖楼,在家里栽盆景。

六、乡下的爹娘哪不舒服不知道,家里的小狗打了个喷啶赶紧去宠物医院。

七、手机里存了二三百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八、饭店越来越多,厕所越来越少。厕所的标志是“此地禁止便溺”。

九、学生们穿得越来越时尚,说话越来越下流。上学像放学,放学像上学。上学时猛谈恋爱,工作了找不到对象。

十、家里安了防盗门、防盗窗,却总是丢钥匙,然后请开锁高手撬自已家的门。

十一、建广场时,把大树砍掉,再立十二根水泥柱子,建一片水泥的“小木屋”和“树墩子”。

十二、追求越来越高:谋高级职位、穿高级服装、住高级住宅、坐高级轿车、吃高级饭店,患高血脂、高血压。

十三、用火腿肠喂狗,吃乡下喂鸡的野菜。

十四、过年大把大把地发短信,又收到大堆的短信,但有很多不知是谁发的。

十五、家里干净得像欧洲,外面的小区、街道脏得像非洲。

十六、楼上往下扔垃圾,方便袋飞过窗前,大骂:“呸,什么素质!”一口痰亦飞出窗外。

十七、晚上在家里熬夜加班,白天在办公室聊大天、闲扯淡。

(摘自2006年5月22日〈中国剪报〉第57期第5版)

 

《龙图腾》

龙是中国古人的图腾。中国的龙,是想像出来的动物,具有马头、虾眼、龟颈、鹿角、虎掌、鹰爪、金鱼尾,是中国古代各部落联盟后图腾融合的结果。

进入封建社会后,龙逐渐成为了皇家的专用象征,皇帝被视为龙的化身。因此,在皇宫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龙形装饰图案。中国传说,“一龙生九子,九子不像龙”,在宫门上、香炉角、屋脊两端与顶端等处装饰的小动物,就是龙的那些儿子们,他们一同组成了龙的家族。

 

《谜题一则》

一、五间不同的房子里住着五个不同国籍的人。

二、他们抽不同牌子的烟,喝不同品种的饮料,养不同的宠物,全无雷同。

三、问:谁养鱼?

1、英国人住红房子 

2、瑞士人养狗 

3、绿房子在白房子的左边  

4、住绿房子的人喝咖啡  

5、抽万宝路烟的人养鸟  

6、住黄房子的人抽登喜路  

7、中间房子的主人喝牛奶  

8、挪威人住在第一间房子里  

9、抽555烟的人住在养猫人的旁边  

10、养马的人住在抽登喜路烟的人的旁边  

11、抽兰主烟的人喝啤酒  

12、德国人抽王子烟  

13、挪威人住在兰色房子旁边   

14、抽555烟的人住在喝水的人的旁边  

15、丹麦人喝茶  

据说,这个谜语是爱因斯坦写的,他说98%的人不能解开这个谜语!  

点评:本谜题是否为爱因斯坦所写,不得而知。但大多数人首次接触到这样的谜题,第一个感觉是无从下手,但只要能够真正动手开始工作,便会发现此类谜题实际上是由若干个较为简单的小问题组成的一个貌似复杂的大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整体思路很简单,但过程极为复杂。当你得到最终的答案时,其实答案本身已经不重要,你会在解题的过程中感觉到无穷的乐趣。  

(摘自2000年8月29日《参考消息》第四版新疆信息广告.)

 

《欧洲人聚会研讨“谁是最完美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算完美无缺?日前欧洲国家在瑞士洛桑举行了一次<<最完美的女性>>的研讨会议,与会者专门就<<最完美的女性>>这一令人迷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逐一比较鉴别,最后公布的结果是,最完美的女性应当具有:

意大利人的头发;

埃及人的眼睛;

希腊人的鼻子;

美国人的牙齿;

泰国人的颈项;

澳大利亚人的胸脯;

瑞士人的手;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腿;

中国人的脚;

奥地利人的声音;

日本人的笑容;

英国人的皮肤;

法国人的曲线;

西班牙人的步态;

------

所有这些还不够,完美的女性还应具备有:

德国夫人的管家本领;

美国女人的时髦装束;

法国女人精湛厨艺;

中国女性的醉人温柔;

------

然而,这一切绝不可能集中于一人之身。因此,与会者达成共同的结论,真正完美无瑕的女人根本不存在,以上<<最完美的女人>>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虚幻形象和模样。

Tag: zhuruofei 发表于15:55:33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知识性杂录2

    2007-08-18

     《感谢前人》

    嘲讽前人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他们把缺点和错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愿意如何指责就如何指责,愿意怎样评说就怎样评说。“身后事非谁管得”。

    那么作为后人应如何理解和评判前人,应如何敝开胸怀去体谅过去的时代,做今天该做的事呢?

    缺点和错误看起来很可恶,其实也很可爱,因为正是缺点和错误的东西使我们清醒起来,使我们认识到原来身边还有那么多谬误,还需要不断地纠正,这不就是缺点和错误给我们的启示吗?人类智慧哪里来的?细想一想,不正是缺点和错误的不断被发现,又不断被否定,而使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今天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其实都是建立在昨天的缺点和错误之上的。这样看来,我们不应当害怕缺点和错误。可是我们看一看现实生活呢?会看到有许多人都在那里苛刻地指责前人,痛骂祖宗。他就忘了,即使他是一个超天才的人物,他也离不开前人的缺点和错误对他的警示。如果要是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我们今天的一切到了明天就有可能都是错误的了,那么我们全都要挨骂。可见这样的骂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你没有什么资格鼓吹你今天看来是正确的,明天看来又是错误的东西。------尊重前人正是尊重我们自已,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缺点和错误太多太多了。想一想,茫茫宇宙,眼前的空间任何一点都有真理存在,你又能认识多少呢?

    失掉了理性人就要发疯,失掉了科学人类就不可能进步。

    理解我们的前人,感谢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给我们换来了今天的文明。当然,当后人改正了我们今天的缺点和错误时,那么迎来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古代哲学的一个重大命题》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讲从无到有。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是从无到有。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有无相生。

    一些现在有的东西,过去是没有的,经过人类的创造,有了。这样,无变成了有。但是这些现在有的东西,原来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某种别的东西,别的有。由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创造,产生了新的东西。新的东西产生后,原来的东西就没有了,有变成了无。世界上所有的创新,都是这样有无相生的辩证统一过程。

    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创新过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太重要了。没有这种创新活动,人类可能还处于蒙昧状态,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社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开拓创新”。

     

    《 警  句》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休,却构成了人类社会这个巨大的群体。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拒绝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而能独立存在。

    于是,人类创造了短句子——格言、警句——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现象。

    写作的人终生都在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文化的人,有时候也能说几句他们自已创造的警句、格言,以安慰、警策和激励自已。

    差不多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摘录警句或名人语录的习惯。许多人将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和积累的方法。

    所谓“学富五车”,不就是将能表达别人精彩思想的精彩句子记得多嘛?无论学养多么深厚的人,也不可能将前人和今人所有著作都能一字不漏地倒背如流。警句记得多,才能触类旁通,旁征博引。

    人类的历史经验、生活知识全部概括在格言里,世界上没有排斥警句的学者。

    梭罗有言:“最后一位哲人不得不重复第一位哲人所说的一切。警句可贵,因为它来得不易。它是深思熟虑后的豁然领悟,是猝    

    然间的奇思妙想,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经验的凝聚。字字珠玑,句句精警,才称得上是警句。

    这些精警的短句子,却展现了浩大的思维天地,闪耀着哲理和思辨的光辉,非常自然,又极富个性特色,绝不是那种强呕的故作惊人之语。警句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人人都能得到、都能创作出来的。有人终其一生,最后变成几则警句活在历史上,活在人们心间。有人著述颇丰,却没有留下一句格言。

    警句难求,因此,警句珍贵而招人们喜爱。

    警句知心,能让人茅塞顿开,举一反三,激发共呜,心意相通。被指导,被启发,被感动,被惊醒,被慰藉,被逗笑。或如轻风拂面,或如醍醐灌顶……警句是人们的精神营养。

    人类的文化瑰宝中,有许多著作是用格言、警句的形式写成的。如:《论语》、《道德经》和许多的佛经。所以耐读,且能被历代人广为传诵和摘抄。即便是用警句形式写成的《魔鬼辞典》,一经问世也能风靡世界,其精妙的悖论,也同样给人启迪,如击一猛掌。

    辑录古今中外之格言、警句的书很多,分门别类、洋洋大观。然而人的智慧本来就如汪洋大海,无尽无休,怎么可能都收录齐全?再加上辑录者见仁见智,难免会有遗珠之憾。只要是珍珠,你遗漏了别人还会把它拣起来,早晚都会发光的。

    格言不断迸发,时间长了会使你自已也变为一条谚语。

    (摘自2006年6月5日《中国剪报》第63期第5版)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已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和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销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地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其实,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风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这个沉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已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2007年6月25日〈中国剪报〉第5版)

     

    《感谢是生活中的一缕阳光》

    爱因斯坦,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似乎无人可以超过他对科学的贡献。但是,他在《我所看见的世界》一书里,总不忘感谢其他科学家。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甚至这样说:“如果没有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

    对他人表示感谢,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美好的一缕不可或缺的阳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用带点哲学味的话来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不管是谁,哪怕是那些曾漂流到孤岛的鲁宾逊,也避逸不了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有首小诗,就这样说:不管是过客还是知己/陪你走过短暂人生路的朋友/都是你美丽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因为有了他们,她们/你的人生才能五音齐全/演奏出动听音乐。要让自已的人生演奏出美丽动听的音乐,就离不开学会说声谢谢。

    这还因为,一个有道德、重情操的人,他们在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总是首先想到他人对自已的帮助。爱因斯坦就曾这样说:“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了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已占有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感谢,是对他人行为的认可、尊重与赞赏,自然会拉近彼此间距离,以至亲近起来。自已帮助了别人,听到一声“谢谢”,心里会感到期温暖与满足,也会增添自已遇事继续帮助别人的动力。有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让人感到冷漠,感到怨怼,感到隔膜,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也是一些人对别人的帮助,对社会恩情,竞然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浑然不知,有一点关系吧?

    有个故事,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上帝给每人一份食物,。一人连声说“谢谢,谢谢!”另一人接过食物,只顾享用。之后,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上了天堂,另一个则被拒之门外。那人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声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说不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爱。”

    一声谢谢,是感恩之心的真诚表现,是尊重别人的真情流露,也是与人为善的真挚表达,如果我们都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养成这样的习惯,学会说声谢谢,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洒满阳光。

    的确,感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缕阳光。

    (2007年7月11日《中国剪报》第5版)

     

    《心灵的品极》

    心是有品极的,它的品极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如同信仰和宗教,那份虔诚任风吹雨打不可动摇。商家讲求诚信,性人讲求诚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世风日下,这些本理的东西也要拿出来讲了,缺之所以求之。如果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商言商,在职言公,在性言忠,这世界将是何等美丽。如果一个男人拥有敬畏之心,那他一定是极品,一定是一个事业顺利、爱性幸福、妻贤子孝、交友广阔的人;如果一个女人有敬畏之心,那她一定是极品,一定是一个才艺双全、气质不凡、仁爱有加的人。

    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一个社会都有弱者,远古开始弱肉强食,时代进步到今天仍然推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我看来,以强凌弱不是真本事。真正的强是心灵的强,是海纳百川的度量,是高山仰止的气势。每个人从呱呱落地那天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已的路,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管怎样的路到最后都归结空空而去。人生要有意义,首先是尽可能地为别人多做事情,哪能怕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生命的体现。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男人有慈爱心是上品,他一定心地善良,为人仁厚,凡事谦让,具有绅士风度;女人有慈悲心也是上品,她一定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具有淑女风范。

    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感恩之心。前些时候看到一则消息,是一们老人状告七个儿女不尽赡养之责。看后痛心!我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怎忍心让他们沧桑的心里苦泪纵横?感恩之心源于孝。懂得感恩的男人是成品,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值得信懒的合作伙伴,是值得依靠的男人;懂得感恩的女人也是成品,一定是一个勤奋上进、爱家护子的好女人。

    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对人宽容,对已宽容,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过一辈子,都会遇到坎坷和波折,过往的人和事的确会引得我们辛酸。宽容他们吧,因为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已,因为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已的伤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经世事做过很多错事,有的尚可挽救,有的无法弥补,宽容自已的过去吧,因为宽容自已的过去,就是善待自已的未来,把过去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心灵是有极品的,心灵极品决定人格,决定品格,决定一生的命运。(2007年7月18日《中国剪报》第5版)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解GDP

    叶震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为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GDP增长速度是一个测算指标,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各级统计部门上报的统计数据,加上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及有关部门资料,综合计算出来的。

     

    《瑕疵的魅力》

    自然、真实的东西总是有瑕疵的,人造的东西才会显出整齐划一的完美。

    适度的瑕疵反而会比完美无瑕更增添个人魅力,这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却是真正的存在。

    人类总是在无止境地追求着完美。因为自然界中纯天然的完美凤毛麟角,以致人们几乎形成一种概念,惟其有瑕疵方显其真实。实际生活中,有瑕疵的真实要比人为的纯净更有价值。

    老天爷为了显示公平,从来不把所有的好处集中给予某一个人。天生丽质的可能不够智慧;相貌丑陋的可能坐拥上亿资产;学富五车的可能性格怪癖;聪明透顶的可能身染顽疾;------你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完美的人和完美的生活。

    人造的完美只能使完美贬值。好在自古就有“瑕不掩瑜”、“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之说,古人尚且已经懂得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今人为何不能去接受和欣赏那些虽有瑕疵和缺点,却独具魅力的人和事呢?

     

    《人生公平》

    人类对公平的渴望、奋斗,数千年来演绎出了多少悲壮的故事,无以考据。但人类必竟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着公平的机制,维护着公平的秩序。法制是否健全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渴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法律成为公平之花的护花使者。

    但即使在法律糸统完备、法律条文汗牛充栋的西方发达国家,公平也是有限的。在法律调节范围内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平,那么趋于法律之外来谋求公平自然更加艰难。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到期处都存在着不公平。

    人生来是平等的吗?

    不必急于下结论。先看一看现实的状况。从出娘胎的那一刻起,人就注定是个性化的。有的人天生一付好嗓子,有的人天生咽腔狭窄;有的人天生乐感极强,有的人天生五音不全;有的人天生丽质,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天生聪慧,有的人天生愚笨。

    你不得不承认,人一出世就有差异,虽然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企图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小,但最新基因研究成果会让你吃惊。基因的微小差别就可以把人踢到昆虫之列,因为人的基因与果蝇的基因其实相差无几。由此不难推断,差别很小不等于没有差别,始端的细微差异可能导致末端的巨大不同。

    不仅每个人的个性特质天生就有差异,每个人诞生在哪个国度哪个家庭哪个时期,即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小时候看一部电影,讲一对双胞胎女婴因故被折散,分别被不同的家庭收养,结果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那部电影使我第一次认识到命运对每个人其实是不公平的,一个偶然的因素或许就使你命运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变化。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富豪家庭,肯定会比出生在一个穷人家庭享受到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大后你比穷人家庭出生的人更有出息。顺境成才,逆境也成才,一个人的成功是内因与外因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公平的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基础之上的。没有遵循比照的标准,公平就无从谈起。帝王世袭制在民主深入人心的今天,会被认为是最不公平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人类社会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制定了许多保护弱小的法则和道德规范,比如保护妇女儿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等等,被文明社会视为公平法则;但在自然界,遵循的却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这不公平!”连学龄儿童也常常喜欢用刚刚萌生的公平意思来争取满足自已的愿望和要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是大多数儿童在道德发展阶段初期对公平的理解,却并不是公平的本质。可悲的是,事实上有不少的成年人,或许他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或当了什么大官,但对公平的理解仍停留在幼儿阶段。抱怨不公平往往是因为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尽管人人都在呼唤公平,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呢?显然,即使是在公平法则执行得很好的国家,每个人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全部愿望,获得他所想获得的一切。因为别人获得而自已没有获得就认为不公平,这是对公平的曲解。

    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说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福份都一样多,只不过是有的人先享福,有的人后享福。在我看,总以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从生态平衡的理念看,就地球这一大糸统而言,万事万物的出生或者消失都是很公平的,但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福份是不可能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正视这种局部的不平衡,对所遇到的不公平就大可不必怨天尤人。

    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遵循社会公平法则并为争取更加公平的生存环境而奋斗。犹如月有圆缺,天有风雨,但我们仍然觉得地球很可爱很可爱。

     

    《 公 平 世 界 》

    世界的本质是公平的。

    动物与植物相比的优势在于,动物能动、能走、能跑、能吞食植物,而植物只能呆在原地,被动挨打,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公平。不过不要紧,植物不必为觅食而四处奔波,天给它喝的,地给它吃的,它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它也不必为养家糊口犯愁,尽管它子女成群,但它们生下来就能自谋生路,决不拖累父母,这是动物绝对无法比拟的,因此植物得到了公平。

    人与动物相比优势在于,人有大智慧,能想出种种缺德的办法整治动物,把动物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还有苦难言,无处伸冤。不过动物都有强健的体魄,兽类善跑,禽类善飞,鱼类善游,人类一样也比不上,何况动物还可以用传播疾病的手段反击人类,让人类痛苦死亡,于是动物也得到了公平。

    人有美丑之分,穷富之分,善恶之分。俊男靓女是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引人注目,惹人爱慕,令人羡慕,因此他们风光十足,出尽风头,把相相貌平平的人比得黯淡失色。但有趣的是,自古好女无好男,娇妻常伴拙夫眠,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为此大发感叹,认为这是命运的不公。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公平:试想,如果那些漂亮男子由于漂亮而受人欢迎,进而得到机遇,进而得到重用,进而得到金钱和地位,进而得到热烈欢迎,最后再拥有美貌贤慧的娇妻,世间好事全归了他们,那别的男人们不全得气死吗?而上帝决不会办这种不讲职业道德的事,他老人家始终坚持公 ...Tag: zhuruofei 发表于15:54:44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知识性杂录1

    2007-08-18

     《名著 心 血 知 多 少》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个春秋。

    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的心血。

    王充写《论衡》费了30多年的精力。

    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

    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用了17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

    沈括写《梦溪笔谈》费了9年光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

    王祯写《农书》熬过了15个寒暑。

    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宋应星写《天工开物》用了20年的精力。

    李汝珍写《镜花缘》历时20年而成。

    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30年的精力。

    曹雪芹写《红楼梦》倾注了10年心血。

    孔尚任写《桃花扇》前后用了15年。

    朱起风写《辞通》费了30年光阴。

     

    《世 界 科 学 之父》

    原子弹之父——(美)奥本海默。

    火箭之父——(苏)齐奥尔科夫斯基。

    氢弹之父——(匈)爱德华.特勒。

    现代航天之父——(美)布劳恩。

    火车之父——(英)斯蒂芬逊。

    汽车之父——(德)本兹。

    绿色革命之父——(美)鲍劳格。

    地质学之父——(英)赖尔。

    力学之父——(古希腊)阿基米德。

    激光之父——(法)卡斯特勒。

    电波之父——(英)麦克斯韦。

    近代化学之父——(俄)门捷列夫。

    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

    莱布尼茨是微积分奠基人之一。

    电视之父——(美)菲洛.泰勒.法恩斯沃思。(摘2006年8月25日中剪报第三版)

    几何学之父——(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得。

    第一台发电机发明者——(英)化学家、物理学家,法拉第。

    飞机发明家——(美)莱特。(以上三则摘自2006年8月30日中剪报第三版)

     

    《影 响 世 界 的 犹 太 巨人》

    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

    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

    电磁波先驱——赫兹。

    量子力学奠基人——玻尔。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

    现代经济学创始人——大卫·李嘉图。

    共产主义创始者——马克思。

    心理学、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

    浪漫诗人——海涅。

    天山音乐大师——门德尔松。

    小提琴巨匠——梅纽因。

    现代艺术之父——毕加索。

    无冕之王——普利策。

     

    《金 钱 谐 语》

    1、用金钱装饰丑恶,再丑恶的东西也会变得魅力无穷(法国)

    2、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法国)

    3、广告的实质就是诱惑人们意志夺取钱财(伊拉克)

    4、当金钱说话的时候,全世界都鸦雀无声(瑞典)

    5、金钱是冷酷的伙伴(芬兰)

    6、公道往往倾向于钱包拉开的一边(丹麦)

    7、金钱比刀剑更锐利(阿散蒂)

    8、金钱开口,众人无言(斯里兰卡)

    9、金钱是一切统治者的首领(英国)

    10、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最似魔鬼的一种发明(俄罗斯)

    11、换取金钱的代价是自由(美国)

    12、金钱是灵魂的刽子手(拉丁美洲)

    13、金钱使人间不断发生悲剧(俄罗斯)

    14、有钱是可怕的,没钱是可悲的.(意大利)

    15、金钱比刀剑更难于抵御(英国)

    16、在钱讲话的地方,争论就没有了.(德国)

    17、金钱一开口,真理就闭口.(罗马尼亚)

    18、金钱和上帝是亲兄弟,如果有了金钱,就能找到上帝.(孟加拉国)

    19、人死不能带走金钱,金钱可以把人送进坟墓(中国)

    20、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已赚的钱不一定是自已的,用了的钱才是自已的(中国)

    21、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钱多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钱多则增其过。

     

    《钱  票  奇  文》

    最近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自贡市档案馆看到一种发行于1917年的自贡地方钱票——“萃丰乾记钱票”。此钱票制作印刷精美,背面白底红字花边框内印有一篇钱票铭文。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钱、钱、你本是国宝流源,万事当先堪羡你,内方似地,外圆象天;无翼能飞,无手能攀;周游四海,运用无边。

    有了你许多方便,无有你许多熬煎;

    有了你精神刚健,没有你坐卧不安;

    有了你夫妻和好,没了你妻离子散;

    有了你亲朋尊仰,没了你骨肉冷淡.

    见几个登山涉水,见几个鸡鸣看天;

    见几个背却椿苎;

    见几个游浪江湖,见几个千里为官;

    见几个为娼为盗,见几个昼夜赌钱;

    看来一切都为钱。

    说什么学富五车、七步成篇;

    说什么文崇北斗、才高丘山;

    论什么圣贤名训、朱子格言;

    讲什么穷理尽胜、学贯人天。

    有钱时人人钦羡,无钱时个个避嫌。

    惟憾你性太偏,喜的是宝贵,恶的是贫贱。看来有无都被人挂牵。

    钱,你不似明镜,不是金丹,倒有些势力威权。能使人搬天揭地,能使人倒处逍遥,能使人不第为官,能使人颠倒是非,能使人痴汉作言,因此上,人人爱,个个贪,人为你昧灭天理,人为你用尽机关,人为你败坏纲常,人为你冷灰起烟,人为你忘却廉耻,人为你无故生端,人为你舍死丧命,人为你平空作颠,人为你天涯走遍,人为你昼夜不眠。

    钱,人人为你颠连,出言你为首,兴败你为先,成也是你败也是你,到而今止你机关。你去我烦,你来我不欢,免被你颠神乱志,废寝忘食,从今后休说那有钱无钱。

    钱,你易我难,到大限到来买我还,人人都一般,到不如学一个居易,俟命随分安然。岂不闻:得失有定数,穷通都由天。萃丰。

     

    《不知足》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者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下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如此贪心不知足,终将坠入深渊里。

     

    《念念“万空歌”》

    最近,我翻阅一本古诗词鉴赏辞典时,发现此诗是明代一个叫“悟空”的人所作,题为《万空歌》,诗句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窃以为,《万空歌》虽不显红,有点灰色,但却充满禅机,颇有劝世之意,有如醍醐灌顶。它告诫人们,人在茫茫宇宙间是非常渺小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人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诸如金钱财富、名利地位等一切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自已所能得到的东西,除享受了的部分以外,最终都要失去—空空如也。所以做人要本分,不要太贪婪,应当淡泊、宁静、清心、寡欲,随遇而安而知足常乐才是。

    明代悟空这首《万空歌》与唐代名臣张说的《钱本草》,可谓同是一剂复方“戒贪药”,读了它,领悟了它,践行了它,可真能起到“药到病除”、“治病救人”之作用。

    (2007年7月4日《中国剪报》第5版)

     

    《高贵》

    我们所说的高贵,不是一个人身份的高贵,或是气质的高贵,而是一个人品行的高贵,人格的高贵,以至灵魂的高贵。

    人的灵魂的高贵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凝结,也是生命精神的自然发光,它是垮越人种、语言和国界的,它是世界的通行证,也是世纪的通行证。

    生活中虽然不乏有一些高贵的人物像星星一样代表着人类的最高层次,闪现着人类精神的耀眼光焰,但在我们的身边,高贵的人或是接近于高贵的人还是太少太少。

    “文革”以来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先进”是报纸电台吹捧出来的,或是领导部门出于某种需要由宣传机构临时挖掘出来的。

    Tag: zhuruofei 发表于15:51:52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养花

    2007-08-18

     《如何养好栀子花》

    栀子花是著名的夏季香花,它性喜温暖湿润而又阴凉的环境,畏干燥、强光,生长适温为18。c。要养好栀子花,让其开好花,需注意以下环节:

    选好培土栀子花喜酸惧碱,因而培植时而需使用腐殖质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弱酸性土壤,这样可保障其必要的铁、镁元素的吸收。如生长盛期缺铁和镁,可分别施入0.5%的矾肥水和喷施0.5%的硫酸镁溶液。

    掌握光照栀子花喜阴,因而切忌烈日暴晒,但也不可完全遮阴。需在营造阴凉环境的同时,保持全日50%左右的光照。

    保湿降温栀子花畏干,尤其怕干热风,但也怕过湿。空气湿度如低于70%,就会直接影响花牙分化和花蕾生长,但过湿又会引起根烂枝枯、叶黄脱落。除正常浇水外,应经常用清水喷洒叶面及附近地面,适当增加空气的湿度。

    适度施肥栀子花宜施酸性的腐熟肥,可使叶绿花繁,但必须薄肥勤施。

    (摘自2006年6月23日《中国剪报》第71期第6版)

     

    《如何养好茉莉花》

    环境及阳光:茉莉性喜炎热、潮湿、通风透气环境,它是喜阳性植物,需充足的阳光,每天光照5小时以上为宜。

    水:茉莉不耐旱,但又忌积水。夏天炎热晴天每天要浇水二次,早晚各一次,如发现叶片卷垂应喷水于叶片,水分足则花多花大。

    土壤:栽培茉莉要沙质或沙质的土壤为好。

    施肥:盛夏高温季节是茉莉生长的旺期限,需施重肥,多施有机肥的磷钾肥,如腐熟的麻酱渣、过磷酸钙以及复合肥、多元素花肥,每周施2次,在夏季生长期常出现枝叶繁茂,但不开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氮肥过多,此时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

    修剪:茉莉夏天生长很快,要及时修剪,盆栽茉莉修剪保留基部10厘米至15厘米,促发粗壮新梢,如新枝长势很旺,应在生长10厘米时摘心,促发二次梢则开花较多。花谢后应把花枝剪去,减少养分消耗。

    防治病虫害:茉莉常有介壳虫、红蜘蛛危害,以7至9月最为严重。可喷施50%锌硫磷乳油1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倍液,每半月喷一次,喷2至3次。

    花期:茉莉开花期不要喷水于花朵,防止提早落花和香味消失。

    摘自2006年《中国剪报》92期第6版)

     

    Tag: zhuruofei 发表于15:46:17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婚姻家庭

    2007-08-18

    《夫妻吵架八项注意》

    一、矛盾不过夜发生争吵之后,夫妻双方都应快速冷静下来,查找自已的不足,回忆对方的优点与长处,不让矛盾过夜而激化。

    二、动口不动手无论发生什么纷争,都要心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信念,讲事实,摆道理,做到不打人、不骂人。

    三、不扩散矛盾夫妻之间的事情要靠双方理智的去解决,不要轻易去告诉朋友和亲戚。

    四、莫提旧事夫妻间发生争论时,应就事论事,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把陈年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挂在嘴边。

    五、尽快休战夫妻间发生争吵,不要无休止地闹下去,要尽快结束“战事”,实在是一次讲不清的,干脆不讲,进行冷处理。

    六、避让老小当着老人或孩子的面争吵是极不明智的,而且千万不要拿老人或孩子来出气。

    七、不搞分居发生争吵后,切勿以离婚相威胁,以分居来报复,这对化解夫妻矛盾没有一点好处。

    八、不摔物品有的夫妻一争吵起来,就爱打砸东西,摔盆扔碗。这是一种相当愚蠢的行为,也是一种素质差的表现。

    (摘自2006年6月12日《中国剪报》第66期第6版)

     

    《三十岁这道槛》

    人说30岁是成熟的槛:30岁以前是孩子,30岁以后是大人。30岁,正站在潮头浪尖上,生命才刚刚开始。

    30岁以前,要是别人说我像个孩子,我会很生气地立马拉下小脸不理人家,会以为别人说我没长大,不懂事。30岁以后,别人说我年轻,我会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30岁以前,要是有人告诉我谁在背后说我坏话,我会立即去找那个人评理,一定要质问她为什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并且会感激这个向我告密的人,把她当成好朋友。30岁以后,有人告诉我别人说我什么,我不会冲动地去找那个人对质,我会考虑考虑这些话那个人说了没有?而且我不再把好挑拨事非的人当好朋友。此时的我什么都不想听,什么都不想知道。别人说我什么已不是很在乎。

    30岁以前,我不是很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哄人,不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了自已喜欢的人就把人家当成好朋友无话不谈,不喜欢的人就不理人家。30岁以后,我见世面了什么人都笑脸相迎,我知道在当今这个社会,人活得很有压力,都不容易,给人家一张笑脸,也是给自已一份好心情。

    30岁以前,总想改变老公,想改掉他的坏脾气。30岁以后才明白,改变一个人太难。

    30岁以前,总觉得夫妻之间能过得来就过,过不来就分手。30岁以后才明白,夫妻之间很和睦很投脾气的总是少,两个人要是想白头偕老,必须要忍让宽容。

    30岁以前,老公和我吵架,他要是赶我走,我什么都不考虑背起包就冲出家门。30岁以后,他要是赶我走,我就是不走,并且对他说,这个家是我的,是我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30岁以前脸皮很薄,30岁以后脸皮很厚。

    30岁以前,我很认真,总是想和他争个理,可是越是和他讲理,他就越不讲理。30岁以后才明白,夫妻之间根本没理可讲。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

    30岁以前很傲很自以为是,因为发表了几篇小作,就以为自已已成什么家了。30岁以后才明白,自已什么都不是,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爱好者而已。

    (摘自2007年1月15日《中国剪报》007期第五版)

     

    《“爱心”深读》摘

    不少的男女,不少的诗文,由爱情滑向色情,由粉色滑向黄色。与此相关的是:在种种人际关系中,各式各样的“爱心”都与“私心”越来越近。(出处同前)

     

    《献给妈妈》

    寒冷的时候                    乌鸦反哺

    想起妈妈                      羊羔跪乳

    亲手缝制的暖和的衣裳          可是我呢

    亲爱的妈妈

    饥饿的时候                我拿什么报答您无私圣洁的母爱

    想起妈妈                     

    亲手烹烧的美味的菜肴          母亲是朦胧的春雨

    是灿烂的夏花

    生病的时候                    是凉爽的秋风

    想起妈妈                      是洁白的冬雪

    日夜守护在床边的身影          母爱无时无刻不滋润着我

     

    花儿开放                      亲爱的妈妈

    感谢大地的爱                  您是我灵魂深处

    鸟儿翱翔                      最温馨的港湾

    感谢蓝天的爱 

    鱼儿畅游

    感谢大海的爱  

                    (《中国剪报》2007年4月6日第5版)

     

    《你不能没有家》

    作者:梁衡

    (一)

    近读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烈士抱着孩子的那幅照片和那个著名的“遗言”——“宁儿:母亲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但是宁儿,就是后来的陈掖贤,成长情况并不理想.因母亲离开之后父亲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国外工作,陈只好寄养在伯父家,他稍大一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常郁郁不乐。解放后,生父回国,但已另有妻室,他也未能溶进这个新家。陈的姑姑陈宗英(任弼时爱人)找到他,送他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但毕业后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原因说来有点可笑,只因个人卫生太差,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他被分到一所学校教书。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说组织上对这位烈士子女还是多有照顾,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弱点:自已管理不了自已的个人卫生和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屋内被子从来不叠,烟蒂遍地。钱总是上半个月大花,后半个月借债。组织上只好派人与之同住一屋,帮助整理卫生,并帮管开支。后来甚至到了这种程度:每月工资发下,代管者先替他还债,再买饭票,再分成四份零花钱,每周给一份。但仍是管不住,他竟把饭票又兑成现钱去喝酒。一次他四五天未露面,原来是没钱吃饭,饿在床上不能动了。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常吵吵闹闹,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身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陈掖贤血统不是不好,烈士后代;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可谓无微不至;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这种情况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二)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的实践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和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大人是以牺牲自已的心态来呵护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已的体温把一颗冷冰的蛋捂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我们经常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的缺点了。因身份不便,顾虑太多。皇帝的新衣只有在皇帝时候由他妈妈说破,既已成帝,谁还敢言呢?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夜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都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就像一颗种子,在春季里,要阳光有阳光,要温度有温度,要水分有水分,尽情地发芽扎根。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的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潜移默化将一去不再。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孩子一说去幼儿园就大哭不止。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到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批评、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里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生家庭教育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教育的机会。这样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当一个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佛教哲学讲结缘。在人生的众多缘分中,情缘是最基本的,因情缘而进一步结成家庭就有了血缘,进而使民族、社会得到延续。一个人没有爱过人或被人爱,就少了一大缘,是一悲哀;有爱而无家,又少了第二大缘,又是一悲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虽然,曾有志士仁人说过:“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壮语,但那是特殊情况,甘愿牺牲小家为了天下人都能有一个安定的家。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牺牲前在其著名的《与妻书》中说“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赵一曼烈士对儿子说“你长天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祖国而牺牲的。”乱世舍小家是为救国家;盛世则要思和小家而固大家。历史上也确实有过放大无家思想的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太平天国,分成男营、女营,夫妻不得团聚;人民公社搞大食堂,取消小家庭的温馨;“文革”前的干部分配制度造成千万个家庭两地分居。近读一则资料,1930年国民党立法院甚至讨论过要不要家庭的问题。可见任何政党都有过左的行为,当然都成了历史的泡沫。最新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认同要素,第一是经济,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家庭,然后才是职业、社会、环境等。现在出现的老人空巢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变革中我们不愿看到的“家”字牌牌悲剧。但有三分奈何,谁愿作无家之人?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当年林则徐说烟若不禁,政府将无充之银,无可征之丁。如果都由这样的家庭组成社会,国家将无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会要增加多少本该可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2007年5月11日〈中国剪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