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族新娘: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对儿童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14:47
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对儿童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选择了5-9岁儿童各60名,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行为规则情境和角色关系下儿童攻击倾向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不同行为规则情境下的攻击性倾向差异增加;同时,能够更好认识角色所具有的敌意,更理智地采取攻击行为。并描述了这些变化的趋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倾向 行为规则 角色认知
                  
                  1、问题提出
                  攻击行为(aggression)是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长期以来的持续热点研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尤其是其认知机械成就研究的重点。道奇等人从社会信息技工的角度探讨了儿童攻击的发生机制,提出了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把儿童从接收社会线索到做出攻击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分为6个阶段,这6个阶段分别是社会知觉、社会线索解释、目标选择、反应策略生成、反应决策和行为制定。儿童从环境中接收信息,依次经过这6个认知加工阶段并做出反应。如果儿童不能按顺序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在某个加工环节上发生偏差,就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他们认为攻击行为的实施与儿童认知缺陷或信息加工能力低下相联系,攻击性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可能表现出社会认知缺陷。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攻击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观点认识时间和结果,难以理解他人如何感知情境信息,其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较差。攻击儿童不能准确加工社会信息,不能对他人的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理解他人情感,很少意识到其他儿童怎样看待他们,表现为一种“社会盲”的症状。上述观点可以概括攻击行为发生的“认知缺陷说”。
                  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则对“认知缺陷说”提出了质疑。如Waterman等人发现,四年级男生的观点采择能力与校验中的反社会行为联系,高攻击性儿童有一种对不正常互动行为(如攻击行为)更准确可靠的理解。Sutton采用二级错误信念认为对6~7岁的攻击儿童以及年龄和学业能力进行匹配的控制组进行了实验,发现攻击儿童与控制组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Smith与Boulton认为,攻击儿童在攻击情境中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
                  可是,无论基于哪种观点,攻击行为与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儿童对社会环境中与玫击行为相关因素的认知的发展将对儿童选择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将探讨行为情境与人物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我们假设,儿童在不同行为规则和不同人物关系中将倾向于采取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攻击行为,而这种倾向依赖于儿童对行为规则和人物关系的认知。
                  2、实验过程和结果
                  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人类的行为规则下与动物的行为规则下儿童在4种不同人物关系中,陌生人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敌对关系的攻击行为倾向,以及这种货币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设计了8个含有人物冲突的简单故事,不包含明确的攻击性导向,探测儿童以何种方式解决冲突。八个故事分别是动物规则下的陌生人关系、动物规则下的亲子关系、动物规则下的朋友关系、动物规则下的敌对关系、人类规则下的陌生关系、人物规则下的亲子关系、人类规则下的朋友关系、人类规则下的敌对关系;被试分别为5周岁、7周岁、9周岁儿童。我们以一对一的方式给儿童随机讲述其中一个故事,儿童以猜测故事结果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儿童在不同行为规则的人物关系中解决冲突的攻击行为倾向是否有区别,以及年龄因素对攻击倾向的影响。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如表1所示,与在动物行为规则下相比,儿童在人类行为规则下的非攻击性倾向和选择言语攻击的货币均较高,我们假定非攻击性和言语攻击是较接近人类行为规则的,而身体攻击是较接近动物行为规则的。我们通过X2检验知道,7岁以及9岁儿童更多以非攻击性和言语攻击的方式来对待人类,并且用这两种方式对待人和动物的区别达到边缘显著的水平(7岁X2=3.161,Sig.=0.075;9岁X2=3.161,Sig.=0.075),而对5岁儿童而言,以人类行为规则对待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X2=1.286,Sig.=0.257)。这与儿童思维的拟人化理论相吻合。6、7岁前的儿童通常以拟人的思维对待事物,以与对待人类一样的思维对待动物。言语攻击方面,无论在人类行为规则中还是动物行为规则中,言语攻击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因为言语攻击是滞后于身体攻击发展的一种攻击形式,需要更高的心理能力。而儿童在身体攻击的频数上,在两种情境中则存在显著差异。无论在哪个年龄段的儿童,他们对动物的身体攻击倾向均显著高于对人类的身体攻击倾向(9岁X2=10.998,Sig.=0.001;7岁X2=9.800,Sig.=0.002;5岁X2=4.765,Sig.=0.029)。
                  同时,在两种不同行为规则下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行为规则。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综合考虑时,只有7岁儿童的对人和动物的攻击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X2=3.457,Sig.=0.063),9岁儿童和5岁儿童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中,5岁儿童在对待两者时的攻击性差异最小(9岁X2=2.778,Sig.=0.096;5岁X2=0.533,Sig.=0.456)。这也与儿童思维的拟人化理论相吻合,儿童对其他动物的拟人性思维导致他们对人与动物的攻击倾向水平相近。与5岁儿童相比,7岁儿童更能够认知动物环境与人类环境中行为规则的不同,而使他们在人类情境中的攻击性倾向显著低于动物情境中的攻击性倾向。而9岁儿童可能由于发展出较高水平的言语攻击,他们更多地使用看起来伤害程度较小的言语攻击,所以从总体上看,9岁儿童对人类和动物的攻击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表2中,9岁儿童在敌对关系中的非攻击行为显著低于其他关系中的非攻击行为(陌生—敌对Sig.=0.046,亲子—敌对Sig.=0.012,朋友—敌对Sig.=0.046),7岁儿童与5岁儿童在各种关系中的非攻击行为也有所差异,但都没有达到显著程度。
                  攻击行为(包含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方面(如表3所示),9岁儿童和5岁儿童在亲子关系和敌对关系中攻击性倾向差异达到显著水平,7岁儿童的在这一项的差异也比其他项显著。其他关系间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儿童在5岁时对关系中的攻击倾向呈直线上升的状态。按照由亲近到憎恨的亲子、朋友、陌生人、敌人四种关系,相邻两种关系之间的差异数据基本较为接近(亲—友Sig.=0.527,友—陌Sig.=0.593,陌—敌Sig.=0.371),这可能是由于5岁左右儿童主要是靠情感的知觉来产生攻击行为的,对越亲近的人,攻击倾向越低。观察7岁儿童的数据,则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将亲人和朋友放到同等的地位(亲—友Sig.=1.000)而陌生人和敌人仍然保持随着关系的渐远而攻击性增强(友—陌Sig.=0.439,陌—敌Sig.=0.513),这可能是由于这5~7岁间,同伴关系在儿童心中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儿童到达9岁时,才能以一种更为友好的态度对待陌生人,他们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陌生人;这也许与他们身体与智力的发展,对陌生人的恐惧逐渐消失有关。                  
                  
                  
                  
                  
                  
                  
                  言语攻击方面,所有年龄儿童在各种关系条件下差异都未达到显著程度。考察儿童的身体攻击倾向,只有5岁和9岁在亲子和敌对关系中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亲—敌5岁Sig.=0.096,9岁Sig.=0.096),其他均不显著。
                  
                  3、结果与讨论
                  3.1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不同环境中存在不同的行为规则
                  虽然5岁的儿童也能意识到动物和人的不同,很少对人使用身体攻击,但他们却常常用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动物。7岁及9岁的儿童则能更好地掌握人类情境与动物情境行为规则的不同,更多地对人类使用非攻击行为和言语攻击、对动物使用身体攻击。同时,由于儿童拟人化思维的作用,5岁儿童在对人和动物使用攻击行为上差异十分微弱,而7岁、9岁儿童在这方面差异则要大的多。
                  3.2由于儿童语言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使用言语攻击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儿童言语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有能力更好地使用言语攻击来达到自己攻击的目的,而且,言语攻击至少在儿童看起来伤害更小。
                  3.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对各种角色敌我双方的区分上有明显的变化
                  5岁儿童将亲子、朋友、陌生人、敌人看成以亲子、敌人为两端的三等分线段。虽然只有亲子和敌人关系下的攻击性差异显著,相邻两个之间的差异十分接近。儿童在这个时候是凭借对某个角色的亲近感来决定自己的攻击行为的。7岁儿童则将对亲人和朋友攻击程度放到一个点上,线段从三等分变为两等分,说明同伴关系在这时的儿童心中变得更加重要,但决定儿童行为的仍是亲近感。9岁儿童将陌生人也归入我方,亲子、朋友、陌生人处于线段的一段,而敌人处于线段的另一端。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身体和智力增长儿童对陌生人的恐惧消失了,虽然不具备亲近感,但能认识到陌生人并没有敌意。他们开始以他人是否具有敌意来判断是否采取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文新等.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
                  [2]冯夏婷.3~7岁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Craig A.Anderson & Brad J.Bushman , Human Aggression ,
                  Annu.Rev.Psychol.2002.53:2751.
                  [4]谷传华,张文新,秦丽丽.儿童欺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第1期.
                  [5]寇彧,谭晨,马艳,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59~65。
                  [6]弥秋燕,国外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3卷第1期。
                  [7]黄希庭编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8]崔云,李红,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2004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期。
                  [9]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雷雳,张雷编著。《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