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老是爬床上怎么办:越公井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7:16

越公井之谜

(2009-02-20 09:09:57)转载 标签:

杂谈

               

    现由石湖景区管理处保护管理的治平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据史料记载,治平寺旁有开凿于春秋时期的“吴王井”,又被称为“吴王大井”。到公元590年(隋朝开皇十年),被封为“越国公”的杨素把苏州郡治搬迁到石湖附近的新郭,对这口井进行了疏浚,以供军民饮用,从此,人们把这口井改称为“越公井”。
    1926年,知名人士李根源先生在调查了苏州城内外的名胜古迹后,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写道:“越公井尚存,阔丈余,泉甘冽”,次年,李根源在治平寺里为他找到的“越公井”重新设置了八角形的井栏圈,并在上面刻了“越公井”、“隋开皇十年越国公杨素凿”等字。这口井,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越公井”。近年,根据石湖景区建设保护规划,石湖管理处重新修葺了久已颓毁的治平寺,并专门为该井建造了一座平面六角形攒尖顶的井亭,使这口井成为一处历史景点。
    正是在新一轮修志工作对石湖各景点进行梳理调查的当口,围绕这口越公井,却突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在 “越公井”西南面,的直线距离不过六七米的地方。石湖风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刨地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口巨大的古井!
    挖出古井的土炕2米多见方、深约1米,大坑底部的井栏圈青石凿成,平面外围呈八角形,内壁为圆形,对角线长度达89厘米,井的直径目测估计在2米以上,为罕见的大井。井圈内壁的边缘有30多道深浅不一的吊绳勒痕,最深的达3厘米左右,整体线条简洁,类似明代风格。出土时,上面还另外叠有一个用石板盖住的较小的花岗石井圈,刻有“涧筠泉”三个字,井水水面离井口不过一两米,但深不见底,井水清澈无比。
有人为此猜测:新发现的古井才是2500岁“吴王井”——也就是后来的“越公井”的真身!而现在标有“越公井”的水井则是80多年前李根源先生“错认”的。
   推测它是越公井的前身吴王井,是因为史料上说“越公井”体量很大,“径一丈八尺”,可以每天供上万人饮用,而这口古井,直径在2米以上,而且下面还不停有水冒上来,水质清洌甘甜,当年供众多军民饮用没有任何问题。另一个原因是,越公井的井栏圈根据唐人描述是八角形的,挖掘出来的古井,井栏圈完全和记载情况相一致。而且,井的位置也完全和历史资料吻合。
    那现在所说的的“越公井”又是怎么回事?
    从明代嘉靖年间卢襄《石湖志略》得知,在他写志之前约50年,越公井就不知什么原因而被湮没了。在以后将近500年的历史“真空段”里,围绕“越公井”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呢?为何1926年又出现在了李根源先生面前呢?李根源先生凭什么认定他在治平寺看见的井就是“越公井”呢?李根源先生“认定”的“越公井”,体量比现在发现的古井小多了,能每天供上万人饮用吗?最令人费解的是,“越公井”自隋唐以后,一直是石湖的一处知名古迹,人们一向对它爱护有加,从《石湖志略》里可以看到,直到明代湮灭前,井的周围还一直围有栏杆,上面盖有井亭名沥泉亭,还有唐朝僧人专门作的记,可见整体规模不小。从现在挖出的大井看,井口用石板盖住后再用土填埋,明显出自人为掩盖,那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移用过来的“涧筠泉”井圈,本身是用在哪里的呢?
    吴王、杨素对苏州的文化影响都是很大的,面对围绕这两口井的重重迷雾,新修《石湖志》将如何面对,还需要专家们认真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