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多少钱一套:不怕谣“盐”有市场,就怕辟谣慢吞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3:37

作者:王石川

        3月16日,浙江部分地区出现食盐供应异常波动。截至今天17时,已有宁波、绍兴、宁海、诸暨、萧山、永嘉、三门、临海、庆元、江山等市县出现群众排队抢购食盐的现象,并有蔓延趋势。对此,浙江在线记者今天晚上采访了浙江省盐务管理局,该局表示,目前浙江省内食盐库存充足,完全有能力确保食盐市场供应,而且盐价不会上涨。(3月17日新华网)

         笔者上午给老家打了电话,没想到抢购食盐热已经蔓延到我那偏僻的小县城,据家人称,一袋平常售价不过两块多钱的食盐,已被炒卖到10块钱。平心而论,我们不能轻率地指责民众盲目、轻信、跟风、愚鲁,不少人疯狂抢购食盐,事出有因。

         根据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何况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谈核色变的现实语境中,日本爆发的核危机自然让我们国民忧心忡忡,特别当食用碘盐能抗核辐射的传闻弥漫时,市民自然怀着未雨绸缪的心态,疯狂购盐。由此而言,市民抢购食盐,是人之常情,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科学家,不是所有的市民都掌握预防核辐射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今,吃碘盐防核辐射,已被辟谣。辟谣不是终点,我们更应该叩问的则是。其一、吃碘盐防核辐射的谣言为何能够生成、并大肆蔓延,闹得人心惶惶?其二、面对光怪陆离的谣言以及疯狂的抢购食盐热潮,职能部门在做什么?

         毋庸讳言,每逢大灾之后,谣言总是平地而起,这其中既与一些好事之徒蛊惑人心有关,也与职能部门缺乏前瞻性有关。我们看到,每每谣言已经蹦跶得很欢了,真相还没有穿上鞋,一些职能部门总是被动应付,疲于应付,罕有提前介入、主动压缩谣言生成空间的行动。事实上,大灾之后,人心惶恐,此时人们最容易受到蛊惑,任何不经意的谣言,都会让人们产生恐慌性的精神风暴。基于此,职能部门更应该多一些未雨绸缪的施政理念,充分估计会有何流言、谣言生成,从而提前操作。否则,即便日后采取了弥补行动,但恶果已经造成,有时造成的损失不可挽回。

        更可怕的是,谣言生成了,市民已经开始抢购食盐了,有的部门还若无其事。据报道,购盐恐慌并没有引起相关应急部门足够的重视。深圳应急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了解这种情况,也不知道是否已有相关应急措施。“这事归盐务局管,盐务局还没有向我们汇报盐发生抢购脱销的事情。”她告诉记者,做为一个老百姓,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去抢购盐。(见3月17日财新网)

        当然,针对抢购食盐热,更多的职能部门并未袖手旁观,浙江一些地方的抢购食盐热引起了浙江省盐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一方面予以辟谣,另一方面已紧急和外地的矿盐加工企业联系,要求他们加班加点生产。还有个细节是,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还利用微博,将网友反馈买盐情况转发至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郑继伟称已部署,网友相互转告要大家不要慌。这种运用新媒体快速发布消息、安抚人心的做法,就值得推举。此外,我们还看到,3月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茆庆国为组长、副总经理董永胜为副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除了辟谣,以及利用市场手段加大食盐供应之外,相关部门不妨运用行政手段甚至司法手段,比如各地的物价部门应该介入,因为一些地方的商家,故意哄抬食盐价格,已经造成了市场秩序紊乱,加重了市民慌乱的心理,对这类的行为就应该依法予以惩处。

        此外,对于市民来说,保持冷静,提高一定的辨别能力也很有必要,不能一见谣言就信,一见别人抢购食盐,自己也按捺不住。掌握基本的证伪能力,在谣言面前,不妨多一些理性的分析,亦可求助于权威部门或业内人士。偏听偏信,也是一种悲剧,如段子里所称的,“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用完。”买了那么多盐,一时吃不完,多尴尬。

        毋庸讳言,抢购食盐热只是表象,在其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比如,灾难之后人心的脆弱,比如辟谣机制尚不完善,更遑论预警机制十分缺位,此外还凸显出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遭遇挑战、政府决策不够透明等等。相关部门惟有从完善制度入手,多一些提前介入、有效应对的能力,谣言的空间才会逼仄一些。

(本文来源: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