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教学视频s6: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21:11:18

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核心提示:人类文明已经被人工智能所掌握,2045年以后的科技发展,已经无法被精确预测了。人类文明已经被人工智能所掌握,2045年以后的科技发展,已经无法被精确预测了。”

年初,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的黑石探索(Blackstone Discovery)科技公司,开始利用最新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电子探索”(e-discovery)为客户提供法律分析服务。不知疲倦的“电子探索”工作高效,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费也极为低廉。当它为一个大宗案件花费数天时间,分析了150万份卷宗,仅向客户收取了10万美元的服务费。

“以如此低廉的服务费用,完成巨量卷宗分析工作,这在人类的律师行业是无法想象的。”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回忆,1978年美国5家电视台对CBS电视台提起托拉斯诉讼,他们聘请庞大的律师团队,花费数月分析了600万份卷宗,付出的服务费用高达220万美元。“律师服务费是以小时计算的,注意,那是在1978年,220万美元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看来,即使是律师这个灵活多变、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行业,在未来也难逃人工智能的取代了。”约翰·马科夫感叹。

“我们的新老大来了”

用人工智能专家的术语来形容,“巧妙的算法、大规模的联网数据库、复杂的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的自我学习、推导能力”是“电子探索”在与人类律师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力武器。比如,你要求“电子探索”分析、搜索含有“狗”的相关文件,它就会在结构中提到“人类最好的朋友”,甚至是带有“闲庭信步”等观念,其“智商”之高不容小觑。

“即使个性和意志再坚强的人,在长时间阅读、分析资料,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后,最终会感到疲倦、烦恼、郁闷。而且,他们经常会出错,特别是在从事法律服务、经济状况预测方面,有的时候,人类的预测准确率只有60%,这和抛掷硬币猜正反的概率相差并不多。” 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比尔·赫睿(Bill Herr)表示,“人工智能工作时,效率和准确率都很高,不带情绪,收费也很低廉,我们为什么不雇用它们来工作?”

事实上,因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发展而受到巨大冲击的,远远不止体面的律师行业。

今年2月,智能计算机沃森(Watson)在CBS一档著名的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上,把另外两名有“电脑”之称的人类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后面,轻松赢走了丰厚的奖金。人们发现,如今的沃森和当年那个战胜人类“棋神”的电脑深蓝,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和人类选手同台竞技的沃森,不但能够听懂主持人的自然语言,甚至包括主持人的嗯嗯啊啊的语气词,以及不符合语法逻辑的口语,还能够分析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双关、哪些又是连词,从而判断题意。通过在海量信息的数据库中的搜索,沃森会选取一个可能性超过50%的答案。从主持人报完题目,到沃森找出可靠答案,按下抢答按钮整个过程不超过3秒钟。沃森的人类竞争对手肯·詹宁斯(Ken Jennings)当即就在答题板上写道:“‘电脑’们,我们的新老大来了。”

此外,其他的人工智能动态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谷歌利用自有的地图和计算系统,研制出的新型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加利福尼亚的公路上飞驰。

一年多之前,韩国的部分学校尝试引进机器人英语教师。这些老师不仅凭借外表的可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同时,在教学上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保持资源和情感上的公平,被专家认为是在未来完全可以取代人类教师的角色。

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最近为军方研制了一款会撒谎的“间谍”机器人,它懂得利用错误的形迹伪造假象,发送错误的信息以躲避敌人。

人工智能已经逐渐“领悟”了与人类沟通的自然语言,以及复杂的社会规则。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大卫·H.奥特(David H. Autor)的说法,美国的就业经济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被“掏空”。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到了2020年,我们将成功通过逆向工程制造出人脑。2030年末,计算机智能将赶上人类。2045年,人工智能会掌管全球科技发展。至此之后,人工智能的摩尔定律被打破,科技将呈现爆炸式发展。人类文明已经被人工智能所掌握,2045年以后的科技发展,已经无法被精确预测了。”美国人工智能先驱、未来学家雷·科兹威尔(Ray Kurzweil)在其著作《奇点迫近:当人类超越生物学限度》(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中这样预言。

但也有专家针锋相对地推出另一个观点:“人类是地球上适应性最强、最灵活、最具创新性、学习能力最强的物种。机器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绝不会轻易承认败给自己的孩子。”

当人工智能新成果再度引发众人的争议和恐慌时,美国《时代周刊》近期结合雷·科兹威尔的“半人半人工智能”的思路,提出了未来另一种可能存在的趋势——人类与人工智能逐渐融合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人类获得了永生的可能。“或许未来有一天,我们需要与计算机分享地球。但是要想和平共处,我们需要变得与他们一样聪明、一样充满力量。”

56岁的英国控制论专家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率先拿自己的身体做起了实验。2002年,在他的安排和指点下,外科医生在牛津拉德克利夫(Radcliffe)医院的手术台上,把诸多微电子芯片的感应器植入到了他的神经系统。按照凯文·沃维克的理论论证,植入芯片后,他的神经系统便会受到外界感应器的调节和控制,而不是完全由他的大脑控制,因此神经系统会变得更加强韧,他能够突破年龄的衰老曲线,做一些年轻人热衷的事情。在《时代周刊》对他的回访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控制论专家仍然生龙活虎,通过配套特殊的光学眼镜和身体内的神经芯片相连,他可以获得比常人更高的视觉分辨率。这让一些专家对“半人半机器人”的可能充满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