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之吻影音先锋:【社会版块】给女儿写3650封信 - 萝卜网 - 人人都是艺术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43:07
给女儿写3650封信摘要: 近日在2011年1月24日《齐鲁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给女儿写3650封信 ”( 作者龚海),深为震憾。一则作为父亲能够八年如一日,每天写一封,坚持不懈,实属不易!二则作为女儿对于父亲如此辛苦撰写的书信却不以为然,大多没有看过,实在令人费解。为此,特将文章转载...

近日在2011年1月24日《齐鲁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给女儿写3650封信 ”( 作者龚海),深为震憾。一则作为父亲能够八年如一日,每天写一封,坚持不懈,实属不易!二则作为女儿对于父亲如此辛苦撰写的书信却不以为然,大多没有看过,实在令人费解。为此,特将文章转载于此,希望大家发表高见!

这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父亲。

八年家书,每天一封,写给远在德国的女儿,他计划写10年,一共3650封信。至今已写了3000多封、500多万字,最长的一封写了近8000字,历时8小时。

在教育界讨论“父教缺失”的今天,上海这位名叫朱良俊的父亲,明确把“父教”当成一门可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不过,女儿并不愿将信带在身边,她说,她很难从信中找到共鸣。“也许哪一天我做了母亲,我一定会看的。”

信件摘录

【信件编号:1/3650;日期:2002/9/27星期五】

佳佳:从今天开始,爸爸如伴你拉二胡那样,天天给你写一封信,以表达爸对你的思念。爸准备再用一个十年,以表达父亲对你的爱。

【信件编号:876/3650;日期:2005/2/19星期六】

佳佳:看了你的邮件,告诉爸爸的是你真是我们的好孩子。你现在有困惑,有这样或那样的“结”,在爸爸看来都是成长中的烦恼,是进步中必然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次”……这是你去德国后两年多来发回的最长一封邮件,爸爸对妈妈说:佳佳困惑越多,邮件写得越长,得益最大的最终又是我,为我创设了一个发表感想和洋洋万言的理由和机会。

【信件编号:2448/3650;日期:2009/3/12星期四】

佳佳:之前每一次沟通中,只要我一说过去的自己,佳佳十有八九会感冒:“爸爸,你的意思是将来我对我的孩子也这样教育咯!他(她)能有这样的感受吗?”可这次一改常态,佳佳竟然会如此容易地忘记了自己的“怨恨”,用自己昨天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刻苦、成绩的出众来重复教育他人……这时的我不再焦虑和放不下,相反特别的踏实和有底。

朱良俊急匆匆出门,跳上了出租车,表上显示:7:30。他仓皇失措,“师傅,看错时间了,对不起。”于是又回到屋里,再写一个小时才去上班。

“佳佳,这两天爸爸已经在倒计时,离3650封信还有618封了。”朱良俊在信头上写:“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3032/3650”。

每天,他都给远在德国的女儿写信,每封家书像是教育手册,但朱良俊说这也是自己的成长笔记,里面记录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对教育的反思、对时事的看法、对日常事务的决断和基本的处世之道。

“我得感谢女儿给了我一个自省的机会。”他尝试在信中给出一个做父亲的人的经验,或许对女儿能有些微参考价值。

“没有比给女儿写信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1月16日,在早晨会客前,朱良俊已经写完了信。女儿佳佳要从德国回来过年,他在家忙着调试空调,他担心家里冷,女儿会很不适应。

这些内容出现在信里,他知道女儿是不会看的。正因为不会被看到,他才这么写,就像以前每到春节,他都诉说对女儿的思念之苦,“如果佳佳看到了,早就会感到内疚的。”

信写完后就保存在他电脑里,没有发送出去。

其实,早在8年前,他就开始这样做了。

17岁的女儿佳佳去德国留学,生活中陡然没有了倾诉对象,朱良俊决定写信。

“没有比给女儿写信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在上海市青浦区教育部门工作的他无论多忙,都会腾出时间写信,如果预见到一天到晚都得开会还有应酬,他就赶在上班前画完最后一个句号,注上完稿时间。

这些信短则一千字,长则七八千字,于他都不是负担,“我活着怎么可能没时间,我活着又怎么可能没内容。”

朱良俊定了计划,要写十年。他认真看书,仔细地做剪报,然后深有感触地在信中对女儿倾诉。只是不像以前,他们可以随时亲密交流。

女儿第一个假期回来了,临走时,朱良俊把存有200多封信的U盘放到了女儿包里,她不愿意带,妻子开口说:“佳佳,你还是带上吧,这是你爸花了一年时间写的。”

“没事儿的时候你不妨打开看看。”朱良俊觉得女儿已经不像刚去德国时那么苦闷,她适应了异国的生活,不再依赖父亲的信。

女儿则给自己找到了理由:“我很难从这些信里找到共鸣,很难理解信里的感情,也许哪一天我做了母亲,一定会看这些信,我相信这些信对我、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会很大。”

于是,信就大多原封不动。

朱良俊对此无动于衷,写信仍是他的头等大事,雷打不动。他以为正是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信件总归有些深沉,话题也不够具体和有针对性。

女儿身上投入20年,以后可以放心30年

女儿在家时,他总能处心积虑地寻找到合适的情景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她。

和女儿乘车,经过一丁字路口,一辆车突然左拐,插到了自己的车前面,后座上的女儿生气了:“爸爸,前面这辆车怎么能这么不讲道理!”朱良俊放低声音说:“佳佳,如果前面的车上有病人急着去医院,你还会这么想吗?”他要把女儿往善良的方向引导,这样才不会变坏。

周末和女儿从青浦赶往上海市区学二胡,刚到汽车站,73路电车就摇摇晃晃地离开了,女儿懊恼地说:“爸爸,如果你不带着我,多跑两步肯定赶上了。”半个小时后,他们终于等来了下一趟。车开了一会儿,女儿发现之前的那趟电车正堵在路上,并被甩在了身后,朱良俊赶紧说:“佳佳,这就是后来居上,在学习中也是如此。”

至今,朱良俊还能清晰地记起教育女儿的许多细节。他愿意在女儿身上用心投入20年,“这样以后就可以放心30年,甚至享受30年。”

教育是一次冒险,很可能把天才变成蠢材,朱良俊一直让女儿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以为这样更安全些。

多年以后,身在德国的女儿给他回信,信中提到她突然不知道自己来德国留学到底为了什么,找不到意义。这是女儿第一次对自己的成长路径进行质疑,这对朱良俊触动很大,他随即写了很长的回信,他告诉女儿只要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就好,他希望她能学会生活。

在德国生活久了,女儿觉得中国的父亲表达感情大都过于含蓄,不过庆幸的是,她后来也越发认同父亲的教育,觉得自己并没有走错路。

他总像设计好了台词,就等着逮住机会说出来

朱良俊不甘于女儿的平庸。在这个对于竞争有着集体焦虑的国度,他承认自己的教育是有些功利性的,“功利没错,但不是急功近利,我很用心的。”

焦虑就体现在他身上。“我表达能力很差,思维比表达要好。”朱良俊说,“在我女儿身上,我输掉的东西她要回避,我赢得的东西她一定要具备。”

女儿必须要学艺术,还得学最有利于她的乐器。早些年家还在青浦农村,朱良俊就把女儿送到上海市区学音乐,请了最好的老师,花了很多钱,也尝试了钢琴,最后敲定去学二胡,它跟女儿的自身条件最匹配。

他独自揽下了教育女儿的活儿,一到周末,父女俩就长途跋涉,来回有5个小时在公交车上,朱良俊有更多和女儿相处的时间。

“我不强求女儿成为音乐家,但一定要学会学好。”他要求女儿每天在学校就抽时间把作业做完,回家安心练二胡两小时,并且是当着自己的面。

走到了十字路口,人们纷纷闯红灯,女儿也拉着朱良俊的手要往前走。朱良俊弯下身说:“佳佳,别人都在闯红灯时,你站住了才有人关注你,才有人表扬你,赢得表扬的成本这么低,你为什么不做呢?”

他总像是设计好了台词,就等着逮住一个机会说出来。

朱良俊要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中考结束就把她送到了延安中学。念到高二,他又萌发了让女儿出国的念头,他认为要接受比上海好的教育,就得去国外,随即实施。

参加完女儿在德国的中学毕业典礼,朱良俊恍然发现一切还都在朝既定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只有一名华人的女子中学,女儿一直表现抢眼,毕业典礼上还受邀演奏二胡曲《赛马》。

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和女儿的交流中试探目标的边界,这像是一场攻防拉锯战,而在整个边界圈定起来后,女儿就可以在其中确立自己的目标。他为此悉心研究教育学的书籍,以便自己能站得高、看得远。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应用数学硕士毕业后,女儿留在了德国,并到安永工作,她认真地对朱良俊讲:“爸爸,我的目标就是到华尔街去工作!”

女儿25岁了,她在考虑自己的事业,朱良俊觉得女儿工作真的很累,但只要还有追求理想的快乐就好。

最早,他给女儿设定的教育目标其实是:成为会生活、有自我、有自由、有成就的人。

他发现女儿融入西方已经太深

在女儿毕业前夕,朱良俊还曾告诉她,如果找工作不理想,就把爸爸的信翻译成德文出版,肯定会卖得很好。不过现在,他已然没有后顾之忧了。

他稍稍有些始料不及的是,女儿在国外呆得太久,居然已无法适应国内的生活。毕业后,女儿回上海短暂住了几天,就收拾行李要回德国。

“佳佳,这儿不就是你家吗,还要回到哪儿去?”朱良俊有些诧异,他发现女儿现在融入西方已经太深了,甚至好几次对中国新年的到来完全没有概念。

有一天,女儿在屋里练二胡,朱良俊在一旁泡着茶,看着书。女儿突然跑过来说:“爸爸,我想喝冷饮。”

朱良俊心头微微一颤,心想女儿要喝冷饮为什么还要向自己请示呢?自己悠闲地喝茶、看书,何时有过要请示一下谁的意思?

他赶紧招呼女儿坐在自己对面,给她泡上一杯茶,像国与国之间进行谈判一样,“佳佳,这里就是你家,你喝冷饮有必要向爸爸汇报吗?”

朱良俊从女儿小时候起就一直去突破国人传统家长制的藩篱,瓦解一些根深蒂固的意识,“在一个不自由的家庭里,是培养不出出类拔萃的人的。”

他要女儿在家里感受到平等,甚至不容许她在家里说“随便”两字,哪怕吃什么饭都要给出意见,而买冰箱、刷房子之类更要参与进来。

他很欣慰自己和女儿沟通无碍,而有一天,女儿告诉他,她的同学几乎都在和父母、上司的沟通中出现了问题,生活得很不开心。

于是,在后来的信里,朱良俊又写道:“佳佳,心理咨询室终于开始运作了,爸爸一直期待着你能亲自来看看。因为你始终支持我这样做,并看好我这样做。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传播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家长和学生。”

他知道女儿不会读到,但给女儿写信仍让他倍感幸福,而如果妻子恰好就站在背后,他却可能一个字也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