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阅读答案:〔电视系列讲座讲稿〕温柔敦厚诗教也 - 文化聚焦 - 洱吧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2:27

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和竹枝词

# X2 I/ j. K& a& h' _& S" Y% J

提起刘禹锡,很多人立刻会想到他的竹枝词,最有名的当然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j; m5 E& S7 T2 k. P# A

   这种利用谐音、充满民歌风情的诗,身居高位的人写不出来,不去接近下层劳动人民,不去吸取民歌俚曲的养分,也写不出来。而象这样民歌色彩浓郁情绪健康活泼读来朗朗上口的乐府小章,刘禹锡留给我们几十首。其中有十一首竹枝词。我们再选两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K% K/ |8 z0 U# k$ E

从来诗中都是用花比喻女子,刘禹锡却借鉴民歌用花比喻男子,说男人的心意象花红易衰那样容易变,别开生面,另有一番风味。另外象“红花”、“花红”回文,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更特别的,象“郎”、“侬”这样的口语词汇引进诗中,在别的诗人那里绝少见到。

, j2 A9 q! P. s! M8 A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猿的叫声很凄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真正让人愁断肠的,并不是由这个声音而来。很明显,原生态的民歌不会这样凝练集中,这样另含深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刘禹锡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升华创造。

    以哪里的民歌为基础呢?就是现在的四川湖南一带,古时称巴楚,那里的巴人,就是现在土家等少数民族的先辈,人人会唱人人爱唱的有一种歌,边唱边舞,有领有和,这种歌舞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宋朝有个诗人,叫孙光宪,他所作的竹枝词中,有这么一首:

& w+ n6 _" z* \

      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 N- {4 R" \9 A: i* I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 I0 `+ e P& p, y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巴人歌舞的影子。每句第四个字后衬以“竹枝”,每句句末衬以“女儿”。但是这两个衬词的确切意义,并不是现代汉语词义。有学者考证,这两个衬词只是代表唱竹枝时群相随和声音,但记的什么音已经不知道了。反正不是每唱一句都来个“小姑娘”。而且古代巴人歌舞肯定不叫竹枝词,叫什么无从知道了。竹枝词,是后来文人学习仿照巴人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的名字。竹枝词的得名,就缘于巴人歌第一个衬词。

9 |: g8 v4 T6 v% g. L6 E. ]8 U% z

刘禹锡是不是第一个学习民歌创造出来文人竹枝词呢?倒也不是。

' c, {1 ^: p" \$ `3 R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权威的乐府诗总集,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其中记载着最早的一首竹枝词

# c$ w( x$ y5 l, v/ p. @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 [6 O+ K( i( E* H: i

谁写的呢?是中唐前期的诗人顾况。

# G9 K4 C6 o6 D+ v

顾况之后,白居易写了四首竹枝词,是他48岁在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写的。我们先看其中的第一首和第四首:

4 @, M& d3 R, _ g1 _1 g2 s, G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谙鸟一时啼。

. Y+ p1 T% O' j$ y9 E! y0 P9 p

江畔何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 C+ A5 {& \$ c" N7 Y

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指的是元稹。说明元稹也写过竹枝词。元稹留下的诗作近200首,可是其中没有竹枝词,他的竹枝词没流传。

; k- b3 B/ l# M& w

在刘禹锡之前,我们现在从文献记载能查到的竹枝词,只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共五首。

+ w' |7 [9 L2 p" {; K, c# I6 B

刘禹锡的《竹枝词》有十一首,是他被贬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时创作的。我们前边引的三首就在这十一首之中。

, W3 G3 J2 O7 ?8 x9 Z

    我们从这十六首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竹枝词是直接学习模仿民歌而创作的,由此派生出三大特点:第一,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第二,百姓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第三,不象七绝那么格律严。这三大特点,后来的竹枝词,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到现在,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而且越来越发扬光大。

" a0 e% W0 {& @, A/ {7 Z

我们先说第三条不象七绝那么格律严,这个最容易看出来。

1 G, C2 W9 q0 W$ j4 I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N# ^% N1 D7 n; S0 Q ]! \+ a$ `

四句都是平起,明显不是绝句。他的十一首竹枝,除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一首之外,其他十首如果按绝句要求,全都不合格律。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它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而且最受老百姓的欢迎。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的创作遍于全国各地,无论是通衢都市还是穷乡僻壤,甚至达于海外,作品至少有十几万首。

) a2 T7 r! A0 h ^! w, K

前两条,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我们结合起来说。竹枝词从巴山蜀水三峡发源,这十六首中,“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都是那一带特有的地域风貌。而“山桃红花满上头”、“巴人夜唱竹枝后”,都是那一带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唱的简直就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青年男女的感情波澜,生活气息浓郁醇厚得令人陶醉。

$ X+ W' _3 w& g

我们再看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

' @9 I, e% S* R' |6 F) e1 k7 M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0 _4 Q9 g' w7 E' F

我们比较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很美,美在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是另一种美,美就美在它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仙境,它明明白白就在我们的身边。山坡上是一层层桃花李花,山头白云缭绕处是冒着炊烟的人家,多么温馨,多么现实。“银钏金钗来负水”,女人们下山来背水,男人们呢?“长刀短笠去烧畲”,什么叫“烧畲”?播种前把田地里的荒草荆棘烧掉,这就是刀耕火种。除了刘禹锡的《竹枝词》之外,还有哪个诗人哪首诗歌把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巴人的劳动生活描绘得这么生动这么亲切?还有一点必须提到,这个“畲”字,现代汉语中有两个音,一个是shē,意思就是刚才那个烧畲,另一音yú,意思是开垦后两三年的田地。专家们论过,可以用“平水韵”来分析唐人作诗的用韵,我们在“平水韵”中一查,这个“畲”字只在上平六鱼,说明在诗韵中它的读音是yú,那么刘禹锡如果是按诗韵来写的这首《竹枝词》的话,就得这么读:“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yu”,象话吗?这说明刘禹锡没按诗韵写,按的是当时当地老百姓的口语读音来写的这首《竹枝词》。我猜测,那个口语读音应该与“花”、“家”同韵。把老百姓的日常口语都写进诗里,生活气息能不浓吗?

- s* _3 `/ E) r- f7 N

我们刚才说过,从唐至今,竹枝词的创作推广到了全国各地,诗人们都有意识地学习刘禹锡,大量运用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形成浓厚的乡土韵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这么一首老北京竹枝词

4 |" u9 S4 C+ |$ ]5 S2 f5 b7 X2 h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板拣样挑”。
      后两句就是小贩的叫卖词,“捎家走”,“拣样挑”,就是老北京、河北地区的土话。“叫卖出奇声彻霄”,老北京的小贩就是这么吆喝,只有这样出奇的高声,才能打进深宅大院,让那些住在紧里院的太太小姐们听见,打发丫头出来买他的东西。

! a. u) ]* d( W

象这样抓住地方风物特点的竹枝词,我们再举一首晚清广州的:

* j9 ~" r4 W/ z- J

蕉叶青青蕉子黄,晓妆茉莉鬓边香。双趺如雪满街走,黑辫红绳未嫁娘。

' f& ]" x1 i& ~* C1 K

诗后有注:“粤俗,未嫁女虽二十余,皆辫,不梳头。” 趺,脚背。“双趺如雪满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