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 下载:什么才是真正的玩?玩与学习是对立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7:13
真正的玩最明显的特点是:对该游戏(或活动)有极强的欲望。而学习的首要前提是兴趣。我们在用其他各种方式来制造学习的兴趣时,又有哪种比玩更具吸引力呢?因此,我们可以把玩看作是学习的开始。
“玩会影响学习”是误解 大人们经常这样规劝小孩:“玩是要玩的,但是不能玩得影响学习。”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玩是一种学习的调剂,它只能占孩子的时间里较小的比例,一旦越过这种比例,就会影响到学习,成为学习的头号大敌。玩与学习真的是对立的两方吗?
在玩中,由于高度地投入,不断地重复,促使孩子自我感悟、反思,做出策略的调整。而这不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内省式的学习方式吗?玩的过程可以是学习的过程。
玩的结果势必要外显成一些具体的东西:譬如情感的体验;能力的提高;认识的递增,这同样也是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总之,需要对玩作出澄清的是:玩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低龄儿童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玩得兴奋会没有规矩”是误解 有的教师矛盾地说,其实我们也很想玩得痛快一点,可是又怕玩得
“疯起来,”一点规矩没有也不行啊。其实冷静思考一下,“疯”起来是兴奋造成的而不是玩本身的产物。如果说“兴奋”造成了“疯起来”,就不能兴奋了,那人生还有乐趣吗?
案例:兜兜是5岁的男孩,阿姨跟他在玩榔头。兜兜用榔头敲击各种东西,越敲越起劲,一把把榔头扔向坐在一旁看报纸的爷爷。幸亏没扔着。一场虚惊之后,妈妈要问罪了。阿姨却制止了妈妈,跟兜兜说:“榔头不可以敲人,敲人会痛。我们来玩敲影子好吗?”于是敲爸爸的影子,敲妈妈的影子。影子在墙上,影子在地上,影子还会躲,两个人敲得满头大汗。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玩”需要引导(引导者也是教师扮演的重要角色),及时的引导不仅不会使孩子没有规矩,反而使孩子从中懂得了“规矩”,学会了“规矩”。如果再有这种兴奋的状态时,小兜兜就已经有了自控的经验了。
“玩会惹出伙伴间的纠纷”是误解 所谓“棋品如人品”,道理在于玩的时候由于全身心投入了,“心不设防了”。此时,观其行,闻其言而能知其性,大人尚且如此,小孩玩起来更是童真十足。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会由于利益的冲突,或者对规则的理解冲突,或者对伙伴玩的能力的不满等原因,时常产生纠纷。
但是正是这种纠纷的出现、激化、解决,使孩子实践了人际交往的知识,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玩的过程是孩子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任何一门其他学科所不能习得的宝贵经验。7岁的小天在班级中很不受欢迎,老师怎么跟他说要体谅他人都没有效果。可是在一次次的玩中,他变了。他认真地对采访者说:“(玩)重在参与,输了没关系,反正是游戏,失败了不能放弃。”“赢的时候,会对输的同学说,不要灰心,继续努力。”“玩的定义:就是跟小朋友亲密接触,增进友谊。”
另外,会玩的孩子与伙伴长期地玩,又在玩中结下真诚的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友谊。而不会玩的孩子就会失去这种机会。有位记者在身边的朋友中发现:也许不会玩的人可以成为教授,却不会找到可以交心的人;会玩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社会头衔,却可以玩出一批“铁哥们”。那么这样的教授与平民,究竟谁生活得更幸福呢?
“玩出结果来才是成功的玩”是误解有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被问到:自己希望学校添设什么样的玩的东西时,他详细地向对方描绘了自己的“理想”。“放一个弹珠机器人在操场上,他的头……他的身子里……能够不断地射出各种弹珠,然后我就把它们打回去,这样打……”他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却让大人们都有了一个想法:其实玩并非从开始玩的时候才开始,而是从有想法就开始玩了,这种有想法的孩子是多么可爱而又能干啊。
很多媒体宣传玩的时候通常会选取一些例子,说某个孩子喜欢拆东西,后来就会装回去,再后来成为该方面的小专家。装回去可能是一种玩,但是更多的是在实现大人的玩的理想,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拆才是乐趣所在。因为破坏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例如捏爆气球,用力地踩水坑,踢走路上任何可以踢的小石子……都让他们感到有趣、刺激。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每种能够满足天性的方式都是可取的。另外,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受益远非是获得某项熟练的技能所能概括的。
从一种游戏到另一种游戏,技能上来看没有任何衔接,大人们感觉很重复,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倒退。但在心智的成熟上却是连贯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量的积累。
“我们已经给孩子买了足够的玩具”是误解 许多父母自豪地告诉大家:“商店里的玩具品种,我们家都有。”但事实上,市场现有的玩具功能单一,并没有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创造空间,有的甚至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而且大部分孩子都认为一个人在家玩没有意思。所以父母误解最深的地方是不知道:最好的玩具是伙伴;有了伙伴,即使是一根鸡毛、一个皮球也能玩出一片灿烂的阳光。而伙伴恰恰是父母最不容易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