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义豪:中国的成就 世界的福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45:12
人民图片
中国“十二五”蓝图绘就,世界同感中国信心。这信心,从“十一五”巨大成就中升腾而起,伴着“十二五”坚实起步的足音。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人士,纷纷赞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高度评价中国和平发展给世界带来福祉,坚信中国未来美好光明。
跨向更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陈志新
瓦利汉·图列绍夫,哈萨克斯坦总统基金会下属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国际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不久前刚刚出版了新著《亚洲之路:21世纪的历史》,着重从文化与文明角度对中国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当地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图列绍夫畅言中国和平发展之路同中国辉煌发展成就的必然因果,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和谐世界理念不仅给中国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总体面貌。
对于中国“十一五”期间的成就,图列绍夫用“印象深刻”来形容。他说,“十一五”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5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速超过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一倍。可以说,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十一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这与中国果断采取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有关。扩大内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集体领导、专业化决策”管理模式的高效。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政策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中国经济的成功,可以使中国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国内建设,同时还可以帮助那些经济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当地社会需求的国家,这无疑是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巨大贡献。
图列绍夫认为,下一个5年是中国继续实现自我完善的时期。“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未来,建立工业创新发展机制将是中国经济的重点目标。航空、通信、电子、交通等所有涉及创新的领域都将是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表明中国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图列绍夫特别指出,“绿色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之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贡献。
图列绍夫说,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为社会各领域发展、改善民生奠定了良好基础。令人称赞的是,中国领导人始终将维护人民利益置于各项政策的首位,始终思考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取得如此成就、改革能够不断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列绍夫表示,相信通过“十二五”的发展,中国定将为世界树立一个和谐发展的榜样。
稳定促进科学发展
人民日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张慧中
尤素夫·瓦南迪,印度尼西亚最有影响力的智库战略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亚洲问题研究领域公认的著名学者,印尼主流英文媒体《雅加达邮报》的总裁。瓦南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经济发展赞誉有加。
瓦南迪说,美国、欧洲、日本因国际金融危机而进入一个不稳定状态,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当今世界,中国经济就“像怒海中唯一安全的岛屿”,当其他国家深陷危机之时,却稳稳地屹立着。而中国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持自身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世界各国与中国做生意,从中国进口商品,出口商品到中国,这本身就给世界提供了诸多机遇。
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谈及此,瓦南迪显得非常感慨。他说,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86年,那时他应邀去北京参加会议,看到的北京几乎还没有多少出租车。“不像现在,满街都是汽车”。由于亟待建设,当时的北京随处可见垒起的砖头堆。“后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日益发展壮大”。
瓦南迪说,尽管自己是一个华人,但从小上的是荷兰人的天主教学校,对中国知之甚少,直到成年后才对中国有所认知。“但我非常尊敬和热爱中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为人民想得很多,也做得很多。你们的政府为人民解决了吃饭问题、穿衣问题,这对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瓦南迪说,当然,中国经济面临一些内部问题和挑战,比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涉及到社会能否和谐发展,需要妥善处理。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国内购买力水平,让经济向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这是解决诸多内部问题的非常关键的设想。中国正试图改变经济的发展结构,相信未来5—10年内,中国经济将继续得到稳定发展。
瓦南迪最后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双方都从中获益匪浅,出现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他愿用毕生精力,为推动印尼—中国、东盟—中国各方面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尽其所能。
突显前瞻性针对性
人民日报驻西班牙记者 丁大伟
马埃斯特洛,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
埃斯特万,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马埃斯特洛认为,近两年来,尽管世界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但中国经济的表现依然坚挺,保持了强劲的持续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前进。埃斯特万则表示,疾风知劲草,在世界经济遭遇危机之时,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快速发展,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和抗压能力。
两位学者高度肯定中国“十二五”规划。马埃斯特洛表示,这个规划立足现实,正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扎实的严谨作风的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将成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线。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且这种发展将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
两位学者都注意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马埃斯特洛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现实情况的清晰把握。中国政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做法非常及时。农村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而且有利于解决中国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问题,最终促进中国社会整体的科学协调发展。埃斯特万说,扩大内需是非常成功的策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内需增长,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埃斯特万认为,未来的关键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将规划很好地执行下去,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美好。
埃斯特万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首先,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得以脱贫致富,这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其次,“中国制造”给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了更为经济实惠的产品和生活方式,意义非凡;第三,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参与到世界产业链,给这些国家提供了增收机会。
在谈到中国政府努力改善民生问题的做法时,马埃斯特洛认为,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相信在未来5年内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还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
西方当有“中国意识”
人民日报驻英国记者 李文云
斯蒂文·佩里,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现任主席。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旗下汇聚了英国各行各业的精英,始终关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努力推动英中贸易合作稳步向前,长期以来为英中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佩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重大贡献。今后的中国,将在世界许多领域领先,“我们将进入‘中国老师’、‘中国榜样’时代”。
谈及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佩里表示,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远景政策。中国政府制订5年计划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是严谨精细的国策,是可靠的政策导向来源。“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中国宏观政策规划方向,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
佩里认为,“十二五”规划使中国能够从自身的真实国情出发,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但中国政府的政策也是强有力的,将能保障中国在新的内需拉动型经济中实现增长。尽管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难研判,但中国经济受到影响的范围在缩小。
佩里对中国有相当了解。他说,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在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也都曾长期是世界领先国家,对世界的科技文明总量做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更内敛、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睦邻友好。未来,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处理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则是日益重要的课题。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但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仍值得深思。人们越来越关注探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作出的抉择,将在今后数十年、数百年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佩里认为,中国的发展让世界从中国自身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两个层面加强了“中国意识”。对于西方来说,当务之急是理解当今中国,并形成一个有助于中国发展,对中国、对世界都有利的对华政策。而目前西方各国在对华政策上,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西方需要认真思考、快速行动。中国的未来政策会考虑西方,但中国首先会考虑本国问题,也会考虑整个世界,同时不会忘记其他发展中国家,因而西方必须迅速形成理智的对华政策,现在已到了西方“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为“走出去”创造条件
人民日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德福雷恩,比利时圣路易斯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成功的,快速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很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德福雷恩认为,遭受国际金融危机打击的欧美企业最渴望进入中国市场——人们看重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及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可以说,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必然拉动国际市场需求,对世界经济复苏十分重要。
德福雷恩高度评价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努力实现让最广大民众享受改革成果。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发展能力。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竞争,中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会不断提升。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在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创新能力则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
德福雷恩认为,中国企业将在“十二五”时期面对巨大的机遇。他说,中国是个开放的市场,世界众多知名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中国企业与这些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然相对充分,中国政府鼓励并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适时调整外向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德福雷恩十分看重中国担当的国际角色,积极评价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作用。他同时认为,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未来5年成功可待
人民日报记者 马剑
马德克,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东北亚地区总裁,结缘中国35年的英国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马德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触良多,尤其感念中国的发展给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带来的机遇。
马德克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果断地采取措施恢复资金流动,促使经济发展回到正轨,确保了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平稳发展态势,也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马德克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期待着中国“十二五”的开启。“十二五”规划重点强调的几个经济领域都有利于该公司发挥其核心技术及优势,例如民用航空、船舶、能源和核能等领域。中国继续全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扩大基建投入,将有助于中国在上述民航、船舶、能源和核能等领域蓬勃发展,并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公司还获得了“令人鼓舞的亮点”,这就是中国对宽体式飞机的需求将上升。“为宽体式飞机提供动力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一大技术优势。我们热切希望能够在‘十二五’期间为促进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马德克充满期待。
“我们观察到了中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为人民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在医疗保险和退休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马德克说,放眼未来,国际社会普遍相信“十二五”规划能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未来5年的成功,取得累累硕果,并将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来源: 《人民日报》 2011年3月16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正确的决策  共赢的前景
——外国人士热评中国“十二五”蓝图(下)
2011年03月17日07: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年会上表彰的员工中出现了洋面孔。

身穿中国传统服饰的外国小朋友露出幸福的笑容。

北京金融街上外资银行林立。

2010年3月28日,瑞典哥德堡,吉利汽车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

外国游客高兴地在上海留下自己的笑脸。
“我相信,中国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书写了世界经济中最成功的故事。”……
中国“十二五”满怀信心起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本报记者从外国人士的热评中,感受到了世界对中国发展的敬佩和期待。
成功业绩超乎想象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
鲍泰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书写了世界经济中最成功的故事——2009年至2010年间,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来源于中国的贡献。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给人留下了非同寻常的深刻印象。中国是最早启动经济刺激计划的大国之一,经济企稳回升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由于各级官员经验丰富,银行业资本充足,特别是中国从个人到企业,都不存在过度杠杆化问题,中国的刺激计划资金迅速转化成为额外需求,创造了大量就业,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势头,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鲍泰利不无感叹。
鲍泰利对中国“十二五”规划进行了研究,认为“十二五”规划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平衡发展,降低对出口和国内投资驱动增长的依赖,从制造业创造就业增长转向服务业创造就业的增长。由于服务业产品主要在国内消费,因而可以在创造就业增长的同时,无需顾虑顺差的增大。
鲍泰利说,为了刺激国内需求,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改善民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鲍泰利认为,中国政府对低收入群体、贫困地区、教育、住房、农村地区医保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非常迅速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在2009年和2010年尤其明显。中国的家庭消费增长速度目前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更快,家庭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偏低。虽然民众的消费行为与文化因素有关,但政府政策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展望中国经济未来,鲍泰利认为,中国仍将保持全球最高的增长率。“中国不仅现在,而且未来都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权威经济展望机构对未来10年世界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大小的预测。该机构认为,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至2020年间,中国将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的40%,是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10倍。
孕育机遇共同发展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金江
胡文西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学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之后,正朝着“十二五”规划的正确方向迈进。
胡文西奥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突然强力袭击全球,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时、得当、有力;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虽然外部市场需求减少,但通过刺激国内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出口下滑带来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国民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和有了较强的消费能力,这样,中国就有了较强的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
关于“十二五”规划,胡文西奥说,这个规划突出科学发展理念,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这是非常正确的。那种消耗大量资源和产生污染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用科学的思维,创新发展模式,以新的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取代损害环境的落后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更多的产品。发展绿色经济,这里面蕴藏着新的巨大发展机会。
胡文西奥说,“十二五”规划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投入巨大力量改善民生了。比如,中国已经把注意力投向发展西部、发展边远地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非常重要。再如,近几年,中国在建设和完善包括公共医疗、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大大提高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另外,中国也在采取措施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中国坚持不懈地在减贫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胡文西奥说,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对许多国家经济复苏都有正面影响,凸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益作用。中国到非洲、拉美投资,完全不是过去西方殖民主义者掠夺那里的资源和财富的方式。中国到那里是建设,是和平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些年来,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切行为都体现了中国是在实践这样的政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这样的意义。
胡文西奥说,过去人们谈起中国,都觉得中国离世界很遥远,现在人们发现,中国距离世界很近,就在自己身边。这体现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中国到拉美投资受到欢迎。中国人来了,拉美国家就多了一条获得资金的渠道,对拉美国家对外交往多元化也有好处。中国真诚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尽管中国自己也有困难。
胡文西奥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根据以前的经验,中国说了的事情、定下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我第一次访问深圳时,那里还是个小渔村。没几年,我再去,那里就崛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简直是惊人的。我相信,中国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相信,在这轮新的发展中,中国也会给世界带来新的巨大机遇。”
带动全民共同富裕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钱启国,澳大利亚孔子研究会会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将再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钱启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虽然没有进入衰退,但也受到一定影响。到2009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不再是防止经济过热,而是如何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力争“保八”。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一揽子措施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注入了活力,使中国经济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钱启国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发展的深入,中国面临就业压力、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贫富差距、产能过剩等挑战。为迎接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摆在突出位置。这一决策反映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说明中国政府清楚地看到现行发展模式不能再向前推进,否则,中国经济将面临欧美高端产业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两面夹击,无法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十二五”规划,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是非常及时的,将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再增活力。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将再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钱启国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走出经济衰退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带来了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国逐步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以澳大利亚为例,澳中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881亿美元,同比增长47%。中国保持了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商品出口市场地位,首次成为澳大利亚服务业最大的出口市场。双方能源资源合作更加密切,金融、农业、环保等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钱启国最后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全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步骤。现在,第一步已经实现,成就有目共睹。因此,中国在这个时候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分化意义重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繁荣和发展的蓝图,它将推动中国全民共同富裕,使民生进一步得到保障和改善,有力推动中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
田中修,日本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日中产学官交流机构特别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曾常驻中国,特别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曾多次撰写并出版有关中国5年规划的文章和书籍。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给亚洲以及全球经济增添了不少亮色,也使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他期待中国经济今后保持稳定、持续、长期的增长。
谈及中国“十二五”规划,田中表示,对于未来5年的增长目标,中国没有刻意追求两位数的高增长,而是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并加大力度节能减排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极其正确的做法。
田中认为,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是随着农民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国内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提高,而消费的增长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此外,收入提高也意味着中国人的工资水平提高,伴随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过去那种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品质、低附加值产品的时代终将过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商品品质将上升。总而言之,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难题。
田中表示相信,中国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像日本那样的国民保险体系,但中国可以先完善最低限度的保险,将此覆盖到全体民众,再随着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富裕,通过民间保险等方式完善保障体系,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心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自有其道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李学江
陈智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全赞同中国政府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认为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方向非常正确。
从一个学者的角度,陈智琦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谈了以下想法。
首先,技术创新并不局限于高技术产业,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科技进步和创新课题。如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传统行业,也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很强的行业。诸如纺织服装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对中国确保就业以及经济发展仍将具有重要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这些传统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渐进式地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而传统制造业面临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挑战,因此只有在创新上做文章,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要继续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必须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从低档向高档转移,并树立自己的品牌,以质量和新颖取胜。在未来十几年内,从就业以及出口角度看,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仍具有发展前景与优势。
其次,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需要通过市场来调动和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正是依靠企业家精神的支撑,美国出现了硅谷的活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也指出,推动经济不断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家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因此市场对鼓励创新起着很大作用,而政府在这方面发挥最有效的职能就是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中国已做了很大努力,并取得长足进展。今后继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助于保护国内企业的创新动力。
第三,在华外资企业对促进中国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值得关注。中国不断加强商标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信外资会把更先进的技术拿到中国来。现在已经有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中国未来将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中心之一,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并且,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确保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有助吸引更多的国外高新技术。让技术创新在中国本土进行,能够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版图片均来自人民图片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