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移动怎么查话费:普通人能训练成天才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2:59

我们已经知道,天才固然有天赋,但不练多大的天赋也会浪费。

现在,我们不妨把检视的目光从莫扎特、毕加索这样的个体转向群体。EricssonKrampe

 

, 和TeschRmer1993年发表了他们对西伯林音乐学院的调查和研究。这一学院培养的毕

 

业生,许多进入交响乐团或成为职业的独奏音乐家。在这个研究中,教授们被要求推荐一组

 

最杰出的小提琴手,再推荐一组次优的小提琴手,另外,该校还通过相对较低的录取标准,

 

招收一些准备当音乐老师的小提琴手。这样,研究者就有了三组研究对象:一流,二流,和

 

三流。他们的年纪都在二十出头,性别搭配也很平均。接下来,研究者就收集所有这些研究

 

对象的背景材料,然后根据严格的规范对每个人进行访谈,以保证对每一个人都有尽可能客

 

观完整的了解。

从由此获得的大量材料分析,研究者发现:这三组人在许多方面都很接近。比如,他们大多

 

8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5岁左右想当音乐家,到此时已经至少学习了10年。他们平时进行音

 

乐训练的时间大体都在一周51小时左右。另外,这些小提琴手都知道在整个的学习过程(这

 

一周51小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部分:自己单独练习。不过,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单独练习

 

是最苦最枯燥的。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之间有着不同:一流和二流的学生,每周单独练

 

24小时。三流学生则仅仅练习9小时。另外,一流和二流的学生单独练习的时间多在上午

 

后半段和下午前半段精力最旺盛的时刻,三流学生则在下午快结束的时间练习。最后,一流

 

和二流的学生晚上睡得多,下午也更经常小睡,说明单独练习非常消耗精力,需要更多的休

 

息才能恢复。

但是,既然一流和二流学生的练习时间一样多,又是什么因素把他们区分开来了呢?这一问

 

题从学生的个人历史中得到了回答。一流的学生小时候训练的时间长,到他们18岁时,每人

 

已经平均练了7,410小时;而二流学生则仅练了5,301小时。这两千多小时把两组人分开。至

 

于三流的学生,到18岁时仅仅练习了3,420小时。如果此时一个三流学生决定要成为小提琴

 

大师、奋起苦练的话,摆在面前的冷酷现实是:那么多一流的学生已经比他多练了一倍以上

 

的时间,有4000小时要追回来。那些人不会从此就睡大觉让他追赶,他们每周仍然练习24

 

时,这等于在周末不休息的情况下一天练三个多小时。除此以外,这么练需要长时间休息恢

 

复,需要上课、演奏,还有吃饭、社交等等日常的生活,你几乎没有比他们练得更多的余地

 

。所以,这些你不可能超越的天才,其真正的本钱是他们的童子功。他们并不比你聪明,但

 

他们练得比你多得多。

以上个体的和群体的例证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寻常的人经过高水平的职业化训练后,所获得

 

的才能在那些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眼里就是天才式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才能,已经

 

是在现代社会成功之必需。比如,在美国无论是媒体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上的

 

话就是professional(职业的,精湛的)或professionalism(职业精神)。你无论请人装

 

修房子还是设计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对方总是许诺或者夸耀将给你提供“职业化的服务”。

 

甚至一个给你运送邮购商品的人,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要小费,人们的评价就是他太“不

 

够职业”。究其原因,还在于现代社会是个高度职业化的社会,理想是把绝大多数劳动力作

 

为“专家”而组织起来,以他们精湛的技能创造和提供最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当一般人的

 

技能越来越高时,你没有专家式的、天才式的能力,就很难成功,甚至可能像现在许多找不

 

到工作的大学生一样,感到走投无路。

现在让我们看看上述这番“培养论”的分析是否能驳倒“天才论”的基本观点。如上所述,

 

现代“天才论”的鼻祖,是达尔文的表弟、优生学的创建人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

 

在那本著名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以辛辣的、无可置疑的笔调写道:

 

我当然承认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对发展人的智力的作用,就像我承认铁匠的肌肉因为其职业而

 

特别发达一样。但是,一个铁匠不管怎么努力,他终于会发现有些事情是他力所不支的;而

 

一个有着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体魄的人,即使长期处于久坐而不运动的生活

 

方式中,也很容易对付这些(让铁匠力所不支的事情)……每个人在体育训练时都会发现自

 

己的肌肉会迅速增长……初练者似乎觉得自己肌肉的增长是没有限度的。但他很快发现:每

 

日的增长会越来越缓慢,终于有一天会停止。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有上限的……学生发

 

展其智能也是如此。一个跃跃欲试的男孩儿,刚进学校并面对知识的挑战时,会被自己的进

 

步所震惊。他会为自己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荣耀,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在世界史上

 

留下印迹的英雄之一。他在学校和大学不断地参加考试和竞争,经过多年后就发现了自己在

 

同学中的地位:有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有些和他平起平坐,有些人的知识水平则是他无法

 

企及的。但他也许仍然被自己的虚荣所诱惑,偷偷地对自己说:古典学术、数学,乃至其他

 

大学教授的内容,不过都是些学术专业,无法衡量一些更重要的智能水平。他会注意到许多

 

年轻时和同伴竞争失败的人,最终成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一位。于是,他怀抱着这些新的希

 

望和22岁的野心离开了大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竞争。但是,等待着他的是同样的经验

 

:机会来了,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但他却抓不住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努力,在不同的

 

领域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没过几年,如果他不是被自己的虚荣所欺骗的话,他就能很准

 

确地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什么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当他成熟起来后,他只在有限的领域

 

内才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对自己的了解和社会对他的判断基本一致。他了解自己无可置疑的

 

弱点和特长。他不再为那些被自我膨胀和虚荣所驱动的毫无希望的努力所折磨,而是把自己

 

的事业界定在自己的能力极限之下。这样,他终于获得了一种真正的道德安宁,觉得此生从

 

事着自然法则所赋予他的工作。

 

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论断,似乎有着不可抵御的力量。比如,如果有人对我这么一

 

个体重仅60公斤的人说:“只要你好好训练,有朝一日你会在拳击比赛中击败阿里或泰森!

 

”我想,那肯定是让我去送死,认为这样的激励纯粹是昏了头。不过,我的刻苦训练是否能

 

使我难以置信地击败一些大个子?当然可能。十几年前我在耶鲁健身房进行卧推杠铃的练习

 

,当我轻松地完成了1270公斤的卧推后,一位身材强健粗大的欧洲青年问他是否能和我分

 

享这一个器械,我说当然可以。不过,当我知道他是第一次做时,就问他是否需要把杠铃片

 

卸掉些。他断然说不必。想想也很自然,他体重至少比我重40公斤,看上去年轻十来岁,当

 

然不能比我推的还轻。但是,不知深浅的他一举起杠玲脸就白了,紧张地要我帮助把杠玲放

 

回去。这个“有赫拉克勒斯体魄的人”不经过训练并不能战胜我这个弱不经风但坚持锻炼的

 

书生。高尔顿(Francis Galton)如果当时在健身房里,他是否会承认自己看走了眼呢?

当然,不出两个月,我就看到这个每天都露面的年轻人和我用一样的重量练习。不久他肯定

 

还会超过我。从长时段看,“天才论”还会压倒“培养论”。不过,人的才能非常复杂,并

 

不可能像体育上的能力那么一目了然。如果把自己的事业如同高尔顿(Francis Galton)所

 

教诲的那样限制在想象中的“能力极限之下”,你会不会因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极限而浪费

 

了才能呢?要知道,即使在你试图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时,也未必知道这个极限是什么。如

 

同后面将讨论的,你经过努力而没有成为天才,往往是努力不得法,而未必是能力不足。如

 

果努力都不努力,所谓能力极限只能是自己的想象。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他那个时

 

代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回到他的时代去生活。

其实,即使在体育这一似乎是最一目了然的领域,低估能力极限也是家常便饭。我不妨举个

 

直观的例子。如果高尔顿看到我这么一个从小被同伴讥笑的弱书生,肯定会觉得我不适合运

 

动,甚至会觉得激烈的运动对我生命有威胁。他绝对不会让我去跑马拉松。其实他是否相信

 

马拉松在人类的能力极限之内也很难说。不过,在他的书出版后不到30年,第一届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的雅典举行。希腊人Spyridon Louis为东道主赢得了唯一的金牌

 

,即马拉松比赛的冠军,顿时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拿世界冠军的人,当然是天才了,是你

 

我之辈不可企及的。对此高尔顿肯定会说,我等凡人除非被自己的虚荣心冲昏了头,最好断

 

了和世界冠军竞争的念头。可是,检视一下Spyridon Louis的成绩:他居然跑了将近三小时

 

25850),而当时马拉松的比赛距离不过是40公里,比现在的短2公里。另外,为准备

 

这届奥运会,希腊还特地进行了马拉松选拔赛,第一次选拔的冠军的成绩才3小时18分,算

 

是第一个现代马拉松纪录了。这在高尔顿看来无疑也是“赫拉克勒斯式”的业绩。但是我看

 

到这样的成绩,则只有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了。因为3小时18分(40公里)的成绩,我现在这

 

个没有正规训练、快50岁的人也有实力跑出来。如果我精心准备,一年后在首届奥林匹克那

 

种水平的运动会上就有争夺马拉松冠军的实力!你问问当今在马路上碰到的水平稍微高的长

 

跑爱好者,大多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事实上,当时的奥运冠军的成绩基本上就是现在有相当

 

的“群众性”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报名标准。如果你作为冠军被当时的希腊选拔为奥运马

 

拉松选手,你的成绩(3小时18分)怕是连作为业余爱好者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也没有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当刚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时,很少有人进行职业训练,甚至还不如我这

 

种一周仅跑两三次的人。但在当今的职业化社会,人们业余玩儿玩儿也很“职业”。1908

 

奥运会二百米冠军的成绩是2206,现在的高中纪录也要比这快2秒。这意味着当年的奥运

 

冠军几乎没有资格参加现代最高水平的高中比赛。有人说现代人身高的增长导致了运动成绩

 

的提高。但是,根据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身高并不会在跑步中给人提供优势。按说,

 

体操最适合身材矮小的人。但是在1924年,体操中的两周翻几乎被奥林匹克委员会禁止,理

 

由是太危险。如今尽管人的身高增加了、翻筋斗更难了,但这个动作却已经成了业余爱好者

 

也能完成的日常游戏。在13世纪,著名学者Roger Bacon宣称一个人要掌握当时的数学知识

 

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如今,他所指的那个前微积分时代的数学是千百万高中生的日常作业。

 

1878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但当他要求当时最著名的两位小提琴家

 

(其中包括Leopold Auer)演奏时,都被对方拒绝,理由是太难。如今,每个从像样的音乐

 

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都能演奏。现在的演奏水平是如此之高,乃至有人说当年闻名世界的小

 

提琴大师帕格尼尼如果参加今天的小提琴比赛将显得“很惨”。更有学者用计算机对从19

 

纪至今的国际象棋比赛进行分析,发现当年的世界冠军还达不到今天的普通大师级别。总之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速职业化,对技能和才干的“准入”要求也提高了许多。这

 

也是我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三四十年前的汽车跑5万英里差不多就寿终正寝了,如今的

 

车跑20万英里也并不新鲜。我们也将不断地用更少的钱购买效能更高的计算机。人在素质上

 

的进步如果跟不上这些,就会被淘汰。这也使“天才训练”成为普通人的必需。如果你按照

 

高尔顿的教训为自己画地为牢,你在当今的社会就可能一事无成。

让我来总结一下,天才成长的“十年定律”是由经济学和心理学两栖学者、诺奖得主西蒙最

 

先提出来的,也有着中国的“十年寒窗”这种传统智慧作为支持,更被后来的学者对众多领

 

域成功人士的研究所证实。对于天才是否能被训练出来的问题,这一定律并不能回答。但这

 

一定律至少说明:天才不经过严格的训练肯定是无法成器的。这种训练,需要至少10年的工

 

夫。许多天才,在起步时都相当幼稚,摹仿、拼凑别人的作品几乎都是练习的一部分。大概

 

音乐神童是最能吓人的。如今通讯技术发达了,借助Youtube可以看到许多这种神童的表演

 

。但略懂音乐的人都能看出来,十二三岁的孩子钢琴无论弹得怎么惊天动地,也无法和成人

 

的职业音乐家比。被他们吓住的,多半是门外汉。所谓普通人用一生之努力也赶不上一个十

 

二三岁的天才的水平之说,显然是一种神话。相反,现代社会往往要求普通人经过长期严格

 

的训练而达到或超越过去的天才水平。

不过,是不是只要像天才那样刻苦训练就会成为天才呢?当然不是。天才有其独特的训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