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室花图片:遥远的注视——赏析王怀凌的《在深秋》《眺望》二诗 《诗文杂志》编辑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8:11

遥远的注视

——赏析王怀凌的《在深秋》《眺望》二诗

 

 

文/王武军


      《在深秋》和《眺望》是王怀凌近期创作的两首新诗。初读《眺望》并没在意什么,后来又看到《在深秋》,把两首诗联系起来,给人有了一种厚重的感觉。

 

王怀凌的诗我已读过很多,《大地清唱》和《风吹西海固》两部诗集几乎囊括了诗人的全部创作。年初写的一篇诗评《我眼中的<风吹西海固>》(刊登在5月份《宁夏日报》文艺副刊上),以“呐喊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现实主义精神,充分展示了怀凌以往的创作风格和诗之成就。今天,读罢诗人的近作《在深秋》和《眺望》,感到在原有的基础上,诗人的诗歌更加凝练厚重。

《在深秋》这首诗,正如诗人所言,我们 “有足够的理由”坐下来慢慢品味。从一开始诗人就把我们吸引到“这一片片不甘寂寞的生命”之中,让我们停下来,看一片片由绿变红的枫叶,“把所有的叶子都吹拂成蝴蝶”,这一优美的意境一下子揪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在深秋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走失,悲情中含着一种亢奋。接下来,铺天的霜降,让我们倍感一簇簇菊花绽放的珍贵,“大雁把最简单的象形文字,用哲学的笔锋书写在天空”;这时,诗人第二次停下来,“与已逝的或即将发生的事物保持遥远的注视”,“六盘山背后,一朵雪花正随风起舞。在一个月光清冽的夜晚,风如美酒”,最悲壮的“仰望”,“都将会是一次苍凉的祭奠”!一下子把所有的情感升华,那是诗人对“从银川平原到西海固高地”的祭奠!是诗人对家乡、对故土、对人生的忧思和期盼,悲情中满含希望,寂寞中饱含热情!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而在《眺望》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停留在视觉与感觉的层面,而是更深一层,进入秋色的深处。“尽管我看不到,但丝毫不影响秋天的来临/不影响闯入黎明的牛铃声和撕裂黑夜的鸡鸣/开城梁以南,有我的老家,十指连心的疼痛/那里已经有了早到的霜降”,这些让人“疼痛”的诗句,揭示出“黎明的牛铃”“始终行走在宿命的枯荣里,有着身不由己的悲哀”。即便如此,诗人心中仍然充满希望,此刻,就算那些浓密的树叶“挡住了早晨的一缕温暖,也挡住了我向另一个方向眺望的目光”;但诗人始终坚信:“这只是短暂的”!

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相近,在格调上的一致,使我没有理由把它们分开。或许,这就是诗人《在深秋》的《眺望》,是一种悲悯的“眺望”,是一种成熟的“眺望”,更是一种亢奋向上的“眺望”。 这样的诗怎能让人不沉醉,如何叫人不远目?即使看不见,我也能感知:在这个悲凉的秋天中孕育着燃烧的希望!

                                       2010-11-10下午

附《在深秋》和《眺望》二诗:

《在深秋》

我有足够的理由停下来。在深秋

当糜谷回到仓廪,土豆储存在地窖里

草虫的喧闹已渐渐阒寂

我停下。看一片片枫叶由绿变红

燃烧回光反射的魅惑

——说好了,把所有的叶子都吹拂成蝴蝶

这一片片不甘寂寞的生命

在寻找自己的途中走失

现在,只好停泊于一池半明半暗的秋水

一簇簇野菊,繁华着金黄的盛年

它只为在秋风中绽放。过路的人视而不见

白露为霜啊!铺天的霜降笼盖四野

秋风已为大雁清扫出一条干净的道路

从银川平原到西海固高地

那天空的确是一张纸,云轼擦过

巨大的空白。让大雁把最简单的象形文字

用哲学的笔锋书写在上面

我停下。与已逝的或即将发生的事物保持遥远的注视

而六盘山背后,一朵雪花正随风起舞

或许在一个月光清冽的夜晚,风如美酒

但我的每一次仰望

都将会是一次苍凉的祭奠

         《眺望》

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眺望的了。我只是

在窗前静静地站一会儿。看一看

东岳山低矮的庙宇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

看黄峁山时而有汽车往返的蜿蜒

更远的地方,被开城梁挡住了

尽管我看不到,但丝毫不影响秋天的来临

不影响闯入黎明的牛铃声和撕裂黑夜的鸡鸣

开城梁以南,有我的老家,十指连心的疼痛

那里已经有了早到的霜降

如果没有人来造访,我还可以把目光拉近

看窗前的榆树,树叶上流动的河流

三五片叶子开始枯黄,步入它细微的黄昏

如果风再大一些,我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这些叶子的命运,和人一样

始终行走在宿命的枯荣里,有着身不由己的悲哀

此刻,他们多么安静。他们的同类

以旺盛的浓密挡住了早晨的一缕温暖

也挡住了我向另一个方向眺望的目光

尽管这只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