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清打的奶油能做什么:大是大非面前你如何做出抉择 - 美好心灵 - 中华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8:51
大是大非面前你如何做出抉择 更新时间:2011-2-11 5:49:29    浏览次数:128

有人问:你女朋友和你妈同时掉到河里,如果只能就一个人,你救谁?——我不会回答,我知道我怎么选择都是错的!

最近,看到了三个故事,颇受启迪……

其一:

《封神演义》中,姬昌是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今天,我们只谈姬昌被逼吃儿子肉这件事。

纣王听信妲己之言,把邑考拿下剁成了肉酱;又命放在虿盆里,要喂蛇蝎。这是,妲己却阻拦道:“不可。妾常闻姬昌号为圣人,说他能明祸福,善识阴阳。妾闻圣人不食子肉,今将邑考之肉著厨役用作料,做成肉饼,赐与姬昌。若昌竟食此肉,乃是妄诞虚名,祸福阴阳,俱是谬说。竟可赦宥,以表皇上不杀之仁;如果不食,当速斩姬昌,恐遗后患。”纣王听了大喜,采纳了狐狸精的毒计。
纣王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与正确,为了证明姬昌不是人们说的圣人(还是证明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对的),就做了这次试验:

一、“看一看你到底是不是人们传说中的圣人。——圣人是肯定不食子肉的。如果你吃了,就说明你根本不是什么圣人。你自己就使自己名声扫地了。虎毒不食子,你却吃了,嘿嘿,这样,我就可以饶你不死,因为我在精神上已经彻底战胜了你!”

二、“我要让你们骨肉相残,让你生不如死。”

三、“如果你真不吃子肉,就说明你能明祸福,善识阴阳,是个圣人,那你就是我的心腹大患。我决饶不了你。我一定要杀掉你,铲除后患。”

——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结果,纣王和妲己都好象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 ,对这件事该怎么认识呢?

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把目光集中在姬昌身上。

但是,这本身就是一种邪恶。

因为你要么想证实一下自己的看法,要么想看看圣人出丑。一句话,因为你忘记了你应该对出题者感到“愤怒”,而不应该对答题者感到“好奇”。

试着分析一下这个决定:

第一,为了证明姬昌不是圣人,就采取最邪恶、最卑鄙的手段——这本身只能证明邪恶者自己的邪恶。因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蛇蝎之类才同类相食。纣王和妲己的邪恶表现在它们不仅自己吞食人类,更希望人类自己骨肉相残。

第二,一旦证明了姬昌是圣人,就要杀掉姬昌,也就是要杀掉圣人。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究竟是什么人才想杀掉圣人呢?对纣王与妲己之流,我们难道还有什么话可说吗?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认清了生活中那些大奸大恶者的真实面目——它们再也欺骗不了我们了!

后面的事情,我不想多说了。被逼吞子一事给姬昌内心带来了巨大的痛楚与屈辱。直到回到西歧,他吐子化兔,内心才稍稍平息一些。

纣王与妲己之流的“兽性实验”并没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为这个世界不允许,因为这种所谓的考验、验证违背了最基本的天理人伦!(所以,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了,咎由自取。)

但它的的确确伤害了人类自己。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人间里有那么一批劣质生命:“你不是圣人吗?那就证明一下给我们看吧!一般的办法不能证明你们,那就只好请你们上十字架了!”

当恶人把好人送上十字架时,它们自己已经下地狱了。

其二:

一个和尚修道将得正果,却有一个财主想败坏他的名节,就让自己家的丫鬟去勾引和尚,并说:今晚你如将和尚诱惑上手,一定重重有赏;若是不成,就将你活活打死。结果,丫鬟费了一夜工夫,也没有打动整夜坐禅的和尚。鸡鸣时分,丫鬟哭了。和尚问为什么。丫鬟讲了实情,并说:佛经上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你却见死不救。由此,和尚陷入两难境地——见死不救,成不了佛;同样,遇色成奸,更是罪业一桩。

我们看到坚守节操的和尚最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读者,有为两难中的和尚出谋划策的,但也有预备看和尚笑话的:“你不是要修道吗?你还能见死不救吗?你若是见死而救的话,对不起,你老人家可就出大丑了!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修道的荒唐。”

当人们将目光都投射在和尚身上时,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和尚的确很难处置这一矛盾——但问题的关键是那个财主为什么要这么邪恶,为什么非要把人推向绝境呢?和尚为难之处就在于那个丫鬟的未来命运。但如果丫鬟真的被打死的话,责任者究竟是和尚呢,还是财主本人呢?是和尚将她推向死亡,还是财主把她打死的呢?你可以认为是财主为了和尚的缘故才把丫鬟打死的,但我却想说,是财主为了自己陷好人于不义的恶念才打死丫鬟的。

现在清楚了:要解决这一矛盾,不应该从和尚本人入手,而应该追究财主的责任。

任何认同这种考验修炼人的方式都是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表现。

而人类的道德水准滑落之后,人们往往怀着一颗有悖善良的心去看和尚的笑话,而不是批评财主的邪恶——不去抨击坏人的邪恶,而是嘲弄好人的尴尬。

邪恶是人类的最大痼疾,但好人的尴尬不是——尴尬往往是一些人将某种原则(如“善”)恶意绝对化后的产物。这个恶果不是恶人制造出来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好人去承担恶果呢?这不是人类的道德尺度完全颠倒了吗?

其三:

《论语》中,当宰我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时,即“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非常严肃地回答道:“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即“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杨伯峻语)

这就是说,自我意识不清的宰我去问孔子:一个仁者如果不能救掉到井里的另一个仁者,是不是他只有一同跳到井底等死,才算是真正的仁者呢?一向温和的孔子当即严肃地指出:你应该让君子避开这种场合,而决不能去构陷君子;你可以欺骗君子,但决不能愚弄君子。因为这里的矛盾决不是君子或仁者如何去做的问题,而是你自己应该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

说到这里,人们会发现在当今社会里,有着多少类似的可悲现象!明明是坏人作恶,却非要求好人去承担恶果。

这就好象那个财主在大庭广众之下鞭打那个丫鬟,而丫鬟拖住和尚的腿哀求。同时,无数的围观者在四周大声怪叫:“和尚,怎么不去抱那个姑娘呀?快点呀!要不,你自己干脆去死吧!你这个冷酷无情的家伙!”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孔子那洪钟一般的声音: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后记:

朋友,看过以上三篇文章后,不知道有什么感觉。
我也希望朋友们不要用这个相似的问题去对待别人,因为,此时,你所扮演的角色,不亚于纣王妲己之于姬昌,邪恶地主之于和尚……



.plstyle {color: #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