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蝎美人心:毛泽东周恩来与茅台酒的趣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9:45
       茅台的故乡,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畔的黔北名镇——茅台镇。茅台镇历来流传有“水为酒之血”的古谚。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举行,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名义将用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去参展。博览会上,外国人起初对包装得灰头土脸的茅台酒不屑一顾。情急之中,一名中国官员有意无意将一瓦罐掷碎于地: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随后,茅台一举夺得金奖。

        毛主席的茅台情

        因着茅台酒的卓越品质和文化底蕴,早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晚的开国第一宴上,茅台酒就进了中南海,周恩来亲自审定,主酒为茅台。此后多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

        1949年12月,毛主席对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同时给斯大林庆祝70寿辰。在随车运输的萝卜、大葱、苹果等众多物品中,毛主席不忘把茅台酒作为国礼相赠。1950年1月毛主席回国时,斯大林也同样准备了厚礼回赠,这些礼物中就有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吉姆牌高级小轿车。有的同志常常以玩笑的口吻说:“毛主席的汽车来得划算呢,是用茅台酒和大白菜换来的!”

        1956年6月1日,毛主席与茅台又留下一段诗酒佳话。当天上午,毛主席第一次畅游长江后,上船吃饭。国家首批特级厨师杨纯清为主席做了四菜一汤,即:清蒸鳊鱼、烧(草)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和榨菜肉丝汤。这一餐,毛主席喝了一小杯茅台酒。

        饭后,毛主席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条幅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送给你要不要呀?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由来。

       周总理与“茅台外交”

       1954年4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积极灵活展开外交。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便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举行了招待会。招待各国代表、新闻记者和国际友人。茅台酒以其优秀的品质,一下子成了宴会上的话题。宾主都十分高兴,在品评茅台酒的友好氛围中,频频举杯沟通感情。

        回国后,周总理向党中央汇报时,曾感慨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美建交中,周总理的“茅台外交”更让茅台大放光彩。

       1972年2月21日晚7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上,周总理与首度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共同举起盛满茅台的酒杯,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中外记者的镜头迅速向全世界播送,全球冷战出现转暖的先兆。“茅台杯酒融坚冰”的典故,随之载入中美外交史册。

       1972年2月21日下午,尼克松从毛主席书房会见出来后,便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周总理为他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来举起酒杯向尼克松介绍。       “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译出,自己先笑了。周恩来也开怀大笑,周总理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那团跳跃着幽蓝光芒的火焰,也点燃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