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蛹补肾:小企业信贷业务你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48:45
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合理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2日闭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环境和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经济格局,工作会议上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 很明显人民银行想让货币政策工具更加市场化,但其实施动态差别准备金率等新工具还有其他重要背景:人民银行缺乏政策独立性,以及超额准备金率近来有所回落。
解读央行部署2011年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的重点工作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发布日期:2011-01-17 09:42:17.617
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市场工作座谈会”研究讨论了2011年央行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的重点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央行将积极采取前瞻性、针对性和务实性措施,大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特别强调,信贷政策要充分发挥和保护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自身存在的盲目和失灵。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信贷政策产品化,提高信贷政策导向效果。
会议提出,2011年要全面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信贷政策的导向功能,大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刘士余指出,信贷政策涉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科学发展、民生改善、金融稳定、社会和谐的大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央银行各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贷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变革,注重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要求的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尊重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和保护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做到既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自身存在的盲目和失灵。
刘士余表示,要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在引导信贷产品创新上下工夫,在促进金融市场与信贷管理联动上下工夫,在改善民生上下工夫,在提高信贷政策导向力上下工夫,更好地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更好地支持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促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也表示,要立足中国国情实际,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工作机制,改进信贷政策管理方式,丰富信贷政策操作手段,稳步推进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全面提高信贷政策的导向力。
刘士余要求,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各项工作都要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要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有效防范跨市场风险。他指出,要把发展金融市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金融市场与全面提升信贷政策导向力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虽然2010年三农条线小企业贷款整体运行状况较好,但在贷后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客户经理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不高,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要做好贷后管理工作,没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业务娴熟、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我行三农条线基层客户经理存在:业务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金融知识、法律法规、财务、税收等方面的知识的更新掌握不到位;对信息缺乏分析和敏锐的反应能力,在风险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做好贷后管理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贷后检查执行不到位。贷后管理的核心是搞好贷后检查,揭示贷款发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措施。但目前存在少数客户经理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在贷后检查工作中只是停留在客户老板的办公室及财务室里,即使到车间、仓库也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仅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平时了解的表面现象在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向上级行交差了事;而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持续性和可靠性,第二还款来源的完整性、足值性和安全性却了解分析不足。
3、贷后管理工作考核奖罚不到位。一是贷后管理没有与经营行的利益挂钩,没有与经营行的转授权、费用挂钩,导致经营行存在一定的重贷轻管的现象;二是对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存在重罚轻奖的现象,没有很好的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贷后管理没有与经营主责任人的个人利益挂钩,没有与其提拔、晋级、评先、调动等挂钩。
4、系统标识不到位。小企业客户在C3系统中标识不准确,存在随意标识的现象,如  。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升客户经理素质。一是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将一批有一定工作经验、有责任心、有知识的青年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优化客户经理年龄结构。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系统培训,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自身能力与所从事的贷后管理工作相适应。三是稳定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是贷后管理的主体,稳定的客户经理队伍有利于对客户的持续监管;有利于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2、强化各项贷后管理制度的落实。一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客户经理的责任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和履职行为教育,组织客户经理学习各项贷后管理规章制度,将“加强贷后管理是进一步提升我行信贷质量有效途径”的意识贯穿至每位客户经理,增强客户经理的责任感,在全行上下形成更加严谨踏实的信贷工作作风。二是实行名单制管理,对每一个客户确定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的服务与监管,明确客户经理做为贷后管理第一责任人,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三是充分发挥派驻风险经理的作用,督促各支行按规定实施贷后管理。
3、提高贷后管理精细化水平。突出抓好合同管理、放款审核、押品管理、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客户退出、档案管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行贷后管理水平。
4、 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分析信贷客户日常资金往来,特别是客户信贷资金走向,关注资金异动,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为贷后检查提供检查线索,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
5、加大检查、排查力度。下一阶段, 我部将在保持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大信贷业务检查、排查力度,特别是对今年以来新发放的小企业贷款进行一次风险排查,重点是检查放款及用信条件是否落实、抵押物价值评估是否合理、抵押登记是否合法有效、贷款使用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贷后管理责任人是否明确、有无贷后检查分析报告等内容。
正是激励考核不到位,责任认定不细致,风险消化不简便,广大客户经理都规避,小企业信贷业务才难做
贷后管理重罚无奖,没事就是领导的业绩,有事就是客户经理的责任!!
我国中小企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要地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不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
解决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无论国际上的经验,还是近年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实践,都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就业的主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如果考虑到未来15年内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经济市场化的促进作用
一是表现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是先易后难的渐进模式。中小企业的改革相对简单且影响面小,转轨试验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小企业身上,从而使之成为市场化的先头部队。二是表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促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进程。国有大企业改革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减员增效,从而必然分流出大量富余劳动力,这大部分要由中小企业来消化。同时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极富竞争力,从而形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三是表现为中小企业推动了各类市场的发育。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促进了要素市场的发育,产权市场也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从而使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渠道不畅,融资困难
中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机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力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条件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而且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贷款供应缺口加大。一些国有银行为了金融安全和规避风险,还率先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不可思议的贷款终身责任制,却没有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的依赖度不高,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信水平不高,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二是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和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从而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人才资源缺乏
中小企业由于社会认识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往往难以吸引到人才。由于缺乏管理、技术人才,加之资本不多、规模较小,发展受到局限。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私营和集体企业,人才缺乏更为严重。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致使许多中小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水平,也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弱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而言,与融资问题相比,技术创新问题要更为根本和关键。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使产品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很难生存和发展。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合格率低,致使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企业甚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破产企业增加。
经营效率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及技术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其经营效率也往往低于大企业。
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如何迎接挑战,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确定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有必要在宝贵的过渡期内,采取有力而又有效的措施,全面增强内资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中小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中小企业进入或退出某行业和领域,避免低水平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
【论文正文】
具体要: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研究和调整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简化中小企业投资的审批制度;改进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等。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安排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 利用多种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以集资入股、合资、合作、合伙等形式直接融资,兴办企业。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制和担保机构,规范风险资本市场,基本思路是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需要相应的注册资本,银行直接向投资公司贷款,投资公司向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制。鼓励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中国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体系。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财政部门要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的评估和国有中小企业的转让、破产清算,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分行业、分地区确定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重点和目标。重点扶持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中心。建立中小企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提供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增强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
中小企业自身的应对措施
必须指出,仅仅依靠政府机构的改革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政府需要对内资外资企业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因此,增强内资中小企业竞争能力,主要是通过内资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中小企业要完善企业制度
吴敬琏教授强调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首先是要适应顾客的需要,通过全面地改善企业,把企业做好。首先是企业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企业形式,利用不同的制度,使企业中所有者、管理者和一般的职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二是经营战略,包括品牌战略,每一个企业是不同的,要选好自己的经营战略,多一些不同的设想,仔细地选择,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三是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制度。
中小企业要创新运行机制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自觉地将企业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拓展市场空间:从单一面对国内市场转向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善运行机制,从依赖优惠政策转向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改进管理方式;从不规范管理转向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范管理;选用优秀人才;从使用传统管理人员转向重视和引进通晓国内外市场规则的新型人才,特别要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局限;推进合资合作;引进国外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经验。
中小企业要更新技术知识
不论一般中小企业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都要致力于技术进步。而知识更新是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都要重视知识更新,特别是市场经济知识、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知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知识、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国家相关法律知识。
国有中小企业要加快改革进程
自1992年以来,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经过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适合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改革模式:联合、兼并、公司制改革、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委托经营、出售转让、破产。
在上述各种改革模式中,股份合作制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基本形式。这种改革模式既可筹集企业的发展资金、实现企业转制,又能稳定职工队伍,促进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因此,也很可能是国有中小企业首选的改革模式。从发展来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应该逐渐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另外中小企业可以采取专精战略和联盟战略,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针对如何认识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现状、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面临的困境、入世后中小企业如何发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引   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就业、增长与竞争已经越来越明确地成为各国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中小企业则因其对实现上述目标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所具有的深厚潜力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发展障碍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无疑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发展速度快。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总数为3151.8万家,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在国家制度环境逐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良好、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等诸多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艾瑞预计未来5年中国中小企业将连续扩张,中小企业数量将保持7%-8%的年增长率,2012年中小企业总数将达到5000万家。(见表1)
2.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非国有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 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3.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 1.23 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 0.66 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4.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集中。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 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企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5.产品品种多样化。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6.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港澳地区比较集中,此外是日本韩国,其次对拉美的投资也比较多,主要是利用开曼和维尔京群岛两个避税港。2004年拉美已经成为除了亚洲以外我国对外投资分布的第二大区域。2004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总额18亿美元,其中在拉美为8.89亿美元,超过香港成为中国的最大投资区域,其中有55%进入矿业领域。再次是非洲,由于非洲的经济水平比较我国要低,我国在非洲的投资主要是低端的产业转移。在美国和欧洲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投资主要是跨国并购和新的研究领域建设。较2003年对外投资的企业主体成分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有限责任和私营企业的比重2004年较2003年有明显的提高,国有企业的比重显著下降。
根据产业边际化扩张理论,能源开发是一个发达国家的相对劣势行业,虽然能源是战略物资,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是资本追求利润的国家,很多低效率和低利润的部门和区域他们会把它转让给其它非发达国家来做。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料依赖进口的程度高,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能力实施石油储备战略,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不稳定性愈来愈显著,资源开发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由于能源开发行业是一个附加值低的行业,这些投资的直接投资区域是中东,俄罗斯,东南亚,但是这些区域的很多采油行业都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大能源集团巨头掌控,在选择直接投资的同时要与他们进行合作,同时可以对这些巨头的一些下属分公司实施并购和股权收购战略,实现短周期的对外扩张。我国有实力的能源集团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中海油先后购买了印尼和澳大利亚的汽油田股份,在2005年中海油收购加拿大MEG能源公司16.69%股权,中海油方面已为此项收购支付了1.5亿加元(约合1.21亿美元)。虽然能源采矿业在我国2003年的对外投资中只占4%,但是能源业会带动自身的相关行业发展,如炼油,精油加工,成品油加工等产业链条,如果拉动相关行业做投资的话其份额远不止4%,而且我国能源行业对外扩张和投资的潜力是最大的。据现有统计,全球石油可采储量的38%分布于中东地区;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地区;欧洲地区最少,不足4%。此外,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采石油资源,也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4个地区。我国石油资源投资开采重点区域是中东地区、前苏联、加拿大。而能源部门的并购和股权收购重点区域是中东,加拿大,美国,印尼,欧洲国家,如荷兰,德国,英国。
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规模要小很多,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优势,但是大企业都是从小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的小规模技术是大企业无法获得的优势,这些企业的主要投资去向是发展中国家。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2004年较2003年有2%的增长。私有企业主要在轻工业,电子,初级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餐饮,机械,服务,商业贸易等领域。这些行业在国内已经处于过度竞争,根据产业边际扩张理论,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需要对外进行转移,而且这些产品由于价格过低,对方容易设置贸易壁垒。这些企业更适合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由于国际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使很多大企业把一些不重要的部门和零部件部门外包,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就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无论从工业总产值比例或增加值比例来看中小企业均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单位资金效用率也明显高于大企业。除此而外,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企业的引入。浙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私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江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其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1)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先遣队。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有利于分散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同时,中小企业还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验室”。许多的改革措施都是在中小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并取得一定经验后才逐步推开,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中小企业能促进充分竞争,活跃市场。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由于其竞争力弱,更强烈地要求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众多中小企业的存在,防止了垄断行为的发生,刺激了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经济充满了活力,并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来源。
3.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及推进城镇化方面具有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工业企业中85%以上的职工就业于中小企业,而中小型的商业零售企业则占据了90%的就业份额,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65%以上的人员就业于中小规模的企业。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非公有制的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公有制单位富余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并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小企业仍将是我国增加就业机会。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场所和主要渠道。
4.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大企业难以比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尽管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耗资较大的基础研究或重大科研项目上可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中小企业则可以在应用型与发展型技术创新上大显身手。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份额,而且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被认为现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由此看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型高科技中小企业,必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
5.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在保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迅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工业以直接资金援助,提供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等多种形式支援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业发展积累资金,从而有利于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是我国当前地方经济的主体力量,是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安置就业人员的主要载体。实施财政包干和分税制以后,中小企业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支撑着绝大部分地方工业及服务业、零售业、基础建设、农用工业、公益性事业及利用地区资源的特色产业,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中小企业的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中小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中小企业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首先,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其次,搞活中小企业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条件。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是完成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量吸收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过程中所清理出来的大量资源,使国有大企业的闲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后,中小企业改革有利于从整体上突破改革难点,可以为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小企业小而分散的特点使其改革具有风险分散和改革成本低等优点。而且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产权流动和重组的震荡小、易操作、见效快等特点,有利于在短时期内实现改革措施的突破,符合先易后难、以小促大、外围突破和循序渐进的改革战略安排。
7.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技术创新。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正确指导国有小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总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更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1.体制不顺,社会服务体系之滞后。当前,我国的企业依然按照原有的所有制、部门和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婆婆众多,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管理混乱、口径不一,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职称评定等方面职责不清。这种多方重复"管理"的状况也造成"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客观上加重了企业负担。而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需要社会提供多方面服务。国外许多国家如英、意、日都设有专门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服务。而我国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体系极不健全。
2.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的市场。我国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根据经济类型和行业来制定的,而不是根据不同企业规模所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因此,政府出台政策明显偏向于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一直未形成系统扶持。在税收上(国有企业先缴后退,中小企业无此优惠),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押。土地上,国有企业享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企业要发展,资金至关重要,而我国目前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少的贷款数量更为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而且由于中小企业多无资产抵押,贷款担保难。
3.产权不清晰,发展缺乏动力。由于上述体制不顺,政策不公和行业限制等原因,个私企业戴"红帽子"(集体、乡镇企业)、穿"洋外衣"(三资)应运而生。由于产权不清,一些中小企业就不愿发展壮大,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动力,企业的发展受到人为的限制。
(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阻碍
1.经营机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许多个私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在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不规范、不彻底,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改革走形。许多改制企业改制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没有实质性变化。"董事会"、监事会"等难以真正运转。
2.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奇缺,全国大型企业每百万职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为10.46人,小企业为2.96 人。中小企业专业人才更是奇缺。现行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上的许多弊端及政府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又缺乏有效的民主制度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中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的经营者屡见不鲜。存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无制度、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四无"状态。在管理上大量"家族式"管理存在,对生产和产品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一句话,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粗放阶段。
3.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我国工业设备本来就较落后,而中小企业更为落后。以工业企业劳动装备率为例,我国独立核算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分别为10.29万元、5.11万元、2.48万元。可见,小企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是中型企业的50%,大型企业的25%。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偏低,设备老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资源浪费和工业污染严重。
4. 企业资产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由于以上各方面原因,加上不良资产比重大、负债率高,必然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据统计,1998年,全国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9%,同口径小企业为6.5%,个别地区小企业的负债率高达8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资本金注入不足,企业发展主要靠银行贷款,1998年全国独立核算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利息支出比同口径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支出6.97亿元;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向大中型企业倾斜,近几年冲销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主要用于"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能够使用的部分微乎其微,致使小型企业的债务负担无法解决。因此,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连续多年出现全面亏损。1995年国有小企业出现全面亏损,连续三年亏损额突破100亿元;1996年国有中型企业出现亏损,到1997年亏损额也突破了100 亿元。国有中小企业在短期内扭亏转盈的难度很大。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
1.从中小企业的特点来看。中小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据美国统计,全国近2000多万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其中1/3甚至1/2的企业将在3年内关闭,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小企业关闭率更高,只是由于小企业的开办率更高,才使企业总数逐年不断增长。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中小企业的易变性和其巨大的经营风险。这给其融资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能力是由其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的,通常为资本金的一个百分比例数(由法律规定),如80%或60%等。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底子薄,因此资产规模普遍不大,尤其固定资产更是有限,资产少,相应地负债能力也就比较低。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中小企业以多样化和小批量著称,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多的特点,这使融资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
2. 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来看。银行融资手续繁琐,耗时耗精力,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积极性。如前所述,中小企业融资量少、频率高,需要简单快捷的服务。然而,金融部门为安全起见,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融资手续,这就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简单快捷的要求。繁琐耗时耗力的融资手续,使无数有意融资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银行“嫌贫爱富”,喜欢“批发”。不喜欢“零售”,使中小企业融资处于不利地位。大企业信誉好、融资量大,深得金融机构的喜欢,往往是信用资金追着贷,而且常常用不完;相反,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常常捉襟见肘。
银行处于成本与信息劣势,大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目前最“充分”的理由就是:(1)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费用支出所带来的收益太低,即成本收益比太高;(2)大银行与小企业存在着极端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使银行始终处于劣勢地位。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责任与报酬的不对称所导致的激励不足,导致银行(信贷责任人)宁可承担“存差”亏损的五个人责任风险,也不愿承担绐民营企业贷款的个人责任风险,以至使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雪上加霜,即便是对民营企业贷款是预期盈利的,银行也不肯为之。
(四)政策不公,市场无序
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士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五)产权不清 ,缺乏动力
由于政策不公、行业限制,个私企业戴“红帽子”(集体、乡镇企业)穿“洋外衣”(三资企业)现象普遍。据调查,上海市“假集体”占全市集体企业的20%左右,泉州市乡镇企业中有相当部分为个私企业。由于产权不清,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做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人为限制。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是存在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三、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对企业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在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管理方面,政府部门应注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强组织指导工作,逐步完善对外合作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对外合作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也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以及国际产业转移都为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清中小企业对外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着力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发展产品加工、劳务输出,建立营销网点,开展合作研发,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办好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为中小企业扩大开放搭建平台。
(二)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市场
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成功模式之一。为此,应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或者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企业专业区,这是强化中小企业营销力、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区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区内中小企业隐性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可以实现合作打造品牌簇群,强势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同的中小企业的集聚可相互合作,彼此共享和交换资源,一方面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规模。
(三)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培育企业竞争力
只有技术创新的持久动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另一方面技术性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大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是以一种或几种关键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把若干有关的技能有机组合起来,产生“1+1>2”的增值效应。这种整合不仅是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也是对多余、落后机制、程序或职能的消除。纵观世界范围的成功企业,无不是凭借在所属的市场领域中、技术上或者商业操作模式上的关键性创新,才取得骄人的业绩,并构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积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要置身全球视野上思考企业发展的问题,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在过渡期结束后,企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需求,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方式,制定未来几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目标。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上市公司。要善于运用外部交易策略,即收购兼并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收购兼并可以使企业获得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作用。通过购买、兼并、合并等多种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效益特别好、发展前景特别好的民营企业,还可以创造条件,争取上市,成为上市公司。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运行的政策环
努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对经济变化的敏感度,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科学调控。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经济预测水平,提升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预警系统,增强运行风险的预警能力,逐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有效确保发展中的经济安全。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意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科学民主的政策决策制度,创造良好的政府公共服务运行体制机制。
(六)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要树立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将消极化为积极,将被动化为主动,争取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寻求生存空间。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合理利用外资。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投资促进贸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民营中小企业要加大管理和营销创新,积极培育核心市场,要建立以客户为导向,以价值增值过程为中心,整合营销的各种要素,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新颖化的变化趋势,去适时、适地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供高水准的服务来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来培育核心市场。再次,要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本。细分市场、贴近客户、专业化营销和服务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要把产品和专有技术方面独到的造诣与全球化的营销结合在一起,并牢牢掌握客户关系,构建有效而牢固的长久、和谐、忠诚的共生共赢客户关系,进而构建自己的核心市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应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1.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进行税务筹划融资。中央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于2006年10月5日建立了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其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中小企业可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也可以利用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企业税务筹划。减少超额支出。在融资决策中,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对企业权益资金筹集和企业负债资金筹集的影响,形成在财务决策活动中,税务筹划先行的习惯,从而形成更加可行、科学、合理的融资决策。
2.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首先,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要允许基层行、社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权额度。其次,要在落实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分明、奖惩兑现,同时,还可以尝试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连带责任办法,从内部和外部共同防范信贷风险。
3.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并导致信贷市场的低效配置,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大大高于大企业不良贷款比率。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还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要减少信贷违约的发生,必须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严肃惩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
4.中小企业改善和加强自身的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建立良好银企关系。平衡与协调银行的资金出口与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使资金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同时,强化企业的自我积累机制,为公司的高效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要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要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结   论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困境和对此展开的思考和分析对策。中国外贸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全的、有效的,同中国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致的;中国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是支持资本设备与技术的进口;导致中国外贸整体上成功的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内的市场化改革、适宜的贸易与汇率政策及面向出口的外国直接投资。尽管中国外贸发展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中小企业自身的阻碍,体制不顺,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融资困难,告贷无门,产权不清,缺乏动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政府对企业要加强指导和服务,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市场,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培育企业竞争力,积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运行的政策环,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化解  中小企业  融资难
0 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今年是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1 企业自身要规范管理,提高融资能力
1.1 规范企业公司治理机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股权结构单一、家族化管理、独裁型机制,造成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存在短期行为,经营随意性比较大,抗风险能力差,容易遭到市场淘汰。金融机构从自身经营风险方面考虑,对这些中小企业避而远之。因此中小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改造,进行所有权结构和管理层结构的调整,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和负面影响,引进优秀管理人才,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信用等级,增强融资能力。
1.2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毋庸讳言,目前中小企业大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报表不健全,会计信息缺乏应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中小企业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充分沟通与合作,争取获得资金支持。
1.3 提高信用意识
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观念较为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使企业自身信誉受损,还给中小企业整个群体带来信用不佳的恶劣影响,使金融机构望而生畏。因此每个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强化信用意识,打造诚信企业,从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形象。
2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2.1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
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仅是商业银行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推动战略转型,增强竞争能力的内在需求,也是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宏观政策,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核销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努力扩大客户基础,正确处理好调整信贷结构、防范经营风险与支持企业发展的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从区域、行业等多渠道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首先,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在区域内重点选择信用生态环境良好,市场发展规范,中小企业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高新技术企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区、产业集群、经济强县等,从中发现优质客户并确定重点客户。其次,明确重点支持行业。针对各个产业集群、特色行业和市场特点进行整体分析和汇总,提出重点投向的行业和产品建议,研究信贷政策和规模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次,明确重点营销客户。通过详细的客户考察,建立多方面优质客户信息收集渠道,并明确专人对客户进行调查评价或重点营销。
2.3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市场进行必要的细分,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市场策略,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满足中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如针对企业土地、厂房等传统抵押物不足的情况,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特点,扩大抵质押贷款范围,提供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保理等供应链融资产品;对无抵质押物的企业,通过企业抱团增信,提供联贷联保产品;对信用度高的企业,甚至不需任何抵质押物,直接提供小额无抵押贷款;对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资信良好、产品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通过积极实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新产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开辟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2.4 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短、频、快”的融资特点,商业银行应突破传统大中型企业的信贷经营模式,用全新的理念、方式差别化运作,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专门、专业、专注、高效”的业务运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如可借鉴国际先进的“流程银行”经营理念,设置中小企业“信贷工厂”,信贷业务流程各岗位成为流水线上各“生产”环节,通过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职能和时效要求,确保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申报、审批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
2.5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容忍度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是户数多、金额小,因此应建立适宜中小企业贷款不良资产分类认定标准,在风险可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允许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适当高于大企业,防止片面追求“零风险”。
3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度低、抵押物不足是造成其融资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一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应继续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从上而下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不以赢利为目的,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或对其它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二是建立商业性担保体系,实行商业化运作,坚持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三是建立互助型担保体系,由商会或协会牵头组织企业集资成立互助基金。
4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从国际国内的实践看,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另一条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失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因此应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在完善和壮大创业板市场的同时,尽快完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和产权交易市场,以满足大量无法上市的企业的需求,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二是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改变我国由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严重过高的局面,让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综上所述,要真正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经过政府、企业、银行三方的共同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约占全国的60%、40%和60%。但是,尽管如此,中小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的问题则一直是中小企业成长前进中的桎梏。
对策之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进程中寻找对策。中小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就必须要打造好融资平台,这就是要先练好内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发展潜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团队管理能力,提高信誉和资信水平,这是提高融资能力最坚实的基础。当今时代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商在进行投资时更多看重的恰恰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特别是团队管理能力。风险投资商一致认为,他们投资的是“人”,因为再好的产品、技术和市场都是由人来操纵和控制的,不具有创业精神和协调效应、高效率的管理团队,是无法保障投资获益的。
对策之二,要不断提高和挖掘中小企业内部的融资能力,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中自创性的融资渠道。具体形式有:一,自有资金的不断扩充:企业自有资金越多,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争取到的市场机会就越多,企业才能不断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二,增资扩股、出售股份或吸纳新资本:在其他融资渠道不十分畅通的情况下,适当出售企业股份,吸纳新资本、新股东,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三,经营利润滚动投入:中小企业经营利润的不断投入,滚雪球似的积累,不断投入再生产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保证企业安全成长的重要条件;四,职工持股式集资也是融资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职工因身份发生了转变、成为企业的股东而增强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对企业未来发展十分有益;五,出售劣质资产:在企业急需资金时,出售劣质资产或闲置不用的资产,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内部融资方式。
对策之三,充分利用民间借贷方式,以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也是一种较快捷的融资方法。民间借贷一般有3种方式:一是,纯属个人行为,企业是凭其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所建立起的良好资信,向有关企业人士和亲朋好友筹措资金,这种方式手续简单、快捷方便,但是,只能是那些资信比较好的企业才可以做到。二是,商业化较浓的民间借贷,这种借贷相对来说成本较高,利率往往大大高于银行利率,而且到期偿付本息时,刚性较强,财务风险也颇大。但是,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燃眉之急,解决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也不失为一种快捷方式。三是,民间担保,担保公司以自己的资产以及在银行方面的信用,替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担保,以赚取担保费用,这也是一种可充分利用的融资方式。
对策之四,有选择地利用银行贷款。尽管目前,我国的各类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出于自身资金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或是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或是从目标、责任角度抉择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但是,银行目前仍是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必须郑重对待。问题的关键是,中小企业在与银行交往时,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有选择地采取慎重的策略。第一,在确定银企关系时,要慎重定位。一般来说,大企业应找大银行,中小企业要找中小银行、分行和信用社。如果中小企业专找大银行,势必会因实力弱小、身微言轻而不能受到大银行的礼遇。而与中小银行打交道,相应则会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和服务。第二,在选择银行时,要在深入了解银行业务特点和本企业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如,有的银行在国外有分行,开办外汇业务,而你的企业有意拓展海外市场,可选择。再如,有的银行正在开办中小企业贷款部,这样的银行对中小企业是较为适宜的。第三,要关注银行经理的能力,要找准银行的关键性人物。中小企业选择银行,实质是在选择银行经理。经理有能力,银行便充满活力,业务开展更具灵活性;反之,业务呆板,企业受益不会大,况且,能干的经理在总行影响力也很大,当银根紧缩时,他也会设法为客户争得必要的资金。另外,要找准银行的关键性人物和实权人物,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使贷款成功的机会增多。通常情况下,银行总是让富有经验的人办理支票存款、账户业务,当客户提交贷款申请时,贷款负责人会及时与支票存款人联系,了解客户财务业务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放款,所以,找准银行实权人物,对企业争取贷款业务是十分有效的。
中小企业融资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扶持力度。最近国家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已提交人大财经委内部讨论出台。该法令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定在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扶持。包括规定了财政预算中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设定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合作并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贷款;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和创业辅导等。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还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扶持力度。
第二,金融机构应继续拓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指导意见的方式,鼓励各商业银行采取各种贷款品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对中小企业积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今后,还有可能成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以具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在企业由小变大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以转贷合作,政策性银行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优势,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投资方面,在企业创立阶段,主要用基金形式扶持;对于一般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要设立创业基金;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要提供担保贷款。担保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为信用好的、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提供担保,这样,才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公平有利的融资环   第三,中小企业应加大力度解决自身资信水平,提高信用意识。市场经济本身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把信用看成成长发展的生命线,中小企业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信取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信差的原因:一是缺乏信用意识和对信用的需求;二是缺乏依法披露的环境;三是信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四是相关技术没有得到解决。今后,中小企业必须加大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提高信用意识,这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
小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小企业也不会例外。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大的,但相对而言,风险对小企业来说远远超过大企业。小企业虽然“船小好掉头”,但它由于“本小根基浅”,故只能“顺水”,不能“逆水”,不能左右风险的发生。从实际情况看来,小企业消化吸收亏损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小企业更应了解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创业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在企业创业的初始时期容易发生。它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的所有经营风险之中最早到来;二是它有相当的隐蔽性,业主不易觉察或无暇顾及;三是它是小企业其它经营风险的根源。这类风险尤其值得创业者防范。小企业容易出现的创业风险有:业主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如企业产权的明晰、管理体制的规范等;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对宏观行业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经营者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没有建立必要的财务帐目;设备和技术选择不当;低估所需资金,忽视税务。
现金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损益表上利润的期末余额巨大,但实际上企业现金表中的期末数额却小到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经营者以为,帐面上的利润就是现金,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赊销虽然也计入收益,但销售时并没有收到现金。另一方面,赊销增加了销售/存货的成本,但并没有立即支出现金。这种误解往往使企业的现金状况发生假象,经营者因而在企业扩张或新项目上马时忽视了对现金供需的平衡核算。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从日常经营活动看,只有提供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正常运转。没有充足的现金,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因而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用等级,最终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资不抵债,走向破产。现金风险主要表现在:业主只对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感兴趣,而忽视了指标掩盖下的问题;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而忽视手中掌握的现金;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使企业的变现能力降低,导致资金沉淀;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
授权风险
许多成功的小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业主或经理发现由他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全部业务的局面难以为继。此时就需要将部分管理工作授权其他人承担而由自己抓主要工作。一般认为,生产过程比较简单的企业,职工人数达25人以上便会产生这种需要。如果生产工艺和销售职能较为复杂,即使职工人数达不到25人,仅靠经理和业主个人也难以有效地经营企业。授权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不能授权别人分担沉重的责任和繁杂的决策事务;存在心理障碍,授权者认为“只有我才能干好”,缺乏选拔和指导别人的能力;对下级缺乏信任感;业务发展,责任增加,但业主或经理用于经营管理企业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领导风险
当小企业发展到有职工150到250人的水平时,就会面临企业的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一到这个阶段,经营者就需要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和技巧。经营者应该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领导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仅业主或几个合伙人无法承担逐渐变大的企业的管理责任;不愿授权别人分工负责并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不采用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一切靠自己的老办法;对具有领导才能的专门管理人才不能坚定不移地起用。
筹资风险
当企业经营达到一定阶段,原业主已无力继续提供所需资金。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增长型企业,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筹资风险。它们便会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发起人增股;向公众招股或寻求无担保贷款;请金融机构认股或给予定期贷款;从租赁公司租赁设备等。问题在于每种获得资金的途径都是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便会陷入困境。
成就风险
有些小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大跃进”,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他事务上。许多事证明,这些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的企业经营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结果还是被成就风险所压垮。成就风险的主要表现:满足于眼前成就,开始注重个人享受,对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下降不以为然;不注意新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原材料替代、新产品和消费者爱好的变化。
持续经营风险
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的原管理者会逐渐衰老,年龄的增大,事务的繁忙,会使其越来越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持续经营风险就会降临。此时出现三个问题,首先是由谁来照看企业的管理;其次是解决表决权或控制权的分散,推动统一的控制,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家属间在企业一控制上的意见分歧,将为企业带来灾难。最后一个问题是接班人要求获得其他所有者(股东)、职员、雇员的拥护和支持,还要获得金融机构、客户和供应商的信任。深谋远虑的企业所有者从企业一开始就能认识到迟早都会遇到这一问题。但是许多小企业所有者不愿考虑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出现的问题,而企业则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持续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在风险降临时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二把手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没有授权,缺少规划,过分自信;遗产税产生的债务。
中小企业营销战略:避·借·联
来源: 时间:2008-06-08 08:50:00
一、中小企业营销战略模式选择要求
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奋战和与强大对手的硬拼是不足取的,而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在营销上,巧妙地采取“避”、“借”、“联”的战略。
1.“避”是中小企业在弱小阶段要避免和大型企业的正面冲突,即避免生产和大型企业拳头产品相同的产品,避开大型企业的强势市场大本营,避开大型企业传统的分销渠道,避开使用大型企业惯使的促销绝招。否则,采用和大型企业相同的营销策略,不仅会因为相互撞车而自取灭亡,还会由于老是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下而总是难以得到发展。
2.“借”是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自己。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商誉和响当当的品牌,中小企业可以错之,大型企业有宽广快速的营销网络,中小企业可以借之;大型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中小企业也可以错之……。只要中小企业具有整合资源的良好能力,一切都能为它所用。
3.“联”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联合与支援。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自己相互抱聚成团,由小而大,由大而强,会大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模式选择
1.“缝隙营销”战略
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竞争能力弱,难以和大企业进行正面的直接竞争和抗衡,否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中小企业在势力壮大之前,最好避实就虚,“夹着尾巴做人”,即首先找到那些大企业没有发现,或大企业不想干但并非没有前途和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可以避开大企业的巨大部分威胁,等自己势力增强;时机成熟之后,再和大型企业一争高低。山西的南风集团的奇强洗衣粉定位战略便是首先选择上海奥妙、美国宝洁和英国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农村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发展成全国第一的。
2.“卫星营销”战略
中小企业要善于借助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许多大型企业有着产品品牌优势和市场地位优势,它们是市场上光芒四射的“恒星”。而这些企业并不是万能的,它们的发展需要很多的配套工程,如非核心的相关零部件,某些服务等都需外部提供。中小企业在势力比较弱小时可以为它们服务来争取发展的机会,首先充当它们的配角,即围绕大企业这些“恒星”旋转的“卫星”。例如,温州虹桥镇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它们首先以32家上等级上规模的全国股份制大企业为“龙头”;采取“委托加工、协议加工参股合资”的方法,和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加工配套服务关系,拉动了虹桥镇350家小企联动发展,使虹桥镇成为浙江耀眼的明珠。
所以,中小企业为大工业配套发展,既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又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3.“寄生营销”战略
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进行国际营销,但在构建国际分销渠道上和大型企业不同。大型企业可以自己在国外建立强大的代理商分销网络甚至建立分公司系统,完全能够控制和拥有自己的产品流通渠道。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无论是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所以,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借船出海”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战略。“借船出海”战略之一是“猪驮式”出口,即中小企业通过为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产品方式达到出口的目的。在这里,大型企业是“负重者”,而中小企业是“搭乘者”。对大型企业来讲,出口产品有了中小企业的附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更强;对中小企业来讲,在大型出口企业产品出口的同时,自己的产品也随之出口到国外。“借船出海”战略之二是代工生产,即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定牌生产,然后,借助跨国大公司的强大销售网络进入国际市场。“借船出海”战略之三是与外商合作,借用外商的资金、技术、渠道和管理。
4.“虚拟营销”战略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和大企业不同的是企业资源相对缺乏。所以,中小企业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而虚拟经营则是一种克服资源缺乏的劣势的现代营销模式。“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只保国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功能,比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而努力将其它功能虚拟化,即企业内没有完整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而借助企业外部提供。所以,对于某些已经掌握核心资源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讲,采用虚拟经营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极佳战略。中小企业可以虚拟人员,借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以弥补自己智力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虚拟功能,信企业外部力量,来改善劣势的部门;还可以虚拟工厂,企业集中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其生产则委托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的企业代工生产。美国耐克的发展便是“虚拟营销”成功的典范。耐克是一个既无生产车间又无销售网络的企业,只拥有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鞋设计部门和营销部门,生产和销售全部虚拟化,通过外部组织来完成。
5.“共生营销”战略
“一根筷子折就断,十根筷子断就难”。单个中小企业虽有点弱不禁风,但是,一个凝聚力强的中小企业命运共同体是坚不可摧的。共生营销是“以契约为纽带通过两家或更多家相互独立的企业在资源与项目上进行合作。”第一种方式是竞争企业的联合。如温州柳市的323家低压电器公司联合起来,先后在全国320多个大中城市,230个县级行政区设立了进行统一的销售于公司、分公司和门市部,在18个国家、地区开设直销点、销售公司53个,一张庞大而灵敏的营销网络业已形成,既避免自相残杀,又为各企业产品的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了保证,以致发展成今天的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和新华集团等大企业;第二种方式是互补企业之间的联合。如温州市的陶瓷、卫浴、地板、窗帘、灯饰、橱柜、墙纸等行业的十多家知名中小企业走向联合,自发组成一艘统一宣传、优势互补、服务互督的家居装饰“联合舰队”。
摘 要: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服务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关系保增长、保稳定、促就业的大事,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较难的现状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与金融体系特点相冲突的因素及中国体制转轨时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从政府、银行等部门从政策创新、机构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着手。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金融服务 改革 创新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实有企业约有1000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其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创造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能否迅速恢复活力。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发生资金短缺的达70%。
一、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意义重大
1、 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就是支持中国的未来 。中小企业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 而且能够繁荣当地经济。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每5个就业机会就有4个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在美国,小企业占公司总数的99% , 美国把小企业比喻为 “经济的火车头 ”和 “经济的心脏 ”。世界各国政府都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创业的高峰期,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市场经济中一股愈来愈强大的力量 。政府也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国有大企业转移到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是中国未来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银行业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就是在支持 中国的未来 。
2、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扩内需、保增长、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占99%比例,提供着75%就业机会、75%以上新产品开发、65%以上发明专利;贡献着60%以上的GDP和45%以上的税收,占据着我国出口额的60%以上。中小企业 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 信用状况不断改善。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困境, 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对于扩内需、保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信心,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 ,是银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监管要求的需要,有利于提高银行社会形象的美誉度 。
3、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银行调整结构、提高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 往往率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 并会有更大的发展 ,银行今天支持中小企业就可能率先享受明天经济复苏的成果。银行授信客户往往集中于大企业,风险集中度较高, 而且大企业议价能力强 ,不断压缩银行利润空间 。而中小企业地域和行业分布分散,可以降低集中性风险,对中小企业银行更容易实施风险定价, 也可以提高经济回报 。所以,发展中小企业授信有利于调整银行授信结构 , 降低集中性风险,形成良好结构的客户群,保证业务平稳发展。
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困难及原因分析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备受关注。为战胜金融危机,国家出台积极的货币政策,2009年至2010年出现了贷款井喷现象。 然而很多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未受益贷款井喷,甚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2009-2010年贷款85%投向了基础设施、制造业、住房抵押及房地产开发、电力、交通、能源等,仅15%投向中小企业。原因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一般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自我约束力差;财务管理制度薄弱,透明度较差;经营方式粗放,重视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诚信意识缺乏,授信违约率偏高等。
2、银行方面的原因 。银行多年来习惯了对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习惯了沿袭的贷款审批流程,不愿意轻易改变;大企业贷款占现行经营利润比重太大,以至于整个管理层不得不倚重;银行业一直受到政策照顾,人民银行对贷款利率底线有限定,使得大企业对贷款利率的议价能力被限制,充分地保障了银行的收益,使银行对大企业贷款乐此不疲;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心有疑虑,担心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难以控制、收益不足。
3、 经济体制原因 。政府主导下投资体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最重要的原因。 目前,我国尚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投资还是以政府为主导。为缓解此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 。这种体制必然刺激银行抢占这些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银行会认为政府是铁打的,不会关停并转,而且政府的财力连续多年以每年10%速度递增,有的增速达到20% 。在此情况下把钱贷给政府和大企业,在政治上没有风险,经营风险也要小得多,因此直接导致了银行垒大户现象;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服务于大型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上市机会。不过,近期开闸的创业板市场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一定转机。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 如财税优惠政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缺乏,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相对缺失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的不足,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建议
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及目前我国福建兴业银行及部份村镇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探索实践来分析,笔者认为政府和银行等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1、观念创新。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遇到困难不是小事,是关系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大事情,要从“保增长、保稳定、促就业”的大局出发,站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呵护中小企业发展,与中小企业同呼吸、共患难,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成熟,中小企业不但是资源,更是可能伴随银行成长发展,成为银行的忠诚客户。
2、政策创新。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并推开实践一些关于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的条例、办法或是意见。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实行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办法》,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扶持效应,很好地调动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当前浙江已对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在全国是首创,据报道该省工农二家银行原先对小企业贷款管理非常严格,根据信用评级办法,小企业很难获得授信和贷款。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实施后,试点银行在政策上将小企业列为特殊支持对象,并从实际出发,适当放宽了对小企业贷款的一些要求,降低了小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着重根据经营效益等标准来考察是否作为优质客户,从而使小企业享受到了大企业的贷款待遇,使这两家银行无论是中小企业授信总户数、小企业贷款总量和增量,还是小企业贷款质量都有大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决定把政府援手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在全国推广。会议“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
3、机构、组织创新。我国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缺乏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中小银行。建议尽快筹建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大大增加门当户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营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使客户办理贷款最快只要几小时,最慢也只需几天,相比银行动辄上月的审批程序要快得多,切合市场需求。各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加快内部机构重组,建立专业化、垂直化管理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创建相对独立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业务体系,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和营销队伍,提高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以华夏银行为例, 2009 年 5 月 27 日,华夏银行总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按照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营机构,实行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财务资源配置,独立的信贷评审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该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水平。
4、机制创新。第一,努力增强风险定价能力,通过科学定价,既要有效覆盖风险,又要尽可能减轻小企业的利息负担。第二,发展中小企业必须把原有不适合的大公司业务流程、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一套区别于大中型企业,适合于小企业特点的授信管理体系,制定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小企业授信评级制度 、小企业授信调查制度和小企业授信退出标准,制定适应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高效的授信审批制度 。第三,改革内部核算体制,建立小企业授信的分账核算、单独考核体系。第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适应各银行实际的小企业营销发展导向的奖惩制度,激发小企业授信管理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第五,强化小企业营销队伍的培训力度,加强同业间小企业资信情况的共享,增强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第六,完善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不仅强化各银行系统内部的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而且也加强了同业间的沟通协作,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违约客户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同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
5、产品研发与创新。产品研发与创新是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中小企业客户千差万别、需求多元化 , 银行只有不断设计和创新更加贴近市场 、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智力资本含量更高的金融产品,才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整合与创新,针对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和推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若干信贷产品,如小型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 循环贷款、 整贷零偿贷款、启贷通、理财通等 。
6、 担保创新。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多元化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 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依法通过多种渠道增资扩股或资产重组,进一步增强担保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在继续做好以企业房产、土地等为主的传统担保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不动产、动产以及债权、特许收费权、工业产权等方面的担保新品种,努力挖掘各种合法有效的担保资源。鼓励中小企业以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动产,以商标、专利、技术成果等权利,以应收账款、保单、出口退税、经营权等担保物开展抵押或质押。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政策扶持,包括风险补偿、税收减免等。
中小企业是中国的未来, 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就会今天拥有客户资源,明天享受成长机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特别是将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好的实践、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加以推广,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社会和谐快速发展,银企共赢格局。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初探
关于农行健康发展中间业务的探讨
2010年12月06日 14:30:04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随着半年报悉数披露完毕,市场各方对上市银行中期业绩的表现均给予了“超出预期”的评价,这其中,中间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农业银行在保持传统存款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大行德广”的理念,推进创新经营,中间业务也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半年报资料,农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6.55%,净收入超过200亿,可谓形势喜人,我行中间业务也逐渐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柱性业务。虽然我行目前取得的成绩显著,但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比较,中间业务仍没有处于领先地位,加大中间业务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仍是我行当前面临的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笔者就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高歌猛进”的中间业务
一直以来,我行的盈利模式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近年来,由于信贷业务的空间有限,特别是作为利润重要来源的房地产贷款也受到调控的严格限制,单一依赖信贷的传统盈利模式,使得我行盈利水平受到了挑战。在当前信贷调控时期,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就成为我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尽管贷款步伐放缓,但中间业务稳步增长使得我行上半年利润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对我行业绩的贡献功不可没。而我行也由改制前手续费收入占比较低的局面,向其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靠近,上半年我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32%,手续费收入占比为16.55%。目前,全行已经形成了结算类、代理类、理财类、承诺类、顾问类、托管类等多个产品和服务项目,大大提升了服务客户的能力。
在中间业务突飞猛进的时候,多极化盈利格局开始显现。我行领导把握市场资金充裕、新股验资等市场机会,大力发展第三方存管业务,促进存放款项较快增长。在全员职工的努力下,对于大力开展收支账户资金托管业务,推动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兴托管业务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断优化了托管业务结构。中间业务的快速成长,已为我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八面埋伏”的中间业务
我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比较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虽然近几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不可谓不是举步维艰,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落后,观念陈旧。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行基层的网点是大型国有银行中分布最广最多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基层的工作人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我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而基层网点对中间业务认识明显不足,甚至有极个别支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致使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受体制、眼界、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对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行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口头表现,被动营销。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中间业务本来就是认识不足,加上认识到问题的支行也只是口头表现写写文章,并没有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营销工作上,更成为中间业务有效发展的绊脚石。形成了领导再三强调,营销毫无进展的尴尬局面。我行中间业务想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在经营理念上来一个大转变,切实把自身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全面引进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大力营造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营销体系,才能迅速有效地抓住业务拓展机会,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及时推出各种营销策略,抢占市场先机,以赢得尽可能多的中间业务市场份额。
(三)缺乏人才,投入不足。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现阶段我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这已成为制约我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手段。
(四)战略模糊,体制不全。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造成我各分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分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此外,在运作中,有些基层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范围狭窄,品种单一。实事求是的讲,我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发工资、工资转账、代理兑付、代理收付、代理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发展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六)水平不齐,发展滞后。从掌握的情况看,我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反差较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会不断扩大,这将不利于我行中间业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七)网络“阻塞”,发展被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全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呈现出经营手段智能化、经营网点虚拟化、经营方式网络化、经营范围全球化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和外资银行即将进入我国市场这一现实,我行更需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此推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汇丰、恒生与长实、和黄组成策略联盟,专门从事电子商务,并推出门户网站,供商业机构进行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包括保险、房地产、采购及零售等网上交易。我行中间业务在金融网络化的改革进程中理念十分落后,局面非常被动,进展极为缓慢。
(八)“他山之石”,处理不当。我行十分重视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但是,必须承认,我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起步比较晚,对于中间业务经营理念及管理经验都是比较落后和缺乏的,而且,在产品同质化程度如此高的情况下,我行单纯的进行产品创新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行不必对“他山之石”畏首畏尾,造成邯郸学步现象,减缓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前程似锦”的中间业务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支柱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纵看我行,中间业务不发达,品种业务单一,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同业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我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第一,加强基层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基层行必须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我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调整战略重点,将发展中间业务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真正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并驾齐驱发展的战略,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新思路,将中间业务认认真真抓起来。
第二,转变营销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不能把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只停留在文字上,必须积极营销,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中间业务产品是银行推向市场的一种金融产品,市场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一产品,主要取决于客户的需求与选择偏好,而不以银行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行要把期望中的目标市场转化为现实,必须全面掌握所选择目标市场的客户情况,然后针对其需求和偏好,运用银行内部可以控制的因素,恰当地设计、安排各基层行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策略。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开展中间业务对专业人员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训,严格上岗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服务水平势在必行。我行举办的中间业务保险培训便是一种尝试。培训期间可重点学习中间业务知识、营销技巧、操作程序等内容,提高专兼职中间业务员的水平。我行每年向社会招工进人时,在引进高学历人员中着重要引进具有金融、经济、营销专业的知识人才,使我行在代理中间业务工作的营销及管理中起点高,各项管理走上快速道。
第四,强化科学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第五,推进金融网络化快速发展中间业务。金融网络化为我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网络银行地位已经成为各个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银行业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不可逆转。服务功能上进行创新的网络银行,在我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六,合理借鉴他山之石确保中间业务持续增长。业务创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可以做。中间业务已经是现代商业银行显示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关键领域,同时应该认识到我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因此合理借鉴是确保中间业务持续增长的捷径之一。我行以虚心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借鉴其他同业间的优势产品,学习“前人”的经验,吸取“故人”的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进行产品的自我创新。同时高度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系统培训和突击培训为主要手段,提高全员对金融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健康持续地发展我行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我行中间业务虽有一定的进展,但总体尚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行应以更开阔的眼界,更积极的态度,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强化管理,合理创新,全面推动中间业务更快更好地发展。笔者坚信:我行中间业务通过全行员工不懈的努力必定前程似锦。
制约小企业融资的五大瓶径
2010年01月16日 11:39:52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中小企业融资难,小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这个瓶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重视对小企业的信贷扶持,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已早已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但是在实际推动中,小企业要真正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却很难,因此,当务之急做好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问题,仍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课题。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制约我国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有以下五大瓶径。
瓶径之一:小企业综合信用较差。一是小企业往往多头开户,多头融资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小企业资本不充裕,甚至在高负债的情况下,在多家银行开户,向多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乃至一切能借到钱的单位融资,已屡见不鲜。多头开户和多头融资带来的直接问题便是信贷监管困难。二是账表不实、透明度不高。小企业由于在创立和发展中的诸多原因,账表不规范,有的甚至根本不建账,因此数字不真实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利用报表骗取信任取得融资或其他利益,危险性极大。为了企业的自身利益,小企业经营者指使财务人员擅自“造账”,适应“需要”,连一些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类问题。三是贷款管理困难。由于小企业在其操作上透明度不高,经营相对集权,往往是一个统管,厂长、会计、出纳都是一个人,印子随身带,一人说了算。致使信息扭曲、沟通不畅,银行在贷款过程中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都相当困难。尤其在贷后的动态跟踪管理上,企业往往不会像在贷前调查时那样配合,因而,银行对贷款使用和企业情况掌握不够,容易增加贷款风险。另外,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小企业经营者大多在观念、经营和管理方面具有优势,但往往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不讲信用、管理呈现家庭式和集权倾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科学决策、抵卸风险、提高信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深层次问题,也成为银行资产风险产生的重要诱因和潜在症结。
瓶径之二:商业银行内部营销机制不配套,阻碍了开拓小企业信贷市场。信贷管理政策过于统一,缺乏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性的对应措施,一些银行信贷准入条件过于严格,使相当多的优质小企业贷款需求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益与集约化水平,普遍推行了授权授信和客户经理制度,强化了总行一级法人的地位,非常慎重地对待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甚至忽略了健康成长的小企业的合理融资要求,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快速时期,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也难以满足,这就谈不上支持和去重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必须依靠基层行,但按现行的信贷管理规定,基层行基本无贷款审批权,每发放一笔贷款、办理一笔承兑都要报上级审批,而且必须达到规定信用等级的企业才能报批,报批程序和融资手续繁锁,很大程度制约了基层行对小企业的信贷市场开拓。
瓶径之三:担保问题仍是困扰小企业得到贷款的重要障碍。各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对小企业采取了抵押和担保两种贷款形式,这让众多饱受资金困扰的小企业处于两难之中。从抵押贷款看,该方式虽然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但由于多数小企业固定资产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或专用性强,从而无物可抵,加之现行抵押手续繁琐、费用高、时间长,也增加了贷款成本。从担保形式看,虽然有些地方成立了小企业担保中心,但注册资金及资产规模较小,担保能力差,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一旦发生一笔代偿,损失将不可估量,难以从根本上帮助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问题;还有的尝试建立小企业担保基金,但由于法律基础薄弱,资信评估滞后,执行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担保困难的情况下,小企业只好寻求互保,但这种互保体系比较脆弱,很容易出现风险。银行也对此不受欢迎,即小企业在寻找担保对象时较为困难,大企业不肯作担保,小企业因资金实力较薄弱,银行也不愿意。为此,小企业的担保问题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有时往往因担保落实不好而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瓶径之四:传统信用评级是银行信贷进入小企业的“绊脚石”。信用评级标准高低,是决定银行是否进入信贷投放的先决条件。在目前信用评级中,企业的财会信息真实是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由于一些小企业财务数据不准确、报表不规范,因此以评级办法评出的企业信用等级将不能体现企业真实的资信。有的小企业由于财会不健全,连评定资格也得不到,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不准,使得该进入的不能及时进入,而不该进入的又发放了贷款,为规避风险,基层行只得采取不全进入的策略导致丢失了一些优质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同时,对于新成立的小企业,由于缺少必要的财务数据,效益又尚未体现,对这部分企业的等级评定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也就导致评级结果往往较低而被银行拒之门外。另外,根据一些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流程,从与小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到评级、授信直至发放贷款过程中,需上报众多同类的资料、影响了贷款发放的效率。有的银行推出了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但信用评级评定标准,如企业提供的抵、质押物评估价值的标准达不到要求,评定的信用等级将难以达到贷款发放的标准,这种提高贷款门槛的做法无疑是把小企业拒之门外。
瓶径之五:缺乏针对小企业开展融资的金融产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理念都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为主,在制定金融产品时多以这些企业的基础条件为先导,因而,小企业对此很不适应,束缚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当前大多数银行对小企业的服务都以贷款为主,难以满足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如开立保函、信用证等业务均需存入100%的保证金,根据目前小企业的现状,要达到这个标准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小企业开展其他融资的渠道。如能推出类似公司客户的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中间业务操作,就能增强银行对小企业服务品种的活力。因此,在一定意义说,改善金融品种,开拓服务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当务之急。
我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的研究
李伟
【摘要】: 小企业信贷问题成为近几年的常热话题,对此方面的关注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本文基于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角度,从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本人多年在公司信贷方面的工作实践,探讨了我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文章在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流程特点出发,对比分析了目前我国小企业信贷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等。继而分别从国家、银行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对于完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详细的建议,如加强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因素及非财务因素分析、规范贷款使用监控、加强风险管理等,以期能够在某些环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我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的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故而着重于小企业信贷业务细节方面的分析与阐述,例如对于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相关细节方面的建议。但在重视微观分析的同时也有宏观方面的关注,如对国家政策的分析等。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1)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也将成为新兴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也由于其自身和市场的一些特点,商业银行在扩展业务的同时,对其信贷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3.1改进银行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
调整总、分行之间的权责关系,将信贷准人决策权限适当下放,将权限主要集中在地级分行,对于部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信贷管理水平高的地区,适当下放到县级支行,并且建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信息共享。改革对职能部门和客户经理的激励与风险考核机制。职能部门和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的桥梁,对于信息产生与传递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本身的信息影响到银行管理者对他们的使用抉择,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贷款申请抉择。另一方面,他们对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理解与传递将影响到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在信贷经营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作用。
3.2调整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采取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准人政策。第一,适当降低或取消信贷准人政策中对信用等级、企业规模的要求,将对具体信贷风险的考量集中在信贷调查、信贷审批环节,避免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流失。第二,对不同产品以及不同的贷款条件实行差别化授权。大额业务及风险度高的贷款产品审批决策权应适当集中,对中小企业客户中等以下额度、风险度相对不高的贷款,审批决策权应适当分散到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第三,改革现有中小企业信贷准人标准体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准人,可综合考虑如下因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技术水平先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清晰合理,经营者素质好,领导班子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3.3建立高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涉及到具体的授信业务流程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客户选择、贷款定价、制度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授信风险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耍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的“惜贷”问题,使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首先,建立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通过度量和规划目标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其次,通过制定规范化的风险评判指标,实现授信评审批量化、工厂化和标准化操作,以适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效率的要求。
(2)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覆盖所有影响授信业务目标实现和可能造成风险隐患的因素,包括流程、产品、客户、团队、制度等方面,从总部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位的市场开拓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1)组织框架。商业银行成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打造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发、信贷风险管理团队,是解决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2)制度体系。确立以授信准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主要由目标市场标准、客户标准、授信标准三部分组成。
(3)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技术是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核心技术,它是标准化作业、流程化审批的基础,是授信管理的量化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中小企业授信业效率的前提条件。主要由以下九种技术组成:1)行业筛选技术。建立由行业规模、公司人数、发展能力、与大公司关联性、银行获利潜能为主要打分项目的行业筛选指标体系。2)客户筛选技术。结合国内外最好的实践总结,针对客户所处行业类别,确立客户选择标准、选择程序以降低风险。3)授信额度测算技术。通过客户选择标准的筛选,合格的客户将使用授信标准来确定价格、期限、贷款方式和信贷产品结构。4)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客户授信标准组合管理、客户信用等级组合管理、客户规模等级组合管理、客户行业分布组合管理、授信标准例外情况组合管理。5)风险定价技术。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确立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基础之上的风险定价技术,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6)风险计量技术。以客户信用等级为依据确定违约损失率指标,通过与担保违约损失率、产品风险暴露度指标的组合得出预期损失率指标,该指标是产品定价、风险拨备的主要依据。(
中小企业融资难深层原因及解决途径初探
来源:未知 时间:2010-12-15 11:18 字体:[大中小]收藏我要投稿 浏览: 104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学界已有大量的研究,对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各种因素,也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对于形成这些影响因素的深层原因,普遍缺乏更加深入的剖析研究。该文的目的是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难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借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途径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深层原因剖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需要从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诚信危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社会心理学根源
诚信,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诚信资源逐渐匮乏,信任危机逐渐凸显。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商业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和企业与政府之间,都处于一种相互之间缺乏某种信任和信用的危险局面。
(二)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不完善是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并相应提高对中小企业借贷的上浮利率的幅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权威信用评级,导致商业银行对其信贷支持存在很重的风险危机感。
(三)政府角色缺失和错位是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
1.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导致不公平竞争
有些地方政府处于地区利益或行业利益的考虑,有意扶持一些淘汰落后的中小企业,并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的商业行为,让那些根本不符合融资条件的企业,通过“政府公关”轻易获得各种贷款,形成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恶果,严重败坏了中小企业的商业信誉,其后果却要有所有的中小企业承担。
2.角色错位公权力干预经济活动
有些政府部门不去履行监管职责,放任甚至鼓励一些企业和法人的违法经营活动,导致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重大损失。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往往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干预债务纠纷的法律裁决,使债权方无辜作出重大牺牲,严重挫伤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政策失衡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追求“GDP”和政绩的目的,片面理解“抓大放小”政策,将“放活”中小企业理解成“放弃”中小企业,在政策、资金方面向大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却很少得到政策上的优惠,比如税收优惠等等,面临更不公平的政策环境,只不过是“一卖了之”。这些都加重了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融资的难度。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途径初探
(一)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1.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担保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支持不能完全市场化,必须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2.逐步建立合理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担保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和补偿是保证担保机构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从我国的情况看,待时机成熟,由财政从已有的担保基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再担保铺底资金,然后由各家担保机构入股,组成再担保基金,各担保机构可以根据入股份额享受再担保的权利,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3.完善担保机构的法人治理与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
作为担保行业的微观主体,法人治理结构是保证担保公司高效运行的基础。从担保公司的成立上,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并建立董事会和总经理,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通过董事会来行使监督权;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控制机制;其人员身份是企业员工,而不应是公务员;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其从业能力;建立公司的内部的竞争性激励考核和薪酬制度。
4.开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评级,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为促进各担保公司之间的竞争,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中小企业担保企业进行评级,评级标准可以包括资本金、担保余额、公司治理、风险控制、财务绩效等。对每次的评级结果在行业协会内公开,以引导中小企业有针对的选择资质较优的担保公司,减少中小企业的寻找成本,用市场的手段淘汰资质较差的企业。
(二)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多渠道企业融资平台
1.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
由于中小企业所需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他们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
2.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管理和规范
建立私人银行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把民间资金从“地下”转到“阳光”下。一方面私人银行的建立可以使灰色的地下、半地下状态的融资活动规范化;另一方面组建的民间合伙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可以从民间金融发展中剔除“非法集资”的负面影响,保证资本市场的安全。
3.建立和完善专门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
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建设,一是二板市场,二是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建设。
(三)建立完善合理高效的政府监管服务和保障环境
1.发挥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从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分析来看,信用担保属于混合产品,其外部效益比较显著,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说,其外部效益更加显著,从理论分析看,政府应当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中小企业
政府行政方式应从权力、管理型更多地向服务型方向转变。只有政府职能、角色和政府工作人员彻底转变"官本位"的观念,树立以企业为本位的思想,在提供必须的法律环境,对中小企业依法监管的同时,更多地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改进和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政府各部门管理中小企业无法可依。因此,应借鉴国外制定的中小企业法,以确定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发展方向和保护原则,构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明确中小企业的责任权力,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形神兼备方能破冰融资难
2009年02月17日 03:2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张朝晖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运营模式的推广和激励机制的逐步到位,小企业信贷难或在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嫌“小”爱“大”事出有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比例高达98%,银行信贷是其中最主要方式,但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部信贷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不足25%,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建设银行(4.26,0.02,0.47%)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黄志凌认为,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小企业自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变数较多,企业平均生命周期较短;同时,中小企业内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快,很多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不易为银行把握,相比大中型企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等。另一方面在于外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需要政府从担保、信用等级评定等方面提供有力扶持。同时,主要商业银行在分析评价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时,没有重视专门的、先进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缺乏科学的可量化的专门评级系统,而使用大中型企业评价标准不能客观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国家政策不断向中小企业倾斜,但银行对中小企业却始终拒其于千里之外,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迟迟难以改善。
北京银联信信息中心分析师钟加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业务有着投入大、风险大、产出少的特点,这是商业银行不愿意涉足中小企业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银行对小企业以及涉农贷款的不良率仍保持着较高水平。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为22.1%,超出平均不良贷款率近20个百分点。
激励到位是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应该按照事业部体制构建,在总行框架内专营小企业授信业务。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应该处于一个准子银行、准法人的设置,独立于其他分行,其他分行需将已有的中小企业贷款转给新成立的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目前招商银行(14.40,0.05,0.35%)和民生银行(4.86,0.08,1.67%)是国内银行中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做得较好的两家商业银行。迄今为止,建行、工行、中行、农行等深圳多家银行均已经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2009年拟向小企业提供超过50亿元的贷款额度。同时,招行称2009年新增贷款将有40%用于中小企业。
专家认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单独核算,便于国家对于小企业贷款有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中小企业贷款将获得相关营业税减免的优惠,同时,中小企业信贷所造成的呆坏账,在一定条件下银行可以自主核销,而不需要根据常规做法经报批财政部门后核销。在这种激励机制下,银行将会更有动力将自身资源向中小企业信贷倾斜。
不过,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认为,如果在风险和成本两方面没有协调好,如果不考虑盈利和利润如何考核,如果没有存量贷款移交,如果成本和风险仍然由总行承担,独立的小企业信贷中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谓独立核算就只是流于管理会计形式。
对于小企业业务,不应该出现将其独立后,其他部门对小企业业务经营热情剧降的局面,如何激励其他业务部门更好地参与也是这项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小企业业务的拓展更多还是和产业链、供应链共同营销。银行在对行业内大客户进行营销的同时,以产业链拓展的企业客户链条,应将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和公司业务大客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配套的产品服务共同拓展市场。
推行“错位、专营、创新”策略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乐清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个私经济代表了乐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带。全市现有各类中小企业2万多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5%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乐清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提供的出口占60%多,上缴的税收占40%,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乐清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整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乐清合行调整客户结构、信贷结构、收入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乐清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近年来,从中央到乐清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取消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效增加中小企业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银监会大力倡导“六项机制”建设,推动银行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乐清地方政府加强中小企业财税和融资支持,支持企业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乐清市委市政府把2008年定为“企业服务年”,以“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为主题帮助企业面对宏观调控,推动政银企合作,改善对中小企业服务。乐清各家银行实施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也纷纷推进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措施,或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或推出中小企业信贷新产品,或加大信贷支持规模。截至目前,乐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2.24亿元,比年初增加30.31亿元。
虽然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全局看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对于乐清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证券市场门槛过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有障碍,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民间融资虽然较为简便,但成本过高。作为企业融资优先考虑的银行贷款由于各种原因也不能有效满足企业需求,据统计,乐清2万多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5%左右。主要原因为:一是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即使有折扣率也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适用;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不同意作担保人,中小企业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不得已选择高成本的民间借贷,加重企业负担。
二、我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相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相对优势。
1、点多面广,中小企业的覆盖面较大。乐清合行现有营业网点57家,占全市金融机构的33%,遍布全市24个乡镇。配备有信贷客户经理70多人,是乐清金融机构中配备客户经理人数最多的银行,具有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
2、土生土长的“小银行”,与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地缘人缘关联。我行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已建立了一条相对畅通、成本较低的信息获取通道。这种优势使我们更易于掌握客户的动态和业务需求,在短时间内提供和改进金融服务。
3、机制灵活,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由于是一级法人,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总行与营业网点的信息沟通快捷通畅,决策链条较短,对客户需求具有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适应中小企业融资“期限短、额度小、用款频、需求急”的特点。
(二)我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客户市场定位工作不到位。我行确立了“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市场定位,对我行发展战略及业务经营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这种客户经营的市场定位界限太大了,缺少对市场定位的具体细化,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方面,缺乏服务目标客户群体的总体规划,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阶段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无法做精、做强、做大中小企业金融业务。
2、客户经理队伍存在结构性缺陷,综合素质不高。我行在机构设置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职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每一个客户经理是所有客户都做,所有的客户做的都不精,缺乏一支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部分客户经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新产品、新业务不够熟悉和了解,对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缺乏通透的把握,主动营销意识和为风险经营意识不强,缺乏新形势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贷营销的新方法、新路子。
3、金融产品简单,创新意识淡薄。目前,我行金融产品比较陈旧、单一,对创新理解片面,没有围绕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客户金融产品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省联社系统客户管理功能欠缺,基层创新缺乏科技支撑平台,难以形成规模力量。全国通存通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代理销售基金短时期难以突破,很难与商业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市场、竞争客户。
三、促进我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行准确、明晰的市场定位和规划,进而驱动执行层面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营销模式、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发生综合性变革。
1、推行错位经营策略,实现差异化经营。所谓错位经营就是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差异化与定位区分。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乐清合行在争夺大企业、大客户群体上不具备资金实力,所以就要选择信贷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中小企业,盯牢这一块,在这一块上精耕细作。将核心客户群体集中在贷款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客户,不与大银行正面竞争,以错位经营策略替代同质化的竞争策略。在错位经营的前提下,我行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特色经营、差异经营。
一是多方联动,多渠道收集客户信息。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客户信息,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下发目标客户名单给客户经理进行销售追踪。二是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依托细分市场。引导客户经理分片区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依托形成行业专攻,实现特色经营。对虹桥片区,择优选择电子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发展金融业务;对柳市、北白象片区,大力拓展电器行业的中小企业;对七里港、黄华、翁洋等区域,大力扶持船舶制造业;对清江、蒲岐等乡镇,选择水产品加工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三是对各产业中的明星小企业进行点对点营销,同时通过加强与工商局等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创新型、拥有知识产权和新创立中小企业情况,择优扶持。
2、建立专营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专业化经营。通过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将资源整合并集中服务于中小企业金融市场,建立专营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业务效率和运营水平,更有利于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把原先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经营管理分散在各支行、各部门的职能集中于专营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块,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开展针对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只面对中小企业这一特定的客户群体,实行独立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运营管理、激励约束制度。
培养专业的客户经理队伍是实施专营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人力基础。应该从现有的信贷人才后备库挑选一批政治与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中去,调整信贷人员结构,改变中小企业客户经理数量落后于业务发展规模的现状。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金融的成功经验,分层次实施梯队建设,按专业培养对口人才,对客户经理实行信贷业务和柜面业务特别是结算业务的综合培训,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搭建并丰富人才队伍,构建业务实施的坚实基础。
3、建立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模式的业务流程,实现效率经营。中小企业客户在融资方面具有“短、频、急”的需求特点,乐清合行在实施流程再造时必须以此为基础,从客户的营销到产品的销售、贷前调查、评审审批、贷后管理、资产清收及不良贷款的处置等全流程操作强调标准化。一是整合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内部人员与资源,建立专业化的销售团队,一个销售团队中应至少包括负责人、若干客户经理、风险管理员三类角色,每类角色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工作,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负责团队整体的客户开发、管理、跟踪、维护等服务工作,形成对中小企业完整的服务流程。二是针对中小企业授信“短、频、急”的特点,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充分的授信授权,充分保障审批的时效性和市场贴近性。三是对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流程采用标准化、流水化的作业方式,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审批、贷款的发放以及贷款的回收,所有业务都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完成,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有效精简业务流程。
4、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实现全方位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研发具有市场敏锐度、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有助于乐清合行有效挖掘客户需求,有力开拓业务领域。一是在差异化经营的前提下,对服务群体进行研究、规划,根据对目标群体的调研情况,配套一系列的特色产品进行批量开发,如对地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客户我行可以推出企业联保圈贷款。二是我行应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合作,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产品创新,提升合力。三是开发合适的产品,打造专门的中小企业业务品牌。对于发展前景较好、信息较充分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纳入“成长之路”业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应创新担保方式,试点推出企业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机器设备按揭贷款等新业务品种。四是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开通网银,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资金清算系统、结算系统和账户系统,创新结算产品,实现多功能化的增值服务。五是不但要研发中小企业客户的公司业务需求,同时要注重研究中间业务产品和针对企业主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的产品,形成在公司授信、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企业主个人金融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
5、实施高效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安全经营。一是建立双人调查和互相监督机制。实行中小企业客户经理服务AB制,两名客户经理既要包调查、包发放、包收回,也要互相监督,互相防控。二是建立贷前调查既看企业,更看重产业,既看财务报表,更看重水表电表,既看产品数量,更看重技术含量的机制。三是事先设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资产质量监控指标,基于监控指标,下设若干业务监控线,形成梯度风险控制指标,并结合独立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监测各级机构在开展业务时风险控制和资产质量控制情况,一旦监控指标幅度超过业务监控线,将视具体情况采取收紧审批标准、降低审批权限、待岗清收等措施予以整改,控制中小企业授信整体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企业贷款 风险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将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与大中企业贷款进行比较,分析小企业贷款风险来源与特点,以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总数的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并提供了70%左右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一方面。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问题,急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因小企业存在高风险而对小企业施。目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小企业贷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到15%:二是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还比较低。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源分析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是指小企业在贷款期满时没有全部还清银行贷款的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从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小企业方面
1、内因的限制。内因即由小企业内部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得到及时、足额偿还的风险。一是小企业规模小,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过高导致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与此相应的是银行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二是小企业资本充足率低,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高,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便难以弥补。三是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而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信息,在上述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必然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2、外因的约束。外因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方面。如缺乏关于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体的法规体系,导致小企业难以明确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规范自身的经营,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的信贷标准不够明确,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另外,在融资渠道的约束方面。在我国现在的金融环境下,商业票据和债券市场不完善。创业板对小企业要求较高,绝大多数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转向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因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的缺失而为小企业贷款的偿还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贷款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控制和分散风险,小企业贷款更是如此。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谓的逆向选择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了解远远小于企业自身,当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提供有利于贷款的资料和有意地回避不利的信息。对于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要想控制上述风险。需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更多的调查,来核实企业的实际状况,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成本的付出。需要有更多的贷款发放经验。
道德风险是指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制约机制不足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货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对银行的贷后监督要求加大。
2、信贷审批人员经验不足。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要有效地控制小企业贷款风险,就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与小企业打交道的信贷人员,他们能够通过对小企业的了解来判断贷款风险的大小,对贷款风险较小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拒绝风险较大的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的贷款
主要面向大中企业,而与大中企业相比,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间短、金额小。要求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要求银行的信贷员有较高的操作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当前有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人员严重缺乏,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不太了解。无法适应小企业贷款的特点。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重生,举步唯艰。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与大、中型企业贷款风险特点比较
(一)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不同
与大中企业贷款相比,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小企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小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更大的风险无法通过更高的收益进行弥补,造成小企业贷款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小企业贷款风险高,管理难,收益有限。由于小企业贷款发放程序、手续和利率等与大中企业贷款基本相同,因此单位成本的风险控制费用相对较高。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小企业普遍存在多头开户融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账表不实、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信息不畅等问题。银行很难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贷款投向、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开展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督查工作,贷款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有限,一般不会超过基准利率的30%,有限的收益无法覆盖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
另一方面,小企业贷款权、责、利不匹配,信贷人员积极性不高。在当前信贷管理模式下。各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责、利不匹配的情况。信贷人员负责小企业贷款的具体操作,但无权放贷;贷款运转良好,效益高。但与他们的收入不挂钩;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发生损失。他们又要承担大部分责任,甚至是下岗,结果是“多放贷多担风险。少放贷少担风险,不放贷不担风险”。加之小企业不像大中企业那样注重对自身信誉的维护,对银行贷款能拖则拖。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小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有时甚至是终身追究责任制。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为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丧失对小企业的信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风险的波动性不同
一般来说,大中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各自所处的行业中都具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其经营较为稳定。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波动性不大:而小企业多为新建或初创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变化。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小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也不同。
譬如科技型小企业,在早期开发阶段,资金需求大,风险也大,不少企业会在这一阶段遭受损失甚至失败。其风险很少有商业银行能接受,一般是通过风险投资来进行融资。在加速成长阶段,企业的风险性逐渐较少,成功机会逐渐加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已成为可能。在成熟期阶段,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产品销售利润达到顶峰。企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此时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最小。到了衰退阶段。利润率开始下降,但企业可以通过出卖商誉。与其他企业联合或被兼并收购等方式获取股本套现。进行新一轮创业。并且经过一个周期的发展,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相对健全的销售网络。同时也有了较好的经营记录,信用状况提高。所以与企业早期相比,此时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已大大降低。
(三)风险危害性不同
由于银行对大中企业贷款金额很高,一旦发生问题。则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而且进行破产清算过程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很难达成一致,银行将被拖入长时间繁琐的诉讼之中,结果如何很难预料。而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对其管理层考察或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都要容易地多。即使发生贷款坏账,由于企业规模小,单笔贷款金额低,占贷款总额比例小,对银行总体影响不大,一般不会给商业银行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四)风险管理的成本不同
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花费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不可否认。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信息成本较高。小企业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单笔贷款金额低,同样的贷款金额,银行贷款给小企业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对大、中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要相对较低。需要说明的是,对小企业贷款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工作,对信贷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对大企业贷款金额大,故要非常慎重。银行必须组织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大企业进行长期的贷前跟踪评估、贷中监督,控制风险。因而我们只能说小企业贷款和大中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不同。而不能简单地通过投入人员数量的大小对其风险管理成本进行比较。
此外,由于大中企业数量有限,各家商业银行为了留住优质客户,便于控制风险,对大中企业的公关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而公关维护成本很多是灰色费用,难以统计到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大中企业的公关维护成本是远远超过对其发生的信息成本。而对小企业贷款,由于银行的强势地位。银行几乎不存在公关维护成本
浅谈中小企业的授信与风险识别
近期,审计部门在银行综合经.营管理审计中发现,小企业贷款在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有政策风险和资金风险,而且违背了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初衷,影响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现就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小企业授
【关键词】中小企业 风险识别 授信 小企业贷款 管理审计 审计部门 贷前调查 贷款审批
【分类号】F279.243 F832.33
【文 摘】近期,审计部门在银行综合经.营管理审计中发现,小企业贷款在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有政策风险和资金风险,而且违背了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初衷,影响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现就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小企业授信和风险识别作以下讨论。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以利率覆盖风险的小企业贷款定价理念有了实践的基础。但这仅是一个契机,距真正的风险定价机制建立尚路途遥远。如何清醒地认识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短板,探索科学的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不仅是破解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也是银行机构努力提高定价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内在需要。本课题尝试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工具,探索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风险定价模式。
关键词:贷款定价;经济资本;模式;选择
引言
银行业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相当于买入风险;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不断地低买高卖风险以赚取风险溢价的活动。因此,对风险准确定价是银行赖以持续经营的基础,以利率覆盖风险是银行经营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利率实行管制的条件下,银行经营的这种内在要求被边缘化,银行进行风险定价的能力也因得不到锻炼而畸形化。畸形的定价机制,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潜亏(尽管这种潜亏经过多次资产剥离以及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消化),另一方面造成“信贷配给”现象异常突出,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即是突出之表现。
长期以来,银行部门在对待小企业贷款问题时往往因循一种思维定式: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风险控制难。在管制利率下,银行既缺乏充分的贷款定价自主权,又缺乏相应的定价技术,面对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银行部门出于经营安全性的考虑,往往因噎废食,对小企业敬而远之。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一是赋予银行充分的贷款定价权,二是切实提高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给予了银行机构自主定价的巨大政策空间,使上述思维定式的逻辑基础不复存在。此情之下,打破小企业贷款难的僵局的出路,归结为对银行的定价能力的考验。因此,本课题依据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本原理,立足于银行业小企业贷款的实践,就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的方法及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基于现实条件的定价模式选择,以期对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利率风险定价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一、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一般理论
(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理论依据
贷款作为一种交易对象,其价格的形成首先必然遵循经济学关于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符合均衡利率的形成机理。一般地,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总是希望收取足够高的利息,不仅确保每笔贷款都能赢利,而且还要能充分地补偿其所承担的风险;但同时,贷款利率又需足够低,使借款人有能力成功地偿还贷款。在充分竞争的市场,贷款利率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和企业双方面利益博弈的结果。银行与企业依据各自的效用函数及风险偏好,形成了借贷资金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其中,供给曲线为利率的增函数,即贷款利率越高,贷款供给方的积极性越高,贷款供给也相应增加;需求曲线为利率的减函数,即贷款利率越低,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它决定了均衡贷款利率和均衡贷款量。如图1所示:
SA
I
△I
I1                  E1
D’
I0               E0  E’
D
△L
0
L0 L1                  L
图1
纵轴I代表贷款利率,横轴L代表贷款量,S代表贷款供给曲线,D代表贷款需求曲线。曲线S和D的交点E0为均衡点,I0代表相应的均衡利率,L0代表均衡贷款量。当贷款需求量由L0增加到L1,当贷款需求量由L0增加到L1,反映在需求曲线上的变化为由E0下滑至E’,对应地,贷款的供给出现短缺△L,要实现借贷市场出清(即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需求曲线就需往右平移动至E1点,E1即为新的均衡点。对应的,带来利率也由I0 上升至I1。
理论上,借款人只要支付一个足够高的利率,其增加的贷款需求总能得到满足,即需求曲线D逐步往由移动,总能寻找到与供给曲线的一个新的均衡点。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客观存在,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使得借贷市场上的利率并非上述使借贷供求均衡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换言之,即使借款人为满足自身对贷款的需求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也不愿发放贷款,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现象。J.E.Stigtlitz 和A.Weiss对该现象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得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们认为,信贷配给实际上是借贷资金供给方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理性抉择。
J.E.Stigtlitz 和A.Weiss认为,银行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贷款利率,还取决于贷款收回的可能性。现实世界无法避免的不完全信息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使银行在贷出资金前不得不考虑贷款项目的经营风险以及对借款者进行监督所需的成本,并因此要求借款者承担一定的风险溢价(这一风险溢价往往大大高于借款者对借款项目风险程度的评估)。因此,在借款者看来,其正常的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即面临着信贷配给。而贷款人则面临两方面的道德风险:一是逆向选择问题。随着贷款利率的提高,那些坏帐可能最小的借款者将会放弃借款,在高利率下仍愿意借款的将是那些甘冒巨大风险的人和风险巨大的项目。二是逆向激励问题。当贷款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收益率低的项目将因此变得无利可图。在有限责任条件小,那些获得贷款的借款人将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以实现其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使银行面临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因此,面对借款者,银行所要考虑的问题往往不是利率越高越好,而是借款者能否偿还贷款。这意味着在银行收益与贷款利率构成的坐标系中,贷款利率有一限度,越过此限度后,银行的预期收益将随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亦即银行的预期收益线应是一条向左弯曲的曲线,如图2所示:
I
I*               E*
0              R*              R
图中纵轴I代表贷款利率,R代表银行的预期收益,E*点为收益曲线的最大点。银行在E*点处将带来利率锁定为I*,把预期收益锁定为R*;相应地,银行贷款的风险也被锁定在其可承受的限度内。这种锁定贷款最高利率而有选择地满足借款者的借款需求显然是银行的理性选择。借款者因此不得不面临严厉的信贷配给:即使其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也无法从正常渠道借得资金。
上述理论表明:在不完全信息的借贷市场上,贷款的价格除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银行对贷款风险程度的估价以及其自身的风险偏好性(它决定了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即:贷款的定价不仅要考虑放贷资金成本,还要能反映贷款人所承受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
理论上,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只能以市场价格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因此,银行贷款的价格确定的前提是市场的认可,即确定贷款价格必须充分考虑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影响银行贷款定价的因素很多,根据一般价值理论,银行贷款定价至少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1.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即银行筹集贷款资金所付出的成本,一般包括: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或筹资成本)、存款利率及其管理费用等。保本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利率水平高于成本,银行才有利可图。因此资金成本是银行贷款定价的基础。
2.风险溢价。银行贷款作为一种交易行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服务交易,它所让渡的仅是资金的使用权。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银行虽可以通过收入利息等方式从让渡资金使用权中得到补偿,但却同时面临贷款本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包括数量上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风险溢价就是银行持有风险的成本,需再卖出风险(收回贷款)时得到补偿,因此应包含再贷款价格中。一般而言,借款人违约得概率越大,意味着贷款风险越高,则银行要求的风险溢价也越高;同时,也受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若银行对风险较厌恶,则其要求的风险溢价就会高些,反之则要相对低些。
3.目标利润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内在要求。没有利润的贷款发放,对银行而言是无效投放,也与银行股东的利益相违背。由于商业银行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的资金来源都可分解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方面,因此,银行在进行贷款利率定价时,必然将目标利润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
4.市场竞争因素。银行贷款的定价,不仅要考虑盈利、成本和风险因素,还要考虑市场竞争状况。银行自身的市场决策、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不同贷款业务的发展阶段等因素都左右着银行贷款价格的确定。
5.经营理念。经营理念作为一种人格化的意念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银行的决策,包括具体的贷款定价。不同的经营理念,决定着银行在进行贷款定价时对诸多影响因素的取舍、对不同因素权重的确定以及具体定价模式的选择。如下文将论及的成本——收益定价模式,即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体现。
(三)贷款定价的理论计算
按照古典的利息理论,利率本身存在一个上下限问题。一般认为,利率的下限应大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宁可将资金留置在手中;利率的上限应小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也会因无利可图而放弃借贷。这一观点无可质疑,但对银行贷款定价的具体决策意义并不大,因为,它所给定的区间太大且模糊。那么,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究竟在哪里?不妨通过对银行与企业的交易模型来分析。
假设A银行与B企业存在一信贷交易:A银行向B企业发放一笔金额为L、利率为i、期限为n的贷款,资金成本率为rA ;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为rB。则A银行的目标函数及个人理性约束为:
max∏A=(1+i)nL-rAL                     (1)
s.t. rA≤i≤rB                         (2)
对应地,借款企业B的目标函数及个人理性约束为:
max∏B= rB L-(1+i)NL                    (3)
s.t. i≤rB                              (4)
上述模型说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rB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是已知的,而对于银行而言是未知的。银行为了防范由于贷款利率过高可能诱致的企业逆向激励行为,即企业为追求高收益以弥补过高的贷款利息而进行的冒险经营行为,需要对借款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进行评估,找到一种使银企双方预期目标都能得到满足的对策解。
(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本模式及分析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贷款定价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价格领导定价模式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
1.成本加成定价模式(Cost-plus loan pricing)。
亦称目标利润定价模式,这是西方商业银行中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该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贷款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至少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贷款的筹资成本;(2)与贷款相关的各项管理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3)贷款的风险溢价;(4)目标利润。即: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贷款的风险溢价+目标利润率                                    (5)
这种定价模式属于典型的“成本导向型”模式,其优点是能非常直观地描述银行贷款价格的基本结构,也符合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保本不蚀且有赢利,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确保其目标利润的实现。但该模式忽略了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萎缩,使银行自身陷于被动。因此,该模式仅适用于具有典型卖方市场特征的信贷市场,如中小企业贷款。另外,必须指出的是,该定价模式的精确性依赖于商业银行能否精确地测算并分配其经营成本,能否充分地估价贷款的为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并合理地确定风险溢价。这不仅要求商业银行要有一个比价成熟和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而且还要有一个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系统及与之相配套的信用评级制度。
2.价格领导定价模式(Price Leading Loan Pricing)
这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定价模式,其核心是基准利率,也称基准利率定价模式。具体方式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为“基价”,在此基础上为根据客户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确定合适的风险溢价,一般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或乘上一个系数。即: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6)
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风险溢价乘数        (7)
由于该定价模型是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基点来确定贷款价格,属于“市场导向型”模式。该模式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了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了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因而比较合理,制定出来的价格也更具竞争力。但该模式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基准利率的选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贷市场中,商业银行对基准利率的选择将会自发地趋近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使经营成本较高的银行(如中小银行)在采用该模式定价时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3.客户盈利分析模式(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 Loan Pricing)
该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充分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确保所确定的贷款价格能使客户“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具体而言,就是将银行自身的目标利润与其为该客户提供的服务总成本及来源于该客户的总收入进行比较权衡,确定适合的贷款价格。即:
贷款利率=(银行为某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来源于该客户的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贷款额              (8)
该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客户导向型”模式。它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以实现差别化定价的个性化经营。这种方法既能体现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吸引和留住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甚至亏损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损失。该模式以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对客户分开核算为前提,对成本管理的要求非常高,但它代表了未来银行定价的方向。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老客户。
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近十年来,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用一种贷款定价模式,即RAROC定价模式。
I=TC/L                                   (9)
TC=资金成本+经营费用+预期损失+风险溢价,L为贷款额。该模式以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赢利性为目标,综合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经营费用、预期损失以及风险溢价等因素。对于卖方市场特征比较明显的小企业贷款而言,RAROC定价模式无疑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小企业贷款进行定价决策是的一种方向。但由于上述模式对客户的因素、风险的动态性、市场变化等因素考虑不足,因此还须作进一步改造。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定价现状分析
(一)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现状
根据对浙江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现状的调查,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企业贷款定价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开始按照利率覆盖风险原则进行利率定价。据调查,浙江辖内各银行以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的理念逐步深化,在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各行主要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贷款方式、信用等级等方面,实行利率差别化管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不同程度的上浮,以合理的贷款价格和较大的总体收益弥补微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和损失。
2. 定价能力尚较薄弱。目前,各银行基本上是在基准利率上实行的有限浮动,主观随意性较大,对贷款利率是否进行浮动或者浮动多少商业银行一般都缺乏规范、精细的定价标准。其利率浮动的幅度通常并不能反映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及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尤其在贷款需求旺盛时期,商业银行通常是不加区分地对所有贷款执行最大上浮幅度;而在贷款需求不足时,或出于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一些商业银行就简单地按照期限档次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定基准和率,或直接对优质客户执行最大下浮比例。事实上,这样的贷款定价方式很难体现信贷管理中贷款收益与所承担风险相匹配的风险补偿原则,不利于银行信贷管理的科学化,极易滋生发放关系贷款、无效益贷款的现象。而且这种定价方式既不能在贷款价格中反映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的风险程度,也无法提高贷款价格对各类不同客户的吸引力。
3.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定量化的定价系统以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当今国际银行界普遍采用的贷款定价模型来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边行量化分摊,而且还必须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但是由于银行是复合型产品企业,往往很难准确地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评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分类标准也不完全统一,因而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精确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4.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风险定价机制建设的步伐相对较快。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由于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在经营机制上较为灵活,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相对其他银行要高,使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定价的策略上具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在探索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方面的内在驱动力较强,在实践中的步伐也相对较快。
(二)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1.商业银行仍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定价能力滞后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由于信贷市场贡献度高的优质小企业客户数量相对偏少,而银行资金又比较充裕,银行为竞争优质客户纷纷降低利率,甚至不惜大打价格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又很难对这些客户的风险和贡献做出准确判断,更无从评价贷款利率是否合理,能否满足银行覆盖成本风险的要求。由于缺乏良好的定价机制,加上银行考核分支机构的指标也不尽合理,导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过于看重扩张,缺乏判断和衡量客户贷款贡献对风险和成本的补偿水平,凸现出银行定价能力不足的问题。
2.风险制约与弥补机制缺位,定价效果削弱。主要表现为制度缺位导致效益实现软约束化。由于缺乏贷款利率后评价制度,综合收益率测算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根据定价管理规定,综合收益率测算已成为各行衡量是否采用优惠贷款利率的标准,目的是利用产品的交叉补贴来竞争目标客户。但是这种测算往往是基于对该客户与银行业务往来的预期或客户承诺进行的,没有进入借款合同文本进行实际操作,缺乏法律约束,不能督促和检验客户是否履行原先的承诺,因此除利息收入外,其他连带业务收益往往难以落实,预期综合收益率执行效果不佳。
3.风险未计入成本,风险覆盖能力弱。在大多数银行机构的贷款定价测算中,贷款定价由资金成本加上管理成本减去附加贡献得来。在风险防范方面,只考虑了1%的呆帐准备金,未考虑信用风险带来的预期损失与占用经济资本所需要的回报。一旦贷款损失超过1%,银行就会出现亏损;如果贷款定价减去测算定价水平的差额低于贷款实际损失与经济资本回报之和,就会降低银行价值。
4.定价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定价操作上,惯于使用固定利率,甚少使用浮动利率进行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导致定价方式与风险防范要求极不对称。综观国际利率市场化历程,利率市场化后,会步入一个较长的上行通道,在这种情况下,过多使用固定计息方式,潜在利率风险较大。
5.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尚不能为贷款定价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首先,系统内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而不能提高权威性的内部资金价格;其次,财务管理体制尚不能将成本费用细分到不同客户、不同的信贷产品及部门,难以实现小企业贷款独立核算,难以归集不同客户、不同信贷产品的经营成本;再次,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贷款风险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信用等级的客户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等缺乏统一的测算和评估系统,因而难以提供可行的交易风险数据。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企业贷款风险利率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      贷款定价理论模型与实际操作的差异性
1.风险考核指标过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随着银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理念日益增强。在贷款定价办法中,特别是对小企业贷款,各商业银行大都制定了系列较严厉的风险考核办法。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往往夸大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个别行甚至一度以“零不良容忍度”为考核和决策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商业银行对大企业、高端客户的竞相追逐之状不改,对小企业慎贷、惜贷。因此,要彻底打破小企业贷款的僵局,首先必须矫正“零不良容忍度”的导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客观地考虑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不仅要测算单笔贷款的预期损失,还要对非预期损失依据自身的情况设定一个容忍度及风险值VAR(Value At Risk),并据此对整个贷款组合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CAR(Capital At Risk)。
2.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扭曲了贷款的理论定价。
面对日益复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在实际定价时考虑更多的是竞争条件、谈判技巧、服务质量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经营的目标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与前述贷款定价理论中有关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银行对大企业、大客户的追逐情形未改及定价上的被动性,往往造成贷款定价过低、利率难以覆盖风险的后果。
3.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实际定价。
近年来,特别是银监会颁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引》以来,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对贷款定价机制的研究,不少银行都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开发了定价模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较大难度。究其原因:一是商业银行定价模式本身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对复杂技术和制度的依赖性强,一些量化指标本身存在客观性、合理性方面的欠缺,且缺乏考核的基础数据、信息等条件;二是计算出来的考核指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使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因此影响贷款业务的竞争能力;三是商业银行定价的制度性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约束机制不力,往往使定价办法流于形式。
(二)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模型设计
随着贷款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利差空间也将日益收窄。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不仅要充分考虑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成本,尽量降低筹资成本,使借款能与自身筹资能力及风险状况相适应;更要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放小企业贷款面临的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即:要对所经营的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溢价有比较科学地估计,实现风险——收益的理性决策。
对于预期损失,银行可通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来测算。而非预期损失一般无法在定价中完全予以覆盖,一旦发生,就会冲销银行的资本。如果净收益不能够完全覆盖非预期损失,只是覆盖非预期损失的一部分,则银行必须用资本来弥补。由于股东投入资本、承担风险是要有回报的,因此一笔贷款能否发放,须根据股东要求的资本回
RAROC
银行态度
RAROC ≤ 0,即净收益为负或零,如掷硬币
一定不会做这样的业务
RAROC ≥ 1,即净收益完全覆盖风险
一定会做,因为是无风险业务
0 < RAROC <1,即净收益覆盖部分风险,需要进一步比较RAROC与股东要求资本回报率R之间的关系
RAROC < R
不会做
RAROC ≥ R
可以做
报率对净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测算净收益与风险资本之间的比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如果RAROC达不到资本回报率(这种回报率可视为股权成本)的要求,则银行不做这种业务;如果RAROC达到了资本回报率要求,则银行可以做这种业务。不同的业务,RAROC较大的银行会优先做。银行依据RAROC来进行贷款决策的过程如下:
假设预期损失已经在向客户收取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即向客户收取的利率中包含了预期损失。由于银行股权的功能是保证银行能承受非预期损失,因此股权成本高出负债成本的部分(R-DC)*CAR可被看作风险成本,股权与负债成本差剩以风险资本占敞口的比率即为风险溢价。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前提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定价模型可描述为:
I=DC+OC+EL+CAR* (R-DC)/E                  (10)
I为贷款利率,DC为债务成本率,OC为营运成本率,EL为贷款的预期损失,CAR即经济资本,代表银行吸收非预期损失所必须的资本额,R为股东要求的预期资本回报率(通常为税前资本收益率),E为风险敞口,R-DC为股权与债权的成本差异,CAR (R-DC)/E代表风险溢价。
根据IRB法,EL由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估计得出,即:
EL= PD*LGD                                  (11)
未预期损失率的估计则是基于“资本是用来弥补未预期损失”的理念,推导未预期损失的基本方法是利用违约率和敞口风险这二者的最大离差(最坏情形)。因此经济资本CAR可按如下方式测算:
CAR=K*(Dmax-Daverage)*E                      (12)
Dmax表示违约率的最大值(最坏情况),Daverage表示平均违约率,(Dmax-Daverage)代表违约率的最大离差,K代表每个波动单位,即风险单位用掉的经济资本。
RAROC=(收益-EL)/CAR                         (13)
将所计算出的RAROC值与股东要求的预期回报率R比较,当RAROC ≥ R时,银行即可按照上述的贷款利率作出贷款决策。因此,一笔小企业贷款,我们如果能测算出其股东预期资本回报率及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RAROC,就可以确定相应的风险定价。
(三)风险定价模型的案例实证
假设:对某小企业发放一笔贷款的敞口为1000,平均违约率为1%,违约损失率为100%,违约率的最大离差值为3%,根据内部组合风险及单笔贷款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确定的经济资本为30,债务成本为10%,营运成本等于敞口的2%。按照上述定价原理,对企业的定价应能弥补债务成本和营运支出,并保证股东税前资本收益率(最低RAROC)为25%。则对该小企业的定价过程可描述为下表。
风险定价(RAROC≥25%)
敞口E
1000
债务成本DC (a)
10%
营运成本OC% (b)
2%
预期损失EL (c)
1%
经济资本CAR
30
经济资本比率CAR/E
3%
最低RAROC
25%
根据经济资本计算:
资本的成本差异25%-DC
15%
风险溢价CAR*(25%-DC)/E (d)
0.45%
贷款价格 I(a+b+c+d)
13.45%
(四)       基于现实条件的定价模型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述定价模型仍是基于理想化的数据基础,特别是EL和CAR的测算,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支撑。其中,测算EL的两个关键指标PD、LGD的测算是基于大量的数据积累基础上的。估计方法有很多种,国外银行一般利用银行自身至少5年 (巴塞尔协议最低要求)的历史数据统计归纳得出不同信用等级客户对应的违约概率及不同等级抵押品对应的违约损失率。对CAR的测算是基于PD最大偏离值的测算。此外,对债务成本DC和营运成本OC的测算也受制于银行机构现有的成本管理水平,因为大多数银行还并不能做到小企业贷款的分账核算,因此测算每笔贷款的债务成本和营运成本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基于对商业银行现行成本管理水平、数据积累程度等因素的考虑,对上述风险定价模型尚须作进一步修正。
1.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代替债务成本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其优势在于,能够使银行机构根据利率的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因此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银行贷款地债务成本,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鉴于目前大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可采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7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参考指标,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提供标尺。采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一方面可以规避当前内资商业银行成本分摊较难的矛盾,另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金融市场资金面松紧状况,并充分考虑到银行同业竞争对贷款价格的影响。
2.增加动态浮动调节系数。考虑到贷款的区域性以及不同区域贷款的盈利水平、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投资收益率水平,在上述定价基础上可增加地区调节系数;考虑到银行贷款市场战略侧重点的不同,还可增加客户竞争程度调节系数、客户贡献率调节系数。这些系数直接涉及经济资本的分配系数,因此调节的对象设定为经济资本。
依照上述修正方式,以ITR代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k1、k2、k3分别代表地区调节系数、客户竞争程度调节系数和客户贡献率调节系数,则贷款风险定价模型调整为:
I=ITR+OC+EL+CAR (R-DC)/E*(1+k1+ k2-k3)
(五)风险定价贷款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篇幅的限制,本课题的研究尚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须作说明和进一步探讨。
1. 对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的测算,可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给出经验数值。鉴于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起步较晚,缺少风险管理基础数据的历史积累,可采用专家打分法,即组织专家,利用传统的信用评分技术,对企业信用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不仅要考虑企业财务状况(5CS),而且要考虑企业家个人的信誉。即对小企业贷款违约概率的分析和信用评分,应综合衡量企业财务和企业家个人两方面的因素。具体而言,可分析历年导致小企业违约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度分析,从中筛选出相关系数较高的因素,以此作为评估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再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出不同的因素分值,通过加权得到小企业的信用评分。
2.关于股东要求的预期资本回报率,不同产权结构的银行测算的方式也不同。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股东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的要求将成为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3.关于经济资本的测算。
在测算经济资本,运用经济资本进行风险定价时,首先必须明确几个问题:(1)它应该是基于整个银行的组合风险计算出来的;(2)它应该是对所有类型风险的总风险计算的;(3)容忍度是银行偿付水平目标的函数。其次,对经济资本的测算,应建立在积累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应根据历史数据建立风险度量模型,根据资产的实际风险状况准确设定经济资本系数。在实施的初期,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可能不很精确,因此要注意纠正推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德)Joachim Goldberg ﹠Rudiger Von Nitzsch,《行为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    (美)亨利·范·格罗,索尼亚·布雷约维克·布拉塔诺维克,《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3.(美)E·S·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4.(美)小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巴曙松.贷款利率上限取消的改革意义.国研网,2004;11(16)
7. 单国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P103-104;
8.张金良,《贷款定价模式研究》[J],金融会计,2000年第9期。
9.BesterH.Sreening VS.Rationing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5.
10.Donald R.Fraser,Benton E.Gup,James W.Kolari. Commercial Banking: the Management of Risk [M].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5.
从“贷款难”到“难贷款”:论小企业融资困境
2010-08-05 13:22:09 来源:新华网(广州)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杭州8月5日电(记者 胡作华)以前是小企业“贷款难”,现在是银行业“难贷款” 在摆脱以往“成分论”“规模论”的束缚,实现银行“愿意贷”之后,如何科学放贷、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小企业金融服务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小企业金融服务大省浙江,感到“难贷款”的银行不在少数。一位业内人士说,由于小企业信息难收集,以往银行调查企业经营情况需要动用“人海战术”,使用侧面打听、“内线”摸底等贷前调查“十八般武艺”,这种信贷模式要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大规模发展显然是很困难的。
浙江之惑
今年7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杭州宣布,组建全国首个“小企业金融研究基地”,共同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从1993年组建至今,浙江泰隆商业银行90%以上的客户都是个体工商户、失地农民,累计扶持了8万多家小企业。
浙江的银行业群体中,既有像泰隆商业银行这样专注于小企业服务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有实行“大小(企业)并举”信贷政策的大型国有银行,基本形成了分工有序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格局。到今年6月末,浙江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9449.75亿元,占全国小企业贷款的14.78%;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4.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62个百分点。
虽然成绩“耀眼”,但浙江也有自身的困惑。由于小企业数量众多,全省各地有统计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达200多万户,在银行服务覆盖率方面反映出来的数据仍难以让人满意。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应宜逊前不久带队到浙江嘉善县作了调研。2009年末嘉善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贷款余额的企业账户中,属于规模以上企业的账户1649个,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户均拥有账户1.7个,属于规模以下企业的账户291个,仅相当于全县小企业总数的7.22%,属于个体工商户的账户1445个,相当于全县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34%。
“相关比例在很多县市都差不多。”应宜逊感叹说,小企业大片信贷空白服务区的存在,显示当前银行业的服务缺位程度仍然很高。
“瓶颈”何在
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拥有较好基础,其推出的很多产品及营销理念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然而制约其进一步做大规模的“瓶颈”在哪里?
浙江银监局分析认为,制约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传统因素主要是两项:一是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真实经营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民营企业过多参与民间融资行为,也成了银行消之不去的隐忧。二是银行业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发展跟不上业务需要,如风险评估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基础等。
浙江银监局局长杨小苹说,在原先的粗放信贷经营模式下,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和银行业服务技术滞后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笨功夫”加以克服,比如银行通过财务报表等常规途径了解不到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就通过水、电、税等信息“侧面”了解企业情况,这种信息采集途径往往是非正式的、非常规的私人关系渠道。
“但是上述信息采集方式需要耗费银行大量的人力资源,且可获取的信息也比较零星。”杨小苹说,这种信息搜集方式及高成本,在小规模经营和粗放式经营模式下尚可勉强为之,但要实行批发式、集约化经营就捉襟见肘了。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信息采集的整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采集信息,提供给银行等部门共享。
目前的问题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整合工作有的还没开始,有的刚起步,企业信用环境机制建设极不健全。一些银行反映,浙江省虽已组建“信用浙江网”,要求将工商、海关、环保、税务等数十个部门纳入企业信息查询系统,但有的部门录入信息过于简单,有的录入的企业信息与银行信息需求对接不上。
“二次创业”如何突破
从小企业“贷款难”到银行业“难贷款”,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升级”凸显了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业内人士提出,浙江小企业金融服务要实现“二次创业”,关键在于小企业信息整合工作与企业信用环境建设取得突破。
杭州银行行长吴太普说,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应体现在,逐步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技术和产品的可批发、可复制,实现小企业信贷经营由以“人海战术”“地毯式营销”为特点的粗放式经营向以批发式、网络式营销为特点的集约化经营转变,并借助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网络体系及法人机构的跨区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享受到一致的金融服务。
杨小苹、吴太普等人士认为,小企业信息整合工作的改进离不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尤其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平台),实现与银行业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需求的充分对接。银行只有掌握类似正规信息渠道,才有可能实现批量发放小企业贷款,并进行科学的贷后风险跟踪监测。
上述人士建议,应由省级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有效整合分散于工商、税务、海关、环保、电力、社保等部门的企业信息,建立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当前应抓紧协调地税、工商、环保、社保等省直部门有条件地对银行机构开放相关信息,如允许银行在签订保密协议等约束条件下,从政府部门定期、批量导入相关企业纳税额等数据。
“目前中国银监会与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开展银税信息共享试点,我们在积极争取把杭州列入试点城市。”杨小苹说,从长远来说,还是应搭建基于局域网的企业信息平台,逐步覆盖更多的部门以至全覆盖。只有建立健全小企业信用环境建设相关机制,才能最终破解制约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让小企业客户进得来、贷得快——我行积极破解小企业贷款难题
http://www.abchina.com  2008-08-28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农业银行积极探索制定符合小企业业务特点的信贷政策制度,加强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着力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全力助推小企业健康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按照“优化结构、有保有压”的基本原则,农业银行新发放小企业贷款2665亿元,其中优良客户贷款1722亿元,占比达65%。截至6月末,全行小企业授信户数达53万余户,贷款余额达2597亿元,有力支持了优质小企业客户健康发展。
据悉,去年9月,农业银行选择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重庆等8个省(市、区)的17个二级分行、123个县支行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时,就把加大对县域和涉农小企业支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支持中小企业的有效途径。
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风险控制难,是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银行视野的主要原因。为此,农业银行积极探索,为中小企业客户量身打造信贷机制,在准入、担保、流程和授权等方面作了大量创新,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大客户的信贷政策制度。
结合服务“三农”试点,农业银行制定了《“三农”信贷业务授权管理办法》,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审批权限,将小企业信贷审批权全部授予一级分行,500万—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授予二级分行和县支行,使绝大部分“三农”业务可在二级分行以下办理,确保基层行“能放贷”。
针对小企业客户财务报表普遍不够规范的实际,农业银行制定了《“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三农”客户授信管理办法》,适当调整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指标,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信用状况,让小企业客户“进得来”。
农业银行还立足各地实际,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灵活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解决抵押担保难题,确保小企业客户“贷得到”。
在此基础上,农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评级、授信、用信程序进行合理归并,简化了业务流程,确保小企业贷款“贷得快”。如农行四川资阳分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只需填制一张《调查、审查、审批表》;农行吉林分行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的办理时间已缩短到7个工作日之内。
对农行山东滨州分行小企业贷款调查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主体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宏观调控层面上,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提出了增量和增速的刚性要求。在压力与机遇并存面前,身处欠发达地区鲁北平原的农行滨州分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从2009年初起,仅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小企业贷款增量超过20亿的奇迹,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该行2008年全年全部贷款的增量。为了深入了解具体情况,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滨州农行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做法
在金融危机面前,农行滨州分行认真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各项决策措施,积极重视增加对最容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长期面临融资难,同时又能大量吸纳就业的小企业信贷投入,切实做到雪中送炭。目前,该行小企业信贷客户达到900多户,社会贡献度稳步提升。年初以来,就增加了逾20亿元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的49%。
(一)明确支持对象,确定战略定位
滨州农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支持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将小企业贷款视为分散风险的基点、利润增长的基点、业务发展的重点。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确定优先选择以下几类优质小企业客户进行重点支持: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主导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二是围绕产业链、物流链,为优良大中型客户提供原材料、零配件和服务,且有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三是具有较强的反周期能力,尤其是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抗风险能力强,受影响较小的企业。
确定重点支持对象后,在市场定位、经营策略以及具体客户选择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调整。在市场定位上,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信贷取舍,而是把培育优质小企业客户作为优化信贷结构、控制经营风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力求在小企业贷款管理组织、营销策略、审贷程序、风险定价、考核激励、信贷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过认真筛选,将当地三星油脂、海得曲轴等60余家小企业选定为重点支持对象,集中资金,大力扶持。在经营策略上,坚持“三个并举”,即实行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市区业务与经济强县业务并举,充分发挥先发优势,不断提高小企业服务水平。在授权管理、各类经营资源配置上,给予小企业集中的邹平、博兴、无棣等经济强县政策倾斜,新增贷款10.9亿元,重点支持三星油脂、锦华纺织、星一皮革、东方地毯等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在具体客户选择上,坚持小中选强。通过关注大企业的上下游产业,对于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合法性、经营效益具有稳定性、发展阶段具有成长性、现金流量具有充足性、担保方式具有安全性、经营者行为和信用具有可靠性的小企业,逐一制定“促成长计划”,加大信贷投入,放水养鱼,积极培植客户群体。
(二)采取灵活信贷政策,增强服务针对性
为增强服务小企业的针对性,滨州农行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加大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满足小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加大对现有金融产品的梳理整合力度,全力打造融资融信、理财增值、支付结算、电子银行、代理业务和综合服务等六大系列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小企业金融产品体系。设计符合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信贷产品,前瞻性地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并着手完善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以房地产做抵押的简式快速贷款,通过办理简式快速贷款,及时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满足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周转性、季节性、临时性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滨州农行还采取灵活的信贷政策,建立起一套与小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贷评估、担保抵押、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的工作流程,逐步扩大向基层经营机构的小企业信贷经营转授权,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大量小企业财务资料不健全、财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在评估信贷风险时,不拘于定量指标,而考察贷款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括经营者的家庭收支甚至个人信用等“软”信息,以未来现金流预测为核心,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不同贷款期限、不同贷款品种,测算出单笔贷款的风险程度以及可能对银行整体资产风险的影响。只要能够提供足额的房地产作担保,就可免去评级授信程序;针对中小企业对融资期限和效率要求较高的实际,对贴现、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实行规模放开;针对外向型小企业,则采取凭企业出口定单以及进口方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安排融资。同时,对小企业中的优良客户及其低风险业务,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小企业服务机制,健全项目库管理,对优质小企业客户逐一落实客户经理,充分拉近农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三)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金融生态建设
滨州农行针对目前小企业信贷市场不成熟、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押物少,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融资资信差,逃废债较为严重的情况,针对基层行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监管技术相对薄弱的实际,在发展小企业业务中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一是严格客户准入。对小企业客户的选择,主要看企业成长性和市场竞争力,严禁进入用低水平重复建设来扩张生产能力的企业,严禁进入治污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二是加强第二还款来源的管理,把有无财产抵押作为贷款的先决条件,并规定借款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的房产必须列入抵押,把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贷款风险捆绑在一起,降低贷款风险。三是推行小企业贷款“五要素”管理。在贷前调查、贷后监管上,重点对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的品行、贷款与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货款归行率、日均存款余额、销售与纳税额“五要素”进行调查和监控,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四是加强操作风险控制。无论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客户分类、授信额度核定,贷中的贷款审查,贷时的条件掌握,还是贷后的监管,都严格按制度从严、审慎把握,确保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今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中小企业贷款20亿元,无一笔出现风险。
关于小企业贷款的几点思考
滨州农行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可喜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收益水平与风险管理水平却也受到了相应的挑战。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小企业贷款成败的关键是看能不能驾驭风险,如何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如何正视小企业贷款中的风险问题?
银行业本身属高风险的行业,风险是其天然的本质属性,面临风险是一种常态,在经营发展过程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业务、任何时候都存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也是风险聚集的过程,特别是在支持小企业贷款方面,必须更加注重对风险的识别、分散、转移和控制。一是要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发放贷款时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设定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小企业往往难以达到银行的准入门槛的要求。而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证实研究显示,企业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是银行贷款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在有效提高资产质量与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要实现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要在业务发展的前提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发展覆盖风险。二是要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而言,信贷风险和监督成本明显高于大企业,但在国际金融市场泡沫泛滥的今天,强劲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强烈的实体经济发展诉求,对于银行而言应该是难得的利润增长点,关键要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平衡。三是要提高风险识别、分散和风险转移的能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大企业占信贷市场份额将日益呈下降趋势。今后要重新审视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将中小企业市委分散风险的基点、利润增长的基点、业务发展的重点。
(二)小企业贷款的门槛要将到多低?
如何把握严格客户准入关口?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部分小企业贷款确实处于风头浪尖上,稍有不慎,就会打水漂,银行的收益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即使我们在不断放宽准入门槛,但至少要设定一些底线,在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支持小企业发展。
我们认为,对小企业客户的选择,要看其成长性和市场竞争力,应主要从以下硬、软件两方面来进行评判。从硬件方面来说,就是评判其有多大的还贷能力。这就要看其靠什么来扩张生产能力,其生产能否达到一定规模,其产品的销路如何,其治污、排污水平能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这些方面,一定要把握好准入尺度,要严禁进入用低水平重复建设来扩张生产能力的企业,严禁进入产品销路不明确的企业,严禁进入治污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从企业业绩来说,应主要支持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贷款需求在100万元以上的中等小企业。从软件方面来说,就关键是要看企业的信用。一般来说, 企业的信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合同履约、还贷状况等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则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对小企业而言,其特点是有记录的交易信用有限,但企业所有者的活动与企业的交易活动密不可分。比如老板的人品如何,他的朋友怎么评价他,最近经营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参加赌博等等,大大小小只要能了解得到的,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在这些方面,则要重视非财务信息即“软信息”的应用,严禁进入企业所有人个人品行、品性有过多缺陷的企业。
(三)如何充分发挥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县域,比如博兴兴福的小企业群为例,目前已形成厨房设备加工、黑白铁彩涂板加工批发为主、工艺柳编、有机蔬菜等其它产业为辅的产业新格局。民营企业发展到800多家,从业人员20000人。其中,厨具生产经营企业发展到400多家,板材产业现有经营业户450多家。但农行在当地治派驻了一名客户经理。在这样庞大的一个客户群体里,仅凭借一、两个客户经理,要想做到将企业情况了然于胸,将业务作强作大,又要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可谓是难上加难。
“人海战术是小企业贷款的必然选择”。我们认为,必须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小企业贷款管理岗位,并强化专业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公开、透明、直接量化考核到人的薪酬激励办法,充分调动经营行与客户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将信贷风险控制指标作为客户经理绩效指标中体现“质”的部分,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促使每一位信贷人员在处理发展业务与控制风险关系时,都会谨慎平衡,树立“事关信贷风险,就是事关职业前途”的风险意识。但同时考虑到小企业贷款风险程度相对较高,追求“零风险”是不现实的,要允许发生一定的不良贷款,设计一个免责“区域”,防止因过于保守丧失发展与盈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