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房产最新消息:郯庐大断裂带的中心——走近郯城地震 - 了了红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38:49

郯庐大断裂带的中心——走近郯城地震

爱我家乡 2007-09-26 13:51:20 阅读414 评论2   字号: 订阅

历代特大地震形成今日2600米长断层,该遗址刚刚被命名为我国第四处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走近郯城地震“大裂谷”

8月7日,国家**批准郯城县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这是除云南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宁夏西吉党家岔地震遗址和重庆小南海地震遗址外,我国第四处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一个名称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段历史,又承载着提醒后世的意义。为什么是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对其又带来什么影响?8月15日,记者走进这个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地震遗址,感受着过去和未来给这里带来的和即将带来的变化。

“一步亿年”,地震遗址叹为观止

从马陵山坡的高处俯视,这些断层如同沙漠中数不尽的土丘。如果没人提醒,没有专业的知识,没人会知道这些形状各异的“土丘”会是地震留下的遗迹。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它们突然拔地而起,层层叠叠,向从南向北延伸,而在东西方向它们也没有消失,只是以一种“俯冲”的形式,隐藏在现代的地表之下。它们将自己的生命以这种强盛和奇迹的状态延续,在漫长的炎炎夏季笼罩中,愈发的壮观和奇特。

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8月15日,同行的郯城县**万守江副局长告诉记者,这样的地震大断裂带全世界只有两条,另一条就是东非大裂谷。一个准确的数字是,“在麦坡村,裸露地表的,最直观的部分南北长2600米。”

由于断层处在山坡上,承受着亘古以来的山洪冲刷和风化剥蚀。“已经远不如当年的伟岸,现在断层最低处距地面不过十余米高了。”沙岩被雕化出若干条犬牙交错的悬崖山沟,沟中还有风化未尽的残留不全的砂岩实体,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十分壮美且神秘莫测。

在这些层叠的断层中间,明显的可以看出一条分界线,呈75度倾斜,使断层分为上坡面和下坡面。上坡面呈褐色,下坡面呈红色,两种颜色泾渭分明,互不交杂,“**曾航拍过一张照片,这条线在照片上笔直而分明。”如果细看,两种颜色的遗迹也呈现不同的状态,褐色坡面的属于明显的砂岩实体,看起来更加坚固和棱角分明。记者拾起一块红色坡面的岩石,手指稍微用力,这些岩石竟可碎成均匀的粉末。

同样是地震遗迹,为何会呈现如此不同的状态呢?“一方面因为距今年代的不同,风化的作用让二者有不同的状态。另一方面,虽然它们都是沙叶岩,但褐色部分含有更高的铁、锰等成分,因此颜色较暗。”万守江告诉记者。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上坡面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也就是巨大爬行动物恐龙华丽登场的时代,下坡面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两面形成年代约相差1亿年。故这条分明的界限亦有“一步亿年”之说。

走在断层边上的狭窄小径中,亦能感觉到历史的沧桑,每走一步就是在跨越一个历史岁月,不是几千年几万年,而是动辄百万年。万守江说,脚下的沙石或者就是200万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的遗迹。

 这片遗址中另一个壮观的景象就是“断头沟”,在遗址的一侧,平行分布着数条这样的痕迹。所谓断头沟是指一条冲沟,前面部分明显呈沟状,到平行延伸的尾部突然断裂呈断层。“这也是证明断层当年曾经活动过的证据。”

这样广阔面积和壮观的地震遗迹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呢?在郯城这片土地上又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烈的故事?

旷古奇灾,1668年郯城地震

在郯城县境内,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区域“路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地质探矿、地球物理和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倍加关注。它南起自长江北岸的广济地区,向北经安徽、江苏、山东,跨越渤海,经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中国境内绵延2400多公里,总体上呈北北东走向,这就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深断裂带——郯庐断裂。

据专家考证,郯庐断裂形成的历史已有17亿年之久,是一条活动的断裂带,也就是说,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近10次。而麦坡地震活断层就是郯庐断裂带中典型地段。    “但是根据它的形态,专家分析,麦坡地震活断层并不是一两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8月11日,山东省**震灾防疫处处长王文光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能有史可查最早发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的记载就是在300多年前那次,这次地震对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年代久远,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地震留下的伤痛,只有在地方县志和各种史料记载中,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一次惨绝人寰的灾难。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中国东部十余个省,并影响到朝鲜半岛,波及总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19万平方公里,破坏惨重的是作为震中的郯城、临沂、莒县等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

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化为无语,人立地上如履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他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塌陷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

同时代的文人也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清康熙进士冯可参写下《灾民歌》,“……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或如奔马走危坡,或如巨浪摇轻轴。忽然遍地涌沙泉,忽然顷刻皆干没。……举头不见眼前人,举头不见当时屋。……”

 蒲松龄也亲身经历了这次地震。他说当时他正和表兄弟对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地震后,“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这次地震破坏主要表现在,地面变形,包括地裂、喷沙涌水、山崩地陷;建筑物倒塌,包括城池、官衙、民房等地;人员伤亡。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性,无法精确地统计出此次地震水灾的死亡人数,但至少有数万人葬身。

1668年郯城地震给郯城带来相应的地面形变。“地震断层、构造裂缝、山体滑移等,从变形带本身现象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郯城县**副局长万守江说,“正是类似这样的数次地震,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麦坡地震活断层。有专家根据断层分析,类似这样的特大地震在一万两千年来发生过4次,也就是平均每3000年一次。”

延年破坏,保护迫在眉睫

这个遗址就在郯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东马陵山西坡。与此相映的是,不远处就是麦坡村的村民耕种的庄稼,绿油油的,在这片沧桑荒芜的断层中显出格外的生机。 

于是和想像中的开始不同,这里本该孕育着一个盘古开天辟地般的古老,可是当记者沿循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一个足迹,历史却在这里打了一个死结。和每一个遭遇过毁坏和迷茫的遗迹一样,麦坡村的地震遗址在未被发现前,也经历过破坏。

 “因为断层的砂土是沙叶岩,极适合做翻砂,在过去陆续的几年里,村里有人开始以此为生,将砂土偷偷卖到附近的村子,使得原本相互连接的断层被破坏。除了卖土,人为的因素还有放牧和耕种,再就是无尽岁月中风雨侵蚀着它们。”万守江说。这样的过程反复经历延续,它们曾经宏伟的身躯一点点风化成沙。

当地人对这个地震遗址的印象也并不美好。8月15日,麦坡村的75岁的村民孙志朋老人骑着自行车从3里之外的家来到这里。他好奇于记者一行的目的,“这里有什么好看的,这么荒凉,一天不如一天,连种庄稼都种不出来。”他印象里,从小就存在的这个遗址比现在高大壮观得多。

幸好这里还有一眼泉。当地百姓称之为“长寿泉”,就在这片遗址的中间,沿着马陵山坡上行,半山腰就可以看到泉水顺着悠久的痕迹流淌下来。没人说得清这个泉眼怎么出现的,或者和地震有关,反正常年不枯。当地百姓每天早上都会排队到这里接水。

 “这水好喝,没有垢,有点甜,做出的稀饭特别粘稠。”孙志朋自打发现这眼泉,一直和老伴坚持用这里的水。每周他都会带着12个塑料桶,在这里装满水带回家用。

当地人都知道,这片遗址是地震造成的。但是在他们的印象里,郯城并没有发生如此大的地震,或者从更早的老人那里,也不曾得知。祖辈们生活在这里,守着这样一个遗址,生活在断裂带边上,没有什么不安定的情绪,也意识不到这里会是一处珍贵的自然遗产。如果没有上世纪末专家的发现,这一个曾经和恐龙处于同一时代的遗址也只是逐渐消失在郯城人的记忆里。

 现实让保护迫在眉睫

保护与开发,一系列初步设想

 除郯城郯城县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外,我国还有三处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云南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宁夏西吉党家岔地震遗址和重庆小南海地震遗址外。这些遗址及其四周地址貌特征蕴涵着大量宝贵的地震科学信息,是人类揭示地震奥秘和向广大公众开展地震科普教育的珍贵教材。

郯城县**局长陆军自两年前上任,就已经意识到麦坡地震活断层的意义。8月15日,面对记者他仍感到欣慰,如今这片遗址终于可以以一种有力的手段进行保护。

而此次申报的成功也给当地带来非凡的意义。“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是郯庐大断裂出露条件最好、活动性最强的一段,也是景色最壮观最神奇的一段,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先后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这里进行科研考察。申请命名成功,就能够保护好这一标本,对研究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评价未来强震活动性以及科普、做好防震减灾活动等都有重要意义。”陆军说。

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便于当地政府的保护性开发。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学者对这个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出过建议,如今这些都被列为可行的设想:如因为面积太广,可将断层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并进行棚护;如设立检测站,一方面防止人为的破坏,一方面进行科研;如挖掘其旅游资源,在当地建仿古的建筑,成立大震纪念馆,更详细的介绍郯庐断裂带以及进行科普教育;如郯城这个特定区域内已有的马陵古战场公园、望海楼、窦娥墓、银杏生态园林等景区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风景区,等等。

一切还在酝酿中。“因为遗址刚刚审批完成,具体的保护措施正在制定。但根本的原则是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并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该县**局长陆军说。



























0人  |  分享到:          阅读(414)| 评论(2)|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