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音乐最低版本:广东等地为何把妓女人群叫做“咸水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50:46
广东等地为何把妓女人群叫做“咸水妹”? (2011-03-11 08:22:41) 标签:

大讲坛

芳草儿

历史

文化

分类: 文化艺术

 

"广东咸水妹"和同是广东妓女的"珠江老举"有些不同。 

 "广东咸水妹"是晚清至民国间出现的一个妓女人群。她们和同是广东妓女的"珠江老举"有些不同。这种不同,在葛元煦《沪游杂记》之"青楼二十六则"条说得最明白:
   咸水妹、老举,粤妓寄居沪地者。招接洋人为"咸水妹",应酬华人为"老举",簪珥衣饰皆有分别。"老举"是为国人服务的,"咸水妹"是为洋人服务的。

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二谈到晚清流寓海上的"咸水妹"时,亦云:粤东蜑妓,专接泰西冠盖者,谓之"咸水妹"。门外悉树木栅,西人之听歌花下者,必给资而入,华人则不得问津焉。他对专门向外国人出卖色相的"咸水妹",这样形容和议论道:"柳怪花妖,几难入目,而每值休暇之日,虬髯碧眼,座上常盈。琴韵呜呜,履声阁阁,即著名之琵琶庭院,花月帘栊,未必有此热闹。斯亦孽海中别开生面者欤?"这些没有廉耻的中国女人,居然同那些"虬髯碧眼"打成一片,不是"柳怪花妖"又是什么?
   关于"咸水妹"名字的来历,说法不一。
   其一:在海面做生意,所以叫他做"咸水妹"。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七回写花县农民阿来被老子骂了几句,逃到香港码头上,忽然看见一个"咸水妹":
    首先要明白"咸水妹"这句名词,是指的甚么人。香港初开埠的时候,外国人渐渐来的多了,要寻个妓女也没有。为甚么呢?因为他们生的相貌和我们两样,那时大家都未曾看惯。看见他那种生得金黄头发、蓝眼睛珠子,没有一个不害怕的,那些妇女谁敢近他!只有香港海面那些摇舢板的女子,他们渡外国人上下轮船,先看惯了,言语也慢慢的通了,外国人和他们兜搭起来,他们自后就以此为业了。香港是一个海岛,海水是咸的,他们都在海面做生意,所以叫他做"咸水妹"。以后便成了接洋人的妓女之通称。这个"妹"字,是广东俗话,女子未曾出嫁之称,又可作婢女解。现在有许多人,凡是广东妓女,都叫他做"咸水妹",那就差得远了。
    按照此说,"咸水妹"之名源于海水:"海水是咸的,他们都在海面做生意,所以叫他做"咸水妹"。"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描写,"咸水妹"似乎是很阔气的。那位阿来不过为一个"咸水妹"拎了一下皮包,这个"咸水妹"就先"给他三个毫子",又"在一个小皮夹里取出五个金元来给他",接着"又在衣袋里随意抓了十来个毫子给他"。最奇怪的是,第二天,"咸水妹见他光着一双脚,拿出两元洋钱,叫他自己去买了鞋袜穿了";"又给他几元银道:你自己去买一套干净点衣服,身上穿的太要不得了"。         其二:"咸水妹"之名乃是"咸酸梅"之讹。毛祥麟《墨馀录》卷七"风月谈资"条中,也谈到"咸水妹" 名字的来历,与吴趼人说的完全不一样:
    沪城滨海,商贾咸集,素称繁富。而珠帘十里,风月楼台,亦不减秦淮水榭。西城一带,曲巷幽深,妓家鳞次。……近岁,多迁城外之夷场。更有广东流倡,与之杂处,妆饰异土著,不梳高髻,不系裙,不裹足,履无跟,饰无珠玉。恰能歌,虽不解其词意,然靡靡之音,亦足动听,人咸呼为"咸酸梅"--盖言品虽未佳,而亦可以解渴除烦,一若津津乎有馀味也!
    按照此说,"咸水妹"之名乃是"咸酸梅"之讹:"盖言品虽未佳,而亦可以解渴除烦,一若津津乎有馀味也!"《墨馀录》的作者毛祥麟是晚清上海人,他对晚清上海风情耳闻目睹,曾在书中说当时的上海"广东流娼,密如栉比"。

其三:"咸水妹"来源于西文的音译。 对于"咸水妹"的更为特别的解释,是说它来源于西文的音译。例如大华烈士《西北东南风》中有"咸水妹"条,云:
    闻马寅初博士云,上海之"咸水妹",初不知其命名之意义。后闻熟悉上海掌故之某外国人云:当外人初至上海时,目睹此辈妓女,誉之曰hand some,积久,遂译音为"咸水妹"云。
    这一说法,似乎能得到徐珂《清稗类钞》的支持。《清稗类钞·娼妓类·上海之妓》有云:
    同光间,洋泾桥畔多粤东女子,靓妆炫服,窄袖革履,足长七八寸,或跣而不袜,肤圆光致,辄曳绣花高屧,挽椎髻,著罗裈,以锦帕裹首。其中妍媸不一,稍佳者肤白如雪,眼明于波,意即粤东蜑妇,至沪牟利,为洋人所娱乐者也。间有兼接本国人者。西人呼之为"咸飞司妹",华人效之,简称之曰"咸水妹",亦以其初栖宿海中,以船为家也。
    其四:"咸水妹"兴起于广东,鼎盛于上海和武汉。  

据《清稗类钞》说,由广东妓女率先从事的这种下流职业,因收入颇丰,引起了上海老鸨的眼红。"久之,沪上黠妪辄购贫家女,使效其妆束,以媚远客,猝莫能辨也。"上海的妓女居然打扮成广东妓女的样子"以媚远客",这在本已下流的职业之中似乎更添了一层下流。在旧中国,大凡有外国轮船和外国海员的地方,就有适宜于她们存在的土壤,而以粤、沪、汉三地为甚。好在这三地都有竹枝词咏之,以为风土小志。
      张半草《羊城竹枝词》咏道:
       渔家灯上唱渔歌,一带沙矶绕内河。
      阿妹近兴咸水调,声声押尾有兄哥。
       佚名《上海竹枝词》咏道:
       妹名咸水抑何奇,粤语居然唱竹枝。
       常赤足来门外立,倩人马路买胭脂。
       罗四峰《汉口竹枝词》咏道:
       别开香径去寻芳,入座娇声唤失当。
       个里衾嬉咸水妹,人人都学广东腔。


   其五:在《清稗类钞》里有几个关于"咸水妹"的故事。
    一个故事叫做《外交》。上海有个女子叫王小娥,读过一些书,会说"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者,不规范之英语也。小娥长成后,没有嫁人,反而下海做了娼妓。她本是广东人,深知做"咸水妹"可以从洋人那里多赚银钱,便在鸭绿路做起"咸水妹"生涯来。一日,有旧相识来,见她专向外国人卖淫,讥之曰:"卿已登上外交舞台啦!""外交"一词,可谓妙绝。
  一个故事叫做《咸水妹爱国》。有个名叫联桂的女子,被一个在外轮上供职的中国船主所迷恋。船主按月给她钱,好像包养妻房一样。有一次,轮船从香港驶往上海,中途发现一艘民船将要沉没,船主却没有相救的意思。联桂请求船主去搭救,船主说:"这是中国人的船,关我何事?"联桂气愤地说:"你如此轻视中国人,难道你自己不是中国人吗?从此以后我与你一刀两断!"船主说:"你何必这样呢?这又不是广东人的船。"联桂更加气愤地说:"这虽然不是广东人的船,也是中国人的船呀!你为什么把中国人加以如此区别?"船主不得已,才停下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