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地下车库价格:传统美德教育不可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0:18
 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和培养跨世纪人才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如果经济发展与公民道德素质下降同步进行,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以德育人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和发展,才能长治久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多年来我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教学的“空洞说教”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客观需要——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青少年学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这是前几代学生中少见的。但同前几代学生相比,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不少中学生视传统伦理道德为古懂,距己愈远愈好,盛行“道德能值几文钱”。“要不要道德无所谓”的论调。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正是由于道德作用力的疲软,才使得道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践踏,道德的自声价值大大降低。我曾在我校高中作了一个调查,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有67.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有17.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对于把孔繁森许虎等优秀工作者代表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有43.5%的学生持否定态度,有22.8%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对个人与集体发生利益矛盾时应怎么办,持公而忘私的只占3.48%。而社会上也报出了高二学生用锤子将自己亲生母亲杀死后,还心安理得地去上学。一个十五岁男孩手持钞票到”发屋“找”小姐“的奇闻。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论等腐朽思想蔓延,使许多青少年道德失范,陷入“道德困惑”之中,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正说明这点。更让人寒心的是,新中国刚成立时,有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一大批学子高举爱国大旗冲破重重阻挠回到贫穷、落后的新中国,而现在出国留学回来的不足四成。

我们感到兴慰的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下降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这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是系统的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如何贯彻这些方针、政策,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近些年,许多学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的经验是如果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要性---思想政治教学需要传统美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许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兴起,不同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纷繁杂陈,各种道德标准之间的差别碰撞和冲突日益明显。一方面,新道德、新风尚、新观念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国家散布的政治观、价值观的影响,感染着初涉社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使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道德导向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并影响着中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给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面对严峻的挑战,各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许多老师把思想政治课讲成一般的知识课,单纯围绕书上的内容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有些教师所讲的道理、所举的事例存在着“假、大、空、高、深、远”的情形,与中学生所见所闻出入较大,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是“来自天外的声音”,丧失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如何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与教学初衷相背离的矛盾,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状况?方法很多,其中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当今社会,浩然正气与歪风邪气并从;但由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中学生从社会上听到的多为以权谋私,贪脏枉法,敲诈勒索,行贿受贿,铺张浪费,弄虚作假等歪风邪气。面对党风、政风、社会风气问题严重的情况,我们在举一些当今发生的先进事迹的同时,如果能介绍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即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强说服力,达到情感共振,净化心灵的教学效果。

    三、可行性———传统美德能够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经验总结。李岚清副总理强调指出:“必须用我们民族的优良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担”。从道德的发展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且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合理的、进步的、可继承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律己宽人,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如何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在当代青年的身上发扬光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是由直觉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使他们在情感的激动中陶情淑性,在强烈的情感中把真、善、美融化在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为新世纪中华民族振兴输送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充满民族责任感和义务感并立志报效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接、融洽的方法

    我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感人心弦的传统美德故事,也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择善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我采取的方法是:选遍传统美德典故、名言进课堂。以传统美德引路,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具体来说,根据不同情况,我采取了“增”、“调”、“补”三种办法。

   “增”,针对教材中事例少的增加传统美德故事。如在讲高三政治课常识“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时,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爱国主义视为最崇高的品德。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韩愈的“忧国如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介绍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虽屡遭贬谪流放的打击,“虽九死其有未悔”。宋朝的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铿锵誓言。教育学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奉献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

   “调”,教材中选用的事例较简单,学生都知道的,就换传统美德。如在讲“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时,教育学生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并指出一个人要想担负起历史重任,必须要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而后成功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孙膑修《兵书》,司马迁身受宫刑成《史记》。教育学生要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补”,有些内容没有事例的就把传统美德补充进去讲。如在讲“对待货币态度”时,解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引用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介绍方志敏烈士一生为党经手过数百万巨款,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生活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五、思想政治课与传统美德教育对接应注意的问题

    将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起来,要掌握好一个“度”字,在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之间寻找一个合适度、一种互补的合力。为此,在“度”的把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美,强烈呼唤德育的保障作用,思想道德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日趋明显。许多部门、企业为了发展、为了获取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员工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喜欢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就要适应社会需要,合拍社会跳动的脉搏,重点研究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以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在讲“劳动者应遵守职业道德”时,指出市场经济虽然是“功利经济”,但也要讲“德”。“人行事,德为先”做“官”要有“官德”,治学要有“师德”,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经商要有“商德”等等。而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以“有德”或“无德”作为对人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德论“人”以德服“人”,以德用“人”。举这样的例子:我国古时候有老中医,在弟子满师时,要送两件礼物,即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责任感。

    2、批判与继承

    中国传统道德即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落后、保守的一面,而且有时精华与糟粕相互混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时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讲传统美德。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对传统文化中许多消极因素进行改造,消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观念的人。

    如在讲“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历览前贤国与事,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举不胜举。古人云:“奢为恶之首,俭为德之最”。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攀比、不摆阔气。同时也告诉学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倡人们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赋予节俭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要求相衔接。

    3、贴近学生生活

    长期的德育工作给人以启示:学生的德育教育,要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把“大”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中学生渐如成年,思维已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等。思想政治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接受。

    如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可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介绍孔子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基本原则。“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处理人际关系原则。“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交友原则。教育学生树立“正值做人,无私处世”的优良品质。

    江泽民总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要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新的形式下在,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传统美德来充实教材,把思想政治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在“个人修养、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三个方面逐步树立“整洁健身、文明礼貌、勤劳节俭、勇敢自强、守时守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尊师敬老、友爱合作、诚实可信、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使当今的中学生们经过我们的思想教育,能真正成长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