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掠夺者二连跳:就业难的九大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26:22
 教育结构性错位大学生就业艰难眼下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异常火爆:从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到四处散发的求职简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人才市场信息显示,有的公务员岗位是40个大学毕业生录取一个;而有的用人单位却抱怨说,招聘到满意的员工不容易。
那么究竟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还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
市场需求:实用第一
日前举行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出现了惊心一幕:会场的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挤倒,电梯也被挤变形。当天,只有200多家单位前来招聘,却吸引了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应聘。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么?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说,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以上,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录取率达21%,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大学毕业生数量并不过剩。
据他分析,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结构性错位。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仍在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考题越来越难……
“择高分录取”遮百丑
学校选拔学生是一类标准,用人单位选拔学生是另一类标准,这种状况让学生及家长如何适从?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60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有关专家指出,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若能与市场需求接轨,将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否则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袁祖望指出,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
有的专家指出,目前学校所谓的“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分数之优录取,分数之外的成绩往往不被重视。这种“一分遮百丑”的录取办法看似精确,但对学生的评价很不全面,也不公平。大学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学校教育评价标准的错位。
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是福音也是挑战“用人单位说根据新《劳动合同法》,要等我拿到毕业证以后签的合同才是合法的,是这样吗”、“谁能讲解一下新法里关于试用期的具体规定吗……”最近,各高校BBS上关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咨询帖越来越多。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新法对于大学生就业既是福音,也有挑战。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维护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将提高,因此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谨慎,甚至挑剔。
“保护伞”:新法为大学生就业“护航”
同济大学化学系学生小苏,目前已与一家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这些天他专门从网上收集新《劳动合同法》资料,认真研究。小苏说,很快就要签订正式合同了,“临时抱佛脚”学一点,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踏上社会的第一步走得更稳。
上海电机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立指出,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新《劳动合同法》对他们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劳动合同的建立、终止,劳动报酬、试用期等多方面,新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保障。
例如新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将促使企业更主动地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再如,社会保险条款成为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到时,学生不用再追着向单位提“三险一金”要求,因为根据新法,用人单位必须履行义务。
关于“试用期”,新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高校教师指出,过去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滥用试用期的问题。有的企业利用试用期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开始许诺干得好就录用,但试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个都不留。这种做法现在是违法的。
“擦边球”:与毕业生签1年零1天合同
新《劳动合同法》注重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他们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加“苛刻”。
有专家指出,以往许多企业先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经过试用期考察后,再淘汰掉其中一部分不合格的毕业生。而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企业可能改变以往“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策略。企业对于眼前“可招可不招”的岗位,可能会通过暂时从内部挖潜的方式来解决。
一位高校就业部门老师透露,某家大型制造类企业是学校的“长期用户”,每年都要招聘几十名毕业生,一般实际招聘人数与计划招聘数相差无几。今年,该企业计划招聘80人,但在招聘过程中明显比往年“挑剔”,结果只录用了50多人。企业招聘人员说:“如果招不到理想人才,宁愿少招一点。”
也有专家指出,新法实施后,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因为企业必须雇用高素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降低用人成本,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有高校反映,面对新《劳动合同法》,个别用人单位打起“擦边球”。如,针对“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这一条款,有的企业就与学生签订一年零一天的合同,以延长试用期。
专家建议:多招聘应届生能否给予奖励
“真正好的人才,企业照样抢着要。”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佩华说,新《劳动合同法》短期内可能加剧就业竞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成为学生提升素质的驱动力,同时也对高校培养人才、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许多高校在今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入了“解读新《劳动合同法》”这一内容。上海大学请来人事局劳动法仲裁专家为全校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应届毕业生具体讲解新法,让学生知晓自己在求职和工作中享有的权益,同时也明确自身义务。
不少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意识到,要让毕业生更具竞争力,就必须使专业和教学设置与市场的需要更紧密“对接”。
上海电机学院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只有30%学生考出高级技能证书。今年学校“盯”得紧,使考出高级证的毕业生占60%。今后,学校力争让所有毕业生考出高级证,在就业竞争中增添“砝码”。
目前,民营企业占到了企业数量的70%,岗位需求量大。但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专家建议,政府部门能否制定政策,对吸收应届生较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和奖励。
专家:大学生就业难9大原因 扩招影响仍存在
到底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哪里?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众多就业指导专家,归纳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九大原因
广州市民政部门也指出,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具体细则将在9月1日前出台。
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大学生毕业难既有供需结构性矛盾,也有应试教育和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政府措施 广州生源毕业生登记失业可领补贴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今年6月份,中组部、中宣部、中编办、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大学生毕业没工作可纳入城市“低保”,享受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广州市相应部门也下发了有关通知,通知要求,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具体怎样才能享受“低保”,至截稿时,广州市民政局宣传与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民政部门仍没出台具体细则,是否按国家通知要求执行,她无从告知,预计9月1日前会出台相关规定。
此外,要求凡高等院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因患病等原因短期内无法就业且生活困难的,由高校毕业生户籍迁入地所在民政部门参照当地“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享受临时救助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一年后家庭生活仍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低保或其他社会救济。
据了解,属广州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后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可持本人户口簿、《毕业证》、档案到户口所在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然后才能向广州市民政局申请。
据广州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目前通过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毕业生不少,但不少没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却不愿意进行失业登记。
根据14部门的通知,全国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于今年9月5日至25日组织开展“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
相关链接 “80后”缺乏经验成求职绊脚石
现今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社会观点认为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有效团队合作精神。那么在职场上,“80后”群体的求职状况如何?中国人才热线围绕这一主题在近日专门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后”已成为求职主流群体,但眼高手低和缺乏经验也使得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频频受挫。对此,职场人士提醒,该群体求职者应明确自身定位,树立起正确的就职观念,克服弱点,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该调查共回收了5700份有效问卷,通过数据分析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80后”求职者缺乏实践经验,20%的人认为他们眼高手低,这两项总计达到54%,无疑成为直接影响“80后”求职的最大绊脚石。此外,10%认为该群体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14%则认为不能吃苦耐劳是他们最大的毛病,13%认为他们过于追求享受生活。
本次调查显示,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充满激情活力是“80后”求职者最可取之处,也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不少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从业者在受访时也坦言,这两项也恰恰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地方。此外,还有11%的人认为“80后”求职者头脑灵活,12%认为该群体学习能力强。
在本次调查中,众多受访者纷纷给“80后”求职者支招建言。63%的人提醒“80后”求职者在职场中不能漫无目的找工作,建议他们要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给自己清晰定位。1%的人建议他们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19%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要挑三拣四。(专题策划 吴斌 专题撰文 记者 薛冰 王道斌 实习生 梁健敏)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2)
大学生就业满意率明显下降 企业急需十类人才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一直以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总告诉大学生们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对自己准确定位;可是,面对以上东南西北传来的就业形势信息,让诸多大学毕业生怎么判断?武汉地区“就业遭遇寒冬”似乎很明确,北京看来也受影响,而上海和广东,给人的感觉是形势还不错。
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 专家:降低揾工要求 先就业再择业
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关键需教育部门提供信息
诚然,此次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这需要很充分地掌握情况,并且要对未来走势作研判,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工夫,并非不可能——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目前高校根据来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的企业的情况判断需求,是“等待”企业送上门,这被认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过高的重要原因。比如说,每到大学生找工作之时,一些学校就说就业形势严峻,请调低就业期望;可是在招生和对外宣传时,却一再宣扬“学校高达99%的整体就业率”,以及本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好形势”,这难免让大学生发生“信息焦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信息。如此这般,学校对求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试图缓解他们的“求职焦虑”,效果甚微。
当然,靠一所学校自行收集全面的就业信息,不够。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源。此前,教育部在学生报考大学时,公布过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服务;而在大学生就业之时,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大有必要,大有作用。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熊丙奇)
葛方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产业结构
文/本报评论员 葛方新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说起原因,人们都能林林总总地说上几条,如所学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等等。这些都对。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被社会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势(海外订单加工占了很大比重)及中国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从这一角度入手,可以推导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逻辑紧密的三个问题。
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目前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世界加工厂”的辛酸比喻与此关系极大——问题就出来了,既是“加工厂”大批存在的业态,其消纳的劳动力肯定是大批蓝领工人(包含一部分技术工人、技术专家,但只是一部分),对大学生需求有限,因此,在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工作中其作用必然是有限的。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前景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企业来自海外尤其是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锐减,对普通蓝领工人的需求已经大减,更何况是大学毕业生了。
二是,即便处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对掌握高技术的尖端人才与普通劳动力需求很大,呈典型的“哑铃型”——前几年以及现在各高校仍在大量扩招。于是,供求关系随之失衡并走向瓦解,有限的需求在近乎无限的供给面前更显得捉襟见肘。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尚未完成、第三产业尚未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尚未做强的情况下,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业如果不难倒成了一件怪事。
三是,还是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这不也是考量就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么),由于我们并没有进入“白领经济”时代,也不是世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只是雷同的、水平不高的加工制造基地,庞大的大学教育究竟是不是目前我们所急需的?因为大学教育本来就不是为培养蓝领工人而存在的。
也许,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与中国因产业结构特点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相暗合。反观德国、瑞士,其制造业之所以闻名于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有庞大的技工队伍及因之形成的技工教育制度与技工文化。当然,大学教育是有别于技工教育的,且光环更为耀眼,社会趋之若鹜,于是,我们过早地产生了太多的大学生(有的还因为扩招而使教育质量缩水),不幸的是,他们产生于产业结构尚未完成调整、升级之际。
也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超前于市场需求了,为了成就国人们的大学梦而沦为“剩男、剩女”了。但笔者坚信,终归有一天他们会重新被社会认可和渴求,那就是中国真正以制造业强国而非加工业大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时。
教育结构性错位大学生就业艰难
眼下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异常火爆:从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到四处散发的求职简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人才市场信息显示,有的公务员岗位是40个大学毕业生录取一个;而有的用人单位却抱怨说,招聘到满意的员工不容易。
那么究竟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还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
市场需求:实用第一
日前举行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出现了惊心一幕:会场的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挤倒,电梯也被挤变形。当天,只有200多家单位前来招聘,却吸引了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应聘。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么?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说,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以上,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录取率达21%,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大学毕业生数量并不过剩。
据他分析,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结构性错位。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仍在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考题越来越难……
“择高分录取”遮百丑
学校选拔学生是一类标准,用人单位选拔学生是另一类标准,这种状况让学生及家长如何适从?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60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有关专家指出,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若能与市场需求接轨,将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否则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袁祖望指出,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
有的专家指出,目前学校所谓的“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分数之优录取,分数之外的成绩往往不被重视。这种“一分遮百丑”的录取办法看似精确,但对学生的评价很不全面,也不公平。大学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学校教育评价标准的错位。 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是福音也是挑战
“用人单位说根据新《劳动合同法》,要等我拿到毕业证以后签的合同才是合法的,是这样吗”、“谁能讲解一下新法里关于试用期的具体规定吗……”最近,各高校BBS上关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咨询帖越来越多。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新法对于大学生就业既是福音,也有挑战。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维护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将提高,因此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谨慎,甚至挑剔。
“保护伞”:新法为大学生就业“护航”
同济大学化学系学生小苏,目前已与一家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这些天他专门从网上收集新《劳动合同法》资料,认真研究。小苏说,很快就要签订正式合同了,“临时抱佛脚”学一点,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踏上社会的第一步走得更稳。
上海电机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立指出,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新《劳动合同法》对他们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劳动合同的建立、终止,劳动报酬、试用期等多方面,新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保障。
例如新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将促使企业更主动地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再如,社会保险条款成为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到时,学生不用再追着向单位提“三险一金”要求,因为根据新法,用人单位必须履行义务。
关于“试用期”,新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高校教师指出,过去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滥用试用期的问题。有的企业利用试用期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开始许诺干得好就录用,但试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个都不留。这种做法现在是违法的。
“擦边球”:与毕业生签1年零1天合同
新《劳动合同法》注重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他们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加“苛刻”。
有专家指出,以往许多企业先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经过试用期考察后,再淘汰掉其中一部分不合格的毕业生。而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企业可能改变以往“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策略。企业对于眼前“可招可不招”的岗位,可能会通过暂时从内部挖潜的方式来解决。
一位高校就业部门老师透露,某家大型制造类企业是学校的“长期用户”,每年都要招聘几十名毕业生,一般实际招聘人数与计划招聘数相差无几。今年,该企业计划招聘80人,但在招聘过程中明显比往年“挑剔”,结果只录用了50多人。企业招聘人员说:“如果招不到理想人才,宁愿少招一点。”
也有专家指出,新法实施后,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因为企业必须雇用高素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降低用人成本,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有高校反映,面对新《劳动合同法》,个别用人单位打起“擦边球”。如,针对“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这一条款,有的企业就与学生签订一年零一天的合同,以延长试用期。
专家建议:多招聘应届生能否给予奖励
“真正好的人才,企业照样抢着要。”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佩华说,新《劳动合同法》短期内可能加剧就业竞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成为学生提升素质的驱动力,同时也对高校培养人才、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许多高校在今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入了“解读新《劳动合同法》”这一内容。上海大学请来人事局劳动法仲裁专家为全校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应届毕业生具体讲解新法,让学生知晓自己在求职和工作中享有的权益,同时也明确自身义务。
不少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意识到,要让毕业生更具竞争力,就必须使专业和教学设置与市场的需要更紧密“对接”。
上海电机学院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只有30%学生考出高级技能证书。今年学校“盯”得紧,使考出高级证的毕业生占60%。今后,学校力争让所有毕业生考出高级证,在就业竞争中增添“砝码”。
目前,民营企业占到了企业数量的70%,岗位需求量大。但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专家建议,政府部门能否制定政策,对吸收应届生较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和奖励。
农大校长称质量问题才是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昨天表示,过去十年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来自政府部分只增长了3.5倍,来自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经费增加60倍,来自学费的增长18倍,其他方面的经费增长36倍。
昨天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柯炳生发布了自己的一项研究称,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部投入增长了大约8倍多,但政府教育增长幅度小于高等教育投入经费的增长幅度,只增长了3.5倍。
在高等教育投入中,除了政府投入、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经费、学费,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经费。柯炳生解释说,其他经费来自高校自己的创收和银行的借贷。
柯炳生说,过去十年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增加,但投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教育投入所占比重由十年前的80%左右降低到现在的40% 左右,“绝大部分用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按生均经费,小学生的生均投入经费增加了2.3倍,中学生的增加60%,“大学生生均政府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将近20%”。
柯炳生的研究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了5倍,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倍,博士研究生增长了3.5倍。而教师数只增长了1.7倍。他得出结论说,过去十年中国大学中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和培养的学生数增长了一倍,用了更少的钱培养了更高质量和更多数量的学生。
柯炳生还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作为大学校长,柯炳生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将目前促进就业的措施长期化,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够在数量上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新建高校的增加,另外也要大幅度地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记者 郭少峰)
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用人单位要根据它的实际需要来用人,如果紧紧依靠外在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会存在很多问题。
在这个方面,我感觉目前的用人问题,就业问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是跟我们用人的体制直接相关的。中国由于这样特殊的管理体制,实际上就造成了我们用人上的观念问题,本来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岗位,包括企业,包括一些社会团体。事实上在中国所有的用人单位看这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跟这个企业、不是跟这个事业单位本身相关的标准,而是我们长期形成的大家一统的标准,就是这个人的学历是什么样的,学历有多高,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实际上这个标准背后基本的要素我们讲是官本位的标准,就是从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你的所作所为应该跟某个标准相一致,这个标准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做官的标准,而不是在某一个技术岗位、某一个有创新性、有探索性的岗位上做符合他特征的工作。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我认为是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深层次的原因。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官本位,其实它相当于跟投资回报有关系,比如说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希望将来自己一定要达到去当公务员,让他去支援西部或者到基层工作可能自己就不愿意了。
储朝晖: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是这样的。这个投资回报从个体、从家庭、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是这样的。为什么向这个方向发展回报率最高呢?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就是用人体制。我们两个人讲的,从这两个方面汇合到一起了。现在我们的用人体制是对这些以公务员为标准的人才成长发展是有利的,以做官的标准衡量人才成长是有利的。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当公务员的是有限的,去做官的也是有限的,中国的比例已经是很高的了,绝大多数的人要到不是当官、不是公务员的岗位工作,但是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培养目标、所有的标准都使用的是培养很普通的、一般的公务员的标准,这样就导致大多数就业岗位、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一些社团没有人用,这些岗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现在我们为什么讲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目前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呢?就是因为这种体制本身无形当中给学生、给家长以及给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在内的标准,用这个标准去导向所有的人的成长发展。而这样一个岗位,这些岗位本身又吸纳不了那么多的人,就导致了大量的人从小就按照这个标准去发展,结果到就业的时候发现这个门打不开了,出不去了,怎么办?就堵在这里了,就导致大量的人就业成问题。
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现在政府出台了见习制度。
储朝晖:这可以说是一个解决的措施。但是我们也要反问一句,是不是什么事都应该政府去做?本来应该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去做,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现在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社会中,政府、社会、学校、企业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政府在上面,然后学校、企业,政府和学校之间是单线联系,政府和企业之间是单线联系,政府和其他的用人机构也是单线联系,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社会之间没有联系,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学校在培养人的时候根本不考虑社会上要用什么样的人,根本不考虑企业要用什么样的人,缺少沟通就造成就业困难。等学生走出学校门的时候肯定要找工作,相互之间不能衔接,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人,而不符合就业岗位的要求,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不要过度地强化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政府作用强化到极端的时候,必然导致企业、学校、社会的被动,处在不自主的状态,这样学校就不会去负责任,不会是一个负责任的机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也是不负责任的,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怎么去招人、怎么去培养人?只有学校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够想到我培养的学生以后要去找工作、以后要到企业去,我就应该跟企业建立联系,是这样一个关系,应该企业和学校之间平等地建立联系,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政府今天出台什么政策、明天出台什么政策,所有这些政策从外面看好像都是在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导致学校越来越被动,企业越来越被动,事实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接下来造成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我不太赞成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性,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性,双方建立平等的交流、建立平等的联系,去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储朝晖:闭门造车的大学培养体制阻碍就业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看了我们的专题吗,有的网友表示现在大学生的质量下降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没以前高了,您是怎么看的?
储朝晖:大学生的质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用学了多少本书、能够考过什么来衡量,可以说是下降了。因为我在一些学校给学生上课,感到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我们说了,学生不动,不能举一反三。有一次在大学里布置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问了我一个根本不可想象的问题,他说,老师你布置的作业没有讲过,我想大学生怎么会像小学生一样?所以,整体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从一般的素质上来讲,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目前整个大学的质量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但是,我觉得大学生质量要用前面讲的多元的衡量标准来衡量,如果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改变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不行。但是现在接下来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质量,这个标准是模糊的、混乱的,包括学校的领导都是混乱的,事实上这个标准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明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企业、社会的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要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需要什么样的人到他那里工作。由于我们在九几年的时候,把一些企业办的高等院校收到教育部门管理,原来企业和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就到企业去实习,学校培养的标准、要求是企业和学校一起定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全都收到教育部门管理以后,很多学校培养人的标准完全是学校闭门造车造出来的,或者学校要求哪一门课必须考多少分,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求大学生,这也是造成现在就业存在问题的具体的原因。大家都拿到大学文凭了,大学文凭就像人民币一样,好像是通用的,但是我们用人部门、用人单位、企业、社会各个用人部门对某一个人的要求、对某一个岗位的要求是非常具体的,这在一些企业、一些工程行业要求特别明显,你从大学一年级进来就必须一边实习一边学习,相互磨合才可以培养出我们需要的人,但是现在不是这样。 储朝晖:政策干预大学生就业会产生负面影响
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社会对就业难的问题过于放大了,但实际上就业确实很难。您有没有对比过今年的数据和以前的数据?
储朝晖:确实今年整体来讲就业的人数,毕业生的人数比过去增加了,必然就导致找工作比以前更难的状况。但是,难不难我认为是相对的,就是说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比如我作为一个用人单位,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找人,来要求人。比如说这个单位本来只需要有一个高职或者一般本科的学生就可以做这个工作了,但是这个单位看很多人到这里找工作,就水涨船高,把学历抬高了。
主持人:就把标准抬高了?
储朝晖:不是标准抬高了,准确讲是把学历抬高了。标准和学历不一样,因为具体某一个岗位需要什么人,需要是很具体的,它跟学历层次没有关系。现在我们是把学历层次抬高了,抬高以后,把这个人招进来之后半年或者一年,觉得这个人不太合适就把这个人打法了,领导觉得我招了一个博士,怎么这个问题还没解决。所以,我认为你讲的难的背后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现在我们要招的人和他的学历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从找工作、从学生来讲,我要找的工作岗位和我要上的学校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是简单的学历高就肯定要找个跟学历高相关的岗位。如果真正发挥超常,可能一个很不起眼的岗位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这个想法,就导致了无形中造成了很多不应该有的难。
主持人:您认为现在也并没有这么难,只是大家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
储朝晖:对。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了,今年的毕业生也多,找工作的人也多,现在确实就业比去年差了很多。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促进就业的政策您是怎么看待的?您觉得它有效吗?
储朝晖:因为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政府对就业是比较重视的,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就业特别重视。我觉得重视比不重视好,这是第一。
第二,我认为要分清楚以什么样的方式重视,不同的方式重视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有一些地方或者有一些政策、有一些做法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有一些重视的措施、采取的一些方式方法可能短期内解决了就业的问题,长期留下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个也应该看到。
主持人:举两个例子。
储朝晖:比如说某个学校的就业率必须在几个月之前达到某个数据,这样就造成了学校数据上的不真实,统计上的不真实,也造成了这个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也造成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能够满足领导的要求,而接受了本来不该接收的用人,把人接收进来了。可能当时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后来造成的影响很不好。
储朝晖:官本位的用人体制阻碍社会发展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我感觉和美国提倡创新的精神是差不多的,您有没有研究过他们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中国的差距?
储朝晖:他们和我们有个很重大的差别,就是他们的政府对教育的标准、对人才成长的标准要求不像我们对人才成长和教育的标准那么严、影响力那么大。像比尔盖茨,他的人生标准、就业标准、成长发展标准就不是我想当多大的官、我想当总统,不是这样的导向。很多人希望我能够开一个店,能够挣很多钱,或者我在哪一个方面表现得很杰出,都可以,是多样性的。实际上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是这样的,需要你在某一个方面真正把你最优势的潜能发挥出来,就能成为杰出的人才,不是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向着一个方向发展,结果大家都不能够成为人才,大家都成为庸才了,我们是走向这样的方向了。
当然,由于这样的用人体制存在的问题,也就相应地引导了我们的教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生、家长一致认为在幼儿园就应该上个好的幼儿园,小学上个好的小学,初中上个好的初中,高中上的好的初中,高中上个好的高中,大学上个好的大学,都是走着这样的单一渠道和标准。而这样单一的标准存在两个方面负面的作用,一个是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使思想变得很僵化,不能够解放思想,不能够多维思考,这是对人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对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不利,好像转来转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我还是当一个小官,这样对我最有利,这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利。社会是多样化的,在哪个方面工作做得很好,包括理发、扫马路,如果把优势发挥出来,都能够做得很好。但是现在我们不是这样的,都向单一发展,要改变这样的情况,美国的社会相对来讲比中国的社会更加平,没有当官和普通百姓之间很大的差距,有可能普通百姓活得比当官滋润得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中国现在目前还存在用人体制官本位的问题,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受到误导,我们教育培养的人都想去当官,而不想做别的事儿,这是我们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改变体制来解决。
储朝晖:僵化的教育体制阻碍大学生就业
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现在大家由于思想僵化,造成唯一一个结论,就认为考90分肯定比考80分的好,考80分肯定比考70分的好。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把三个数字加以组合,有多少种组合就有多少种可能,其中有一种可能是考70分的比考80分、90分的还要好。但是现在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非常僵化,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出不来,用这样统一的标准,结果100个人当中可能一个人是胜利者,99个人是失败者,都不成功,导致这99个人在这个标准面前是失败的,他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又失败了,这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标准,才能找到自己的岗位,从理论上说是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中国对僵化的思想有一些争议,比如说大学生创业,这就是您说的新的渠道。那您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的呢?
储朝晖:我觉得第一个,要鼓励大学生去大胆实践,另外一方面我也劝告这些大学生要大胆设计、谨慎行动。
储朝晖:农村需要的人才不是村官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我也看到有些报道,那些愿意去基层或者去西部的大学生只是把这个当成跳板,因为两三年没有办法作出他的贡献。
储朝晖: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不要看他的动机是什么,他只要在那儿做,把事情做起来了就达到目的了。从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他到基层去是成长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也是一个很恰当的起点,现在大量的学生关到城市里,从小就在城市里生活,对整个社会的了解十分有限,眼光也极其狭隘。我们碰到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远远不如在乡村长大的孩子见识广,整天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生活,遇到什么问题没有很广的见识来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到乡村去、到基层去肯定是一个人成长、发展非常重要、非常恰当的起点,这是从个人来说。
从社会来说,我在做调查的时候遇到有一类的村庄问题最严重,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进出村”,这个村子只有人往外走,没有人往里走,这种村庄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如果有一些大学生能够到村里,包括到城市的社区有一些服务活动,我觉得对这个村庄的发展肯定是非常有益的事儿,不管他是呆半年、一年、两年、三年都是有益的,因为对这个村庄来说,你来一两年,还有人来一两年,这样连续下去,对村庄发挥的作用就能够显现出来。不要要求一个人一辈子呆在那儿,如果他是消极的呆在那儿,也不会发挥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考虑动机是什么,把它当成跳板,如果成为跳板,就会在当地产生作用,如果在当地产生不了作用也不会成为跳板。
主持人:您觉得政府在当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储朝晖:我认为到乡村去的,政府应该资助,应该买单,但是政府不能全程操办,你按照我的做,我安排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安排你做什么就不能做什么。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当“村官”,我认为村里不需要那么多官,村里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人,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包括村里农业生产各方面都需要。有一次《人民日报》跟我访谈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不能用“村官”这个词,去干什么?就是做乡村服务。为了乡村更好的发展,不管是做教育还是做其他的管理都可以,不是去做“村官”的,我们现在农村的发展不需要“村官”,现在整个官民的比例已经很大了,需要这些人去发挥他的特长,改变乡村的生活状况。还有很多实际的操作,很多人回到乡下了,好像就回到小时候生活的乡村,我看到有点像苦力,我认为这种方式不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到另外的村去,我出来工作就是到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工作,我现在感到这就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如果你到那的村里,可能一个大学生从这个村里出来又回到那个村,回去之后有可能就是回归农民,他没有改变自己,也改变不了周围的状况,而他到另外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下,就有一种动力去改变自己,就有一种动力去改变他所处的乡村环境,这个效应远远比让很多大学生回到家里,这不是很好的方式。尤其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所支付的相对成本都是非常高的,都拿1万块钱,但是在农村拿1万块钱比在城市拿1万块钱的成本远远高得很多。所以,从经济上讲投资回报也是不相称的,他要去就到另外一个村,去干出一番事业出来,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效果。
主持人:非常感谢储朝晖先生今天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跟我们探讨了很多,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也谢谢凤凰网友的关注,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收看下期节目。储朝晖:大学生不应羡慕公务员工作
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但是观念上转变了,还有现实的问题,事实上确实像您说的,去做公务员可能待遇要好一些,自己的生活质量高一些,但是如果摆地摊可能就不行,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储朝晖:这是相互互为因果的关系,因为大家都想去当公务员,可能很多很杰出、很有才能的人,考试当公务员,结果他可能一辈子下来是个很普普通通的公务员。而另外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潜能通过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表现出来,可能绝大多数优秀人才就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了。我们应该相信这一点,任何事、任何行业或者任何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要靠人才。优秀的人才到哪里,只要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了,都能干出一番很杰出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能改变,就是您说的,我们现在的体制确实有问题,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改变,一方面要从观念上改变,这两者互为因果。不过大家现在都挤在公务员的队伍里,就造成很多很普通的公务员。
我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例子。在1990年的时候,某一个省的宣传部的部长希望把我调过去工作,当时他下面有个处长做我相反的工作,他说你不要来了,来了就是一张纸,认为你什么就是什么,不认为你什么就不是什么,你什么都不是。他拿自己做例子,他1954年从某一个大学毕业了,到了那个省的团省委当了副书记,他那一届毕业算工作安排得最好,他可能很满意,他的同学都很羡慕他。但是到1990年的时候,他快要退休了,还是这个省宣传部的一个处长,他就拿他的例子跟我说,说你不要来,你有做研究的潜能,你的研究做得比较好,那的时候我已经发表了一些文章,大家都感到我是做研究的料。他说你做好研究,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你如果做行政官员可能是短时间的,不能做长久。我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所以就没有往这条道上走了。我喜欢做研究,我觉得他的话有道理。拿这样的例子来说,实际上可能具体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是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每一个人把他的潜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他肯定都是天才,会干一番漂亮的事业。我们讲创业应该放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不要只想着眼前,公务员的岗位比较稳定,要看到未来如果你的才能真正发挥了,你所获得的远远比公务员的死工资多得多。现在还存在灰色收入,有人看中这个,看中福利很稳定,待遇总是往上提,只要你的才能充分发挥了,我相信每一个人创造的远远比这个有限的多得多。
储朝晖:创业应是每个人成长中的理念凤凰网财经讯 5月26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实际上创业是一个人终身的过程,从小孩子的时候就应该培养自治的观念,培养他做自己最有可能做得好的事儿,让他把自己的才能从小就培养出来。现在有一个观念,很多人不去上职业学校,认为我上普通学校会走得更高,其实不管你上清华还是北大,还是哈佛,实际上你都不可能逃避一个现实的问题,最终要从事某一个职业,最终要到某一个岗位去工作。所以说所有的教育都应该包含职业的因素,包括普通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非义务教育阶段,不管你上了博士、硕士,最终是要跟就业的岗位联系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创业变成一个人成长当中的一个理念要素,不应该把创业仅仅局限在我们大学生的角度,观念上要有这种改变。不能够仅仅鼓励大学生就业,只鼓励大学生创业,不鼓励其他人创业吗?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个比较功利的做法。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解决眼前问题的方式去鼓动,这本身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它需要从我们的观念上去改变、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简简单单鼓励大学生创业,而是鼓励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当中就注意到获得一些创业的技能、创业的思维、创业的理念,可能要从这个方面来做
九大素质以及八大能力保您面试必胜九大素质
一、管紧自己的嘴巴,三思后答
考官们经常采用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尽量让应试者多讲话,你在面试时一定要注意管紧自己的嘴巴,以免画蛇添足。
二、留足进退的余地,随机应变
面试当中,对那些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或者“圈套”式的问题,要注意运用灵活的语言表达技巧,不要一开始就把话讲死。
三、稳定自己的情绪,沉着理智
有时面试时,考官会冷不防地提出一个令应试者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你需要的是稳定情绪,千万不可乱了方寸。
四、不置可否地应答,同样讨好
应试场上,考官时常会设置一些无论你作肯定的回答还是作否定的回答都不讨好的问题。而你模棱两可的回答,能让自己置于一个有利的位置。
五、圆好自己的说辞,滴水不漏
在面试中,有时考官提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就要求应试者答题之前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到一些,以免使自己陷于被动。面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斗智,你必须圆好自己的说辞,方能滴水不漏。
六、不拘一格的思维,歪打正着
面试中,如果考官提出近似于游戏或笑话式的过于简单化的问题,你就应该多转一转脑子,想一想考官是否另有所指,是否在考察你的智商、情商或是职商。如果是,那就得跳出常规思维的束缚,以求收到“歪打正着”的奇效。
七、摆平自己的心气,委婉机敏
应试场上,考官往往会针对求职者的薄弱点提出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考题,你一定要心平气和,较为委婉地加以反驳和申诉,绝不可情绪激动。
八、放飞想象的翅膀,言之有物
面试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近乎怪异的假想题,这类题目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也使应试者在回答时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你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大胆地以“假设”对“假设”,就能够争得主动、稳操胜券了。
九、面对“刁难”巧“较量”,针锋相对
应试场上,若遇考官“刁难”,善于“较量”也是一个“杀手锏”。应聘者不妨换个角度,从你现在要应聘的公司着手,组织几个原因,最好能实际而具体地提出公司发展潜力与个人欣赏公司风格的地方,明确地表达应聘动机和工作热情。
八大能力
一、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天,我们都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那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迅速作出有效决断的人行情将持续升温,在商业经营、管理咨询、公共管理、科学、医药和工程领域需求量骤增。
二、专业技能
现在,技术已经进入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工程、通讯、汽车、交通、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大量能够对电力、电子和机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修理的专业人员。
三、沟通能力
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内部雇员如何相处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因此,人力资源经理、人事部门官员和管理决策部门必须尽量了解职员的需求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予以满足。
四、计算机编程技能
如果你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满足某个公司的特定需要,那么你获得工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因此,你需要掌握C++、Java、HTML、VisualBasic、Unix和SQLServer等计算机语言。
五、培训技能
现代社会一天产生和搜集到的数据比古代社会一年的还要多。因此,能够在教育、社区服务、管理协调和商业方面进行培训的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六、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是信息时代经济系统的基础,掌握信息管理能力在绝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是必需的。系统分析员、信息技术员、数据库管理员以及通信工程师等掌握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将会非常吃香。
七、外语交际能力
美国需要从别国进口原材料和商品,美国的商品和服务也要出口到全球市场。掌握一门外语将有助于你得到工作的机会。现在热门的外语是俄语、日语、汉语和德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英语显得尤为重要)。
八、商业管理能力
生意就是生意,掌握成功运作一个公司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最核心的技能一方面是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资源管理和融资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客户的需要并迅速将这些需要转化为商机。
杨伟国:大学生基层就业仍属不得已而为之凤凰网财经讯 5月8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我们现在有出现了很多就业渠道,包括这些中央出台一些政策,就开拓了一些新的渠道,比如说像企业见习,包括下乡做村官,还有做志愿者这些。你是不是认为,这些就业渠道一方面是扩大了大学生就业范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了改变?
杨伟国:就是从一个人的就业选择来讲,可能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说包括这个,假如说是村官也好,假如说是基层就业也好,包括一些见习的这种工作岗位也好,我觉得这个方面,有的人的观念可能就是这样的,这个我想他会存在。
但是我觉得如果以这个现象的出现来去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都觉得说去这些地方工作,和去其他地方工作一样的,是无所谓的,我觉得可能比较早,就是还不能够这样去说。因为我觉得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上看,所有的人,或者说现在大学生去做这样一些岗位,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应对这种市场波动的一个选择,而不是说,自己,就觉得我就是要去做这样一些工作。我觉得这个是两个,就是一方面有一些人会这样想。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他是一个,一个应对性的措施,就是说现在我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工作,所以我觉得现在权且去做一下,因为如果你大学之后你没有工作的话,你将来寻找比较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是概率可能会更困难一些,所以我现在还是要有一个工作经验的积累。
因为我想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就像我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的,他自己家里有很多投资,那么这个时候,他必然会选择这个,能够对这种投资产生最大回报的这个职业,最大回报的这种岗位,我想这个是一个人之常情,而且也是他的基本权利。所以我想这个东西,他在我们短期内,去解决现在就业压力,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是不是现在大学生觉得,这是他们最优的选择,是不是他们将来职业发展这样的一个选择,我觉得应该不能这样说。而且我自己个人判断,这种过渡性这样一个策略,可能还是占一个比较大的权重。
但是我想他之所以能够选择这样一个策略,我想一个方面可能是处于现在工作压力的考虑。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他还是往前看的一种观念,也就是说,按照我们通常讲,叫先就业,再择业,就是你需要在就业的过程中间,积累你的能力,积累你的经验,这样才能够为你将来比较好的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而不是说你,我什么事儿也不干,我就呆着。我想这个东西可能,这种做法,我觉得不管他是真的是这样想,还是说仅仅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经验的积累,我觉得都是值得鼓励,值得提倡的一件事情。
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凤凰网财经讯 5月22日中国劳动学会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做客凤凰网职场频道,就在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题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薪酬和劳动权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现在最让大学生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工作,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苏海南: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反正现在社会上议论很多,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五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的这些岗位需求不足,而这个不足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还有中高档的这种服务岗位需求不够,因为我们的第三产业现在占到全部GDP才36%、38%,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达到60%多,甚至于达到70%,将近70%,如果有这么一个产业结构,这些大学生就业问题肯定不成问题,这是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这是一个。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供给不太符合、不太适应市场需要。这个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可能跟市场需求对不上,对不上板。有一些专业设置可能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而恰恰他进去的人又比较多,这是供给不足的一个方面。其次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市场上的,相应的他适应这方面,就是第二个不足,
第三个就是我们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不是太适应。咱们大学现在主要是重知识培养,但是轻能力的锻炼,所以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这种情况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曾经看到过有的大学生,甚至于一般的公文都写不太好,有一些工科大学生,一般的图纸可能看不太懂,这样你就业可能就比较困难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就是一般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基层去就业,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第四个就是现在整个就业的状况,因为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
再加上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少招人,也使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更显突出起来。大概就是需求方面不足,供给方面不太适应,大学生的能力观念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再加上一个总的状况不太理想,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主持人:你也说到这几点,其中就有一个就是我们整个体制也不是特别合理在这里面。但就是现在我们也注意到了,现在国家在不断的扩招大学生,不断的扩招就会导致了很多的大学生,就是说涌入了高校。
苏海南:对,刚才我还漏了一点,就是刚才说供给不符合、不适应市场需求,除了专业设置方面的一些问题外,这几年连续扩招,也使这个问题显得更突出。
主持人:更激化了,是吗?其实觉得金融危机来到以后,我们就激化了整个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难题,原来其实已经存在,只不过是金融危机来了以后,让这个问题提前爆发。那么就是说国家在扩招其实也是一个部分,跟这个人口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扩招越来越多,那么大学生毕业就找不到工作,现在大学生面临到,很多大学生最后找到工作的薪金,可能就还没有农民高,就会打击了很多人读书的这种心态,会不会就造成了这种厌倦读书,我不要再去读大学,我不要再上大学这种倾向出现了?
苏海南:这些现象确实在有的地方、有的家庭、有的人群里面确实出现了,好像这个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一点的地区,像广东、福建,好像我是听到了这样的反应,说你花了好多钱,最后就不了业,等于是家里一个很大的负担,确有这种现象。
但是我想在我们国家,好像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会形成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这样一种潮流,我想这个倒是不会出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大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层次,这应该是当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而年轻人想法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的储备量,这也是大家追求一个总的方向,所以这是一个。
其次就是说大学生就不了业,甚至于工资很低,不能弥补家庭为培养他上大学的投入,这种状况应该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应该说还是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就业了以后,他所获得的这个回报,是大大高于他的投入的,所以应该说多数家庭,或者多数大学生不会因为看到部分人没有就业,拿不到多少钱,弥补不了他原来上大学所投入的,而就认为大上学就没用了,不值了。
第三个就是我们政府和我们国家,政府肯定是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上大学,而且上大学以后能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来贯彻执行。而且我们国家也有经济实力,所以我想所谓大学生就不了业,就业以后工资太低,不能弥补他原来上大学所投入的状况,在我们国家肯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
苏海南:多方法防止企业借金融危机降薪
凤凰网财经讯 5月22日中国劳动学会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做客凤凰网职场频道,就在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题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薪酬和劳动权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像这种我已经签约了,我进去工作了,但很多单位现在的工资是背靠背的,我不知道你的工资,你也不知道我的工资。如果企业可以压低我的工资,我怎样去取证呢?这个在申请仲裁方面和法律程序上,肯定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怎样去解决这个困难呢?
苏海南:这个倒问题不大,当然它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薪酬的绝对数是保密的,但是薪酬制度、薪酬标准是公开的,那么如果你到了这种单位,你从制度上看到了你所从事这个职位应该是多少薪酬低,如果安排的薪酬低于这个制度规定,那你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去打这个官司,去提出这个劳动争议仲裁,我没要求去看别人兜里拿多少钱,我只要求看制度,因为《劳动合同法》上讲的,用人单位制定、确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事项和制度文件,都是要经过职代会的,所以员工有知情权,我可以提出这个要求。如果它还不告诉我,我反正感觉你给我低,这时候如果是劳动争议部门,或者是劳动检察部门来了以后,用人单位反过来要举证,那个时候就要看看那个落差有多大。
当然了,要做出这个决策,肯定是憋了很久了。我为了维权,我不惜做最坏的打算,这个岗位就不要了。如果真是一个大学生,你干的很出色,干的很努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就拿个1000块钱,800钱,这比最低工资高一点。而你明显的,从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明的或者暗的角度,能够感觉出跟你从事同样工作的,原来的正式职工,比你高了一倍,两倍,那我说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不在这样的不守法的用人单位工作的选择,也是可以考虑的。
苏海南:我对大学生就业的五点忠告凤凰网财经讯 5月22日中国劳动学会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做客凤凰网职场频道,就在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题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薪酬和劳动权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最后请您也给我们大学生留下几句在就业方面的一些忠告。
苏海南:就业方面,我想一个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眼界不要太高,脱离实际。
第二,在就业的过程中,要有自信和韧性,就是有时候可能确实投一次档,投十次档,不一定中标,咱们要有履败屡战的这样一种精神。
第三,如果找到了一个岗位,大体上是在你的可选择的范围之内的,虽然它不太理想,没有关系,我们先就业,进去了以后,再考虑是否择业的问题。特别就是一定别荒废了,别以后,或者在家里一混,就是半年一年,也没有到社会上去,也没有见习、实习这样的,国家已有政策的制度安排,去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在家里消磨了自己的斗志,荒废了自己的学识,这是最差的一个选择。
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难与职高生高就业无可比性凤凰网财经讯 5月8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我们现在从学生和比较微观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就是现在有一些报导就是说,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很难,但是另一方面企业也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还有一个现象是那些,包括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就业率反而比一些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率还要高。这是不是反映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存在一定问题呢?或者说存在着脱节?
杨伟国: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讨的一个问题,首先我把你刚才说的那个,三个事情,我们把它分开讲,一个方面就是大学生可能不大好找工作,另外企业找不到人。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是劳动力市场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在我们通常看到的结果,都是量和量的关系,那么实际上就像你刚才讲的,如果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对某一个岗位的需求来讲,它其实是非常具体的,它非常复杂。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因为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能够作为我现在职业发展的起点,那么我们会对这些岗位,对这些岗位所属的职业,对这些岗位所属的企业或者什么单位,甚至于这个岗位处在什么行业,我都有我自己,脑子中间都有一个想象,或者我的想法,我觉得什么样的机构是最优的。
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样,它可能会希望这个岗位应该由哪个地方的,什么专业的,那个大学的学生来担当,什么级别的,男生还是女生?所以这样的一个结果,它必然会产生这种企业和劳动力,和大学生之间互相匹配的这样一种困难,特别是像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增长非常快,然后整个社会、市场转型的过程中间,这个过程我觉得就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假如说转型时期,它可能比其他的地方,比其他的国家,可能会更重一些,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一般性的,就是说它,从市场本身来讲,它是必然会存在这种现象的。
再落实到一些具体的角度,假如说从第二个现象来看,假如说职高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考虑到现在这个大学生,就是在我们国家,你就要考虑到学生培养定位的问题,因为职高的培养,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是非常操作性的,技能性的,它很明确,甚至于原来我接触过一个关于职业技术学校,他是数控机床的专业,他的培训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除了一些基础课之外,他就把最新引进的数控机床的说明书就作为他的教材之一。
这个东西你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去找工作,其实没有从学校到实践部门之间的差距,因为他学的东西,就是那个机床操作的东西,所以再加上我们国家,现在新兴工业化,或者是信息化和工业齐头并进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于这些岗位的需求本身,它比较大。同时如果在培养的层面上,它又和这个需求完全能够一致的话,这个时候他就会很顺利的去过渡。
但是我们要记住的问题是,你能够去拿一个数控机床的说明书作为教材,但是你很难说拿一个企业解决某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财经问题的这样一个具体的东西来去做教材,你最多可以讲一些案例。但是案例和你的实际工作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大学生严格意义来讲,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它的定位,还是要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基础的,这样一个发展方向。所以它最初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差距,需求不是很匹配,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我们马上就要过渡的第三个问题,到底教育这个体制,和就业体制,到底是脱节,还是?如果说我们只是一般意义上去讨论它是不是脱节的话,全世界都是脱节的。但是我们讲的是这种高等职业,综合性教育,它不是这种职业技术教育。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情况?社会事实的发展,永远会快过你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因为你必须把事实的经验总结完了之后,转换成教科书,转换成教材,转换成教案,然后再到学校里再教他。然后等他大学4年或者是6年出来的时候,这个社会又往前发展了。所以我觉得又是回到一般意义上来讲的话,全世界都是存在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尽可能的缩小这个市场的需求,和我们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要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体制,面向企业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它都提出。甚至于教育部,它已经说了,有些专业,你培养出来完了之后,就没有市场需求,那么可能会减少,甚至于取消这个专业招生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它从市场本身角度来考虑专业设置的一个角度,它去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说这个,包括我们学院,劳动人事学院的人事资源管理的专业,我们可能就要更多的去强化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这样一种了解的程度,包括老师的一个指导过程。所以这一块是我们现在,我觉得不是他最终能够解决脱节的问题,或者解决它俩不一致的问题。而是说我们如何尽可能的要把这两个东西去拉的更近一点。
再加上我们国家,现在刚才我们讲了,我们国家在过去,假如说改革开放30年以后,这个改革的,每一个时期都有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人,他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老师,他可能很少接触到企业。假如说现在我们讲的MBA教育,如果这个老师对企业一无所知的话,他只能从课本上去理解一个企业管理的话,他很难培养的学生,具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更多的还是给他,考虑解决问题能力的这种方法。这个人最终在学习中间,能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其实取决于他自己,他自己的领悟了,因为他不理解企业的运行到底是什么样?所以这个是,我的理解,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或者是和劳动力市场具有天然的不一致性,或者它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尽可能的需要解决它的这种程度,而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是案例教学,你这个案例和你将来工作遇到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杨伟国:我国经济结构所需的高等教育结构
凤凰网财经讯 5月8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比如说像您刚才说的,那些职业高中生,可能他们直接就进入劳动力市场,进入他们所学,来从事他们所学习的技能。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可能就要是一个阶段。
但是是不是存在就是说,中国的产业结构它调整不够充分,或者说它这个比如说,举个例子,像对数控机床这种专业的学生,本来他需求比较多,但是在供给上可能还比较少。但是对综合性的大学,他的供给比较多,但是他的需求比较少,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杨伟国:你说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可能的确会存在,也就是说,现在就是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我自己个人理解,它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还不仅仅是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整个高等教育的这种,包括专业的设置,包括大学是综合性的大学,还是一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它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国家总的结构经济的发展是匹配的,或者说的比较窄的一点理解,我们能不能够去推算我们国家现在这种经济经济结构,或者这种产业结构,所需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们才能够去确定,这个高等综合性的大学可能需要多少,或者招多少人?然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包括这个初等或者是中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话,他应该是多少。
因为你刚才讲的这个问题,我的确我的感受也比较深,就是现在包括职高的需求量,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需求,甚至于包括一些,我们假如说在南方沿海一些技能工人的需求,可能在我们国家,在2004年左右,都出现了一些技能短缺的这样一种情形。
这个过程可能就反映了一个什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于综合性的大学来说,因为它没有接受过相对技术性的教育,你让他去操作数控机床,甚至于操作一般性的机床,他可能来说,难度比较大,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因为他说我接受的是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我应该有更好的这样的一个职位,或者他的就业选择就会跟这种职业技术学院不一样,所以这个东西也会导致他没有办法去,在这个领域内去工作。最后就会导致,可能对于我们培养的初、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样一些人来说,他的供给量不足,但是他的需求量比较大。普通高校这种,他的供给量比较大,但是他的需求量可能其实比较小,是在结构上有一个错位。
但是这个东西我想只是我们现在的一个感觉,那么到底这个里边,是不是存在这种错位,这个错位的量,到底有多大?我想可能还需要非常实质、深入的这种调查,可能才会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但是这个问题,我自己感觉,它应该是存在的,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我们所了解到的这种,假如说通过不同大学之间同行交流,我觉得大学在很多大学,在培养这个学生问题上面,应该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差异,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这样的话,他就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你很难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你说我和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可能很难找得到,所以我想这个东西,的确是现在一个,我觉得还不是教育和就业的脱节问题,还是一个更高的,假如说宏观经济战略,产业结构和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这个相互衔接的问题。可能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杨伟国:大学生供给和需求量很复杂
凤凰网财经讯 5月8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各位凤凰网友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次的节目。我们这次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来为我们探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欢迎杨教授。
杨伟国:谢谢。
主持人:杨教授是中国就业研究所的副所长,那么对中国现在的就业问题,应该是了解比较深了。那么以您的观察,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呢?
杨伟国:严格的说,我们现在因为作为大学老师来讲,其实很难去直接采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基本的数据,所以要说很准确的去判断,现在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形势,其实还是有点困难。但是我们现在从政府所发布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数据和信息,包括我们从媒体上所看到的不同的地方求职的一些情况来看,我觉得总的形势应该说还是比较严峻的一种状态。
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从我们总量上看,这个总量上考虑应该是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大学生供给的这个数量,还是在最近几年中间,还是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增长。假如说今年的毕业生可能就会有610万左右,那么去年大概有560万,再往前面可能也是将近400、500万的这样一个数据。那么他再加上过去积累下来的,假如说70%,或者说是比70%多或者少一点,那么还有一部分他没有就业的,他可能还会要在这个时间段,要继续寻找工作。所以从总量上讲,大学生供给的量还是很大。
那么现在从总量的相对的情况是什么,就是他的需求情况,因为就业的形势他必然会包括,你供给的总量和你需求的总量这样一个差,才能确定它是好还是不好。所以从需求的角度上讲,这个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一方面它对大学生这个增长的速度,可能相对来说,大学生供给的这个增长的速度来说,要低一些。
那么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走出的是关于金融危机对整个劳动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增这个大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学生作为新增就业来讲,他实际上还是会受到这个金融危机,相对来说比其他的群体,假如说已经有工作经验再寻找工作的人,包括他可能会已经在工作,由于金融危机到来,有可能面临失业风险的这些人来说。他的风险可能是更大的,因为他是个新增就业,他相对于这个企业需求来讲,对他这个需求量的弹性其实是更大的。所以从这两个层面来考虑,这个形势就很复杂。
另外从总量的角度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他的供给量有那么大,他的需求量他可能也要发生一个变化,减少或者不足,他还要有一个供给和需求的一个匹配的过程。假如说这个学生找工作,他的适应期是不是很充沛,他知道哪里去有这样一个工作岗位,包括企业他寻找一个员工,寻找一个大学生来说,他也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哪里寻找有这样一个学生,这是一个匹配的问题,所以说从总量上来考虑这个形势,应该说还是比较严峻的。
那么如果再往下去挖掘,假如说我们到结构上去考虑,我们刚才讲的一个就是供给的总量和一个需求的总量,那么你实际上里面还面临很多问题。举个例子,很多企业它可能会假如说从现在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有一些共识,可能大家都认为女同学可能更难找工作一点,男同学相对好一点。从现在我们这个大学里面找工作这个速度来看,从这个学生找工作速度来看,男生还是要比女生更快点,这也是一个事实。
那么还有一些东西,假如说大家对这个所去的地区,假如说在北京读书的学生,他可能更希望在北京工作,那么实际上可能在北京以外的这个地方,他可能会有这个工作岗位,他考虑是不是去,包括有专业结构的这个问题,包括还有这个薪酬的希望问题,那有的工作,他可能觉得这个工作给的薪酬太低,他也可能不会去接受。
所以从这个总量上讲,他已经比较严峻了,那么在从结构上,包括性别上,包括的专业、包括他所去的地区了,包括这种薪酬了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话,它可能会使这个环境,可能会显得更为,就是更要加剧了这种形势。所以我想总量的情况,总量不是很乐观,结构上可能会显得更困难、更复杂一些。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凤凰网财经讯 5月8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各方面的具体数据,就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
杨伟国:大学生就业,现在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的数据,还是总量上的考虑,就是现在假如说总的供给的数量是在这里,这是一个现在我们看的一个今年,要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来考虑。最近我们可能也看到,假如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看到的一些数据,关于到目前为止,或者到3月份,还是4月份,它的签约率大概是在20%到30%,可能比往年相对要低一些。实际上假如说从我们自己的学院,或者从我们人民大学的角度上来看,它也可能各个学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讲,可能也还是受到一些小小的影响,包括我们自己的学院,它的签约率可能跟往年相比,它可能都会要低一些。
主持人:你觉得现在大学生就业这么困难,除了总量结构上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包括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有没有?包括企业方面的原因呢?
杨伟国:它是这样,我觉得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这样一个解读,其实有非常非常多的角度去考虑。我想大概归纳起来,大概也可以就像你刚才说的这几个方面,我们来去逐个的去观察一下:
第一个首先现在,包括我们在凤凰网,我自己浏览了说,看有一个投票,大概是关于说现在就业难的第一个原因,大部分百分之36点几,可能都会认为是大学扩招的这样一个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就我们凤凰网的调查来看。
我觉得现在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供给的速度相对而言,比较快,从而导致了供给量比较大,肯定是导致了现在这样一个就业比较困难的一个原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我们只是说就现在的这个,不考虑别的因素,假如说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因素呢,他一方面带来总量的一个增加。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在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这个教室,包括教学设备,包括老师的投入,如果不充分的话,他们必然会导致这个叫稀释,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就是一个老师所对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多,那么这个时候它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受到的影响,就会反衬到他将来寻找工作就业能力方面去。
所以我想关于扩招,一个是量的问题,一个可能还是影响到就业的能力的问题。
那么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大学生对这类岗位的需求,他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我们讲的是学生供给的角度来考虑,既有他数量上的这种影响,也有他就业能力上的影响,还有他自己的职业、就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就是需求,学生的就业需求的影响。
那么现在反过来看需求方,因为我们刚才讲的都是从就业,从供给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说现在的这个人供给很快,虽然质量也没有提高那么快,但是如果企业的需求量特别大,他会抹掉这个方面的,供给量迅速增加所带来的困难。
现在反过来的问题就是说,需求本身也存在了一些约束,第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型的国有企业,他都会面临着,国内甚至于全球这样一种竞争。那么从这个角度说上讲,这个人力资源的使用,它就会非常非常的慎重。
首先它肯定是做一个成本来考虑,因为所有的人工成本都是要计入竞争力里边去的,第二个问题它又要考虑到人的产出和其他资源的产出之间一个比较的问题,它就是一个相对收益的一个比较。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在很多的民营企业过去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它也逐渐逐渐走向资本密集型,是为什么?它还是考虑到不同要素,这个价格,最后投入,成本收益的比较问题,所以它可能也会导致企业在选用人的方面,可能会越来越慎重。
现在就今年的情况来讲,这个金融危机,很显然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像第一个季度GDP的增长,6.1,还是6.1多一点,这个增长的速度还是下降的比较大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现在要投入4万亿到基础设施各个方面的投资,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国家的投资,另外一方面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为什么国家需要这么大的投资,它意味着从企业,从市场层面,内身的这种经济增长,它缺乏,所以他最后只有国家来去弥补这样一个东西,来能够维持住这样一个增长,能够维持住这样对劳动力一些基本的需求。
所以从第二个角度上讲,其实并不乐观,就是企业的需求,其实对人的这种需求方面,它应该越来越慎重。再加上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它的需求量还要下降,
那么第三个关于需求方面是什么?刚才其实我们已经提到了,所以这些,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个角度上来考虑的话,我想可能是比较好的,能够去解释为什么现在,就业难的一些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我们假如说可以从?刚才讲的都是从微观的层面,你刚才也问到,是不是社会这个层面也会有一些影响因素?因为现在从我们了解到的这个数据,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人,大概在我们国家人口中间,占5%、6%左右这样一个水平。
那么这样一个水平,我们国家可能从,假如说新世纪以来,它的经济结构调整,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一个进展,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对大学生的需求应该还是比较大的。现在又出现了这样一个困难,所以这个东西也让我们很困惑,是现在的结构调整,没有到位,还是说现在的这个学生的这种就业能力,的确不能够满足新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可能这个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就是从一个总的经济,宏观经济结构的角度,包括产业结构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里面。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
凤凰网财经讯 5月8日,凤凰网财经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做客《特别节目》,与凤凰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为精彩实录。
主持人:各方面的具体数据,就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
杨伟国:大学生就业,现在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的数据,还是总量上的考虑,就是现在假如说总的供给的数量是在这里,这是一个现在我们看的一个今年,要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来考虑。最近我们可能也看到,假如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看到的一些数据,关于到目前为止,或者到3月份,还是4月份,它的签约率大概是在20%到30%,可能比往年相对要低一些。实际上假如说从我们自己的学院,或者从我们人民大学的角度上来看,它也可能各个学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讲,可能也还是受到一些小小的影响,包括我们自己的学院,它的签约率可能跟往年相比,它可能都会要低一些。
主持人:你觉得现在大学生就业这么困难,除了总量结构上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包括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有没有?包括企业方面的原因呢?
杨伟国:它是这样,我觉得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这样一个解读,其实有非常非常多的角度去考虑。我想大概归纳起来,大概也可以就像你刚才说的这几个方面,我们来去逐个的去观察一下:
第一个首先现在,包括我们在凤凰网,我自己浏览了说,看有一个投票,大概是关于说现在就业难的第一个原因,大部分百分之36点几,可能都会认为是大学扩招的这样一个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就我们凤凰网的调查来看。
我觉得现在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供给的速度相对而言,比较快,从而导致了供给量比较大,肯定是导致了现在这样一个就业比较困难的一个原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我们只是说就现在的这个,不考虑别的因素,假如说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因素呢,他一方面带来总量的一个增加。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在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这个教室,包括教学设备,包括老师的投入,如果不充分的话,他们必然会导致这个叫稀释,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就是一个老师所对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多,那么这个时候它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受到的影响,就会反衬到他将来寻找工作就业能力方面去。
所以我想关于扩招,一个是量的问题,一个可能还是影响到就业的能力的问题。
那么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大学生对这类岗位的需求,他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我们讲的是学生供给的角度来考虑,既有他数量上的这种影响,也有他就业能力上的影响,还有他自己的职业、就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就是需求,学生的就业需求的影响。
那么现在反过来看需求方,因为我们刚才讲的都是从就业,从供给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说现在的这个人供给很快,虽然质量也没有提高那么快,但是如果企业的需求量特别大,他会抹掉这个方面的,供给量迅速增加所带来的困难。
现在反过来的问题就是说,需求本身也存在了一些约束,第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型的国有企业,他都会面临着,国内甚至于全球这样一种竞争。那么从这个角度说上讲,这个人力资源的使用,它就会非常非常的慎重。
首先它肯定是做一个成本来考虑,因为所有的人工成本都是要计入竞争力里边去的,第二个问题它又要考虑到人的产出和其他资源的产出之间一个比较的问题,它就是一个相对收益的一个比较。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在很多的民营企业过去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它也逐渐逐渐走向资本密集型,是为什么?它还是考虑到不同要素,这个价格,最后投入,成本收益的比较问题,所以它可能也会导致企业在选用人的方面,可能会越来越慎重。
现在就今年的情况来讲,这个金融危机,很显然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像第一个季度GDP的增长,6.1,还是6.1多一点,这个增长的速度还是下降的比较大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现在要投入4万亿到基础设施各个方面的投资,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国家的投资,另外一方面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为什么国家需要这么大的投资,它意味着从企业,从市场层面,内身的这种经济增长,它缺乏,所以他最后只有国家来去弥补这样一个东西,来能够维持住这样一个增长,能够维持住这样对劳动力一些基本的需求。
所以从第二个角度上讲,其实并不乐观,就是企业的需求,其实对人的这种需求方面,它应该越来越慎重。再加上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它的需求量还要下降,
那么第三个关于需求方面是什么?刚才其实我们已经提到了,所以这些,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个角度上来考虑的话,我想可能是比较好的,能够去解释为什么现在,就业难的一些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我们假如说可以从?刚才讲的都是从微观的层面,你刚才也问到,是不是社会这个层面也会有一些影响因素?因为现在从我们了解到的这个数据,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人,大概在我们国家人口中间,占5%、6%左右这样一个水平。
那么这样一个水平,我们国家可能从,假如说新世纪以来,它的经济结构调整,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一个进展,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对大学生的需求应该还是比较大的。现在又出现了这样一个困难,所以这个东西也让我们很困惑,是现在的结构调整,没有到位,还是说现在的这个学生的这种就业能力,的确不能够满足新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可能这个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就是从一个总的经济,宏观经济结构的角度,包括产业结构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里面。